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广集

  发隐。此心地中。非尊非卑。非道非俗。非男非女。非秽非净。非天非人。非全非缺。非良非贱。非显非幽。一味平等。无二无别。何所去取。而生拣择 皆染使青黄等。真谛云。青。铜青也。黑。杂泥也。舍利弗问经云。摩诃僧祇部。勤学众经。宣。说其义。处本居中。应着黄色。昙无德部。通远理味。表法殊胜。应着赤色。萨婆多部。博通敏达。善能化道。应着黑色。迦舍部。勇猛护生。应着木兰色。弥沙塞部。禅思入玄。究畅幽密。应着青色。据此则成五彩。云何名坏。然彼文中。有青非东方之青等句。则知就坏色中。自有五别。以表五部。非世间五丽色也。如上青黄赤黑等。不必确定分别。但与俗服有别则已。道俗受戒。皆须服坏色。可作坏色处。僧俗俱宜同作。不可坏色处。俗即随便。惟僧则必以坏色。不可坏色者。或土地所不便是也。法灭尽经云。法欲灭时。袈裟自然变白。当知衣白。法灭之相。此中制白衣高座。则知道俗以缁白别。不可不慎也。羯磨转法轮者。集众布萨。代佛扬化。正所谓和合僧也。破此人则佛法灭。岂不犯逆。非漫尔群居。情识相比。可冒和合之名也。又凡能宏法利生者。皆名转法轮也 经中重逆二字有别。有犯重不犯逆者。有兼重与逆者。声闻害师已犯重。特不云逆耳。盖逆是重上复加逆罪也。问。下弒上。皆逆也。云何声闻害师非逆。答。佛法中重。对世法逆。佛法中逆。加世法逆一等。声闻害师犯重。已是世间逆罪。而菩萨所谓逆者。则更加重。故疏云。菩萨重。重於声闻重也 君亲天地等不礼敬者。言出家之法。已於国王父母六亲鬼神。不修世间礼仪恭敬。则今日授戒。不当复问其是贵是贱。是亲是疎。是人是神。惟观意之诚否耳。远来求法。诚意可知。止除七逆。余但解法师语者。即当与戒。何得起恶心瞋心。而不即与。竟拒曰不与。迟延曰不即与。若此者。苟非图利养而贩卖佛法。必其乏慈悲而独善己身。是以得罪。若察其意未诚。而不即与。欲成就彼。如无谶之於道进。则大权化导。功德无量。勿等视也。问。六亲鬼神。且置弗论。云何君父。而不礼敬。答。出家之人。礼拜君父。非恭敬故。所以者何。帝释天主。尚不欲五戒者礼拜。虑或损福。故出家者。当精进行道。报君父恩。不当以擎跽匍匐小节为恭敬也。斯乃忠臣孝子。爱其君父而不礼拜。是名大恭敬。岂曰桀骜乎哉。问。沙弥未受比邱戒。不得受菩萨戒。则沙弥不及鬼畜等。及在家二众欤。何彼得受。此反不得。答。在家与出家。体制自别。而意亦略同。在家者。必受五戒。方得受菩萨戒。出家剃染者。必受比邱戒。方得受菩萨戒。鬼畜男女等得受者。是已有五戒者也。夫三宝之名。因比邱戒而成。沙弥未得与三宝流也。若沙弥俱直受大戒。则比邱之戒废。而僧宝废。三宝缺矣。其失可胜言哉。问。经云淫男淫女。岂非白衣不受五戒之直受耶。答。亦必一会之顷。先受五戒。而随受菩萨戒。则不次第而未尝不次第也。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疏。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不制。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棃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合注。教诫法师。即教授阿阇棃也。比邱戒法。於僧中受。故和尚及羯磨阇棃。皆须现在比邱为之。菩萨戒法。於十方诸佛菩萨前受。故现在法师。但得为教授阇棃。应教请二师者。谓请本尊佛为和尚。此土即是释迦。请补处大士为阿阇棃。此时即是弥勒。是名为二师也。文中以和尚阿阇棃二师为句。应问言者。即是教诫师应问。此谓未请二师之前。先应问其遮难。知无七遮。方教请二师耳。故菩萨善戒经云。十方诸佛菩萨大德听。今某甲三说时。已从十方诸佛及菩萨僧。得菩萨戒。说者我是。受者某甲是。我为某甲证人。大师者。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僧是。小师者。我身是也。又受菩萨戒。既以本佛为和尚。补处为阇棃。亦即以十方佛为同坛尊证。十方菩萨为同学善友。今不言请尊证同学者。亦如比邱受戒。但请二师也。他经亦有备请五位圣师者。随机广略。故不同耳。犯十戒者。谓曾受此菩萨大戒。而毁犯之。或曾受比邱沙弥及五戒等。而破於本根。故须得见好相。若本未受戒时。作杀盗等业。止有世间性罪。不名犯戒。亦不须问。惟七逆须问耳。现身亦不得戒者。谓不许重受大戒。而得增益受戒者。谓作来生受戒胜因。对首忏悔者。谓对清净大小乘众。自首其罪。誓不更造。即所谓作法忏也。若轻若重。是非之相者。轻则易忏。重则难忏。是犯须忏。非犯则不须忏。倘轻罪说重。重罪说轻。犯谓非犯。非犯谓犯。不能使人决疑出罪也。第一义谛者。即是戒之体性。亦即心地之正因。常住之极果。习种性长养性者。谓妍习空观。渐次增长。即十发趣心。性种性不可坏性者。谓分别假性。俗谛建立。故不可坏。即十长养心。道种性者。谓中道能通。即十金刚心。正法性者。谓证入圣位。即十地及等妙二觉。多少观行出入者。谓发趣则从假入空。长养则从空入假。金刚则回二边入中道。十地则从凡入圣。又习种性则空观尚少。长养性则空观乃多。性种性则假观尚少。不可坏性则假观乃多。道种性则中观尚少。正法性则中观乃多。又三观次第修习则少。若一心中修习则多也。十禅支者。即四禅所用喜乐等十支也。不解轻重是非。则昧於戒相。不解第一义谛。则昧於戒理。不解习种性等。则昧於道共定共种种差别。昧戒相。则不能决疑出罪。昧戒理。则不能启迪真信真解。昧道定差别。则不能令人修证趣入。可谓一盲引众盲矣 此是遮业。而深坏法化。二缘成罪。一是为利心。二摄受徒竟。戒本经云。为贪奉事。畜养眷属。是染污犯。亦此兼制。前之无解作师。过在好名。今则正在好利。名利皆生死根本。菩提大障。其罪是均。故皆结云自欺欺他。而为利者。其心益陋劣矣 余五众无授戒事。但令为利摄受徒众。亦犯 惟遮不开 果报者。破坏法门。剧於恶律仪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疏。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能殷重。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发隐。渴而后饮。则水之味甘。暗而后灯。则灯之用显。故云预说则心轻也。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於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於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合注。说戒者。半月半月诵戒也。除国王者。佛法付嘱国王故也。虚生浪死。故名畜生。顽然罔觉。故如木石。背觉合尘。故名外道 此是遮业。预向人说。则后受不能殷重。故半月说戒时。必先遣未受大戒者出也。四缘成罪。一。未受戒人。谓未受此菩萨戒者。二。未受人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为说心。谓或为利养等。四。前人得闻。从此时结罪 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小乘一切时中。不得向沙弥等说五篇罪名。以彼若解五篇名义。便成盗法重难故也。大乘惟半月诵戒时。须遣未受者出。余时不论。如前文云。一切时中。皆应讲此经律。后文云。见一切众生。应劝受三皈十戒等。故知不同毗尼藏也。又菩萨比邱比邱尼。一切时中。亦不得以五篇罪名。向未受具戒者说。而菩萨沙弥等。亦不得预知五篇名义。致成重难。永障此生受具戒也 惟遮不开 果报者。说则轻亵正法。不说则屏翰正教。
  发隐。前戒拣择。今戒恶人。若执不拣。甚非所宜。应须生重法心。慎勿示之以易。令彼愚顽。倍增藐忽。
  初津。如来法水。但润有根之苗。故法虽平等。说要当机。施者不尊。受者不敬。或反增疑议。致成谤法。故不应也。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疏。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
  发隐。在家未当福田之任。无受施事也。
  合注。标此戒为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合注。谓出家菩萨。本以信心受戒。故堪受一切供养。堪受人天鬼神恭敬。若受而故毁。便不得受一切供养。便为鬼及世人所贱。可见戒之不可毁犯如此。奈何起心故欲毁之。虽尚未毁。先已从心结罪矣 此是性遮二业。轻视戒律故。三缘成罪。一。是犯。二。犯想。三。起心欲犯。念念轻垢。又戒本经云。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染污犯。亦此兼摄 大小俱制。小乘即所谓轻戒罪也。随所犯罪。更加一轻戒罪。大乘亦应例此。又大士执心。严於声闻也。若本无故毁心者。但随事结本罪。不加此罪。若直起此心。未犯事者。小但责心。大亦应忏 惟遮不开 果报者。任其故起。则障增上戒。障增上心。障增上慧。得轻戒罪。若能开觉。则戒根坚固。定慧可克。
  发隐。地水者。举况也。地水且然。况他物乎。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云。犯根本罪者。於大众食及住处。佛不许此人啖一段食。践一脚根地。观此。则知破戒比邱。天地虽宽。无处可着。檀那虽众。滴水难消。可不惧哉 持戒之人。善神卫体。破戒之辈。恶鬼随身。何也。善恶气分。自然相感。如世贵人。舆马仆从之所卫护。如世囚犯。杻械兵卒之所防禁也。此诸恶鬼。存日障其前途。故威德日消。所作不利。死时引入地狱。故身心痛苦。神识昏迷。又扫其脚迹者。经言。贤圣诵经行道之处。其地皆为金刚。今此恶人游行之处。其地皆悉秽染。鬼安得不扫其脚迹耶。佛法中贼者。破戒恶人。所谓偷佛衣。盗佛饭。在佛法中。反害佛法。非大贼而何。 宝积经云。自知犯戒。受信施。是名第四微细烦恼。出家之人。具此烦恼。如负重担。入於地狱。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疏。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於敬谨之心。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重。法应诵持。余事不制。
  发隐。菩萨五事具后。声闻五篇。第一四重。第二僧残。第三合尼萨波逸第四提舍尼。第五突吉罗。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香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合注。供养有五事。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香华杂宝供养。剥皮为纸等。举重况轻 此是遮业。无敬法心。故得罪也 又不供养三宝。亦犯罪。戒本经云。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庙。若法。若经卷。若菩萨修多罗藏。摩得勒伽藏。若比邱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若不少多供养。乃至一礼。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若不恭敬。懒惰懈怠。是染污犯。若忘误。非染污犯。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邱。常法供养一切三宝。善生经云。若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献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若以残食施於比邱比邱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惟遮不开 果报者。慢法则远离正法。失智慧种。敬法则生生处处。常遇妙法。
  发隐。[谷-(一/禾)+禾]字从[谷-禾]从木。乃楮树皮。可造纸从[谷-禾]从禾者非。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疏。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应尽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合注。大悲心者。知一切众生。及三世诸佛。与我身心。无二无别。欲拔其性德之苦。而与以性德之乐也心念口言者。了达同体法性之力。冀令感通开悟也 此是遮业。乖於宏誓。故制。四缘成罪。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教化心。四。不行教化。遇可化而不化。随事结过。然大士化度众生。不出四摄。一者布施。即财法无畏三种。如悭瞋杀盗等戒所制。二者爱语。即此戒制。三者利益。四者同事。戒本经中别制。此经亦属此戒所摄。戒本经云。以慊恨心。不随他者。是染污犯。懒惰懈怠。非染污犯。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解曰。此即利益摄也。又云。见众生所作。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瞋恨心是染污犯。懒惰懈怠。非染污犯。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先许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若性暗钝。若护多人意。若护僧制。解曰。此即同事摄也 果报者。不化则失二利。化则二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