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发隐。波罗夷。此云极恶。又云弃。言极恶罪大。永为弃物。僧祗律三义。一退没义。道果丧失故。二不共住义。法众不容故。三堕落义。死入地狱故。
合注。此戒具二业成罪。一性业。二遮业。性业者。虽不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如轮王十善。亦制杀生。国制杀人。会须偿命。遮业者。佛制之所遮止。犯者得破戒罪。此之杀业。不受戒人。但得性罪。已受戒者。兼得性遮二罪也。问。同一杀盗淫妄等事。未受戒人。止得一罪。已受戒人。反得二罪。则受戒乃招罪之途。有损无益。答。受佛戒。即入佛位。皆名第一清净。功德岂可思议。惟其持者功德力大。所以破者罪业倍深。功德力大。必宜秉受。罪业倍深。必宜莫犯也。【科】此戒备四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杀心四前人命断。一是众生者。略为三品。上品谓诸佛圣人。父母师僧。佛不受害。但令恶心出其身血。即犯逆罪。害阿罗汉。犯逆。三果以下。但犯重。菩萨取发趣以上。害者犯逆。害外凡位。未入毕定性者。但犯重。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同犯逆罪。中品谓一切人天。害皆犯重。下品谓四趣众生。修罗鬼神畜生等。此有两解。一云同重。大士防杀严故。一云但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文云有命者。举轻况重耳。二众生想者。有当。有疑。有僻。共成六句。谓实是众生。实众生想。实非众生。非众生想二句为当。实是众生。心中疑为是众生耶。非众生耶。实非众生。心中疑为是众生耶。非众生耶。二句为疑。实是众生。心中决谓非众生想。实非众生。心中决谓是众生想。二句为僻。若众生众生想。众生疑。杀者犯重。若众生非众生想。如见蛇误以为绳。见虫误以为土。虽斫之捻之。本无杀心。无犯戒罪。若非众生作众生想及疑。如见绳误以为蛇。见土误以为虫。斫之捻之。虽无所害。具有杀心。犯轻垢罪。若非众生非众生想。此全无罪。又圣人圣人想。父母父母想。师僧师僧想。人天人天想等。各有六句。结判逆与非逆。若重若轻。可以例知。三杀心者。谓恼害前境。愿其命断。正是业主。杀心复二。一通心。二隔心。通心者。如漫作坑弩。漫为烧斫。随有死者。皆悉犯重。都无死者。犯方便罪。隔心者。本为此人作杀方便。误伤彼人。於彼人都无杀心。故不结罪。仍於此人边结方便罪。四前人命断者。色心连持相续不断。名为命根。今使不得相续。故成杀业。
发隐。或问沙门专慈悲之业。王臣主生杀之权。有罪不诛。何以为国。答。准见机得杀之例。则有罪而杀。杀何犯焉。况断死必为流涕。三覆然后行刑。是国政佛心。两无妨碍也。问。人可见机。物应无论。是以太牢享帝。大烹养贤。云何王臣。制杀畜类。答。人惟犯恶而服上刑。物成何罪而就死地。且神享克诚。不妨[袖-由+龠]祭。孔乐蔬水。岂必肥甘。宴享用牲。盖佛法未入中国之权教耳。执为常法可乎。即如梁武帝面为牺牲。祀先之礼既成。杀生之戒不破。亦曲尽权宜之法。然而准孔子谓象人而葬为无后之义。则梁武之行。君子犹不满焉。何也。以其象牲以祀。彼生固无伤。而吾心则已薄也。奈何用真牲而不恤也。吾知拘墟之见。必执人畜贵贱之说以相难。而有生同原之理。则彼不知。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之言。则彼不信。吾其如之何哉。有志者。亦自淑其身而可矣问。牛羊犬豕。可弗杀矣。豺狼当道。虎豹食人。则将如之何。答。猛兽怀德而渡河。鳄鱼感诚而远徙。果能如是。安用杀为。其或不然。捕蝗斩蛟。除害为民。等国常刑。应所不禁。
合注。凡於戒律。须善识开遮。唐译菩萨戒本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於诸性罪。少分现行。繇是因缘。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是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於彼众生。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繇是因缘。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解曰。此则大悲增上。纯以代苦之心。而行杀业也。深生惭愧明其不自以为功能。以怜愍心。明其实无一念瞋忿。故虽甘受犯戒之罪。而究竟无违犯耳。倘私念未忘。或贪图功德。驾言於大士宏规。岂能免性遮二业哉。
又须明异熟果报。异熟者。异时而熟。异处而熟异时者。今生造业。或现生受报。或来生受报。或无量生后受报。异性者。造业通於三性。谓善不善。无记。受报惟属无记之性。异处者。人中造业。六道酬偿也。此杀生罪。果报何如。华严二地品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解曰三涂是正报。人中是余报也。上杀堕地狱。中杀堕畜生。下杀堕饿鬼。或约前文三品众中分上中下。或约杀心猛弱分上中下。或虽造上罪。殷勤悔过。转成中下虽造下罪。护过饰非。不知惭愧。转成中上。十善业道经云。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一。於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於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解曰。离十恼法。是花报。自在在寿命。是果报也。
○第二盗戒
合注。不与而取他物。名之为盗。
疏。七众同犯。声闻五众有同有异。同者皆不应盗。异者有三。一开遮异。如见机得不得等。大士为物。种种运为皆得。声闻自度。必依规矩。
发隐。非菩萨至公无我。大慈利物。不得见机辄开也。
声闻人。佛灭后盗佛物轻。菩萨恒重。
发隐。良由声闻止为一身。菩萨绍隆三宝。应护持所有。增益所无。而反取之。是监守自盗也。岂不倍常人一等。
又本应与他外命反取岂是大士之心也。
发隐。言财物本当舍彼。乃反取耶。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业。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自盗有八种。或灼然劫取。或潜行窃取。或诈术骗取。或势力强取。或词讼取。或抵谩取。或受寄托而不还。或应输税而不纳。是名八种。教人盗者。教人作八种盗若利不入己。不结重罪。是此戒兼制耳。方便盗者。彼物自来。方便藏举。如攘羊之类。咒盗者。以种种咒术取他物。或遣役鬼神等。
疏。运手取他物离本处。成盗业。业是造作为义。重物。谓五钱也。
按五钱。犹如五个大铜钱。或取五钱。或取值五钱物皆是。
律云。大铜钱。准十六小钱。其中钱有贵贱。取盗处为断。
发隐。下文三一针一草皆盗疏何云五钱。盖针草判盗。五钱判重也。离处成盗业。未离处犹在盗法也。
合注。乃至等者。举轻况重。
发隐。问。取劫贼物。云何犯盗。答。若劫是他物。他於我无与。皆不与取也。
佛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性是不改为义。
合注。即前戒中常住之意。
发隐。当果之性者。当来佛果。性本同然背性习恶。自戕善本。
合注。反更盗人财物。意显从人边结重也 此戒亦具性遮二业。以侵他依报。夺他外命。令他忧苦。王法亦治罪故。 五缘成重。一是有主物。二有主想。三盗心取。四值五钱。五举离本处。主有三品若佛物。法物。现前僧物。四方僧物。父母师长物。名上品。若人天物。名中品。若鬼神畜生物。名下品。盗上品及中品人物。则重。盗中品中天物。及下品物。结轻。或虽重不失戒。二有主想。亦具当疑僻六句。有主。有主想。有主疑。二句结重。无主。有主想。有主疑。二句结轻。有主无主想。无主无主想。二句无犯。三盗心者。非与想。非己物想。非粪扫想。非暂用想。非亲厚想。正是业主。四值五钱者。西国一大钱。值十六小铜钱。若取五钱。若取值五钱物。结重。四钱以下结轻。或虽重不失戒。若二番三番共取五钱物。有意相续者。数满结重。无相续意者。逐次结轻。若所取物。此处不值五钱。取处值五钱者。结重若此处值过五钱。取处不值五钱。结轻。五举离本处者。他物置在本处。移动令出本界。或自移。或教他移。或方便移。或咒移。从此时结成盗罪。详如五戒相经中说。若抵债不还。前人决作失想时。结罪。若受寄不还。亦於前人决作失想时。结罪。若二人共盗取物。离本处。值五钱。虽分时各得减五钱。然各犯重。此生有戒无戒。后生忆不忆等。具於杀戒中辨。不犯者。与想。己物想。粪扫想。暂用想。亲厚想。若痴狂。若病坏心○开遮者。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迦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物。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解曰。以怜愍心。能生功德。还复。故无犯。倘分毫沾染。是名贼复劫贼矣○果报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三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共财者。世间财物。五家所共。谓王。贼。水。火。不肖子孙。惟功德法财。乃不共他有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叹。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第三淫戒
疏。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而制有多少。五众邪正俱制。二众但制邪淫。
发隐。邪正俱制名多。但制邪淫名少。
合注。淫者。污秽交遘。鄙陋堪耻。名非梵行。亦名为不净行。正是生死根本。按淫为生死根本。若欲出离生死。在家亦应竟断淫欲。不止禁邪淫也。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合注。自淫者。自作污行。教人者。劝他作污染行。如媒嫁等事。自无迷染。但结轻垢。是此戒兼制。不同杀盗一概结重。或有一种别异烦恼。教人於自身行淫。此则结重。淫因者。染污之心。淫缘者。瞻视随逐等事。淫法者。摩触称叹等事。淫业者。二根交接。入如胡麻许。即成淫罪。不论精之出与未出。乃至畜生女等。举劣结过。非道者。一。非时。或在日中。或月六斋日。年三斋月。或八王日。或自妻娠妊产后等。二。非处。除小便道。或於大便道。及口中。三。非女。或是男子。或黄门二根。四。处女。未曾嫁人。又非己所摄受。五。他妇。属他所摄。六。自身。令他人於自身。或大便道。或口中。作不净行。此六。皆不顺世间道理。故名非道也。净法与人。应教人精持梵行。永离生死苦本也 此戒旧云非性惟遮。以男女居室。世法所不禁故。今言正淫可尔。若邪淫事。安得无罪。况出家人。既不娶妇。触境皆邪。故知亦具性遮二业。若在家菩萨。受八关斋。一日一夜。断於正淫。可云唯遮业耳。三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一是道者。小便道。大便道。口道。若人女。天女修罗女。鬼神女。畜生女。若人男。天男。修罗男。鬼神男。畜生男。若人黄门。畜生黄门。人二根。畜生二根。乃至一切已死者。但令三道未坏。於中行淫。皆波罗夷。二淫心者。心生喜乐。三事遂者。於三道中。男根得入如胡麻许。据此时结重罪。失戒体。未入而中止。结方便罪。不犯者。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刺身。惟苦无乐。或熟睡不知。或狂乱坏心○出家五众。全断淫欲。在家二众。惟制邪淫。就己妻妾。复制非时非处。又月六斋日。年三斋月等。若受八关戒时。无复邪正。一切俱制。犯者皆结重罪○大小乘略不同。小乘梦中失精不犯。或云但自责心。大乘若梦行淫。寤应生悔。诃责烦恼。倍於声闻也○开遮者。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解曰。处在居家。则断非出家人事。现无系属。则断非他所守护。继心来求。则断非自起染心。方便安处。则断是以礼摄受。故无犯而有功也。出家菩萨。护圣教诫。岂容稍藉口哉○果报者。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解曰。邪淫亦三品分别。母女姊妹六亲行淫。名上品。余一切邪淫。名中品。己妻非时非处等。为下品。又约心猛弱论三品。又约悔不悔论三品。致感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