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发隐。七宝二义。一者殊胜。超出一切诸教偏驳下劣故。二者利济。能与一切众生功德法财故。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疏。自损损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既未持众。不制。
发隐。三众。谓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已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合注。说法主。即今法师。行法主。主清规者。亦可律师。僧坊主。知安居房舍等事。即今值院。教化主。劝人作福业者。坐禅主。知习禅事。如僧堂首座之类。行来主。知乍到客情事者。今名知宾。慈心者。和诤守物。能与一切人乐。也 此是遮业。不善灭诤。随事结过。不善守物。随用结过。若三宝互用。自属盗戒。若发起诤事。别得性罪 惟遮不开 果报者。不善灭诤。得破僧方便罪。不善守物。招贫穷困苦报。善和善守。则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发隐。诤有四谓平论诤。非言诤。犯罪诤。作事诤。三宝物。必应所当为之事而施用之。固不可滥用。亦不可差互用差互者。如佛物不可僧用。古人尚有以饭僧物作僧堂。而堕火枷地狱者。又如佛殿余。作佛像得。佛像余。作佛供器得。但不可以佛殿余。作菩萨殿。佛像余。作菩萨像。降下可知矣。
初津。如自己有。谓当如自己物之爱惜。不得错用。一说。不得当自己物随意而用。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疏。僧次请僧。不问客旧皆有分。而旧人独受。不以分客。乖施主心。贪利。故制。此戒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未知僧事。不制。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后见客菩萨比邱。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悉以与之。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合注。菩萨。谓大士众。比邱。谓声闻众。皆应有利养分也国王宅舍。谓王所造立安僧宅舍也。应卖自身等者。举重况轻。谓卖身割肉。尚应供给。况本皆有分之利养耶 此俱性遮二业。以僧次请僧时。凡在界内者。皆应有利养分。而今不差客僧。乖施主心。贪利独受。是盗戒之等流也。四缘成罪。一。有客。谓应得利养分者。来在界内。二。有客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独受心。正是业主。四。差竟。据义疏云。若知僧次的至彼人。而不差者。且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更有来者。尚未专有分故。若差竟。而别与余人。余人自知未应受请。而受得施主家食嚫。五钱入手。与差者同结重罪。畜生无异。又客来不与僧中物分。不起迎接。亦此戒兼制。同犯轻垢 余五众虽不犯。或有时受差分食。若偏厚偏薄。偏有偏无。皆犯轻垢。善生经云。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惟遮不开 果报如慈悲道场忏法广明。
初津。大会者。或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此三日。是西竺每月大会。设食供僧。又或无遮会。或僧自恣会等 但知我饱。不顾他饥。故曰畜生无异。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疏。各受别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十方僧失常利施。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无此利。未制。大小乘不同。
发隐。菩萨僧可受别请。或请我为宏扬戒法。或见此人机宜。必得我。乃能成就所作功德。俱不犯。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疏。施主修福。法应广普。当知利施本通十方。繇汝别受。故十方不得。远有夺十方之义。是故不应。八福田并有应得僧次义。如佛应迹为僧等。
发隐。及字承上。此利养不但取十方僧物。亦取八福田物也。言此八人。俱有入僧次之理。如佛亦可应化为僧。余应例知也。
合注。小乘遮别众食。若四人中有一人是僧次者。不犯。不遮别受请 此是遮业。三缘成罪。一。是别请。若有僧次一人同受。不犯。二。别请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受竟结罪 善生经云。若优婆塞受招提僧卧具床坐。得失意罪。亦应此戒兼制 开遮者。戒本经云。檀越来请。若至自舍。若至寺内。若至余家。若施衣食。种种众具。菩萨以瞋慢心。不受不往。是染污犯。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狂。若远处。若道路恐怖难。若知不受令彼调伏。若先受请。若修善法。不欲暂废。为欲得闻未曾有法饶益之义。及决定论。若知请者。为欺恼故。若护多人嫌恨心故。若护僧制。解曰。此乃率众受供。非别受也。又云。有檀越以金银真珠摩尼瑠璃种种宝物奉施。菩萨若瞋慢心。违逆不受。是染污犯。舍众生故。懒惰懈怠。非染污犯。不犯者。若知受已必生贪着。或施主生悔。或施主生惑。或施主生恼。若知是三宝物。是劫盗物。若知受已多得苦恼。所谓杀缚谪罚。夺财诃责。解曰。此则受以为众。非自享也 果报者。既远有夺取十方之义。亦是盗戒等流。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疏。分别是田非田。如经德王品。当知自心则为狭劣。失平等心。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萨请僧斋会。一云。都不得别请。悉应僧次。的请一人。便犯。二云。一食处莫问人数多少。止请一僧次。便不犯。都无。则制。若悉请者。益善。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疏。五百罗汉不及一凡僧。此就心边。不论田也。
发隐。四十二章经。自饭恶人乃至如来。福德胜劣天壤。此论田也。今经所云。是论心也。随时取重。不相碍故。然此论平等设供。非论求师也。求师则趋明舍暗。亲贤远愚。具眼参方。何可不择。
合注。次第请即得十方贤圣僧者。以凡圣难测。不应妄生分别故。引七佛证义。以其并在此土。又近在百小劫内。长寿天皆曾见也。不顺孝道者。不遵佛训。轻慢众僧 此是遮业。据声闻律。若僧次中请得一人。余别指名请求。非犯 开遮者。如亲师取友。则善须简择。如欲说法授戒。化导众人。择其才德俱优者请之非犯 果报者。别请则违平等无相法门。失广大圆满福德。不别请则一滴投海。顿同海体。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疏。大论云。贪心发身口。名为邪命。乖净命也。
发隐。贪起於心。本也。发於身。则妄为资身之策。发於口。则曲为糊口之计。皆邪命自活也。净命者。一。深山草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供。四。随大众食。以此活命。无所染污。故曰净命。违背此法。乖净命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疏。拣非见机益物。
发隐。明作此邪命者。以何心。为何事。今言是以恶心为利养也。则知以善心为善事者不犯矣。
一。贩卖女色。二。手自作食。通制道俗。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制。四。咒术。五。工巧。六。调鹰方法。此三事。於物无侵。如法自活。在家不制。出家悉断。若净治救。无所希望。不犯。出家亦开。七。和合毒药。杀人犯罪。
发隐。慈悯则视物犹己。何忍以活己身故而损物。孝顺则视众生犹吾父母。何忍以活子身故而伤亲。四邪命者。一。方口食。谓干谒四方。二。维口食。谓种种术数。三。仰口食。谓仰观星宿。四。下口食。谓栽植田园。皆非僧正命食也。咒等三事。於物无侵者。盖咒术通乎济难。工巧兼乎医药。调鹰止是游戏。故云如法。若以咒助邪。以药伤人。以鹰畋猎。则非法矣。当有大过。岂得不犯。出家亦开者。如上事。清净治救。益物为务。无求利心者。亦开许也。又智论云。五种邪命。以无漏智慧舍离。是为正命。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能。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是为邪命。
合注。尚有八秽。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 此是性遮二业。然惟贩色毒药二事。兼有性罪。余但遮罪。又今时养鹰。多为捕猎。此亦性罪。或属损害众生戒摄也。毒药且就和合时结轻。若害物时。随结杀罪。调鹰亦尔 出家五众全犯。在家除贩色调鹰毒药三种。其余如法自活。不犯。又善生经云。若优婆塞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得失意罪。亦可摄属此戒。净水者。谓无虫水。陆种者。陆生谷麦等。不须用水。致伤虫也 开遮者。出家人或偶用占相咒术工巧。随机诱物。令入佛道。非希利心。亦复无犯。咒术是治病救难所用。故大小两乘。亦通有之 果报者。缁门警训云。今时讲学。专务利名。不耻五邪。多畜八秽。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因结。现见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为人则生处贫穷。衣裳垢秽。为畜则堕於不净。毛羽腥臊(云云)。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疏。三斋六斋。尽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修善。福过余日。而今於好时亏慢更犯。随所犯事随篇结罪。此时此日。不应不知。加一戒。一云。七众俱制。皆应敬时。二云。但制在家。年三长斋。月六斋。本为在家。出家尽寿持斋。不论节时。
发隐。年三月者。正五九也。毗沙门天王分镇南瞻部洲之月也。月六日者。初八。二十三。天王使者。十四。二十九。天王太子。月望。月晦。天王自身。递相巡狩之日也。老较善恶。良在於斯。故云鬼神得力也。好时不知。忽慢之甚。故加一戒。又此戒本在家所持。出家尽寿持斋。何分月日。
合注。此戒合标作经理白衣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於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合注。佛制在家男女。不论但三归者。受五戒者。受菩萨戒者。遇六斋日。悉应一昼夜受持八戒斋法。以不非时食。正名为斋。以不杀等八戒。共助成之。故名八关戒斋。谓以八戒及斋。关闭情欲。作出世正因也。正五九为年三长斋月。亦应尽此一月。受持斋法如上。此戒旧名不敬好时。今观经文语势。似从出家人边结过。故易科为经理白衣。大意谓出家人法。宜诱诲白衣。令得解脱。令持斋戒。而反说空行有。为其经理。乃至六斋三斋好时。不能使其作福修善。反令作杀盗等事。岂非以身谤三宝乎 此是遮业。但从经理白衣结罪。所云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自是俗人之事。非出家人教其为之。但既有通致男女等事。未免为杀盗等而作远缘。故推极於此。而显其不应耳。若实教其杀生劫盗兼得性业。自属杀盗戒摄 出家五众全犯。一切时中。不得经理白衣也。在家二众。已受菩萨戒。不敬好时。亦犯。善生经云。若优婆塞。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得失意罪也。若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自随事别结 惟遮不开 果报者。经理白衣。亦属邪命。如前说。又不敬好时。则诸天愁忧。能招灾异。敬好时。则诸天欢喜。护国降祥。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合注。此总结第三段十戒也。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疏。见有卖佛菩萨形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见制。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於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邱比邱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邱比邱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发隐。父母。兼我人父母而言。孝子敬其亲。及人之亲。况大士乎。或疑父母之像。卖与何人。意古人或有以沉檀珍宝作像者。故可卖。教化取物者。若己无能赎之资。应广劝他人发心。不得坐视也。
合注。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应赎境谓尊像经律僧人等。二。应赎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无救赎心。力不及者非犯。四。令彼亵辱随事结过。设力不及而漠不关心。亦犯 惟遮不开。或如法流通经典。不犯 果报者不救则失於二利。救则具足二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