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发轫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咤
  把钵。当用两手捧下。令匙柄向身。把钵不得太高。不得太低。以当胸为度。至所坐处。先放巾.次放钵椀。钵常须离膝巾。不得安手置膝上。不得倾钵中余沥滴床前。展钵。念偈云。如来应量器。我今得敷展。愿共一切众。等三轮空寂。
  唵斯麻摩尼娑诃
  凡所受食。须令碗钵离床。念供养时。右手大拇指捻无名指。左手持钵齐眉供。文如常。出生念云。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娑诃
  侍者送食。念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棱莎诃
  鸣指三下。午斋同此。不必别念偈咒.回唱。僧跋云。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侍者鸣磬一声。作五观想。一计工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初举匙。愿断一切恶。二匙。愿修一切善。三匙。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成佛道。凡一口之饭。须匙头一抄食。令匙头直入口。口不得大张。不得手安置食巾上而食。不得用匙筯刮钵椀作声。若有食遗落巾上。不得取食。当收聚安一处。待付与净人。钵碗中。若有余残。不得将归房内。结斋念准提咒.或消灾咒。毕念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次念。饭食已讫。如常受嚫。念心经毕。偈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出堂。先举门颊边脚。当令匙柄向身。执钵当胸。不得顾视。出堂门外。须旁廊一边行。先入堂亦然。归房须先以水浸钵。当用一大合水于椀中浸。皂角可长二寸。钵床若短当让上座。不得乱安着。欲洗钵。先须收揽衣服。勿令着地。洗钵先用清水一遍。次用碗中皂角汁。泻用其钵盂外。上二分为净。下一分为触。凡把钵。涤荡泻水不得高。当须曲腰低头泻水。令钵去地一侧手。用汤荡取。即不损钵光。若损钵光。钵即受腻难洗。洗钵去地七寸洗之。莫使有声。三易水欲弃水。不得洒地。弃洗钵水念偈云。我以洗钵水。如天甘露浆。施与诸鬼神。悉令获饱满。
  唵摩休啰悉娑诃
  又有七事。一钵中有余饭。不得便取弃之。二欲弃钵中饭。当着净地。三当用澡豆。若草叶。四澡钵不得於净地。当人道中。五澡钵当使下有枝。六当更净水。不得远弃污溅人。七欲弃钵中水。当去地四寸。不得使有高下。
  拭钵五事。一当更澡手拭令燥。二当持净手巾着膝上。三当拭里使燥。四已拭表不得复拭里。五钵已燥。即当持净手巾。并覆着囊。若未燥。当俟燥。如有急事。当行。可着日中。若向火令燥。
  分卫。应器常在左胁。带应器之仪。出时当以外向。得食来。还当以内向。所食便当咒愿。若请饭时。不得大挠刮钵中。不得筯叩案上。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有来益食者。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却之。树下饭时。不得水取净草熟拭钵。
  出行时。携钵随身。须钵口向外。不得挂钵于杖头。道中值师。当持钵着净地.作礼.如事说。取师钵并持。随师后去。
  持锡杖法。出锡时。从沙弥边受得。即念偈曰。执持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唵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口*替]咤钵底那[口*栗]帝娜夜钵儜吽癹咤
  行时。着左胁下。以小指拘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住时。僧着左足上。尼着右足上。不得着地若乞食。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过。若过。非行者法。若限内。得食。持杖挂树上。勿令着地。若无树。着地平处。不令倾侧。眠时。杖与身相顺。置之床后。正与身齐。不令前却。行路止息时。头当向日。勿令倒逆违背。
  持杖有十一事。一为地有虫故。二为年朽老故。三为分越故。四不得手持而前却。五不得担杖着肩上。六不得横着肩上垂两头。七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八持杖不得入众。九不得妄持至舍后。十不得持杖过中出。十一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有四事过中得出。一远请行宿。二至病患。家三送过世者。四外道请。
  复有五事。一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二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到檀越门好正威仪。四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余家。五乞食出。应持杖着。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一杖常在己房不。得离身。二不听下头着地。三不听杖许生衣。四日日须好磨拭。五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净人亦得。
  下单。念偈曰。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互。若于足下丧形躯。愿汝一时生净土。
  唵逸帝律耶娑婆诃
  行路不伤虫。念偈曰。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娑婆诃
  嚼杨枝。念偈曰。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唵阿暮伽。弥摩隶。尔嚩迦啰。僧输驮祢.钵头摩。俱么啰。尔嚩僧输陀耶。陀啰陀啰素弥么[口*犁]娑嚩诃
  洗面时。念偈曰。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唵嚂娑诃
  剃发。念偈曰。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阤耶娑诃
  饮水。念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唵嚩悉波罗摩尼娑婆诃
  沐浴。念偈曰。洗浴身体。当愿众生。心身无垢。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娑婆诃
  绕塔。念偈曰。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没驮喃杜波杜波娑婆诃
  登厕。鸣指三下。念偈曰。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唵狠鲁陀耶娑婆诃
  洗净。念偈曰。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贺曩密栗帝娑婆诃
  洗手。念偈曰。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
  去秽。念咒曰。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唵室利曳娑酰娑诃
  搭五衣。念偈曰。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陁耶娑婆诃
  搭七衣。念偈曰。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诃
  搭大衣。念偈曰。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
  唵摩诃迦波波咤悉帝娑诃
  展坐具。念偈曰。坐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娑诃
  登道场。念偈曰。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咤
  临睡时。念偈曰。以息寝时。当愿众生。身得安乐。心无动乱。
  [丮-(举-与)+廾]
  观想阿字轮一气持(二十一遍)。右胁而卧。此篇偈咒。本非律中所有。但今律肆中率学之故。载以备用。

  受戒辩误

  戒律之学。自大智之后。鲜得其人。率皆迷谬相承莫知其非。盖数百年如斯矣。今为略出数条以订其悞。普告同学。愿依佛制。

  沙弥付三衣悞。律中沙弥止服缦安陀会。萨婆多云。应持上下二衣。上衣当郁多罗僧。下衣当安陀会。南山随机羯磨中。亦有沙弥受缦安陀会法。根本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輙披五条。诚为非法。今此土师家。多付五衣。不知起于何时。若据根本所云。五条亦所不许。多三衣乎。近日受戒者。乃直以三衣顿付沙弥。大违佛制。非所应也。

  比丘四人以上同羯磨悞。律中受比丘戒。初止一人受。后为八难事起.及余因缘。乃许三人同受。十诵律云。不得一时唱说。令四人得受大戒。根本杂事云。不得四人同受近圆。何以故。非众为众。而作羯磨。理相违故。五分律云。一切不得羯磨四人。后代诸师。不问多寡人数。并一坛羯磨。其弊起于南北二戒坛。以人多故遂一坛受之。然戒坛科仪止称三人。亦可知四人以上之非仪也。
  尼同比丘受戒悞。律中比丘尼戒与比丘不同。其受戒所问遮难。亦全不同。盖以男.女事异也。近年师家说戒。乃以尼混入比丘中同受。是以女而受男戒也。坛既混乱。非独尼不得戒。并诸比丘俱不得戒矣。思之。
  造衣非量悞。律制安陁会。长四肘广二肘。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黎。亦然。近代师家。作小五衣。不知何人作俑.杜撰甚矣。又有作五衣量与七衣同者。亦非佛制。至于七衣.大衣。多作长六肘。既多一肘不可搭。乃折在左臂上。予尝问其故。则曰。释子圆顶方袍。长五肘则不方也。不知方袍二字本非佛说。何苦执定。况即作五肘。又何不可名为方乎。俗习相传。曾不自考。可胜叹哉。  轻弃亡僧衣悞。律制亡僧衣.钵。不许亡僧自授。亡后。佛许与看病人。若看病人已有。可众中白二羯磨分散。但衣须从人受过。方可披搭也。近日师家。多谓亡僧衣不可搭。乃教悬之树上。任其烂坏。大与律违。况佛谓衣。虽极破不可搭.亦不可轻弃。乃至为灯炷。亦能为施者增福。今任其烂坏可乎。  居士付衣悞。居士受五戒。不必搭衣。若受梵网戒.及入道场时。许搭衣。但不割截。单缝所成。非却夹所成。如大僧衣也。故佛曰。此衣一名三衣。亦名俗服。岂可付以大僧衣乎。纵造单缝衣受持。亦难如法。妻子同宿。则此衣置之何地。越法之罪。与日俱积。则不若不持之为愈也。故慈云辩之于前。云栖禁之于后。岂无识哉。  不受学戒悞。佛制沙弥尼。欲进具戒必先受二年式叉摩那戒。使其学大尼律仪。然后进具。故受大尼戒时。问遮难毕。更问云。汝二年学戒否。答。已学。又问。学戒清净否。答。清净。复向诸尼亦如是问。诸尼亦如是答。是不受式叉戒。则不得大尼戒也。今全不受此戒。且有言式叉摩那。是戴发女者。迷谬相承。其陋至此。真可痛也。  妄改科文误。受戒之法。诸部中俱有明文。昭庆戒坛本已属后人增饰。非大智照师之旧。如问遮难有两错。三羯磨中有三错。识者难以依用。近日有师自恃聪明。全不知律。又妄以己意。更改将三衣。先付与白衣习学。不知出自何律。至于临坛多增唱诵。悦人观听宛类应赴之俦。岂是弘律之则。若肯阅律一徧。亦当自知其丑也。  混乱登坛悞。凡受戒者。先请十师。请毕。十师登坛。乃作白差教授师。教授师下坛。在眼见.耳不闻处。问遮难。问毕。乃上坛白诸师。白已。始召戒子上坛。此古规也。昭庆戒科亦如是。近年诸师将戒子俱集一坛。请十师问遮难.及羯磨受戒。止在一处。但将科文从头念过一徧。既非佛制。亦非昭庆旧式。不知成何轨则。混乱坛法。莫此为甚。智者当自考之。

  律家法数
戒有二种
  一性戒。谓其事性本是恶。昔来皆禁。如杀.盗.淫.妄四戒是也。二遮戒。谓其事非恶。昔来未禁。佛出世始禁。如饮酒一戒是也。

羯磨二意
  一成善如结界.受戒等是也。二治罪如忏悔.及调伏永摈皆是也。

军迟二用
  一净用瓷瓦。二触用铜铁。

头陀二时
  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此二时中常行头陀。

羯磨三种
  一单白羯磨。谓单白一遍者。二白二羯磨。谓白一遍又羯磨一遍者。三白四羯磨。谓白一遍又羯磨三遍者。此三种具一切羯磨。

羯磨三法
  一人独居。但心念口言。三人以下同居。对首同白。四人以上同居。集众羯磨。

律有三名
  一毗尼。此云善制。亦云灭。二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亦云别解脱。三尸罗此云戒。

持戒三心
  一厌诸有为。二求趣菩提。三悲愍有情。

夏腊三座
  一无夏至九夏名下座。二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三二十夏至四十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名耆宿。一切沙门之所恭敬。

食离三过
  一上味起贪。二中味起嗔。三下味起痴故。必防心离过。

明相出有三
  一日初照阎浮提树。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树叶。天作青色。三日照过树。天作白色。律中言。明相出者。取白色为正。

安居离三过
  一无事游行。妨修道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

浴佛钱分三分
  一分佛中用。一分法中用。一分僧中用。余处不许用。

四种和尚
  一有法.有衣食。二有法.无衣食。三无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前二种可依后二种不可依。

四不可附寄
  一老人。二远处恶人。四大力。

四利须食
  一资身为道。二养身中虫。三生施者福。四破饿外道。

四种常住
  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但得受用不许分卖。二十方常住。谓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三现前现前。谓僧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十方现前。谓五众既亡。所有轻物应分散。未羯磨时。十方僧到者。皆得分。已羯磨后。十方僧到者。不得分。

四种邪命食
  一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二维口食。谓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三仰口食。谓仰观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

毗尼四义
  一是佛法中平地。万善由之以生。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是趣涅盘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法身故。

尸罗四义
  一清凉义。离心热恼故。二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三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四寂灭义。得涅盘乐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