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第四妄语戒
疏。七众同犯。大小同俱制。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妄是不实之名。欺凡罔圣。回惑人心。所以得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虚而不实。欺凡罔圣。回惑人法。名为妄语。此有四别。一。妄言。谓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之类。又如实有言无。实无言有。乃至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等。但令违心而语。皆名妄言。二。绮语。谓一切华靡淫辞。无义无利。及一切世间王论贼论饮食论等。三。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互相离间。令成乖诤。四。恶口。谓粗重骂詈。忿怒咒诅。令他不堪。此戒正制大妄语罪。余一切妄言绮语。是此戒兼制。若两舌恶口。重者。自属说过毁他。轻者自属十三十九戒制也○自妄语者。自言我得十地。辟支。四果。四向。四禅。四空。成不净观。成安般念。六通。八解。天来龙来。修罗鬼神悉来问答。或言已断结使。或言永离三涂。如是等虚而不实。图致名利。名大妄语。教人妄语者。教人为我传扬美德。以致名利。同重。若教人自言是圣。名利自属彼人。但结轻垢。此戒兼制。方便妄语者。作种种显异方便。或借鬼神仙乩。或用咒术。令人得梦境等○乃至等者。举轻况重。兼制小妄言也。身心妄语者。身业表相。亦名妄语。如问其得果。点首示相。问清净不。默然不答等。繇欺妄心。表示身相。令前人领解。口虽不言。亦名妄语也○正语者。如实而语。正见者。为生死。为菩提。为众生。不为名利。邪语邪见。反此可知。邪业者。依於邪语邪见。必成邪命恶业也。
疏。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
合注。上中下三品如前说。上品境中。向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圣人妄语。此人不惑。又能以神力遮余人令不闻。但结方便罪。若圣人中未证他心智者。向说仍重。向中品境天人等。同重。正是回惑之境。或诸天有他心通。不受其惑。亦止结方便罪。向下品境。或云同重。义疏结轻。今言下境既有解语受戒之机。向说亦应犯重。以鼓惑鬼畜。尤堪作名利媒故。或可失戒犹许重受。或可结不失戒重耳。
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
发隐。假令有罗汉於此。当者。作是想言。当是罗汉。对之妄语。其罪则轻。疑者作是想言。是罗汉耶。非罗汉耶。对之妄语。其罪稍重。僻者。作是想言。实非罗汉。对之妄语。其罪更重。有凡夫於此。或作想言。当是凡夫。其罪则重。是凡夫耶。非凡夫耶。其罪稍轻。实非凡夫。其罪更轻。
合注。当疑僻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如前可例。
三。欺诳心。是业主。
合注。谓希图名利。非增上慢。亦非戏笑假说。正是业主。此仍分通心隔心。若通欲一切人闻。随有闻者结重。若本惟欲此人闻。此人不闻。而彼人闻。於彼无欺诳心。总不结罪。还於此人结方便罪。若增上慢。亦犯轻垢。戒本经云。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是染污犯也。
发隐。增上慢者。非明知己不是圣。故言是圣。以诳众生。特繇小有所得。生增上想。将谓是圣。不自觉知。故止轻垢。
四。说重具。谓身证眼见。若说得四果十地八禅神通。若言见天龙鬼神。悉是重具。
合注。虽四禅四空。凡外亦能修证。而是世间胜法。故亦同重。不净安般二观。乃佛法二甘露门。今言成就。即是有证有得。天龙等来。正是彰其圣德。断结使。离三涂。皆属果证中事。故皆犯重。若言成就总别相念。暖顶等法。乾慧性地。别十信。圆五品。既是凡夫法。似不结重。或虽重亦不失戒。若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若言持戒清净。善通三藏。能习禅思等。虚而不实。皆犯轻垢。
五。前人领解。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者。则坏轻结重。
发隐。语出而人不解。则未成语祸。故领解成重。
合注。或自说。或教人说。或作书说。但令彼人领知信服。据此时结重。若人问汝得果得道否。若点首自肯者。结重。默然不言非者结轻。其余小妄言等。随一一语。结一一轻垢。随多人领解。结多多轻垢。不犯者。狂乱。病坏心。及戏笑说。误说。独说○此亦性遮二业。开遮者。戒本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等。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作妄语。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大般涅盘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说言。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如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作是说者。当知不犯四重。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当知是人。犯波罗夷 果报者。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解曰。大妄语亦分三品。对父母师僧人天为上品。对鬼畜等为中品。对佛菩萨圣人为下品。以不受惑故也。又欺诳心。强弱分三品。又悔不悔分三品。以此牵堕三涂。小妄语及绮语。则对上境为上品。罪在欺侮故。对中境为中品。对下境为下品。又亦约心约悔论三品。牵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钵罗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诚证。人天敬重。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於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净戒品云。断妄语者。不复造作恶业。何以故。以他问时。如实答故。若在闲静不起妄念。何以故。若人问我。汝闲居时。生妄念否。若言无者。是虚妄语。若言有者。羞愧他人。以是因缘。能令妄心渐渐微薄○若究极理解违如实理。有所言说。皆名妄语。凡夫说有。违於本空。外道说无。违於缘起。二乘说真违俗。菩萨说俗违中。别教说中。双违二谛。惟圆人了达法界。如理而说。名不妄语。亦名非无义语。
○第五酤酒戒
疏。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小同异者。同不应酤。菩萨以利物故重。声闻止不应作。犯七聚。货卖但犯第三篇。酤即货贸之名。酒是无明之药。令人惛迷。大士之体。与人智慧。以无明药饮人。非菩萨行。大论明酒有三十五失。所以制此为菩萨十重中摄也。
发隐。智论三十五失。始於现生虚乏。终於来世愚痴。又四分明三十六失。始於不孝父母。不敬三宝。终於落水失火。冻死热亡。故知酒者。大则丧失慧命。小复伤残色身。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疏。酤者求利。教人者。令人为我卖酒。亦同重。教人自酤。罪轻。
发隐。教人自卖。则利归人。
因缘者。备五也。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贸。四真酒。五授与前人。
合注。众生三品如上说。上品者。卖与无醉乱人则轻。卖与有醉乱人则重。中品人天。正是所制。犯重。下品。旧云结轻。以乱道义弱故。今云酤与受戒鬼畜等。亦重。
发隐。问。人天因醉而乱。则诚然。云何上品亦有乱者。答。此有二义。一则师僧父母。未必是圣。二则小圣亦有乱者。如降龙罗汉之类。
合注。众生想者。有醉乱。醉乱烦。疑。犯重。余四句轻。又中品。中品想。疑。二句则重。中品下品想。及下品三句。皆轻。又下品。有戒。有戒想。疑二句则重。余四句轻。希利货卖。正是业主。出家菩萨。一切贩卖求利都制。在家菩萨。止许如法求财。不许作此恶律仪也。真酒者。饮之醉人。犯重。饮不醉人。无罪。
发隐。一切酒者。谓酒有多种。俱不得酤。大庄严论云。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惟酒为根本恶行。根本正起罪因缘也。明达者。简是别非。无所昏蔽。曰明。趣是背非。无所滞碍。曰达。问。饮酒犯轻。酤酒未必饮。云何犯重。答。繇酤乃有饮。饮之害有限。酤之祸无穷。故重也。
合注。此惟遮业。以王法所不禁故。然是恶律仪。虽不受戒人。作此业者。亦招苦报。故特为大士设此厉禁○徧观律论。唯遮不开○果报者。过酒器与人。饮酒。尚云五百世无手。况复酤酒。
○第六说四众过戒
疏。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士掩恶扬善。为心故。罪重。
发隐。大士慈物为心。但有所说。皆伤慈。
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声闻法如此。
发隐。声闻分罪轻重。
众。谓同法四。众。
合注。说者。向未受菩萨戒人。说大乘七众罪过。向未受具戒人。说比邱比邱尼罪过也。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邱比邱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出家在家菩萨。即通指大乘七众。比邱比邱尼。即别指小乘二众。以住持僧宝。关系法门。故亦同重。罪过因等。应云说因说缘说法说业。因者。说罪之心。缘者。欲说时庄严方便。法者。轻重罪相。业者。了了出口。前人领解。二乘名恶人者。执一定之规绳。疑大人之作略。不知大乘妙用。故斥之为恶人。佛法中罪过者。拣非外道罪过。亦持非犯边罪已失戒人罪过也。
发隐。既云同法。若遇有过。应当三谏殷勤。密令悔改。内全僧体。外护俗闻。而乃恣口发扬。岂大士之心耶。
合注。此亦性遮二业。六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说罪心。四所说过。五所向人。六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有菩萨戒。有比邱比邱尼戒者重。无戒者轻。下境。旧云有戒无戒皆轻。今云有菩萨戒者宜重。但未必失戒耳。若前人实犯重罪已失戒者。说但犯轻。或虽犯重而未失戒。或虽失戒如法重受。说皆犯重。众生想者。有戒无戒六句。二重。四轻。说罪心者有两。一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治罚心。欲令前人被系缚等。此二心正是业主。不论是实是虚。皆犯重。若奖劝心说。及僧差说罪。皆不犯。所说过者。或说罪事。或说罪名。各有当疑僻六句。罪事者。杀盗淫妄饮酒食肉等事。罪名者。大则七逆十重轻垢。小则五篇七聚等名。若重名重事。作重想重疑而说。犯重。作轻想说。犯轻。若轻名轻事。作轻想轻疑而说。犯轻。作重想说。犯重。所向人者。上中二境。无菩萨戒。为说菩萨七众罪过。犯重。无比邱比邱尼戒。为说二众罪过。犯重。若向有大乘戒有具戒者。如法说实举过。令其忏悔。不犯。若所说不实。自属谤毁戒也。下境。不论有戒无戒。向说皆轻。损毁不深故。前人领解者。口业事遂。据此时结罪。随语语结。随人人结。若未解时。止结方便○小乘说第一篇。犯第二。说第二篇。犯第三。说第三篇以下。悉犯第七聚。大士宜掩恶扬善。故说重同重。说轻同轻○开遮者。惟除僧差。及奖劝因缘。余悉不开○果报者。若所说是实。即上品两舌。亦兼恶口。若所说不实。复是妄语。其报具列华严二地品中。
发隐。问。菩萨说外道之过。不令惑众。犯重否欤。答。经言佛法中。则拣非佛法矣。此之说过。正大士摧邪显正之大权也。焉得犯。问。菩萨说恶比邱之过。不令众效其所为。犯重否欤。答。疏开奖劝被差。则惟除恶心私心耳。此之说过。正大士劝善惩恶之大机也。焉得犯。问。菩萨而作言官。说百寮之过。不令天下受其害。犯重否欤。答。经举四众。则拣非四众矣。此之说过。正大士忠君报国之大义也。焉得犯。
○第七自赞毁他戒
疏。自赞者。称己功德。毁他者。讥他过恶。备二事。故重。
发隐。明单者不犯重。
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菩萨利安为本。故赞毁罪重声闻不兼物。毁他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显己德而彰人短。使名利归於自身。故犯重也。若但以贪心自赞。但以瞋心毁他。各各结染污犯。戒本经中。别有此条。今经亦此戒兼制也。教人者。或教人赞我毁他。则重。或教彼自赞毁人。则轻。因者。贪名利之心。缘者。作诸方便。法者。陈其善恶。业者。前人领解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重。下境轻。众生想者。上中。上中想。疑。二重。余四句轻。或下境作上中想。亦重也。赞毁心者。欲彰彼短。使名利悉归於己。非为折伏。非为利益也。说赞毁具者。一。种性或尊或卑。二。行业或贵或贱。三。伎术工巧或上或下。四。过犯或有或无。五。结使或轻或重。六。形相或好或丑。七。善法或具或不具。前人领解者。口业事遂。随语语结重 开遮者。戒本经云。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舍离不善。修习善法。又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果报者。自赞若实。即如淫女为一钱故。而现戏笑。若复不实。自得大妄语报。毁他若实。名为恶口。不实。复兼妄语。所有果报。悉如华严二地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