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广集

  发隐。问。沈湎之流。理应无手。云何过器。便获斯殃。且如君父之寿。臣子称觞。岂得诚敬之心。反遭恶劣之报。答。凡言罪者。皆为有菩萨戒者言也。发大心。证大果。乃所以寿吾君亲。而杯酒之敬。敬之小者也。然而无手之报。非此类所感。彼感报者。盖是惯持痴器。常贮痴药。奖诱痴人。成就痴业耳。岂比夫称觞君父。虽不名大敬。终不失诚敬之心乎。无手之报。断非加於此等。吾故表而出之。

  ○第三食肉戒

  疏。食肉断大慈心。大士怀慈为本。一切悉断。声闻渐教。初开三种净肉等。后亦皆断。若有重病。饮药能治。准律得啖。或因不制。
  发隐。重病拣非小疾。
  三藏法数。律中但开不见。不闻。不疑。三种。楞严要解。加自死。鸟残。为五种。涅盘复加不为己等。共为九净肉。一。不见杀。二。不闻杀。谓耳不闻杀。亦不闻人语为我故杀也。三。不疑为己杀。四。不为己杀。五。自死。六。鸟残。七。生乾。谓因死已日久自乾也。八。不期遇。谓不因期约。偶然相遇而食也。九。前已杀。谓非今时因我而杀。乃是前时先已杀者也。
  合注。知水有虫。或疑有虫。不看不漉辄用。大小俱制。又蚕绵。大小俱制。大乘为众生故。得畜憍奢耶等。而非自用。兽毛小乘不制。大乘亦无特制。而佛顶经中。亦兼及之。不用弥善。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发隐。故食肉者。明非误食。正指过也。见而舍去如鸥去海翁之机是也。问。经称食肉之人。入於山林。虎狼师子。皆来集会。今云舍去者何。答。舍去者。惊其杀心而远离也。来集者。嗅其同气而相求也。或去或来。皆恶因缘也。问。求那跋摩之对宋主也。曰。王所修与匹夫异。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神人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百谷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岂在辍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宏济耶。斯言与戒。似不相合。答。此随缘顺机。变通不滞。正大士之体也。是故遇崇道之君。则将顺其美。势不可为。则求那所言。乃旁行曲运之微权。默导潜移之妙术也 楞伽经。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如云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狗见惊吠故。慈心不生故。咒术不成故。诸天所弃故。夜多恶梦故。虎狼闻香故。文多不录。楞严亦云。食肉之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问。蚕之害亦惨矣。制食肉。不制衣帛者何。答。文互见故。煮茧断命。十重杀中摄。镬汤缫车。杀具中摄。例养六畜。损害众生中摄。为利资身。邪命自活中摄。而首楞严经。亦禁绵绢。是知僧号衲子。士称布衣。无待论矣。若夫王臣。则恶衣服。美黻冕。自有古人之成训在。
  合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我同体。而今食啖其肉。残惨之甚。故云断大慈悲佛性种子。鸯掘经云。若丝绵绢帛。展转传来离杀者手。施於比邱亦不应受。受者非悲也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肉。谓有情身分。二。肉想。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食心。正是业主。四。入口。咽咽结罪 开遮者。或鹿角虎骨等。制入药中。此应非犯。若为药故伤生命。同得杀罪 果报者。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佛顶经云。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第四食五辛戒

  疏。荤臭妨法。故制。七众大小如前。菩萨小重。发色故也。
  发隐。荤辛之气。能发色身诸欲。小重。少加重也。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葸-十+夕]。慈[葸-十+夕]。兰[葸-十+夕]。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合注。茖[葸-十+夕]即韭。慈[葸-十+夕]即[葸-十+夕]。兰[葸-十+夕]即小蒜。兴渠。此方所无。一切食中。杂有此辛。亦不得食。非但戒单食也。此是遮业。臭秽妨於净法。故制。四缘成罪。如食肉戒 开遮者。病非蒜等不愈。须处僻静别室食之。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入僧浴室。不得上都圊内。俟断食更七日后。臭气都尽。沐浴浣衣。香熏入众。具如律明 果报者。佛顶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修三摩地。善神不护。魔王得便。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第五不教悔罪戒

  疏。怙恶长过。故制。出家二众全犯。余三众及在家。虽未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亦犯轻垢。大小同制。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合注。八戒者。八关斋法。又地持八重。五戒者。清信士女所受。十戒者。十善戒。沙弥十戒。又此经十重。毁禁者。总明犯一切戒。即毁三世诸佛明禁。七逆现在下文。八难乃犯戒果报。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盲聋喑痖。诸根不具。五。生邪见家。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北洲。八。无想天。一切犯戒罪者。若大若小。若重若轻。若因若果。皆教忏悔。教忏悔者。以见。闻。疑。三根举事。令改往修来。舍过迁善也。梵语忏摩。是此方请忍请恕之意。即表除於往愆。悔乃此方之语。义称恶作。谓追责前来所作是恶。决志改途易辙。即表修於来善。同住同利。是共食味。布萨说戒。是共法味。理应如法举罪。故不举不教者犯也。
  发隐。布萨。此云相向说。罪半月举罪忏悔。如是住者。皆清净聚。故云净住。
  合注。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有罪。二。有罪想。若实谓无罪者。非犯。三。不教心。戒本经云。瞋心不举。是染污犯。懒惰懈怠。非染污犯。四。默然同住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复一罪。同法味。又一罪。随事各结。不犯者。戒本经云。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若护他心。若护僧制。又云。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慊恨心。不为正说。是犯染污。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为正说。於我憎恨。若出恶言。若颠倒为。若无爱敬。若复彼人性弊[怡-台+龙]戾 又自不悔过。亦应此戒兼制。不教人悔。惟是遮业。自过不悔。兼得性业也 七众不全同。比邱应举七众罪。比邱尼得举六众罪。不得举比邱罪。若与比邱亲里知识。私相劝谏。无罪。式叉摩那得举五众罪。不得举比邱比邱尼罪。沙弥得举四众罪。不得举上三种罪。沙弥尼得举三众罪。不得举上四众罪。在家二众。得举自类罪。不得举出家五众罪。若亲厚知识。私相劝谏。皆悉无罪。又在家二众。无同利养事。惟有不举。及同布萨二过 开遮者。僧祇律云。若彼人凶暴。若依王力。大臣力。凶恶人力。或起夺命因缘。伤梵行者。应作是念。彼罪行业。必自有报。彼自应知。尔时但护根相应。无罪。又四分律云。内有五法。应举他。以时。不以非时。真实。不以不实。有益。不以减损。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果报者。大涅盘经云。若善比邱。见坏法者。置不诃责。驱遣举处。是人佛法中怨。若能责遣。当知得福无量。不可称计。菩萨善戒经云。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必堕地狱。优婆塞戒经云。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坏和合僧。令多众生作五无间。是故剧於恶律仪罪。
  发隐。问。教而不改。应免罪否。答。世儒有言。教训不严。师之惰也。学问无成。子之罪也。教而不改。教者何尤焉。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疏。丧染资神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
  合注。小乘未满五夏。未谙律藏。见有持律人来。应请。余非所制。大乘求法无厌。一切应请。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疏。言大乘同见同行。简小乘。
  发隐。法师者。不必是讲经论师。凡通达大乘法者。皆是也。大乘同学等者。先言大乘师。次言大乘友。皆当供请。
  合注。日食三两金者。极势之语。三时者。中前。中后。初夜。瞋心者。恚彼法师。患恼者。恐已侈费。为法灭身者。举重况轻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法师。二。法师想。若不知者。不犯。三。不请心。若瞋若恼。是染污犯。懈怠忘误。非染污犯。四。漠然空过。随事结罪 又不受师教。亦应此戒兼制。戒本经云。欲求定心。慊恨憍慢。不受师教。是染污犯。若懒惰懈怠。非染污犯。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知彼人作颠倒说。若自多闻有力。若先已受法 开遮者。若知不请。令彼调伏 果报者。不请。则失闻熏益。障智慧种。请则常能不离正法。

  ○第七不往听法戒

  发隐。制意同前。但前属菩萨诣我。我请说法。今属菩萨在彼。我往听法。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谘问者。犯轻垢罪。
  疏。言毗尼经律者。大乘毗尼经律。非三藏中毗尼也。大乘经有灭恶义。故称毗尼。
  发隐。经律并称毗尼者。以大乘经。力能灭恶。义同律也。地持。不开远近。优婆塞。开由旬不犯。则知出家制远。在家制近也。盖出家以听法为事。惮远不往。是慢法故。在家者。世法拘身。远听不能。亦非慢故。
  合注。一切处者。通指僧坊俗地。大舍宅。别指俗地。山林等。别指僧地也。法毗尼经律者。法名轨持。毗尼名灭。意指所诠。经律二字。意指能诠。然毗尼正翻为律。经亦训法训常。文言似复。义则可明。此法毗尼。大小齐奉。七众同修。非局在声闻也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讲法律。二。讲法律想。三。不往心。若瞋慢。是染污犯。若懈怠。非染污犯。四。不往听。日日结罪。善生经中。制四十里内须往。此亦应尔。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无力。若彼颠倒说。若护说者心。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若修禅定。不欲暂废。皆不犯 开遮者。佛藏经云。若比邱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邱。勤求道者。应从座去。若不去者。非善比邱。亦复不名随佛教者 果报者。地持经云。菩萨於善知识。听受经法。於说法人。有五处不应忆念。净心专听。一者。不念破戒。谓不念言。此犯律仪。不应从彼听受经法。二者。不念下性。谓不念言。我不从彼下性之人。听受经法。三者。不念丑陋。谓不念言。我不从此丑陋之人。听受经法。四者。不念坏味。谓不念言。我不从彼不正语人。听受经法。但依於义。不依於味。五者。不念坏美语。谓不念言。我不从彼粗言说人。听受经法。如是五处不忆念者。是菩萨勤摄正法。於说法人。不起嫌想。若下根菩萨。起人过心。退不乐听法。当知是菩萨。不能自度。智慧退减。不听之失也。能至心听。则如沙弥戏掷。堪证四果。况实说正法耶。

  ○第八背大向小戒

  发隐。背向未决。犹属轻。背向已成。则失菩萨戒。又背向在心。失惟属己。言辞外显。害及他人。犯第十重。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发隐。背大乘言非佛说。罪亦重矣。云何入轻垢。盖心背而口未宣播。此言字。是内自评论也。若有谤声。属第十重。
  合注。言非佛说者。意言分别计度。受持者。拟欲受持也 此具性遮二业。计二乘。惟遮业。计外道。兼性业。以是邪见故也。直制犹豫未决。是中下二邪见之方便。以其计尚未成。故且结轻。若计成。则失菩萨戒矣 七众同。大小不全共。小是本习。故非犯。计外得责心罪。发心欲往。步步结应忏罪。闻外道说法。不入其心。悔还。尚许忏除共住。若片语入心。奉行其法。乃至拔一发等。失比邱戒。成重难。现身不复许入僧数 惟遮不开 果报者。计外。成邪见。堕三涂。计小。障大菩提。
  发隐。昔天亲菩萨造五百论。明小斥大。后遇无着。悔悟己过。欲自截舌。无着教令以舌还赞大乘。天亲受教。克心向大。宏传广演。卒成圣果焉。改过不吝。真万世法也 菩萨善戒经云。读世典文颂书疏不犯者。为破邪见故。为知外典是虚妄。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第九不看病戒

  疏。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一切应看。声闻止在师友。同活。共房。及僧尼。此外不制。以其本不兼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