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弘戒法仪
弘戒法仪
教授抚尺云。
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等作得戒教授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善男子。汝等现身不作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汝无是罪否。(答云)无。
善男子。汝今志心求受一切菩萨上妙净戒。我当为汝虔请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本身卢舍那如来。更为汝请此方娑婆化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为得戒大和尚。次请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再祈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更请十方诸佛为证戒阿阇黎。并请诸大菩萨为同学圣侣。即今心香蔼蔚。智烛炜煌。宝座严敷。慈容俨降。汝当翘勤渴仰。恭肃归投。听我一心志诚奉请。
主者起立 众和香花请
南无一心奉请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光降道场。证明主戒。
南无一心奉请娑婆世界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为得戒大和尚(同前) 亲承授戒。
南无一心奉请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龙华教主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诸佛为证戒阿阇黎。及十方菩萨摩诃萨为同学圣侣(同前) 证明授戒。
主者趺坐
一心奉请天龙八部护戒神。王当山土地护法正神。惟愿降临道场。精严拥护。
上来奉请诸佛菩萨。已荷光临。作大证明。授正戒法。善男子。我依璎珞经中所说。佛告诸佛子。今正说正戒。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佛。
引请云。
善男子等。各各起身。作礼三拜 师云。
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法。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法。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法。
引请云作礼三拜 师云。
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僧。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僧。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僧。
引请云作礼三拜 师云。
佛子复敬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法。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戒子三答) 师云。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已。归依法已归依贤圣僧已。归依正法戒已(三说戒子三答)。
佛子次当教汝悔三世罪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三说三答)。
善男子等。既悔过已。将授十无尽藏戒法。我当与汝直指唯心。汝合谛听。悟正法戒。
拈起如意作表指示
善男子。抬头正眼。审观审听。只这一法。是卢舍那佛心地戒也。云何为心。聻唤着如意。即触不唤着。如意即背。背触俱非。如大火聚。於此参得悟得。是故强名为心也。云何为地。聻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乃至若凡若圣。都向这里。安身立命。尽其神力。出不得那个格子。故谓之地也。云何为戒。聻只这格子离之。便背即之。又触一丝毫也。伤犯他不得。故名曰戒也。若于如意上。会得心地戒。即於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一时会尽。故水潦和尚云。无量法门。百千妙义。只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然此一法了得故。卢舍那称为净满释迦牟尼号曰能仁。所以过去诸佛已说现在诸佛今说未来诸佛当说。而三世菩萨已受当受今受。已学今学当学也。於是舍那。将当传此心地。乃为之放光(复拈起如意云)。
聻此岂不是光。即此一光心地。非口可宣。故令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令彼如此受。如此持。如此读诵。如此一心而行。所以千佛非心所测。故亦放此光。而光中化佛。仍为散花供养。此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而灯灯相续者也。即从此光此华之背触。不得处入。此体性虚空。花光三昧。於此入。於此出。而千百亿释迦无二无别。正如天下老和尚。临没稍头。倒卓立化。坐脱立亡。托胎出生。参禅悟道。拈槌竖拂。接物利生。莫不於此三昧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也。故我释迦如来降天宫。生阎浮。八相成道。不离华光王座。扩充这一点心地法门。喻如大梵天王网罗幢。而因一网孔。以见无量网孔。所以佛教门只在此如意间。便尽得法法头头。无不同此者也。佛为阎浮提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净满心地中常所诵习此一戒光明金刚不坏之宝戒。故曰。此是一切诸佛之本源。佛性种子。乃至一切众生所同证同具者也。若向如意上了得。便不管你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此戒。故当当有因因此而已。当当常住法身住此而已。诸佛菩萨顶戴受持。不出这个格子。汝等大众亦当顶戴受持也。勿出这个格子。正是汝等本源自性清净者。名曰波罗提木叉。令人向此中背之。不得触之。不得於此悟得透得。便从此处。安身立命。若於此未悟未了。便於此法法头上。横不得。竖不得。如向大火聚中下手不得。自然不触不犯。如此力参。故曰孝顺。孝顺者。孝顺此心地戒也。因此而制止。因此而发用。故佛复为放口光。以广谈此事。从凡至圣。咸诵此戒言。戒光从口出。必有事焉。故曰有缘。非无因有因有缘。又成触犯也。故曰光。非青黄。非色心。非有无。非因果。夫非因非果又成违背也。背不得触。不得於中悟得参得。只此一点根本。正是凡圣同源。故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而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此戒矣(又拈起如意云)。
善男子。看看解我语否。解得即在里许。着衣持钵。去解不得。即在里许。横参竖参去解也。不出此戒。不解也。不出此戒。故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此即是戒。更莫别求。上来与汝说戒已竟。汝今便与诸佛不异。若於此处。一毫头许触犯。一毫头违背。便落十重四十八轻等波罗提木叉相貌中收摄矣。慎之哉。慎之哉。
上来既示菩萨心地戒。已受竟。然心地虽明。若不发弘誓愿。犹属小果。必须发广大心。立四弘誓。方能扩菩萨道。普利有情。我今唱道。汝当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唱三答
三番羯磨
上来开导汝等。发大誓愿。广利不穷。正堪得戒。更令汝等秉心殷重。乞法完成。虔请文殊师利菩萨。作正羯磨师。我今复当代为汝等三番羯磨。珍重了办。敬谨受持(作梵)。
现前菩萨善男子。汝等今於我所。为请现坐道场。本师释迦大和尚前。求受一切菩萨心地法。一切菩萨心地戒。所谓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三德圆明如世伊字)此是过去一切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今成当来作佛 (直白) 汝等从今受戒。直至成佛。於其中间。不得触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为汝(初一)番羯磨。十方诸佛放大宝光。(初用此)妙善戒法。灌汝身心。(二用此)戒法徧空。集汝顶上。(三用此)戒法入心。内外明洁。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顺奉持。世世生生。坚固不退。此是(初二)番羯磨。已成至再。叮咛理取。第(二三)番羯磨。
上来三番羯磨已竟。十方如来默然许可。汝等现在心即是佛。当来决定作佛。向去真参实悟。得法相应。恒住性戒。究竟不动。更当摄相护持。我今准璎珞经所说十无尽戒相法。汝等善听。佛告。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故杀。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故淫。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说四众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悭惜加毁。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嗔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不得谤三宝。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十重戒法。略为宣举。向下另结坛仪。当请阿阇黎教。汝至心细诵梵网经中十重四十八轻戒相。於此心地。圆融行布。性相并行。母令渗漏。汝等各宜依教奉行。(答云)依教奉行(三说三答)。
下二阇黎即先诵十重完下坛。其四十八轻在次日诵。或时久不堪。即依教奉行处下座。明日通诵全本梵网心地下品。
教授持锡杖法第二十
引请举赞
智分本别。象表圆通。堂堂独露佛家风。圣杖活如龙。开合横纵。拈示祖师宗。
转法轮菩萨摩诃萨
诸佛子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
引请作白
妙道虚圆。非象表以难示。真宗冥远。仗开导以有循。欲明世尊一大事之法乘。须受如来胜功德之智杖。匪求真诀。曷悟秉持。我今为请(某)寺(某)宗师。为汝作开导智杖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入得道梯隥法。愿大德为我作指示得道付杖师。我依大德故。得持法轮真智杖。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和尚鸣尺云。
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开发智杖和尚。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盖闻。千佛授受。以心印心之道者。心与法而已矣。夫心不可指人。法不可授人。心不可不悟。法不可不得心非有心。若以心示人。则心属有。法原无法。若以法授人。则法亦属有。心法若有。则同凡而不得解脱。心法若无。则堕圣而无其作用。故知心在人而法在师。心如谷种。法如雨露。人惟自悟。师以法传。苟不自悟其心而传道者。譬如无种而耕耘。虽然自悟其道而无法者。终成种发而荒秽。是当师资缘合。内外相成。师当指出汝心。汝当参明自理。明理而不知法。有差别之智。动则颠倒。失本明法。而不悟心之实诣。定为虚妄浮心。是故悟实心悟。而法属真师也。所以我佛嘿示参禅法门。欲诸比丘时时参究。令自心师法两得。故劝恒持锡杖以参。以求一悟。此杖则根本自心之智差别。师承之智。一时会尽。故曰锡杖者。智杖也。悟本心为心之德。悟师法为用之德故。又曰德杖也。令人悟本别二智。而行一乘大法之功德也。盖以世间五行之尊。惟金为最。五金之性。惟锡至柔至白至明。可表心地之明洁柔尊。是以杖用明锡也。故曰轻曰明。曰不回。曰醒。曰不慢。曰疏。曰采取。曰成。而令人轻烦恼。明智慧。出三界而不回悟。正法而顿醒。断烦恼慢。疏贪痴结。采戒定慧。成佛道果。能持此杖。时时参求。一切智慧。多闻世出世法。莫不了了。六度万行咸向此修。侍者举锡杖。过来。(和尚拈锡杖示云)见么见么。(闻振锡云)闻么闻么(良久云)若以见见锡。见非正见也。若以闻闻锡。闻非正闻也。直须离却见闻觉知来领。锡杖始得。(复振锡杖一下云)会么。(良久度锡杖与侍者云)於此会得。则此全杖坐断圣凡。别通一路终日受持。向威音王那边那边。更那边行履故。麻谷持锡杖到章敬。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处。亦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永嘉至六祖。绕禅床振锡一下而立。祖云如是如是。善男子。会得此事。便好。如稠禅师之飞锡。以解虎斗。如邓隐峰之飞锡。以解军斗。此皆以祖师禅向上事提持。而得大自在者也。夫祖师禅者。法身佛以无身无口。直示心宗之法也。是之谓佛之祖也。若欲拈出此无身无口之法。除须报化佛放放光举华处。示之可耳。若夫化身佛於音声舌轮边指示。则言说不到也。所以释迦示锡杖。令人自悟本地风光去。故曰佛法无多子也。若欲向化佛处求其差别之智。今当依教细为开示诸佛子。此全杖者。最上一乘妙道也。此我佛从初说华严。至终说法华涅盘。以括一代时教者是也。此杖中心。先竖一管。管上五高。管中空而外有。此示中道第一义谛。以空假交互有无。四句不得。全得之正法为本也。其五高者。示五分法身也。傍以两钴。示二谛也。两而复两。四谛法也。两钴六环。六度行也。六而复六。十二因缘也。下以三錞。三乘法也。及戒定慧。法报化也。最上之顶。无见顶相也。法之极致也。故十六以苦集灭道慈悲喜舍四禅四无色而修行也。三重四钴。合而为七。七觉七圣财也。通錞钻八。八解脱也。故三十七品法。三明八解脱。一切法数。莫不具足也。此三乘五时之出世法也。世间法者。钻为金刚轮。上为须弥顶。全杖为一世界也。中为无起无明之本也。二钴者。有无二法也。三錞者。三涂苦也。四钴者。生老病死也。五高者。五道烦恼也。六环者。六道也。七则七趣。八则八难也。此世间法也。此杖不容着地。令於世间出世间法不可着也。昼夜相随。言不可离。世间不可离正法也。恒执持令无失也。振声令於耳根。证上上圆通也。时时拂拭。勿使生衣。言心地不可昧。而法轮不可不转也。此该人天小教。而言正法者也。比丘不可不知不悟也。持杖之法。又有二十五事。先以十事者。见杖闻杖。而地虫不伤。持杖而老朽可凭。持此正为分卫。不得前却。不得肩担。不得横持。见佛勿作声。入众不得轩。举持杖尊锡。不枉舍后杖。乃中道不得。过中出杖。欲过中出杖者。有远请看病人。送过世者。外道请四事得出也。不得以杖画地。不得三师俱出杖。不得持杖自随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到檀门。正好威仪入檀门。先三抖擞。三反抖擞。无人出者。从至余家檀越。出应持杖。着左手中央。杖恒在己房。不离身。下头不着地。勿使生衣。须日日磨拭。杖欲出时。须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白衣亦得。持时赍天挟地。着在胁下。以小指拘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鸣则常鸣。寂则勿声。鸣则均细。调和恒使。若初僧着左足。尼着右足入檀越家。近则三家。远则七家。勿多过历。限内得食。杖悬树上。或侧眠平地。或石上睡眠之时。杖与身顺。置之床里。正与身齐。路行头常向日。杖乃佛身。万行在故。如或倾侧。万物不安。如其平正。万物得位。下台着地。三涂剧苦。常使悬空。拔三途厄。盖此杖者。诸佛相传。比丘持此。入道梯隥之标帜也。诸佛子等。若欲大悟。先当於祖师禅处。时时参之。若欲明法。次当於如来禅处细细捡之。杖即一心。杖即是佛。杖即是法。杖即凡圣。杖即色心诸缘。杖即一切事究竟坚固。汝等恒持此杖。恒磨恒拂。恒念恒参。无量法门。百千妙义。一时具足。汝当发广度众生之心。齐成佛果之愿。如此行持功德无上。是故谓之智杖德杖。发菩提心之正因正果也。汝能受持。应当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