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广集


  四赞礼归依

  行者修供养竟。一心缘念三宝真实功德。哀慕眷恋。誓不舍离。胡跪合掌。口出梵音。作是赞叹。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善调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到不思议地。故我今敬礼。知诸尔焰法。智身无挂碍。於法无忘失。故我今敬礼。稽首过无量。稽首无伦等。稽首法自在。稽首超思惟。哀愍覆护我。令法种增长。逮及最后身。常在如来前。我所修福业。此世及余生。由斯善根力。愿佛恒摄受。
  (偈出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
  赞已。一叩首。起立。唱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拜下。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至礼贤圣。即以诸佛二字。改作贤圣二字。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已。胡跪唱云。
  我弟子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
  三说已。一叩首。随俯伏。想云。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舍那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惟愿加护。令障消灭。

  五陈罪悔除

  行者归依及运想竟。次应胡跪合掌。作是唱云。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至诚忏悔。
  唱已。五体投地。复作是念。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一)。外加恶友(二)。不随喜他。一毫之善(三)。惟徧三业。广造众罪(四)。事虽不广。恶心徧布(五)。昼夜相续。无有间断(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恶道(八)。无惭无愧(九)。拨无因果(十)。故於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惭愧(二)。生大怖畏(三)。发露忏悔(四)。断相续心(五)。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六)。勤策三业。翻昔重过(七)。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九)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徧断众恶。(十)惟愿卢舍那佛。一切世尊。慈悲摄受。听我忏悔。运此顺逆十心已。次应胡跪合掌。发露犯戒之罪。求於十方。现住世间诸佛菩萨。以大慈悲。为我洗涤。令得还净。涕泪号泣。作如是说。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我及众生。自性清净。无明所覆。不自觉知。以是因缘。长沦生死。今者幸逢正法。秉受律仪。烦恼乱心。复违学处。造作如是(应随所犯或杀生。或偷盗或邪淫或妄语。依事说之)。无羞耻法。於佛法海。便为永弃。应堕阿毗大地狱中。猛火炽然。受无量苦。乃至备历恶趣。无解脱期。如是罪障。因果不虚。
  诸佛菩萨。悉知悉见。我今发露。不敢覆藏。起正直心。离谄曲行。奉对。
  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不惜身命。悔过求哀。普与众生。洗涤往业。从前所作。愿悉消除。自今以后。誓不更造。惟愿。
  诸佛诸大菩萨。以大慈悲。怜愍於我。拔我罪根。施我净戒。
  应须具足三说竟起立。唱云。
  忏悔已。礼三宝(一拜)。

  六立愿诵戒

  行者。发露悔除已竟。应想罪无实性。既从缘生。还从缘灭。罪恶既灭。堪住菩萨三聚净戒。胡跪合掌。作如是白。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从今日。尽於未来。誓不退舍大菩提愿。誓不远离三聚净戒。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於我某甲。重愿受持净戒律仪。咸为作证。
  白已。至诚展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於朗诵时。心缘文义。勿令散乱。若一时不能全诵者。分作二时三时。乃至六时。共诵一周。亦可。

  七苦到礼佛

  行者随诵戒经多少竟。叩首起立。添香致敬。一心缘念三世诸佛。如对目前。殷重恳切。一一顶礼。
  一心顶礼。梵网教主。卢舍那佛(三礼)。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即顶礼三世三千诸佛。一佛一礼。或每时百拜。或八十五十。或四十三十拜。亦可。随力多少。但令相续无间。礼一部已。未获好相。再礼一部。乃至十部百部。直以得见好相为期。又行人色力若康。能於七日中礼三千佛一周。如是每七一部。相续无间。弥善。设不能者。二七日方得一周。亦可。如是次第随意多少礼竟。次复总礼一拜云。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微妙尊法(三礼)。
  一心顶礼。大小乘毗柰耶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玄通华光主菩萨。华光王大智明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持律大师。优波离尊者。及一切声闻缘觉贤圣僧。
  观想偈如前。应知。

  八重修愿行

  行者礼三宝竟。添香致敬。胡跪合掌。随顺弥勒菩萨往昔所修微妙胜行。奉对三宝。如在目前作是唱云。
  我今归命礼。十方一切佛。菩萨声闻众。大仙天眼者。亦礼菩提心。远离诸恶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证涅盘。若我作少罪。随心之所生。今对诸佛前。忏悔令除灭。我今身口意。所集诸功德。愿作菩提因。当成无上道。十方国土中。供养如来者。及佛无上智。我今尽随喜。有罪悉忏悔。是福皆随喜。我今礼诸佛。愿成无上智。十方大菩萨。证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礼。愿速证菩提。得证菩提已。摧伏於魔军。转清净法轮。饶益众生类。常愿住世间。无量俱胝劫。击於大法鼓。度脱苦众生。我没於欲泥。贪绳之所系。种种多缠缚。愿佛垂观察。众生虽垢重。诸佛不厌舍。愿以大慈悲。度脱生死海。现在诸世尊。过去未来佛。所行菩萨道。我今愿修学。具足波罗蜜。成就六神通。度脱诸众生。证於无上道。了知诸法空。无相无自性。无性无表示。不生亦不灭。又如大仙尊。善了於无我。无补特伽罗。乃至无寿者。於诸布施事。不执我我所。为安乐众生。施与无悭吝。愿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观察了知空。具施波罗蜜。持戒无缺减。得佛净尸罗。以无所住故。具戒波罗蜜。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别心。以无瞋恚故。具忍波罗蜜。愿以身心力。发起大精进。坚固无懈怠。具勤波罗蜜。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进。金刚等三昧。具禅波罗蜜。愿证三昧智。入於三脱门。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罗蜜。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萨精进行。愿我皆圆满。
  (偈出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第四十二云。弥勒名称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罗蜜。安住於十地)。
  说已。起立。作如是唱。
  回向发愿已。归命礼三宝(一拜)。

  九旋绕自归

  礼竟。起立。整理衣服。手执香炉。立定少倾。缘想三宝贤圣。畟塞道场。各坐法座以次旋身。一一徧绕安详而转。口作梵音。唱云。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卢舍那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三世三千佛 南无梵网经菩萨心地品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如是称名。或三或七。旋绕毕。还至像前。结三自归。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十坐念实相

  行者礼忏竟。次应别就坐处。端身正坐。闭目合口。调和气息。如止观前方便中广明。次即谛观向所犯罪。为因心故犯。为因境故犯。为亦因心亦因境故犯。为不因心不因境故犯。若因心故犯。彼境不现前时。何以无犯。若因境故犯。境自犯罪。不应我犯。又若我因境犯。则圣人於境。何以不犯。若亦因心亦因境故犯者。为是心境各有犯性。待合方犯。为是心境各无犯性。合乃生犯。若心境各有犯性者。何须待合。又合时便有二犯。若心境各无犯性者。合何能犯。如一砂无油。众砂岂能出油。如是因心因境。双因心境。尚自不得犯之生处。况复不因心。不因境。而生犯耶。当知犯性本自不生。我迷倒故。於无心无境。无持无犯性。妄计有心有境。有於违犯。如是违犯。本性空寂。非灭故空。作是观已。於心无所得。於境无所取。不见罪生相。不见罪灭相。但以虚妄颠倒因缘故。非生似生。以觉悟虚妄颠倒因缘无性故。非灭说灭。是名观罪性空。此观若得相续现前。自然烦恼渐薄。慧性渐开。即是得戒之先容也。又观此罪。为在内。为在外。为在中间。为在过去。为在现在。为在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有。云何有罪。又观此罪。为身造耶。为心造耶。若身造者。地大造耶。水火风大造耶。空大造耶。若心造者。心复云何。青黄赤白耶。长短方圆耶。内外中间耶。过现未来耶。心尚无形。安能造罪。如是观已。不得能造。不得所造。但以无明熏习。虚妄颠倒因缘。於无能无所性中。幼见能造所造。今以正智如实观察。身心既空。罪福无主。如彼霜露。慧日能消。如久暗室。一灯能破。又观此心。虽复本性空寂。无能无所。无罪相。无福相。繇无相故。无碍无际。不可思议。横徧竖穷。无法不具。无法不造。随其所造一法。仍复即是全体大用。还具一切法。还造一切法。无有一法而非所造。亦无一法而非能造。如是观已。即於罪相。深达实相。实相即是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此观若成。必发戒体。是故经云。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也。如上事仪。名福德庄严。如上理观。名智慧庄严。有事仪而无理观。不能清罪之源。有理观而无事仪。不能竭罪之流。譬如旧井。忽坠秽触。宿水臭浊。新泉不来。理须汲尽。并撤污泥。则泉脉冷然。不改渫冽也。问曰。经中制令要见好相。坐时何不谛观诸佛相好。乃令推简入空耶。答曰。欲观诸佛相好。须是戒根清净。及了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方可修习。今戒既有缺。解未必圆。若作意观相。恐招魔事。故必以空观洗涤罪尘也。问曰。经云。观佛相好。灭无量劫生死重罪。岂不能涤破戒垢。答曰。观相好者。实能灭罪。然须利智上根。方堪修习妙观。而推简性空。则是大乘初门。正治破戒心垢。问曰。彼韦提希。及五百侍女。何必尽是利智上根。答曰。梵语韦提希。此翻思惟修。岂非利智。生值佛世。亲感佛临。岂非上根。问曰。五停心中。多障众生。应修念佛观。岂反招魔。答曰。报障重者。令念佛功德。以除夙罪。亦未必单念相好。若现罪未拔。辄求好相。戒慧俱劣。魔必得便。问曰。若尔。则经中不应令得好相。答曰。夫好相者。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今但深观罪性本空。罪既拔已。自成感应。譬如磨镜。垢净像现。方超有心无心二过。问曰。圆觉经明修三观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今既观罪性空。设复得见好相。岂不境观相违。答曰。此事理二忏。秪期灭罪。原无着意求相之心。惟其空观既深。罪根永拔。感应道交。好相斯现。虽见好相。仍了性空。故无喜动扰心。亦不惊愕乱意。如此方是罪灭戒复之相。若见好相时。不与空观种应。或复喜动扰心。不能寂静。或复惊愕乱意。不得轻安。当知即是魔事。切须谙识。勿被境迷。尔时仍须深入空观。但念惟心。若是魔事。必渐隐没。若实好相。倍复增明。而能助发空慧。令无取着。故知推简法门。於灭罪障。有大功能。初心易入。令荡无始虚妄我法二执。顿达大乘实相止理。行者若能如是事理二忏。精进勤修。不惟灭罪。亦有三根证相不同。下根先获戒品清净。复有三品。一下品者。得诸好梦。并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安。道心增长。二中品者。於坐禅中。见诸灵瑞。光华异香。善声称赞等。得法喜乐。三上品者。於静心中。自见身相端严。威仪无缺。篇聚戒相。次第现前。安隐无怖。中根证得定品清净。或发世间净禅。或发亦世间亦出世禅。或复发出世禅。是为三品。上根证得慧品清净。或发观行。或阶相似。或入分真。具如法华三昧等广明。

  在家律要广集卷三之余(终)


  嘉庆丁丑。由白下买舟诣广陵。谒性海大师於高旻。温厚质直。德慧具足。叹为当代善知识。乃归依座下。蒙开示净业之要。尤谆谆以戒律相勉。尝语予学佛以戒为始基。志求佛法。而不禀受佛戒。犹处门外也。更何望升堂而入室。嗣予为业缘所牵。涉洞庭。登南岳。复由湖湘下九江。访东林遗迹。素耳浙中为法道所萃。因便至杭。既至不谬所闻。遂止焉。越五年辛巳。修行稍稍进步。思欲禀受五戒。以副性老人嘱语。既又思受戒者。当先明戒相。与夫作止持犯之义。今日诸方授受。都只敷衍仪文。未闻委明实义。初发心之士。於律藏望洋向若。知何者为切要之部。而肄业及之。又律文奥衍。律意深微。且不能以句读。矧能达其旨趣。即欲询之知识。晨星落落。又乌从而询之。此见末法讲律之难也。而在家为尤难。资生艰难。既不能如出家儿。三年五年。广阅教典。妻子眷属之累。复不能如参方人。千里百里。单丁远行。势必抱其残阙。守其固陋。以没世耳。岂不重可惜哉。曩曾闻明藕益大师。有在家律要笺释之刻。年久板朽。传本寥寥。窃作是念。自欲受戒而苦其懵。推之於人亦当然。何弗即吾世。竭吾才。寻取旧章。以为依据。重订一善本以行。既以自利。亦以利后之有志於此者。用是留心咨访。冀获原集。年余。值回龙源洪上人。与武林钱伊庵居士。各检得集中数种授予。校之原目。尚缺受戒品一种。又年余。致书越郡戒珠禅远法师。转求得之。而原集始全。呜呼。求法如此其难。守法者宜何如宝贵矣。唯是集所载。犹属简略。因勉成予重订之始愿。而增广之。首录四分律藏一节。以着归戒之始。次录厌离功德一经。以要归戒之终。他如护身咒经。免恶道经。所以备劝发归戒之用。无我义经。心地观经。所以示大乘了义之谈。汇入原集。在家持律之要。可云粗备。后复增威仪梵网二经者。威仪详持守之科条。梵网为菩萨之行履。今既委质於佛法中。即不应以拘墟苟简之见。自安於小乘之域。至於梵网一忏。则以末世众生。障深慧浅。易犯难持。有此一法。庶不终弃。录成。质之源洪上人。以为可行。并为募梓以行。足征其爱法之诚云。
  道光乙酉正月元日。优婆塞真益陈熙愿复斋氏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