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合注。常应二时头陀者。春秋调适。游行化物。无妨损也。头陀或云杜多。此翻抖擞。有十二法。皆是远离胜行。圣所称叹。一。在阿兰若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蜜等浆。七。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冬夏坐禅者。大寒大热。常应静坐。结夏安居者。夏行尤为妨道。故须结制九旬也。杨枝所以净口。澡豆所以洁身。三衣者。一僧伽棃。名上衣。二郁多罗僧。名中衣。三安陀会。名下衣。缾有三种。一净缾贮水供饮。二随用缾。贮水洗手。三触缾贮水。洗大小便处。钵者。具云钵多罗。此翻应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体用瓦铁二物。不得用金银铜木七宝等。色以油麻熏成。量则随其腹量。分上中下。最大不过三升。最小不过升半。坐具者。梵名尼师坛。此云随坐衣。所以护身护衣护卧具也。锡杖竖圣贤之标。香炉修清净之供。漉囊为救物之具。手巾为除垢所需。刀子长不过三指。阔不过一指。所以便用。火燧为防热食。兼为除冥。镊子为拔鼻毛。绳床随处栖息。皆百一所需中物也。经契一心。律规三业。佛像标心极果。菩萨形像托志真因。既皆切於日用。亦可即事表法。故以如鸟二翼喻之。彼不知法义。惟汲汲以十八物为务者。固非大士宏规。倘竟高谈名理。而脱略事相。恐亦非佛本意。必事理俱备。庶二翼无损耳。布萨但举新学者。久学菩萨。自不待言也。披九条等者。九条即僧伽黎。七条即郁多罗僧。五条即安陀会。此但指比邱比邱尼言之。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止许用缦条衣。名为无缝袈裟。在家二众。於诵戒及入坛时。亦得用无缝衣。余时不得。然善生经云。若优婆塞。不储畜僧伽黎衣钵锡杖。得失意罪。此特制令储畜。非制令日用。又僧伽黎等。即缦条之服。加以三种法号。所谓无缝三衣。不同比邱之九条七条五条也。一一如法者。如法具十八物。及如法诵戒等 此是遮业。正制冒难游行。兼制备十八物。如法诵戒。盖冒难游行。恐致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大士虽宜为法忘身。岂应不慎招损。譬如儒者。虽有杀生成仁之事。亦云知命者不立岩墙下也 三缘成罪。一。难处。谓恶国界等。二。难处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正游行处。步步结轻垢罪。或先非难处正游行。难事忽起。此亦非犯。又善生经云。若优婆塞。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得失意罪。准此。则设有事缘。多伴同往。非犯。又云。优婆塞若犯国制。得失意罪。亦应此戒兼摄也 大小不全共。同者。同不得冒难游行。异者。大士制十八物。声闻惟制六物随身。谓三衣。坐具。钵及漉囊。余非所制。大士一人布萨。即一人诵。声闻须有四人以上。方差一人高坐而诵。若三人二人。即相向布萨。若惟一人。即心念布萨。具如律中。未受具者。不宜先知。故不委明 开遮者。或为求法。或为度生。冒难非犯 果报者。遇难多作退道因缘。不游堪使身心进道 附。有出家优婆塞夷。有在家优婆塞夷。出家者名近住。在家者名近事。与比邱。比邱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共称九众也。
发隐。春秋游行。无妨损有二。一则慎时。不伤己身。二则护生。不伤他命也。四受一食法。疏云。一坐食。谓一坐食毕。不二坐也。阿兰。即阿练。此云远离处也。结夏安居。不言结冬者。省文也。袈裟。此云间色服。即坏色衣也。此因色立名。又云去秽。又云离着。又云消瘦服等。此从义立名。一切难处云者。兼例其余也。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疏。乖乱失仪。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邱。比邱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合注。如法有二种。一通论七众。二别论戒次。坐有二时。一诵戒时。二平时。皆不得紊乱也。不问老少亦二义。一即通论七众义。二即别论戒次义。一通论者。谓百腊比邱尼。不得於初夏比邱前坐。设比邱尼受菩萨戒。亦经百腊。犹故不得於初夏小乘比邱前坐。况是菩萨比邱。以比邱是上众故。式叉摩那虽生年百岁。或菩萨戒已经百腊。总不得於大小乘比邱比邱尼前坐。以未是僧数故。沙弥虽生年百岁。或菩萨戒已经百腊。乃至不得於小乘式叉摩那前坐。沙弥尼虽生年百岁。或菩萨戒亦经百腊。乃至不得於小乘沙弥前坐。优婆塞虽生年百岁。受菩萨戒亦经百腊。乃至不得於小乘驱乌沙弥尼前而坐。况复沙弥及比邱等。故善生经云。优婆塞若在比邱沙弥前行。得失意罪。当知彼约行结。坐亦有罪。此约坐结。行亦有罪也。二别论者。如比邱比邱尼众。皆须兼论大小二种戒次。在大则大。在小则小。万万不得以大夺小。故文殊应阇王之请。尚须固逊迦叶。然后暂居其先。则平时之不乱戒次明矣。其余五众。惟各自论菩萨戒次。不论生年。斯易可知。言比邱比邱尼贵人等者。谓先叙七众尊卑定分。后乃各就其类。自叙戒次也。比邱叙戒次竟。然后尼叙戒次。不言余三众者。省文耳。贵人即通指国王王子等。对黄门奴婢贱人言之。此等虽则同名在家二众。又须各以类分。即如王子虽受菩萨大戒。既未出家。仍不得居君父之先。故亦自为一类也。乃至者。超略之辞。意显长者。宰官。婆罗门。居士等。别为一类。以此辈人。就世法中。或叙爵叙齿叙德。原无定局故。今惟当叙戒。然西域复有国王师事婆罗门者。又当别论。今则通约未出家人。固不得紊乱君臣名位也。其或此国王子。与彼国之王。相为师友。或王子未登王位。亦与婆罗门长者居士等。相为师友。皆当别论耳。黄门奴婢。又必自为一类。不得混在贵人类中。盖黄门於出家法。属重难摄。断不得入比邱沙弥之列。奴婢属轻遮摄。若主人与姓。得受比邱沙弥等戒。入比邱沙弥位中。便在国王前坐。今虽受菩萨大戒。仍未脱於奴婢。故须别为一类。不得紊乱主仆贵贱之名分也。问。君臣父子主仆。既同受菩萨戒。犹须各为一类。何故律中臣先受具。王后受具。便为下座。子先受具。父后受具。便为下座。仆先受具。主后受具。便为下座耶。答。比邱戒法。现出世相。非世法之所摄。故君若不听。则臣不得出家。父母不听。则子不得出家。主人不听。则奴不得出家。既君父主人听许出家。一出家时。便永舍臣子名位。故君父主人后设受具。即以彼为上座。若君父王人在家。亦即以彼为尊者福田。故五天竺法。出家人设见君父主人。均称檀越。无答拜之仪。若夫菩萨戒法。通於世出世间。不坏俗谛。君仍是君。臣原是臣。父子主仆。亦复如是。若欲去其名位。而统叙戒次。则世法不成安立矣。问。若一出家。永舍臣子奴婢名位。岂非无父无君。正被儒者所讥。答。但舍名位。不舍恩义。故律制比邱。应尽心尽力。孝养父母。若不孝养。则得重罪。乃至佛母涅盘。佛尚亲手举柩。又比邱身处山林。无事君之礼。倘受王供养。与王亲善。亦须随事纳忠。此即不废世间忠孝。而况如法修行。宏通至教。令天龙欢喜。护国护民。令过现父母。同离苦海。此更成就出世忠孝。然则大忠大孝。孰过出家。有此大义。必不容更论小小虚名虚位矣。总之论广大。则莫若菩萨戒法。故在家亦可顶受。而不许乱世间名位。论尊重。则莫如出家律仪。盖是圣贤幢相。出世芳标。僧轮所系。佛法所关 开遮者。如文殊迦叶应阇王请。文殊始让迦叶。不敢违古佛之恒规。迦叶终逊文殊。所以顺请主之本意。又下座或沙弥等说法。则登法座 果报者。不敬戒律。远离正法。依戒相敬。出生胜益。如往昔雏猴及象因缘。具在经律。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疏。福慧二严。如鸟二翼。不可不修。垂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大小乘不全共。菩萨摄一切善。应修。声闻夏分自誓。应修福业。余时不制。
发隐。出要之道者。福慧双修。出离生死捷要之道也。福轻则恒罹障缘。慧浅则多行错路。故曰乖出要之道。夏分自誓者。坐夏则修。修则有限。非若菩萨无时不修也。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棃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漂船舫。江湖大海罗叉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疏。修福。自作教他。文中略序七事。一僧坊。二山林。三园。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修智慧。亦自作教人。
发隐。自作教他者。作此七事。并教化众生。令作此七事也。按要集第十经云。佛言。尔时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盖言非理募化。而自附营修。以公济私。诬因昧果。所谓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如是修福。不如避罪。学者又不可不明辨也。
合注。建立僧坊等。制令修福。讲说大乘等。制令修慧 此是遮业。随力应修。遇缘当为而不为。一一结罪。除力不及者。无犯。此即戒本经所谓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若慊恨心。是染污犯。懒惰懈怠。非染污犯 大小不全共。声闻夏安居时。应修房舍。余时不制。大士一切时中。应修福业 开遮者。或常修禅诵等一切胜业。无暇他营 果报者。不修则失二种庄严。修则菩提资粮。任运增长。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
合注。此总结第四段九戒也。
○第四十拣择受戒戒
疏。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瞋恶拣弃。乖於劝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余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
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邱。比邱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着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着衣服。比邱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棃。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犯轻垢罪。
合注。不得拣择者。不应拣於品类。谓国王乃至鬼神。尽有佛性。尽可随类行菩萨道。故尽得受戒也。而亦有二事应拣。一是形仪。二是业障。应教身所着袈裟等者。教令拣形仪也。梵语袈裟。此云染衣。亦云坏色。亦云卧具。乃出家衣服之都名。律制三种坏色。谓青黑木兰。今制五种。比邱皆应与俗服有异者。正明比邱及比邱尼。体是僧宝。故特为制三种田衣。永异凡俗。其式叉摩那等五众。惟须坏色。不得滥同比邱也。应问现身不作七逆罪等者。教令拣业障也。七逆业成。定堕无间。所以正障戒品。前生非复可知。亦复不为戒障。故但问现身也。和尚者。比邱有二种。一十戒和尚。二具戒和尚。比邱尼有三种。一十戒和尚尼。二式叉摩那受六法和尚尼。三具戒和尚尼。皆不得以比邱为之。式叉摩那有二种。一十戒和尚尼。二六法和尚尼。沙弥。沙弥尼皆一种。即授与十戒者也。阿阇棃者。比邱有五种。一十戒阇棃。二受具时教授阇棃。三受具时羯磨阇棃。四依止阇棃。乃至与依止仅一夜。五教读阇棃。乃至从受一四句偈。或说其义。比邱尼有七种。加受具时比邱僧中羯磨阇棃。及六法阇棃尼。式叉摩那有三种。一十戒阇棃。二六法阇棃。三教读阇棃。沙弥。沙弥尼各二种。一十戒。二教读。优婆塞。优婆夷各三种。一受五戒阇棃。二受八关戒斋阇棃。三教读阇棃。又若并取受菩萨戒阇棃。则七众各加一种。破羯磨僧者。极少有八人同住。皆是比邱。四人四人。各自为党。於一大界之中。别说戒。别作种种羯磨。破转法轮僧者。下至九人。一人自称佛。诱彼四比邱。别从其教。余四比邱。守正不从。分作二部。不论界内界外。但令非法说法。如提婆达多等。名破法轮。圣人者。小乘四果。大乘法趣以上也。夫不拜父母国王。不敬六亲鬼神。百里千里而来。则其求法之心何切。此而不授。辜负当机。不太甚乎。恶心瞋心者。明非见机益物之心。一切众生戒者。明此大戒。本是一切众生所应同受。不似比邱及沙弥戒。须择品类授也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受戒器。谓非七逆。又形仪如法。二堪受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拣择心。谓或恶其下贱。瞋其贫乏等。正是业主。四令不得受。随所拒人结罪。若知不堪受者。非犯。菩萨戒羯磨文云。若诸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惟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又云。无净信者。不应从受。谓於如是所受净戒。初无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悭贪者。悭贪蔽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不应从受。毁净戒者。於诸学处。无恭敬者。於戒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违犯。不堪耐者。不应从受。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着。日夜睡眠。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乐嬉谈者。不应从受。心散乱者。下至不能[谷-禾+牛]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不应从受。有暗昧者。愚痴类者。极劣心者。诽谤菩萨素怛罗藏。及摩怛迦者。不应从受。解曰。此皆拣。非法器也。岂可漫云无拣择耶。又前人本不欲受。强令受戒。亦犯轻垢 开遮者。见机利益。先不为授。虽示大怒。非恶心瞋心也。如昙无谶之於沙门道进是也 果报者。妄拣则得吝法之罪。失於二利。善拣则庄严眷属。光显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