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律学发轫
律学发轫
忏单波逸提法。此法无财物可舍。但乞忏悔。请忏悔主及正忏悔三法。文大同尼萨耆。但事有不同。随事改称而已。若小罪八品。可自量度。或有犯。即同前忏。但改罪名相为异也。
忏波罗提提舍尼法
请一人为忏悔主。请语同前。但改罪名。次正忏悔。具威仪。白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有(某)事。犯波罗提提舍尼罪。不忆数。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受忏人应云。汝见罪不。答云。见。应呵云。慎莫便作。答云。顶戴奉持。
忏突吉罗法
佛言。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者。但犯突吉罗。故作者。先具威仪.请忏悔主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请大德为突吉罗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突吉罗忏悔主。慈愍故。三请已。应忏悔其中从生.根本。亦须详察种相多少。方对忏悔主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故不齐整着僧伽黎。犯突吉罗不忆数。今向大德发露.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余词同前。若悞作者应具威仪。心生惭愧。口言。我(某甲)比丘悞犯不齐整着僧伽黎。犯突吉罗罪。我今日责心悔过。一说即止。
此上六种。通名六聚。若不开出偷兰遮。止名五篇。若于突吉罗中开为恶作.恶说。即名七聚。从言上犯者。谓之恶说。从身上犯者。谓之恶作。
忏悔之法。律中详明。依而行之。但灭犯戒罪。故智论云。戒律中虽复微细。忏则清净。但犯十善戒。虽忏而三恶道不除。如犯诸性戒等。须知当依大乘忏悔之法。其法。大略有二。一事忏。如梵网经云。昼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诸佛又如法华.大悲等忏法。精诚修之。决能灭罪。二理忏。如涅盘经云。若有修习身.戒.心.慧。能观诸法犹如虚空。设作恶业。思惟观察。能转地狱重报。现世轻受。若于小罪不能自出。心初无忏。不能习善。覆藏瑕疵。虽有善业。为罪垢污。现世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是为愚痴。若犯四重.五逆.谤法。名为破戒。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披法服。常怀惭愧。生护法心。建立正法。我说是人不名破戒。成实论云。有我心者。则业烦恼集。若无我者。则诸业不能得报。以不具故。华严经云。譬如幻师。能幻人目。诸业如是。名清净真实悔过。前事忏但能伏业。后理忏直能断业。事理双修。则如车两轮。无远弗届。可出苦海。可诣觉场。岂但灭罪而已哉。
律学发轫卷中
律学发轫卷下
福州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述
资具
佛因见诸比丘在道行。皆大担衣。思欲立制。时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寒。乃着二衣。至后夜。又觉寒。乃着三衣。因作是念。当来比丘听畜三衣。足以遮寒。不许过畜。又。佛一日出王舍城。南游至迦叶窟前。见水田畦畔整齐。顾谓阿难曰。三世如来衣相如是。乃命阿难教比丘作此衣。云。须知此是长条.此是短条.此是叶.此是缝.此是第一缝.此是第二缝.此是中缝.此条叶两向衣。条相必等。田畦者。譬此衣生诸功德。亦能为世福田也。用刀割截而成者。不为怨贼所劫也。听作安陀会。长四肘.广二肘。听作郁多罗僧。僧伽黎。长五肘.广三肘。肘量不定。佛言。当随身分量。叶极广四指。极狭如穬麦。要须却刺前去.或作马齿缝.或作鸟足缝。免灰尘入内。其有不缝合处。谓之明孔。象田畦出水之窦也。缘四指施钩。后八指施纽。三衣破。但缘不断。不失受持。若坏。随孔大小.方圆补及如二指大。若不持三衣入聚落。犯突吉罗。入俗人处不着纽者。家家突吉罗。衣若下坏。得倒着上。下安钩纽。在道行。为护惜衣叶。听背着入聚落。乃正着比丘所在之处。衣钵常随。如鸟两翼。如见佛.礼佛.问讯二师.入众等。时应偏袒右肩。若请斋.坐禅.诵经.入聚落。应覆两肩。现福田相。
三衣总名袈裟。袈裟本是草名。可以染衣。因将彼草目此衣号。诸师翻有多种。皆是义翻。非正翻也。其体用布为之。兽毛.蚕口非所应也。其色用三种坏色。五大上色非所应也。若以舍堕衣及邪命得衣。作不成受。大衣限五日成。七衣限四日成。五衣限二日成。过者。尼犯波逸提。比丘犯突吉罗。若成衣不受持者。突吉罗。
经云。袈裟。乃圣贤标帜。随顺寂灭行.慈悲心。未得沙门行。应起八法信重袈裟。一应起塔想。二应起寂灭想。三应起慈想。四应起悲想。五应起如佛想。六应起惭想。七应起愧想。八应起令我来世离三毒。具沙门行想。
悲华经云。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记。二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慈心。五若持袈裟少分。尊重恭敬常得胜他。
大悲经云。但能性是沙门。污沙门行。形是沙门。披着袈裟者。於弥勒佛至楼至佛所。得入涅盘。无有遗余。
论释云。受禁戒是沙门性。剃发染衣是沙门形。
海龙王经龙王白佛言。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鸟。常来取食。愿佛拥护。令得安乐。佛脱身上所着皂衣。告龙王曰。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徧於中。有得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
永明寿禅师云。昔莲花色比丘尼。曾为戏人。以披袈裟作戏。承此功德。今遇释迦牟尼佛获罗汉果。无有诚心尚获四果。何况至诚。
律云。有四事到他国不着袈裟无罪。一者。无塔寺。二者。无比丘僧。三者。有盗贼。四者。国王不好道。
安陀会。一名安怛罗婆沙。此云中宿衣。亦云作务衣。长四肘.广二肘。五条一长.一短。得割截作贴叶作。亦得褶叶及缦作。新者一重。故者二重。正衣有四种。谓。割截.贴叶.褶.缦也。从衣有二十二种。谓。割截.贴叶二种。上下增减不同也。凡作务劳役.路途往反.及睡时。当搭此衣。正缺。开将上二衣作从。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若是贴叶.褶叶。则改割截二字。舍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上二衣仿此。可知。若独住比丘三衣中有换易者。具威仪.手执衣。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五条衣。今舍。三说。受亦如前。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会五条衣。今受。三说。余二衣仿此可知。若缦作者。受。不言条相。但云。此缦安陁会今受持。舍。但云此缦安陁会。今舍。余词并同从衣。舍.受可知。
郁多罗僧。一名嗢怛罗僧伽。此云上着衣。亦云入众衣。长五肘.广三肘。七条得割截.作贴叶。作新者。一重。故者。两重。正衣有二种谓。割截.贴叶也。从衣有二十二种。亦是割截.贴叶。上下增减不同也。凡听讲.修忏.礼佛.坐禅.布萨.自恣。一切入众当搭此衣。如缺。开将上下二衣作从。受舍法同前。
僧伽黎。一名僧迦胝。此云重复衣。又云杂碎衣。长五肘.广三肘。当比七衣加四寸。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各二长.一短。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各三长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名上品。新者。二重。故者。四重。正衣有十八种。谓割截.贴叶各九种也。从衣有六种。谓七条有二种。五条有四种也。凡入王宫.入聚落.应供.说法.礼三宝.礼和尚.阿阇黎。当搭此衣。正缺。开将下二衣作从。受舍同前。
佛言。有五事得留僧伽黎。一有疑恐怖处。二有雨。三疑有雨。四作僧伽黎未成。五浣染。
缦安陀会上下二衣。一云。缦条。言缦者。止是一幅不割截。无水田相也。此乃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所受衣也。上衣量同七衣。准七衣用。下衣量同五衣。准五衣用。受.舍法同前。但称式叉摩那等三名为异耳。
近日丛林中。绝不识有此衣。乃以大僧三衣直付沙弥。其误甚矣。
僧祗支。一名僧却崎。一名僧迦鸱。此翻掩腋衣。律云。时比丘尼。露胸膞而行。居士见之讥嫌。白佛。佛制作僧祗支覆肩衣。故尼受戒时。付三衣之外。加付此二衣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得受。祗支长二肘.广四肘。用覆左肩右开左。合受法。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祇支如法作。今受持。三说。舍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祗支是我五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式叉摩那.沙弥尼。受.舍法亦同。但改名为异耳。
覆肩衣。或云即瞿修罗。十三资具中。名副祗支。此衣与祗支不可并着。着祗支则不着此。长.广未详受。舍法亦仿祇支。
偏衫。非是佛制。因魏时请僧入内自恣。宫人见僧露臂。不以为善。遂作衣施。因缀于左边祗支上。因而受称偏衫。是祗支在左肩。偏衫在右肩。后人合之。总名偏衫也。
尼师坛。此云坐具。昔佛一日巡行诸寮。见卧具多为不净所污。乃制坐具。为障身.障衣.障卧具也。初制长四尺.广三尺。后因迦留陀夷身量大。见佛来。故以手挽尼师坛。佛问。何故。答言。欲令大耳。佛乃更增半磔手。今当随身之量。可加则加。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得单作.不得杂用.不得净施.不得离宿。离宿得突吉罗罪。不须舍。佛制作新具。用旧具。揲新具上。若无旧具。则已。佛初制袈裟角在左臂。坐具在袈裟下。后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衣角为风飘动。听以尼师坛镇之。后外道达磨多问。比丘肩上片布持将何用。答云。拟将坐之。达磨多云。此衣既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无以对。白佛。佛乃制还以衣角居左臂。坐具在衣下。但不得垂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
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即常用食器也。出家在家九十六种尽皆有钵。但俗人多用杂.宝.铜.镴.木.石等钵。且其制自殊。今释子所用。惟有铁.瓦二种。其式乃世尊自作坯烧成。非一切人之所可共。乃恒沙诸佛之标帜也。其量四分云。上钵一斗。下钵五升。恐今人不能受持。十诵云。受秦三升。毗尼母云。下钵升半。若过三升。不成受持。以此观之。十诵之说为当。其色合熏作黑色.赤色。又云。鸠鸽色.孔雀色。不可作杂用。当敬之如目。比丘下钵。即是尼僧上钵。五众皆共受持。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下四众受法亦准此。若无人时。独受钵。即具威仪。手执钵。心念口言。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舍准上可知。
迦絺那衣。此云功德衣。亦云庆赏衣。谓前安居人坐夏已满。功德胜故。以此庆赏之。乃七月十六日受也。后安居人。不得。又云迦提者。此云昴星。以昴星值此月。以此月得衣故名迦提也。受此衣时有五利。谓得畜长财.离衣宿.受别请.别众食.食前食后至他家也。受此衣至十二月十五日。即舍与沙弥等。复受三衣。此衣四周有缘五条。条作十隔。亦现田相。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粪扫衣.非死人者。新物揲作净。若已浣。浣已纳作净。即日来。不经宿.不以邪命得。方可受持。受时.舍时。俱当鸣钟集僧羯磨。具出自恣篇。
五纳衣。用五种衣纳成。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无施主衣。谓道傍弃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等。往还衣。谓天竺人亡眷属。以衣赠送至林中。却取还施僧也。余可知。十诵云。纳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洗易。六少虫。七易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纳衣成。不论重数。多少不用净施。但纳成亦须现田相。不现田相者。不许穿入聚落。
粪扫衣。凡十种。谓牛嚼衣.鼠咬衣.火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衣.为风吹.鸟衔至他处者.冢间衣.求愿衣.王受职衣.往还衣十种。取来浣染过用。
雨浴衣。因毗舍尼母请佛斋日。令婢来唱时到。适天大雨。佛命僧众就雨中浴。婢见谓是裸形外道。归白母。母令再请。佛与众僧俱来赴斋。食毕。母请施雨浴衣。佛因制长六搩手广二搩手半。
覆疮衣。初以粗布作。举起疮痛。佛令用极细布为之。长四搩手广二搩手。
涅盘僧。或云泥缚些那.或云泥伐散那。状略似此方之裙无有带。襻上将及心。下乃至踝。着时集衣为褶。束之以带。其带大三指。绕腰可三匝云。
舍勒。译云。内衣。即小涅盘僧也。作务及睡时着之。
漉水囊。护生行慈之要物也。故在六物之数。凡为僧者。不可旦夕离身。其底用致练。其匡用铁。初漉时。须深谛视。还放时。切忌损伤。大行由此而生。切莫轻为小物。
锡杖。一名智杖。一名德杖。乃圣贤之标帜也。三錞念三途.三灾.三界之苦。四钴.用断四生。通中。高五尺。用断五道轮回。十二环念十二因缘。三錞四钴合数成七。念七觉意。通钻。成八念.八正道。除八难。上分用锡。中分用木。下分用牙角。如法持之。现得威仪。助后得果。速成正觉。
日用轨则
教钵法。上堂欲把钵时。先须净手。於巾上拭手令乾。中指夹巾。待敛钟声。即如法夹巾.把钵。念偈云。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人天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