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发隐。菩萨善戒经云。若菩萨为人所赞。言是十住。若阿罗汉等。默然受者。得罪。据此。则受人赞亦不可。何况自赞。而兼毁他耶。
○第八悭惜加毁戒
疏。求财请法。悭吝不与。复加毁辱。顿乖化道。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大全共。菩萨不拣亲疎。求者皆施。不与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声闻惟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与财不制。尼家二岁内不与财法。犯第三篇。二岁外不与。犯第七聚。
发隐。二岁内。出家未及二年也。初始出家。未能自立。财法之与宜急。已经二岁。稍能自立。与或可缓。声闻不与财不制。尼双制者。以女乞财法。两俱不易故。
加毁随事各结。不合为重。
发隐。悭毁二事。不相合成重。言各结罪。不同赞毁例也。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恶心者。悭吝鄙惜。瞋心者。不喜其人。明非见机折伏也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毁相。五。前人领纳。众生者。上中二境。及下境有戒者。悉重。余轻。众生想六句。三重。三轻。如上说。悭毁心者。谓恶瞋吝惜财法。欲以打骂拒绝。是犯。若彼不宜闻法得财。宜见诃辱。皆不犯。示悭毁相者。或隐避不与财法。或言都无。或手杖驱斥。或恶言加骂。或自作。或使人打骂。皆重。前人领纳者。知我吝惜之相。受我打骂之辱。随事随语结重。若彼遣使求财请法。对使人悭惜。遥作诃骂。既非对面。损恼稍轻。皆不结重。或虽重不失戒也。不犯者。戒本经云。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此明不与财非犯也。又云。若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顺。威仪不整。若彼钝根。闻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闻已增长邪见。或毁呰退没。若彼闻向恶人说。此明不与法非犯也。又菩萨善戒经云。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又菩萨摄受徒众。即应以二事将护。所谓法及衣食。亦应此戒兼制○开遮者。戒本经云。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者。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果报者。悭毁之罪。亦在三涂。又悭财余报。生生贫穷。悭法余报。世世愚钝。发隐。身贫乞财。心贫乞法。随其所须而给与之。故云一切。优婆塞戒经云。见乞者。多少随宜给与。空遣还者。得罪。按此在家菩萨尚然。况出家菩萨。学大悲者耶。问。自理未明。无法诲彼。奈何。答此制有而不施。如其无法。自应实对。不可妄说误人。反取深咎。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疏。不受悔谢。乖接他之道。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同。菩萨本接取众生。瞋隔犯重。声闻自利。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於一切众生中。乃至於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因者。忿恨隔绝之心。缘者。瞋隔方便。法者。示相发口。业者。前人领解。知彼不受。身口加逼之苦。随身口业多少结重。非众生者。变化幻人等。彼虽无情。作有情想。而行瞋辱。亦犯轻也。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瞋隔心。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重。下境轻。或有戒者亦重。但不失戒也。众生想六句。如上。瞋隔心者。心怀忿恨。不欲和解。正是业主。示不受相者。或闭关断隔。发口不受。不犯者。戒本经云。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又云。若不慊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又云。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犯。而令他疑者。即应忏谢。慊恨轻慢。不如法忏谢。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欲令作不净业。然后受者。不谢无罪。若知彼人性好斗讼。若悔谢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无慊恨心。恐彼惭耻。不谢无罪。解曰。此轻垢罪。亦应此戒兼制也 开遮者。戒本经云。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不诃责。若诃责不折伏。若折伏不罚黜。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多起慊恨。若观时。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又云。若菩萨成就种种神力。应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犯非染污起。又唐译戒本云。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於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解曰。以饶益心。则非瞋隔心明矣 果报者。瞋恨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恼害 净戒品云。离瞋恚者。亦四种报。一者。现世六根聪利。仪容可观。人所亲附。二者。心无瞋恚一切恼害打骂诃责。尽皆不起。譬如有人。持迦噜罗咒。一切诸毒。无能害之。以无恚怒。增长慈心。以慈真言。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悉皆摧伏。奉慈真言。无所损害。三者。於未来世。以慈心梯。上生梵世。一劫安乐。令诸众生。断恶修善。四者。渐次能得无上菩提。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炽然炳着。无量功德。蕴集其身。
○第十谤三宝戒
疏。亦云谤菩萨法。或云邪见邪说戒。谤是乖背之名。凡是解不称理。言不审实。异解说者。皆名为谤也。
发隐。解不称理。邪僻之见。不合正理而谬说。言不审实。疑似之事。不考真实而妄说。异说。外圣贤不易之定论。而别为一说。
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大士以化人为任。令邪说乱正。故犯重。声闻异此。三谏不止。犯第三篇。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因者。邪见之心。缘者。邪说方便。法者。言说着述等事。业者。前人领解 此亦性遮二业。邪见为本。复加口过也。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众生者。向上中二境谤。则重。向下境。轻。众生想六句。如前可知。欲说心者。谓邪见推画。惟此是实。余皆虚妄。既心存谬解。喜向人说也。邪见虽多。大端有四。一上邪见。二中。三下。四杂。上者。拨无因果。如阐提等。中者谓三宝不及外道。若心中计成。失戒。若心知三宝胜。口说不如。既未翻归。不失戒体。语语结重。下者弃大取小。计成。失菩萨戒。计若未成。犯轻。属下文心背大乘戒摄。杂者。或偏执。或杂信。或系念小乘。或思义僻谬。偏执又二。一执大谤小。是犯染污起。二偏谤一部。亦犯轻垢。杂信者。不背因果。及三宝大乘。但言外道鬼神。亦有威力。奏章解神。或复劝他。悉犯轻垢。系念小乘者。知大乘高胜。且欲先取小果。后更修大。此名念退。犯轻垢。亦下文暂违菩提心戒摄。思义僻谬者。如今人义浅。三五家释。是智力不及。此应非罪。若轻辄去取。复有知他为是。强欲立异。皆犯轻垢。又有说相似法。如戒本经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盘。应背涅盘。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何以故。菩萨应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是说者。是犯染污起。何以故。声闻深乐涅盘。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也 正吐说者。若自说。若教人传说。若作书着述等。前人领解者。纳受邪言。随语语结罪。披书发解。亦语语结罪○惟遮不开○果报者。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发隐。心外求法。皆名外道。非必极邪也。心舍大乘。皆名恶人。非必巨恶也。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於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邱比邱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发隐。仁者慈悲孝顺。利济为怀。正善学戒者之称也。犹世言厚德之士也。波罗提木叉。此言保解脱。解脱是果。戒是因。因中说果也 持戒如平地。佛果如妙种。菩提心如芽。心地戒亏。虽有佛种。不生芽矣 国王转轮王者。世间尊贵。亦繇戒得也。心地端严。本尊贵故 按弥沙塞羯磨本云。犯波罗夷。名坏根本。析石断命。岂更生全。大乘忏中。虽云除灭。然於宗法。永无僧用。此既本禁。不类余愆。特须谨克。碎身坚护。但凡情易起。对境容亏。若无一念覆藏。律中许其改悔。止可清其犯业。僧法岂得预哉 已学则既奉持。云何复劝。良由心地无尽。菩萨学心地法门亦无尽。佛自半月诵。况菩萨耶。
合注。不得现生发菩提心者。直指此生为语。亦失国王位等者。现在既失其义。未来必并失其名也。问。犯前四戒。则一切戒体俱失。犯后六戒。止是失菩萨法。何云亦失比邱比邱尼位。答。此是一往乘势之语。又或如从高处坠。法尔至底。理无中止。所以身子六心中退。仍向五道轮回。亦其验也。
疏。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悬指大本后分。八万威仪品当说。
发隐。大本。即百二十之本也。
○四十八轻戒
佛告诸菩萨。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戒今当说。
发隐。不但曰十波罗夷。而曰木叉者。犯之则极恶。依之则解脱也。
○第一不敬师友戒
疏。傲不可长。妨於进善。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合注。惟遮不开。或方便令调伏。亦得名开。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发隐。大戒本通道俗。而文中独举王官。何也。出家以师友为父兄。理自应敬。不待言故。又僧尼无位。傲慢难生。王官有势。憍倨易起故。意普而辞偏也 师生我法身。有父道焉。当孝顺故。友助吾进修。有兄道焉。当恭敬故。又师友不可逆。不可慢。俱当孝敬故 卖身等。要其诚敬之极而言。为法忘躯。志当如是。非必然也。
合注。上座有三。一生年上座。戒腊在先。二。福德上座。众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证入圣位。和尚。此翻亲教师。或翻力生。繇此人力。生我无漏妙戒身故。阿阇利。此翻轨范师。谓教授威仪。示我轨式。即下文所称教诫法师也。大德者。总叹具大功德。同学者。宗同一师。同见者。心同一解。同行者。身同一业。憍者亢己。慢者忽人。痴者不知贤圣。瞋者心怀忿恚。以自卖身等者。举重况轻。谓尚应如此供养。况迎拜之仪。而不为耶 此四十八轻戒。准十重法。亦应有若因若缘若法若业等。但以众轻垢。成与未成。同称恶作。故不复委明耳 此亦性遮二业。四缘成重。一。师友。谓上座及同行等。二。师友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不敬心。若憍慢瞋恨。不起迎拜等。是染污犯。若懒惰懈怠或无记心。或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乱心。若睡眠不知。若听法。若说法。若在说法众中。护说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护多人意。四。应迎不迎应供不供等。事成随事结罪 唯遮不开。或方便令调伏。亦得名开 果报者。师友知识是得道大因缘。是全梵行。不敬则永失法利。魔所摄持。敬则常遇善缘。成就佛法。
○第二饮酒戒
疏。酒开放逸门。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惟咽咽轻垢。
发隐。咽咽者。一咽一轻垢也。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合注。故饮者。明非不知误饮。一切众生。指异类也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六句。二咽咽结罪。二轻垢。二无犯。三。有饮心。四。入口。咽咽结罪。若教他饮。咽咽二俱结罪。不犯者。病非酒不疗 开者。如末利夫人事 果报者。饮酒之罪。有五五百果。第一五百世。在咸糟地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在痴热无知虫。文云五百世无手。或但举最后五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