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诫观法发真钞

  【科】经云此是无刀大贼罪於劫掠诳诈犯重堕三恶道诈善之人具足五业一者天神不护证知缺戒受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贼扫其脚迹三者或於现世得大衰恼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见家五者自欺亦欺诳他自受苦报施主无果是为五业。
  无刀大贼者虽无刀杖而灒掠彼利非贼是何律中凡损五钱即大盗故言大贼也掠(力让切)夺取也阙戒等者律云不阙不穿漏无染污戒疏云不阙不犯第二篇不穿不犯三四聚无染污谓余篇聚受施梵网经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施主无果者无布施福报也。
  【科】是以诫汝推直於人引曲向己秘善阴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恶如粪土不须藏覆粪土之法贵在早除细货宝物默然牢掌。
  推直下二句出沙弥戒经今谓彼虽实曲而己实直常令及己於他也老子云大直若曲唐玄宗注云直而不肆故若屈又律云应自卑下如拭尘巾(谓揽秽归己也)秘下内韫其善曰秘暗施其德曰阴淳淳然似不能言者伯阳云大辨若讷。
  【科】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静宁惧恶响计我之人欲得名利察身无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离我即实灭於空实正入平等能舍名利是为净心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汝心净即佛土净名为净心。
  恶响响即声也以少欲故则无惧於驰求恶声察身下观察自身既无主宰自在之我则外之名利有何所属若了此空即见实理以实遣空实亦非有空实俱荡则无取舍故曰正入平等能舍下结归净心随汝下引净名为证肇师云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数。
  【科】偈曰。
  【科】
  出家行非法  感得多衰恼  危苦随念丰  安乐称情少  天神不爱护  魔事数来扰  死时怀恐惧  长劫堕恶道  善德深密藏  其犹摩尼宝  过恶悉除灭  理同苗边草  真行不求名  戒定内明了  诈善覆藏恶  佛法中非好  谛观此诫文  系意开怀抱  一切障道因  忏悔更莫造
  出家下八句通颂衰恼初二句标示危苦下四句出在世恼相以危险苦厄由众生惑业所招故易丰满也乐事适意既内无美德可当故称情者少是以天神不护而魔徒致扰也死时下二句据没后恼相释名云人始气绝曰死死澌也就消澌也戒疏云智士觉过寻智厌荡愚夫纵罪初无改悔身心强健放逸刑科要至死时方生怖畏以色力廔悴神虑无归自知佛贼脏状业现苦具将临何得不畏是以律主悬知浊世非死不忧故曰死时怀恐惧等楞严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燸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善德下六句颂上内智外愚人摩尼应法师云末尼此云离垢言此珠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云增长谓此宝必增长威德也喻上善德苗边草者嘉苗之边既有野草不令久茂必须速耘喻上过恶早须除去诈善下二句颂上内愚外智人谛观下四句结观系意则心常觉察开怀则内不覆藏障道则以恶为因莫造则要断后习。
  【科】诫观众生各着依正二报法第十七
  十七释二报篇三业谄诈是内愚所造务在早除六道依正为群迷所耽理须速厌故次前篇以立兹位谓六道各起迷恋计於自身及所住境故曰各着依正二报。
  【科】三界众生住着坚牢为贪二报障於解脱。
  坚牢者非解脱也贪下即贪於欲色无色等所依及着己身等由是业故障修出离。
  【科】非非想天自谓涅盘果报终极怀增上慢不逸三涂。
  非非想者楞严云识性不动(识性者标有细想不动者标无粗想)以灭穷研(释上不动义前无所有处犹用心穷研令识心与无所有法相应今此一天研穷心灭伏令不动故云以灭穷研也)於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此释竹相是依此识不动之处故云於无尽中辨为非想故云发宣尽性虽见尽而识在故云若尽非尽虽见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则第六识粗想不起仍有细分及赖耶流注不息故约此义以立其名耳)自谓下智者云於非非想处虽离粗烦恼而亦有十种细法以其无粗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盘增上慢者戒疏云无漏正道出过相有名为增上然於增上之法未得谓得名之为慢不免下如郁头蓝子生彼天已后为飞狸复堕地狱(婆沙云飞狸身广五千由旬长八百由旬杀害众生水陆空行无能免者)。
  【科】色界众生贪着禅味自谓安乐更无过者复念身光宫殿明净我果最胜。
  色界者通包十八天即第四禅有九天下三禅各三天也禅味者以着禅乐之滋味也楞严云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由非正修真三摩地亦不免於轮回生死身光着正报也宫殿着依报也。
  【科】欲界众生性多放逸贪五欲乐不觉无常天福尽还归恶道。
  欲界者包六天也即四天王忉利焰摩兜率变化他化自在也性多下谓下三天放逸上二天根钝唯兜率一天於六欲中胜今约多分而论也。
  【科】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起大憍慢各恃我见谓此人中常乐我净更无过者。
  薄地(上补各切)文选注云薄逼也谓逼下地而居耳此通收四洲人也。
  【科】畜生万类巢居穴处各爱寿命不愿人天不嫌己身不希净土此杂类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虫之类悉爱寿命贪着住处不觉身中同有佛性。
  巢居说文云鸟在木上曰巢穴处地窟而居也说文云在穴曰窠(口和切)身遍受者即胎卵湿化含蠢蠕动无不遍受久在痴暗都亡所知下为厕虫尚耽依正皆欲久於寿命故涅盘云一切众生类无不爱寿命哀此沈困反之尚远岂觉一灵佛性未尝有异。
  【科】然此诸身无始已来随业转换无暂停时。
  随业转换者如有漏业若善则转换恶趣生人天中有漏业如恶则转换善趣坠三涂内如是轮转略未休止故曰无暂停息也。
  【科】汝可谛观当起厌离勤求方便脱於生死依正二报渐证法身巍巍不动至得如是觉悟除诸疑惑决定诚信名为净信。
  谛观审谛观上诸趣俱非乐者既知之后当起厌恶脱离之心精勤求慕出世要道摆脱六趣依正然后从凡入圣渐小终大极趣佛果究竟法身无变无迁故曰巍巍不动也至得下结示净心。
  【科】偈曰。
  【科】
  三界六趣中  无数种众生  形寿各差别  依正亦难明  今就人道修  对治随分行  观诸众生类  憎爱心不平  憎者欲相杀  爱即长痴盲  贪瞋更互起  身坏堕三坑  各贪爱危命  处险未知惊  造因不畏果  宁知死复生
  难明者言难尽明示也对治随分行者随起对治随分修善行持也痴盲刘熙云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三坑者即三恶道是众生陷坠之处故喻坑也观心论云无智之人堕三涂坑危命者是身非坚命亦危脆由今不了妄起贪爱处险即生死险道也。
  【科】
  菩萨以是故  欲令众生乐  众生烦恼垢  方便为除却  教观十八空  六尘莫取着  四倒及五欲  禁断更莫作
  十八空者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解义如法界次第中)若能修此法则遣荡诸有无住无着也四倒即无常计常乃至不净计净也。
  【科】
  愚人贪现乐  不识当来恶  当来还是我  如何即疎薄  假使多身乐  一一填沟壑  为此求常住  解脱无明缚
  当来是我者此斥愚人谓后世之报非我受也虽六道有变而一性不易当知后身即是我也如何亲此生之受乐疎后世之受苦耶若儒教则谓神灵在灭释教正谈三世报应故持诫焉假使下纵受多种富贵身多种欢乐事及乎身谢命终不免一一填塞沟壑为此下结观为上有此苦故宜应求慕解了证取常住巍巍法身脱取三界无明结缚。
  【科】诫观烦恼结使法第十八
  十八释结使篇依正高卑已审妄耽於三界烦惑粗细无令久役於四生故次前篇以立兹诫谓惑性昏躁能害於物故曰烦恼也又系滞众生使受轮转故名结使。
  【科】一切生死障道苦业皆因结使如毗昙说。
  一切生死者包二十五有也古师曰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四生乃至圣人尚有变易况下凡乎毗昙即论也下既略出故不曲疏。
  【科】今略况言令息觉观结有十结使通三界九十八种今恐文繁少分喻说。
  况言况即比况或是可说字从结有至九十八种来是略说也今恐下是生喻说所以也十结常途多言九结今恐取五钝五利为十九十八使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具十使即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集灭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禁取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也)色界二十八使(苦谛下有九使除瞋集灭谛下各有六使除瞋身见边见戒禁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瞋及身边二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无色界二十八使(若取除并如上色界中分别成二十八总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所断也)思惟惑欲界四使(即贪嗔痴慢此从斯陀舍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也)色界三使(即贪痴慢此三并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无色界三使(即贪痴慢也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向断至果方尽)。
  【科】结使者阿梨邪藏染分种子名之为结受六道果报名之为使使业发生增有漏种如贼居险潜伏聚集名之为结持仗劫害掠人财宝名之为使贪瞋性习依真潜伏还缘起能能劫戒财取着诸尘害於智宝剎那相续追求如使无对名结外观名使止虑名结攀缘名使系念名结役心名使。
  阿梨耶或云阿赖耶真谛翻为无没识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起信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其中取一分染法生成种子名为结也皆在第八识中含藏故藏法师以四句辨之一以如来藏唯不生灭如水湿性二七识唯生灭如水波浪三梨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不灭如海含动静四无明倒执非生灭非不生灭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因此成结役於众生受六道报使业者业通身口所造也贼喻种子居险险喻六道在此六道中聚名结持仗喻身口作恶财宝喻戒智依真潜伏者依托真性潜藏隐伏也潜伏下合有名结两字文脱也还缘还应是遇字谓结虽潜伏若遇因缘即随发起其犹波相在水遇风即生无对下如贪性未对色起以来名结色尘若现则役贪外求观视名使止虑名结者虽止义非过而虑体是患故得名结此中六义皆释结使。
  【科】为有结使爱恚互生由爱恚故成取舍业妄取舍故痴翳转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开名无明暗暗心缘事与颠倒相应抱真常性爱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见正道名为迷惑无常常想无乐乐想无我见我无净见净如是狂错皆因结使如是结使造颠倒业。
  爱恚下谓一切事境染着名爱爱不常起遇违则瞋瞋久乃销爱心还起故曰互生又爱成取业瞋成舍业故曰成取舍业痴下谓痴障慧明如翳覆眼以慧眼见真故今不能见谓无明所障也小远云即随圣言不见男女舍宅车乘及所施等是慧眼今妄有取舍是则名障与颠倒下即无常计常乃至不净计净由无慧眼故至颠倒真常性即佛性虽有此性而被结使所覆故染生死而不知脱无常下且身受心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今反作常乐我净想名为颠倒。
  【科】欲断结使即修五停观法以对治之。
  修五停者若约身受心法观为无常等即应修总别想念观今言五停者且约七方便中初位为言又如观身不净属不净观斯亦通也。
  【科】安般守心入三脱门观空离相结使断除身心寂静故不起烦恼烦恼灭处名真解脱解脱者即大涅盘欲起染心当自挫辱挫不令散名为净心。
  安般具云安那般那即数息也以此观正为止息散乱故而名守意故安般经云念出入息已念息不生恶故为守意观空离相此收空无相二解脱门由空无相故则身心寂静由寂静故不造一切三有生死之业故无恶报即属无作解脱门故名真解脱也挫辱当自折挫陵辱令不乱起也。
  【科】偈曰。
  【科】
  佛於波罗奈  三转厌离行  授与四谛法  为治烦恼病  永断生死根  成就智慧命  修禅断结使  照理心悬镜  调心唯柔耎  持戒须弥硬  戒净不悔恨  布萨心喜庆
  波罗奈亦云婆罗奈此云江绕即国名一云城名十二游经翻鹿野即如来初成正觉趣波罗奈施鹿园中初为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一示相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道此是灭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三引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道我已修此是灭我已证故曰三转等修禅属定照理属慧调心等属戒戒净下以持戒清净则无罪悔恨由无罪故堪应僧法布萨心怀喜庆。
  【科】
  烦恼生结使  结使长烦恼  唯有禅定力  摧之如腐草  结使妄取舍  翳厚障见道  故修五停观  净心内明了
  烦恼下以十使烦恼对三界细分故生九十八使所以云烦恼生结使又以九十八使能出一切微细烦恼故曰结使长烦恼如此总别惟定发慧方能摧坏今虽举定义收戒慧以戒捉定缚慧方杀故。
  【科】诫观十八界假缘生法第十九
  十九释缘生篇结使烦劳修安般观空而可免根尘缚着诫学人不学以妄耽故次前篇以立斯行谓根境识三体别分六故曰十八界丘相表发全成妄有故曰假缘生也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种各有别体义非混滥故。
  【科】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谓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三六假合名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