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广集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疏。此有六事。远妨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发隐。秤斗垂戒。他可例知。因官者。或用自官势。或假他官势也。畜猫狗者。能伤他物。畜猪者。终归损害。优婆塞戒经云。畜猫狸。养猪羊及蚕者。得罪。俗制如是。僧可知矣。
  合注。刀杖弓箭者。损害之具。轻秤小斗者。欺诳之具。然秤斗但约畜用。故结轻耳。若以之移换诈取。自属盗摄。因官形势者。行於逼夺。以威力伤慈。结轻。若取非其有。亦是盗摄。系缚者。不当其罪。又意在索财也 此具性遮二业。随事结罪 惟遮不开 果报者。是杀盗等流。
  初津。猫狸猪狗等。养生害生。恩中具雠。虽不杀他。杀因具矣。小乘律中。畜狗为守住处。故开。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疏。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
  发隐。觉观有正有邪。思维出世真道者。正也。思维世间杂事者。邪也。初心作思名觉。细心沈思为观。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不得摴蒱。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搏。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疏。初。诤斗。男女军阵等。道俗同制。二。娱乐吹贝鼓角等。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道俗同开。三。杂戏。摴蒱围棋等。四。卜筮。爪镜蓍草等。五。作使。通书。道俗俱制。
  合注。此五皆为邪业恶心者。明非见机益物。直是邪思邪觉也。贝者。螺也。七弦为琴。二十五弦。为瑟。筝者。竹身十三弦。箜篌者。竹身二十四弦。摴蒱。即今赙钱。波罗塞戏。即今象棋。弹棋者。汉宫人妆奁戏。六搏。即今双陆。拍鞠。即今踢球。掷石投壶者。古用石。今用矢。牵道八道行城者。纵横各八路。以棋子行之。西域戏也。爪镜。即圆光法。蓍草。即是易卦杨枝。即樟柳神。钵盂。即搅水碗法。髑髅。即耳报法 盗贼使命。性遮两业。余惟遮罪。随事结轻。又戒本经云。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染污犯。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摄受对治。性利烦恼更数数起。亦可此戒兼摄 投壶本於礼记。蓍龟本於易书。在家应无犯 开遮者。或见机益物等。又出家人欲决疑虑。自有圆觉经。拈取标记法。占察经。掷三轮相法。及大灌顶经。梵天神策百首。可依用之 果报者。观则妨废正道。失二世利。不观则离诸掉悔。定慧易生。
  发隐。诤斗起凶恶心。娱乐起淫泆心。杂戏起散乱心。卜筮起惑着心。使命起诈罔心。事事乱道。不应作也。例而推之。可之能诗而感白癞。解之工画而堕泥犁。乃至贯休智永之辈。皆邪业也。可不戒欤 蓍草并制者。释子委运大化。宜莫留情。世俗赖斯指迷。固所不禁。但贵断以义命。母胶执焉。斯名达士矣。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疏。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
  发隐。带结而能利物。大士之宏怀。断结而后化生小乘之浅计。又前云向小。泛举所修之因。今之念小。专指所持之戒。背向二字。辞犹稍宽。暂亦不宜。意弥切矣。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邱。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发隐。金刚者。万物莫能碎。而能碎万物。喻此戒诸恶莫能破。而能破诸恶也。浮囊者。经言客持浮囊渡海。罗剎从乞。毅然不许。乃至乞半。乞一丝毫。皆悉不与。喻持戒者。在生死海中。遇烦恼罗剎。欲坏重戒。乃至轻垢。一微尘许。不可得也。草系者。昔佛在世。有诸比邱。为贼劫掠。恐其追获。以草系之。佛制。比邱不坏生草。繇此端坐不敢动作。王过见之。乃得解释。如是持戒。所谓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也 虽能护戒。若无正信。则戒止散善而已。今知生佛本无二心。众生当定作佛。特已成未成为别。实先佛后佛何殊。所谓能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者也。二乘繇无此信。故无望作佛。亦无望一切众生作佛。大士於此谛信不疑。故能自度度人。同成正觉心也。虽有正信。而不发心。则信为徒信而已。今知我心即诸佛心。故上求诸佛无上菩提。我心即众生心。故下化众生同成正觉。剎那心中。不舍此念。曰念念不去心也。
  疏。若起一念等者。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
  发隐。二乘为外道者。离菩提心。舍菩提愿。即名外道。故等二乘曰外道也。权入为化者。菩萨示现外道。故与同事。默行教化者。非所制也。
  合注。起二乘心。惟是遮业。非染污犯。起外道心。性遮二业。念念是染污犯 开遮者。若权入二乘外道。为化彼故 果报者。一念二乘心。亦障菩提。一念外道心。亦障出世。惟念念菩提心。能臻三种不退 按合注分注二乘外道。与疏异。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疏。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若不发愿。求善之心难遂。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合注。常应发者。所谓非是一发。惟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也。一切愿者。总指十愿。
  发隐。好师谓智行双备。有智无行。何以成吾德。有行无智。何以开吾迷。故弟子虽具信心。不逢良导。美材拙匠。遂成废器。诚可叹也。故十愿之中。得师最要。然无贤朋。有闻乏辩难之资。欲行鲜夹辅之益。相观无自。德业安成。临济激发於座元。雪峰悟道於鳌山。参师重矣。取友急焉。十发趣。即十住。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有住义故。十长养。即十行。滋培长养。积累日成。有行义故。十金刚。即十回向。顺入法界。坚固不动。有回向义故。从发趣至十地。皆从师友而得也。华严信解。行证。为入道始终。今言开解修行。而不及信证者。以解必由信故。行必终证故。结愿持戒者。此经本旨。惟戒是重。戒匪坚持。心地已失。贤圣道果。何由发生。夫孝名为戒。始乎孝顺。终乎持戒。是戒乃贯诸愿而成始成终者也。若一切菩萨等者。不发大愿。魔所摄持。志既不坚。行将堕落。可不慎欤 此是遮业。应发不发。随时结过 惟遮不开 果报者。不发则失决定胜益。相续而发。则能得佛灭罪。如发趣心中说。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疏。誓是必固之心愿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须防持。若不发心作意。易生违犯。故制。七众同犯。而用不必皆尽。大小乘不共。二乘不制。心易防持。
  发隐。增一阿含三十八经云。比邱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问。声闻执身。今反云心易防持者。何也。答。菩萨心大难持。声闻心小易治。譬诸御河海之滔天。则金提千里。止行潦之在地。则捧土成崖。其为难易。审矣 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勇烈意。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终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昧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发隐。首誓欲染者。良以身生於欲。欲成於女。浚恩爱海。牢生死根。无过女色矣。故首誓之。宁以者。轻量之辞。良以红炉白刃。坏色身於一时。花箭蜜锋沈慧命於万劫。苦中较苦。苦有重轻。宁忍此而不为彼。誓要决绝至极之语也。其余诸根染尘。如猿得树。若非重誓。自立良难。问。受食一节。前后言之。意似相滥。答。前以四事类说。盖主不堪应供而言。后以六根类说。盖主不能制情而言。故不相滥。问六根止举其五。不及意根。何也。答。五根皆含意字。故文云破戒之心。又意非形体。不可等五为喻。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成佛者。前四自度。今一度人。自利利他。俱成正觉也。若无此誓。回向佛道。前来诸誓。止是人天。福报或二乘小果而已。
  合注。经云。劫初无男女二相。因食蠲秽。二相乃生。展转染爱。遂为胎生之始。减至寿五百岁时。有非法淫起。如男子相淫。此淫一起。罪恶斯剧。顿减为二百岁。律及阿含中。佛因野火炽然。为诸比邱。说此诸誓。其根熟者。顿断惑染。其未熟者。惧罪舍戒。佛不止之。诚不欲其坏法门也。乃至二果圣人。见惑已断。淫习现前。还俗娶妻。终不破戒。盖如法舍戒。将来尚可出家。倘根本一破。则终非道品。且何忍於圣贤幢相之中。而作此鄙秽哉。此誓出家菩萨之所全发。在家菩萨。惟於邪淫境发。正淫非所断也。是故今时出家菩萨。大须自审。倘此习本轻。或虽重而善自调制。便可安处僧伦。若烦恼习强。不能自抑。快哉舍戒。慎莫破戒。以舍戒还俗。则现在虽失比邱沙弥之位。尚为菩萨优婆塞。将来亦尚可为沙弥比邱。倘一破戒体。则菩萨戒。比邱戒。沙弥戒。优婆塞戒。无不尽破。乃至一日一夜八关戒斋。皆悉不任更受。纵令菩萨戒法。得有见相重受之科。而见相一事。谈何容易。思之思之。慎之慎之。次五节为供养之誓。信心檀越。本为供修道人。破戒受供。苦报必剧。此乃誓不破戒。非誓不受供也。有谓信施难消。遂欲自营生业。不思饮水践土。独非国王之供养乎。既无救於破戒之罪。又更犯邪命之愆。诚可悲也。次一节为恭敬之誓。此亦誓不破戒。非誓不受拜也。有谓戒德多亏。遂乃低身答拜。甚至礼天神。敬白衣。既无救於破戒之罪。又为败坏出家仪式。亦愚惑也。次五节为六根之誓。约五根对五尘。皆以破戒之心为主。即意根为政也。食人净食者。前以破戒受人供养而言。此以邪心贪着滋味而言。当知贪着滋味。即名破戒心也 此是遮业。为防退心。触境不发。随事结过 大小不全共。同者。同前四誓。异者。小乘不制第五度生誓也 惟遮不开 果报者。不发则失决定不退之益。随发随得坚固进趣之益。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疏。始行菩萨。业多不定。且人身难得。堪为道器。不慎游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以不慎。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发隐。堪为道器者。如裴丞相所谓六道之中。可以整心虑。趣菩提者。惟人道为能耳。是知染心所就。虽号革囊。圣道攸资。实为重器。应须贵之保之。而乃不慎游行。甘心夭逝耶 忍力未充。临危之际。生大苦恼。因堕恶处。故曰所丧事重也 今新学僧。动云委命龙天。实则毫无见处。夭逝之祸。疏有明文。可不慎欤 五戒坚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持戒难。则人身不易明矣。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缾。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於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