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广集

  发隐。众生该乎六道。先就人言。次就畜言。其余非凡眼所见。故不言及。然山林川野寂寞之处。意亦兼鬼神等 按菩萨善戒经云。菩萨至白衣家。不能说法开示。令供养三宝者。得罪。不曰五戒。而曰十戒者。五戒人天之因。十戒菩萨之道也。汝是畜生者。先示其果报之名。发菩提心者。后教以出离之要。菩提心者。广大清净本然之觉体。即自性三归。心地十戒是也。迷此心故。隐而不发。轮转三途。无有穷已。发起此心。灵觉洞然。暗蔽愚痴。倐尔消灭。焉有所谓畜生者哉。问。说法对人。人犹未信。发心向畜。畜则何知。答。性在含灵。不可思议安知畜类。终无觉心。蛤之生天。鹏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垂泪革心。海鱼之再世而兴崇法门。飞鸟之次生而还为弟子。如斯比类。枚举曷胜。纵彼业重无知。行者自当获福。故应教化。无间人畜也。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疏。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邱。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疏。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过。为四众说。亦不得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说。亦是轻法为犯也。
  合注。高座者。以高卑言。上座者。以上下言。不如法说。谓不顺说法仪式。非谓颠倒谬说也 此是遮业。三缘成罪。一。不如法。二。不如法想。三。正说法。若为名利是染污犯。若忘误。非染污犯。又此且据坐言若准律中。则人卧己坐。不得为说。人坐己立。人在座。己在非座。人在高坐。己在下坐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人在道。己在非道。皆不得为说。又衣缠颈者。覆头者。裹头者。叉腰者着革屣者。着木屐者。骑乘者。持杖者。持剑者。持矛盾者。持刀者。持盖者。皆不得为说。惟除为病人说法。一切不犯 七众同犯。以沙弥等亦许登高座故。以白衣说一句一偈义。亦应如法故。又善生经云。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亦此兼制 开遮者。僧祇律云。若比邱为塔事僧事。诣王及地主时。彼言比邱为我说法。不得语令起。恐生疑故。若边有立人者。即作意为立人说。王虽听。比邱无罪。又比邱患眼。前人捉杖牵前。为说无罪。又比邱在怖畏险道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虽持刀杖。为说无罪 果报者。不如法。则令彼此皆招慢法之罪。如法。则令彼此皆有敬法之益。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疏。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助善之义。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制。脱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
  发隐。脱。倘也。出家虽无自在权势。倘即众中。立为制限。不容修福作善。亦与在家同罪如僧云欲废女萨。即其事也。
  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邱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疏。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造立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
  发隐。安籍记僧者。安设簿书记僧名字。使多寡有数。不得增益。夫僧游世外。宜放令自如。而乃定之版图。拟诸编氓。可乎。惜乎末世。少见为王。官者。入僧寺。故造僧籍。多见为僧尼者。置民产。自入民籍耳。悲哉至於地立走使。亦僧之过。非王官过也。翘首而高参鸟窠。泥涂迥绝。三诏而不回信祖。趣步无踪。地立走使。非僧自取而何哉。问。会昌沙汰。宣和改更。破法之愆。诚不免矣。然或僧尼背佛违法。暴横无禁。则将任之乎。答。贞观九年。诏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各度僧尼。务取德行精明者。其有溺於流俗。或假托鬼神。妄传妖怪。或谬称医巫。左道求利。或灼钻肤体。骇俗惊愚。或造诣官曹。嘱致赃贿。凡此等类。大亏圣教。朕情在护持。必无宽贷。宜令所司。依附内律。参以金科。明为条制。此则虽有所制。不犯今戒。所以者何。僧尼暴横。灭法之由。司世道者。从而抑之佛法乃得久存而无弊。是正以安僧。非以病僧也。况诏以内律金科参用。则非纯任王法也。如文皇者。真可谓得大士之善权。而非凡量可测矣。嗟乎。使为僧者。人人奉佛明诲。精心力行。王官岂不加敬。圣天子。贤宰相。文武百执事。必不负灵山之嘱也。唯在吾徒勉之。
  合注。此具性遮二业。障善法故。四缘成罪。一。是三宝事。二。三宝事想。三。有制限心四。制限得成。随事结罪 开遮者如弥勒昔为国王。假设非法制限。以兴正法 果报者。制限。则得断灭三宝大罪。不制。能招宏护三宝功德。

  ○第四十八破法戒

  疏。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发隐。依内法治问者。僧内俗外。僧有过依僧法罚治责问。不宜用外刑辱内众也。唐书显庆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有犯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王官护法如此。而僧反破法。可乎。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於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邱比邱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於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发隐。一本作不以好心出家。据文势。无不字为顺。言出家受佛大戒。初本好心。而后为名利。失其本志。良由此中犯者。俱是先曾受戒。后乃犯故。於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盖是王官素所崇敬。凡有言说。彼皆听用。威福自在。故得作系缚事。言师子者。师子出而百兽伏。则百兽不能食师子。食师子者。内身之虫耳。佛法立而群魔消。则群魔不能破佛法。破佛法者。内教之人耳。兴言至此。可不悲哉 如念一子。一者。等也。如父母以等一视子。无二心也。问。待子待父母。云何等喻。答。此特举极亲极爱为言。不必以上下尊卑泥之。又上句即慈悲心。下句即孝顺心也云何专以教人破法结罪。以此戒是令彼王臣治辱僧故。不知护法。而反破法。忤逆三宝。孝顺安在。故得罪也。问有恶僧焉显谏之则不从。默摈之则不喻。千世纲常。冒国宪典。不可以内法治者。则如之何。答。此在权其事宜。不可执一。执於护法。反至灭法者有矣。与其全一人而殃连三宝。孰若全三宝而殃止一人。况文中横与比邱比邱尼等。横之一字。明无辜也。若真罪人。应所不制。
  合注。国王百官。指已受佛戒者。虽是同法之人。得於彼前说菩萨戒。而不得於彼前横作非法治罪也。弟子有过。但应如法治罚。不应作系缚事。如狱囚兵奴。以伤出家轨式。如念一子喻爱之极。如事父母。喻敬之极 此具性遮二业。以毁辱法门故。五缘成罪。一。是佛弟子。谓大小乘七众。不犯边罪。不舍戒者。二。佛弟子想。六句。二重。四轻。虽非佛弟子。亦不应作系缚事故。但其事稍稀。故不特制。或复摄入瞋损戒中。三。有治罚心。欲令前人受辱。正是业主。四。所对人。谓国王百官等。同有戒者。故仅结轻。若向未受戒人治罚。自属第六重戒。五。正行治罚。随事结过 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若治罚佛之弟子。自属前戒兼制。厥罪弥甚。具如地藏十轮经中广诃 开遮者。恶浊世中。护持正法比邱。得藉王大臣力。兵杖自卫。如大涅盘所明。然不得非法治罚他人 果报者。作则有破坏法门。损辱僧侣之罪。不作。则令众僧增益安乐。
  初津。於国王百官前说佛戒等者。谓内无实行。外现威仪。诳说佛戒。张其行德。惑彼听信。而令作世间治罚。使内众弟子。无辜受罪。故曰横也。作系缚事者。或扭锁手足。禁闭身形。故云如狱囚法也。或无礼轻贱。诃责毁辱。故云如兵奴之法也 大集经。时大梵天王白佛言。若为佛出家。剃须发。着袈裟。不受戒。受已毁犯。其国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於万亿佛所。出其身血。於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梵王白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於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终无有人。广说彼人罪业果报。惟除如来。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剃须。发着袈裟片。不受戒。受而犯者。得罪多於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人天。示涅盘道。是人已於三宝中。心得敬信。胜於一切九十五种外道。其人必速能入涅盘。胜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者。是故人天。应当供养。何况具能持戒。三业相应者。其有王臣。见有於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业。但摈出国。不得鞭打。何况鞭打出家具持戒者。十轮经云。佛言。若有破戒比邱。如败脓血。退失堕落圣道果证。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国王大臣宰官。谪罚系闭鞭杖。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邱。虽是死人。有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邱。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人天。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邱。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邱。皆当尊重守护。按经云毁犯禁戒。犹能为诸人天示涅盘道者。谓其虽为烦恼所逼。毁犯於一时。然戒破。而正见不破。恒说正法。时怀惭愧。故云其已於三宝中心得敬信。故璎珞经云。舍戒不舍大愿。破戒不破正见。斯人终得还复清净。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合注。此总结第五段九戒也。别释四十八轻竟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疏。秉持在心。
  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疏。举三世菩萨诵为劝。
  发隐。上明四十八轻垢竟。
  合注。此总结四十八轻戒也。列重轻戒相大科竟。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合注。劝大众奉行共五。此举所诵法。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邱。比邱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合注。此嘱流通人 前劝受中。备列淫男淫女黄门鬼畜等。今但言信男信女者。正显既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也。佛性常住戒卷者。此戒卷在世。则佛性因缘之义不灭。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合注。此明流通益 略举三益。一见圣。二离苦。三得乐。义疏云。授手者。明秉戒人。与佛相邻次不远也。
  发隐。邻近比次。不隔远故授手。犹言联手。非必实举手授我也。世世不堕。常生人天。所离所得。岂止於此。且举凡情所欣厌。以之为劝耳。极而言之。究竟所离。则离三涂。离六道。离二乘。离权位菩萨。究竟所得。则得人。得天。得罗汉。得菩萨。得如来。如是乃至离无所离。得无所得。本来心地。了无苦乐之相。又何所容其离与得哉。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合注。此重劝奉行。
  发隐。略开具二义。一者。能说之人。不止七佛。所谓三世诸佛所同说也。二者。所说之戒。非止十重四十八轻。所谓如毛头许者是也。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合注。此时众欢喜。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合注。是中先结此释迦说竟。次结余释迦说竟也。
  发隐。举十重。不举四十八轻。此十戒义含无尽。举十则一切戒悉皆摄尽。况四十八耶。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者。如王涣汗大号。从於一郡。历於百郡一郡喻此释迦。百郡喻余释迦也。
  从摩榼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合注。是中亦先结此释迦十处说法竟。次结余释迦十处说法竟也。微尘世界下。阙亦如是说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