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广集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合注。前五句为别。后一句为总。就五别中。又各具通别二义。心藏者。通则一切诸法。皆属於心。别则指三十心。地藏者。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地。别则指於十地。戒藏者。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戒。别则指十重众轻。无量行愿藏者。通亦收一切法。别指六度万行。十大愿王等。因果佛性常住藏者。佛性非因非果。而因果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实相即佛性异名。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皆常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如佛性本源品等。
  发隐。心藏者。本觉心体。含裹虚空。包罗法界。一切万法。悉备其中。如宝藏然。故云藏也。地藏者。心体本等不二名地。而出生一切诸善功德。故云藏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疏。佛华光王品。应是大本中也。本不同。三千者。是菩萨应学三千威仪。三年者。声闻五年。菩萨三年。三事者。戒定慧耳。
  发隐。略说百亿如上。若广说余处。则如光王品中。而今无此品。故云应是大本也。相相者。戒是心地之相。戒相总别。重重无尽。故云相相。今品所明。举概而已。追疏前文。言本不同者。三千学士。有作三千者。三年者三事者。随文解之。各有一义。义俱通也。千年事。如鸟焉马。传写易讹故。五年三年。学戒期也。
  合注。相相者。心地无相。具一切相。重重无尽。总别难思。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
  发隐。明人者。言此大戒。非愚人所能持也。以具忍慧。故曰明。忍者。心之操守。其忍至坚曰忍强。慧者。心之灵通。其慧至利曰慧强。忍强则能永持。而终始不移。慧强则能善持。而圆融不滞。如是之人。英敏特达。超出凡夫二乘。非明人而何。未成获利者。能持此法。决定成佛。然不待成佛。於其中间。先获五利。极赞持戒之益。以劝导令持也。安获者。五种胜利。任运自得。非强求也 一。诸佛护持利。此戒是一切诸佛之心地。众生持戒。则佛法兴。众生毁戒。则佛法灭。持戒之人。佛岂不以慈悲悯念。威神加护。令彼所作。毕竟成办。二。临终欢喜利。毁戒之人。死堕恶道。心生怖惧。持戒之人。正见炳然。自知己死必生佛前。岂不欢喜。三。伴侣菩萨利。此戒一切菩萨所持。持戒者。即菩萨俦类也。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岂不与诸大菩萨偕行共住。於菩提中。同为眷属。四。众善成就利。戒为诸善功德之本。持戒则一切功德。集聚不遗。如功德有无量波罗蜜门。试举其一。持戒度毁犯。如是戒度。今已成就。余度成就。可例知矣。五。福慧双修利。心地之戒。即佛性也。佛性本体。离过绝非。故名性戒。此性戒福慧皆具。繇性善故。万行齐修。繇性灵故。万法俱朗。曰福慧满也。问。福慧两足。此佛果也。今未成佛。焉得云满。答文中曰今后世。则今生植其胜因。后世成其极果也。如是持戒。获五利者。真是佛子。当绍佛位。即前受佛戒。入佛位之意也。
  合注。明人者。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是肉眼。名为佛眼也。忍是安忍。即指定力。谓有慧无忍。是名狂慧。有忍无慧。是名愚定。又二乘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权位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而不了了。故须忍慧俱强。方为明人。方能持如是法也。命终正见欢喜者。已具佛眼。则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也。功德戒度悉成就者。戒为一切功德之聚。如地悉能生养万物也。性戒福慧满者。达此性戒。则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故福由慧满。全修显性。故慧由福满。又性戒即正因理体。当法身德。持性之戒。即缘因福善。当解脱德。悟戒之性。即了因智慧。当般若德。今后世满者。从观行满。乃至究竟满也。
  智者善思量。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於学於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发隐。是法。即此戒法也。以此戒是众生本源心地。而此心地不属有无。计我身而着於幻相。执有者也。灭寿命而取证寂灭。执无者也。斯皆焦芽败种。妙善戒法。何由而生。故令智者善思之也。智者。即前明人 迎之莫知其所自至。不来也。追之莫知其所向往。不去也 无分别处。中道宛然。是名第一道。才有分别。即二义故。亦是摩诃衍。才有分别。即二乘故。又此实相心地。如大火聚。世间所谓执有执无。计彼计我。万类千家。诸戏论薪至於此中。消灭无余。又此实相心地。如大沧海。如来所有智慧辩才。神通三昧。一切种智。功德法财。皆於此中。出生无尽。至是。则由菩提苗。结菩提果。智光慧焰。普照何穷。三世古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莫不如盲得视如暗得灯。故曰光明照世间也。非大明人。何能善思心地之中。如是妙义。
  合注。心地法门。十无尽戒皆如理而证。称性而修。所谓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凡夫着有。二乘着空。皆背真因。故非种子。应当静观察者。静是止之异名。察即观之审细。止观不二。方是真修。诸法真实相。者。诸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观相元妄。无可指陈。则幻惑非真。虚假不实。观性元真。本如来藏。则无相不相。名真实相。清净本然。故不生。循业发现故不灭。又循业发现。故生即不生。清净本然。故灭亦不灭。不变随缘。故不常。随缘不变。故不断。理随於事。故不一。事随於理。故不异 如是诸法。即是一心。如是一心即三十心。十地。及重轻诸戒之体性也。悟此体性。然后方便勤庄严之。一心是正因理性。静观是了因慧性。方便是缘因善性也 持戒。即方便庄严。又勤方便而不静观察。则有为有漏。无所庄严。静观察而不勤方便。则枯槁空寂。无能庄严。故须於一心中。方便庄严。此是菩萨所应作事。应当次第学之。勿谓此是学事。堕在第二门头。不知称性之修。学即无学。於无。学道中而炽然习学。虽云次第直如空中鸟迹。不同渐次法门。还与极圆极顿之理。毫无分别。故诫令勿生分别想也。无作妙修。全同理性。名第一道。无学妙性。起於真修。名摩诃衍。摩诃衍。此翻大乘。谓运载自他。同入大涅盘城也。以是第一道故。能灭凡外二乘种种戏论以是摩诃衍故。能出诸佛萨婆若果。萨婆若此翻一切智智。乃一心三智。究竟极果之总名也。繇第一道。堪运摩诃衍乘。繇摩诃衍堪到萨婆若地梵网心地。果彻因该。理趣至此极矣。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於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过去诸菩萨。已於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发隐。承上繇此实相心地而出净戒。故不可不持。而戒品难持易失。故持之不可不勇猛也。明珠三义。一者洁净义。护持弗使污染。二者圆满义。护持弗使残缺。三者光明义。护持弗使昏暗。净满光明。即卢舍那。恶尽善周。而生无不度也。此非但三世菩萨之所共学。亦复恒沙诸佛之所同行。圣主称叹。岂偶然而已哉。圣主。即佛也。圣中之圣。云圣主也。
  合注。欲归一心实相。须修心地法门。欲修心地法门。须持诸佛净戒。故结劝护持戒。相以为入道进修之本也。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发隐。随者不背。顺者不逆。从上诸佛菩萨。皆崇此心地大戒。我亦随顺而说此戒。所集福德。广大无量矣。然此福德。不为自求。尽以回施一切众生。然此回施。不向二乘。尽以回向一切智智。又愿但闻此法者。无一不成佛。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依法修行。终成正觉也。至是。则若重若轻。无量无边之戒品。同会心源。若道若俗。无穷无尽之众生。咸归一性。然后知我今卢舍那。不是外来佛。心地法门。极於是矣 问。讲者曰。佛旨元奥。在修多罗。楞严谓持犯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则戒为浅也。然欤否欤。答。楞严论四根本戒。而恳恳乎蒸砂漏卮。律云。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则戒宜先而教宜后也。毁戒而谈教。是犹身膺五本口诵六经。脱罪辜而未能。何文艺之足道。问。禅者曰。古德云。戒急乘缓。不如戒缓乘急。然欤否欤。答。尔知取乘急而戒缓者。何不取乘戒俱急者。曹溪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则乘即戒也。沩山谓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通晓。则戒在先而乘在后也。弃戒而言乘。是犹生从负贩。出驾銮舆。不旋。踵而刑诛。尚何论乎荣宠。且夫戒者。佛及众生本源之心地也。教所以明此。世尊一期说法。说心地也。乘所以证此。达磨西来付法。付心地也。既云心地。则奥浅缓急。俱不可得。戒相教相禅相。亦不可得。并所谓心地者。亦不可得也。尚何诤哉。
  合注。本繇发菩提心。方受此戒。今诵此戒。仍回向菩提也。

  附合注跋语

  夫本源心地。含生共有。无染性戒。日用不知。目翳而花舞太空。梦蚁而寻膻阶下。晴虚之体依然。轮王之身如故。哀哉妄惑。枉受幻轮。劳我慈尊。现身同患。示成不倦於八千。垂化无偏於尘剎。一滴之心地既敷积劫之沈迷立醒。而琅函久锢。半珠仅呈。繄我愚蒙。得探全宝。竭思殚机。尘培泰岳。思法缘之匪易。辄涕泗以滂沱。愿我同人。深思力学。解行同遵。自他俱利。庶得上报佛恩。不负己生矣。
  时崇祯丁丑地藏大士诞日菩萨沙弥智旭阁笔故记

  在家律要广集卷三
  在家律要广集卷第三之余
梵网经忏悔行法

    明 菩萨戒弟子 藕益智旭 述
  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便得灭罪。此金口明训也。故知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种种行法。虽各有灭罪得戒功能。而於犯十戒者。仍须别依梵网行法。方使标心不泛。所谓如从地倒。还从地起。又此经所明千里无师。像前自受。但云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而不云苦到礼三世千佛。盖大意与璎珞地持之自誓受戒同耳。故向年已曾述学戒法。今则特为受菩萨戒之后。犯十重者。别明忏仪。俾依三世诸佛出罪。既见好相。则戒体完复。虽於比邱法中。不任僧用。而或为菩萨沙弥。或为菩萨优婆塞。可无惭德。且密默进道。直证无生。亦非分外事矣。其或八戒。五戒。及沙弥戒。破根本者。依此忏法。见好相已。既得菩萨大戒。亦仍可许进比邱戒。若小乘比邱破根本者。依此忏悔。见好相已。密达无生。或仍可附与学之科。纵令障深。未成感应。而永断相续。恳恻求哀。必能闭恶趣门。植出世种也。略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赞礼归依。五陈罪悔除。六立誓诵戒。七苦到礼佛。八重修愿行。九旋绕自归。十坐念实相。

  一严道场

  择取闲静堂室。扫洒清净。中安卢舍那像。或释迦像。更安诸菩萨像。亦得。但须有佛像为主。悬设幢盖。及缯彩旛华。种种庄严。须倾竭己财。尽心尽力。至诚为之。勿得苟简。亦勿辄化施主。必其贫窭无措。方可随缘求办。

  二净三业

  行者自念繇夙善故。今生幸得受戒。繇恶障故。而复毁犯。我既毁犯三世诸佛所设净戒。现今即是地狱中人。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如处溷厕。一心求出。如系牢狱。一心求脱。不得剎那念世间事。沐浴清净。着新洁衣。秉志虔诚。口无杂语。如捧满油。惧其滴堕。独自专精。勿求伴侣。设有一二同犯戒者。惭惧专志。决定是一。方可同修。必以得见好相为期。不论一七二七。乃至一年。乃至毕世。心无中懈。

  三香华供养

  行者初至像前。缘想十方一切三宝。性同虚空。无所不在。我罪障故。不见不知。然诸佛菩萨。於我向所作罪。今所修行。悉知悉见。无有遗余。譬如盲人。在大众中。所作所为。盲不见众。众皆见盲。今我亦尔。无明所覆。妄於清净法界体中。违犯禁戒。造极重罪。早为诸佛菩萨所见所知。今日觉悟惭惧悔过。诸佛菩萨。亦必现前知我见我。先起如是深信解已。於十方三宝。如对目前。敷具竦立。口当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
  总一礼已。烧香。捧华。胡跪。唱云。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徧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无边声闻众。缘觉独觉仙。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
  以手散华。次复想云。我此香华徧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互庄严。徧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皆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徧法界。彼彼无杂无障碍。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想已。起立。唱云。供养已。一切恭敬(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