-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记】不饮酒者。增长智慧也。式叉摩那。自不饮酒。亦不饮人。不止酒舍。不触祸泉。色香美味。皆不贪饮。离愚痴垢。清净戒体。乃至丧身失命。皆不违犯。故曰不饮酒。
集。律制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下三众应持上下二衣。一当安陀会。一当郁多罗僧。乃是缦衣。非割截田相衣也。所持钵盂。是铜器。非应量钵多罗也。今本山凡是十八岁已下至七岁。欲受沙弥戒者。如律令造二顶缦衣行持。若是年满二十。来乞受具足戒者。其所办三衣。皆是割截田相。及应量器。虽无缦衣。亦方便许受沙弥十戒。着用行持。一。则受具不远。莫过以沙弥戒。为比丘戒之基本故。二。则衣具难得。欲令求觅缦衣。及成戒障因缘故。又则旧本中。将比丘五篇戒相。开列沙弥戒相后。今则削去不存。附两乘布萨正范后。佛制不听沙弥。及白衣。知五篇戒相。恐受具成遮。犯贼住之咎故。
缦衣
【记】成实论云。沙弥听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咤。唐言缦条。缦者。无纹也。谓无有条相故。言礼忏衣者。谓披着之时。令增修善法故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善见论云。披着衣时。当诵此偈。
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记】大哉者。赞美之辞。小三众离尘脱俗。方能披着此衣。虽无田相。亦能生长善法也。上二句赞衣功德。第三句是自利。第四句是利他也。无相者。谓是缦服故。名义云。佛法至此一百八十年。出家未识割截。秪着缦衣也。披奉如戒行者。谓五戒十戒。是诸戒根本。戒身清净。定慧发生。故式叉摩那等。虽居小众。然能依戒行持。发心广大。上求下化。故云广度众生也。
优婆塞戒相。
【记】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由受三皈五戒。可以亲近三宝。承事众僧。广修诸善。植种福田故。亦云清信士。谓笃信三尊。乞求戒法。虽处居家。能清净守持。则诸恶不造。故称清信士也。相者。事相也。谓得戒于内。藉事行持。显发于外也。
一曰。不杀生。
【记】优婆塞以慈为本。故曰不杀。守持杀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长寿无病。佛言。杀生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以是因缘。故当戒杀。
二曰。不偷盗。
【记】优婆塞少欲知足。故曰不盗。守持盗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仓库盈溢。多饶财宝。远离贫穷。逼迫之苦。佛言。偷盗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贫穷困苦。二者偿他宿债。以是因缘。故当戒盗。
三曰。不邪淫。
【记】优婆塞守贞复礼。故曰不邪淫。守持邪淫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贤良妻妾。如意眷属。佛言。邪淫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得不随意眷属。以是因缘。应戒邪淫。
四曰。不妄语。
【记】优婆塞出言信实。故曰不妄语。守持妄语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众人爱敬。言语信伏。佛言。妄语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信受。二者常被他人。毁谤。以是因缘。应戒妄语。
五曰。不饮酒。
【记】优婆塞信受佛语。故不饮酒。守持酒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智慧精明。离诸颠倒。佛言。饮酒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生则愚痴。二者死堕地狱。以是因缘。故当戒酒。此之五支。名曰学处。亦名学迹。亦名径路。亦名学本。如世五常。义如居家五戒正范中明。报恩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徧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为 天子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抑且冥助仁义于皇化。而益补邦家者也。
集。此五戒若不能全受者。或受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佛慈方便。一一随听。若是笃信智人。五戒全持。方为正受。
【记】布萨正范云。戒受有满多半少之分。而业消亦有二三四十之别。作持云。满分受者。欲显持守功德故。全五戒。则人相具足。兼十善。则天报恒随。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寿夭尊卑。由戒多少。设或临时不忖。受后多犯。一戒能持。犹胜不受。故佛慈方便。而施法随机。善导如是也。
八关斋法戒相。
【记】关者。闭也。谓关闭诸恶不起故。斋者。齐也。谓齐过中不食为名故。言斋法者。以不非时食而为斋体。以八事闭恶而助成斋法也。如新婆沙论云。近住八戒。於五增三。谓第七法中。合二为一故。於十减一。谓除捉宝物故。五增三者。谓居家二众。眷属缘累。不能永舍家业。所以终身五戒。但除邪淫。不禁非时食也。若受八戒。惟制一日一夜者。严禁过午之食。不令入咽。淫欲之念。不得毫动。良由轮回根本。无如淫欲。生死助缘。莫逾饮食。故圆觉云。由有贪欲。故有轮回。楞严云。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斋经云。中后不复食者。正为节其身薄其淫。清其心寡其欲者也。所以离之。一一皆如诸佛。以种未来出世胜因。然此戒时节虽促。谓决定要期。发广大愿故。则功超人天。德齐诸佛。经云。弥勒出世。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时一日一夜。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父母也。俱舍论云。受此戒者名为近住。谓近阿罗汉住以随学故。又名长养。谓长养自他善净心故。又谓长养薄少善根有情。转增多故。在五之上。在十之下。故又名曰中间戒也。
一。不杀 二。不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 七。离高胜大床。及作唱伎乐。故往观听 八。离非时食。
【记】律云。此戒外摄身口。内防意地。则三业道净。故大论中。喻如猛将也。增一阿含经云。不杀者。无有害心。不盗者。无有邪念。不淫者。不念己妻。不念他女。不妄语者。至诚不欺。不饮酒者。心意不乱。离华香等者。二根清净。离高胜床。及观听者。三尘不生。离非时食者。口不犯过。如佛行持。故名净行也。
集。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而助成斋。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亦名八关斋。成实论云。何故但说离八事。然此八事是门。由此八戒。离一切恶。是中前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之门余三。能起障道因缘。故以八戒。成就。五乘。关者。是闭塞诸恶也。此八戒但受一日一夜。或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六斋日。准前沐浴偈中所明。
【记】智度论中问云。何故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耶。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令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以是功德。将人至涅盘故。
集。或诸佛菩萨诞日。或自己生日。皆可受持。论云。若受八戒。应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此八戒不论已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者。皆可受之。迩来剃发出家者。多有受持八戒。为师者。亦云授与五八戒。而不精究律教。好为人师。自盲盲人。作办皆非。今本山凡是出家者。但来乞受八戒。欲披五衣。七衣。槩不听允 又则在家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佛制不许披割截福田衣。令着礼忏衣。礼佛。诵经。即缦衣也。盖在家二众。佛令自己。随力供养三宝。不听受他人四事。既非众生福田。故不许着割截福田衣。又纵是受在家菩萨戒。令储畜三衣。钵盂。锡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缺其衣具者。及有年满欲受具者。乏其衣钵。随乞施彼。更造奉供。不得不储畜。自身听着缦衣一顶。礼拜。持诵。不听城邑聚落。披着往来。若入寺礼三宝。当囊盛随身。入寺中方着。所以在家听离衣。若恒披则犯制。出家不听离衣。若离。则犯制。今本山凡有在家。信心男女二众。乞求五戒。及菩萨戒者。令造缦衣。礼敬三宝。不听披条相田衣。
【记】终身戒者分段戒也。谓但尽今生形寿故。供养三宝者。庄严论云。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也。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故。防非御敌称之为城。宰治为邑。聚落者。人所聚居之处也。不听居家二众在彼搭衣者。正显袈裟尊重也。入寺许着礼敬三宝者以见佛法无偏也。虽是缦衣。实系法服。凡披搭之时。当生难遭之想。怀恭敬心。而诵此偈。
善哉解脱服。钵咤礼忏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记】梵语娑度。此云善哉。解脱服者。赞其衣之利益无量无边。我今受佛戒已。故得披着服之礼忏诵经。则烦恼自然解脱也。第二句华梵双举。显非福田衣也。我今顶戴受持。愿世世生生。披如来衣。为佛弟子。而入如来室。闻解脱法。故云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也。
集。又菩萨戒相。此毗尼日用中不列。附布萨正范卷中。
【记】布萨者。即说戒也。南山律祖翻为净住。谓清净身心。如戒而住故。根本律中。名褒洒陀。褒洒。是长养义。陀是持义。由集众说戒。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正证也。范。法也。谓以律证明。所出说戒法也。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终)
缘起
粤自鸡园初唱。教被二乘。同净三业。涅盘会上。谈常扶律。严饰来机。原始至终。无不以毗尼为重也。如来灭后摩诃迦叶与五百应真。结集三藏。唯一毗尼藏师资授受。而无增减。是以迦叶授阿难。难授啇诺迦。迦授鞠多尊者。多。有五弟子。皆得道果。各执所见。遂分一毗尼藏为五部焉。第一昙无德部。而为宗主。法名四分。后昙摩迦罗。遥承其宗。北台法聪律师。远禀迦罗而授云中道覆。覆律师授大觉惠光。光律师授高齐道云。云律师授。河北道洪。洪律师授弘福智首。首律师授南山道宣。唯宣律师。悬受佛记。大弘律教盛述条章。深明持犯。所以世人称为南山宗也。后昭庆允堪律师。撰会正记。续南山宗。而授灵芝元照。照律师后。虽代不乏人。律法渐晦。述作无闻。元明以来。典型尽失。吾王祖古心律师。乘大愿轮。步礼台山。亲从文殊授受。而戒法中兴。长干塔顶以为证。三昧师祖剔毗尼灯。照耀寰宇。而尸罗大振。东林白莲预谶之当是时也。然以久废初兴。多从方便耳。迨我 先师见老和尚继之。三十余年。戒戒考实。事事举行。由此渐还佛制矣。於是为沙弥者。毕令习十戒律仪。为比丘。为菩萨者。竟令精五篇三聚。复於未秉之前。重研毗尼偈咒。先令熟读行持。此实先老和尚。开物成务之心真切也。比来人多怠慢。忽略斯文。狂者目之太易。谓此偈咒。一览便知。何用琐琐。愚者驾言。受后自有本律。不必多端。执定狂愚。安坐不进。皆由不知菩萨之行愿无边。而法门无量也(王)。道惭先哲。德愧时贤。惟是一点赤心。不敢负本。古云。举一足。不敢忘父母。出一言。不敢忘父母。今读此毗尼又奚敢忘 和尚耶。甲子夏安居。依文消义。随录成帙。约有陆万余言。因住持事繁。一纪未展。今夏初复讲一遍。分为上下两卷。其理虽不谙。事义无差。愿诸览者。以佛祖之心为心。菩萨之愿为愿。至於知我。罪我。予何敢辞。因诸子请梓。故叙颠末於此。
时康熙三十六年岁次丁丑秋分第三褒洒陀日古兰佛庵道者书玉识於昭庆之法乳堂
音释
苏摩国
此云月。
兜罗绵手
此云白净。亦云细香。又翻杨华。佛手柔软。似此绵故。
陶师
造瓦人名。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四肢
手足。
缝叶为器
如此方以叶裹物也。
妙有
空不异色。
真空
色即是空。
乾陀国
隋云香行国。
无生际
寂灭理也。
幻人心数灭
即心所法也。大乘有五十一种。谓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二十。不定四也。
三观
观。照也。谓空。假。中。三种。随举一法。即能照了诸法故。
破五住
谓三界见惑为一。思惑分三。谓欲爱住。色爱住。有爱住。根本无明为一。共成五住。住。着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五住若破。即证圣果。
娑婆
此云堪忍。谓众生能忍此土苦故。
两足
福慧圆满。
十号
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
十种瑞
光明满室。甘露盈庭。池涌七珍。地开伏藏。鸡生凤子。猪娩龙豚。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
邲
音弼。
四恩
国王。父母。师长。檀越。
舍卫国
此云闻物。又翻丰德。
难陀
此云善欢喜。从初慕道为名。其母笃信三宝。
荜茇
味辛甚於椒。状如车前子。而短。
尪
音汪。弱也。
羸
音雷。瘦也。
吻
音刎。
馁
内上声。饥也。
糜
音麋。粥也。
旃檀
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
沉水
梵名恶揭噜。其体坚黑。置水即沉。震旦琼州出。
八功德水
谓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患。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