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正范

  是中犯者。不论新故贵贱之物。若盗取直五钱。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罪。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五钱者。准此方钱算。是八十文。以银数算之即八分也)。若盗减五钱。自四钱以下。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盗五钱以上。不满十钱者。仍总是一重罪。若满十钱。即犯二重罪。若盗直多多五钱。按钱所犯。亦多多重罪 若盗三宝物者。计直多少。定罪轻重。与此同科。
  然重罪言多多者。是佛真实语。怜愍持戒七众弟子。令勿毁犯。示其地狱苦报。倍更转增。难脱离故。
  第三淫戒者。若与人男人女作不净行。或己淫他。或他淫己。乃至共畜生者。皆名曰淫。汝等於此戒中。曾有犯否。(若犯某淫。即实答犯某淫。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凡有淫欲心。和合作事竟。皆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罪。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有淫欲心。未和合而即止。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以淫欲心。与女人身相触。与女人屏处坐。屏处语。皆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第四妄语戒者。若未曾悟道。妄言已悟。若未得禅得定。妄言已得。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乃至妄言天龙神鬼等来。如此虚而不实。诳惑世人。皆名大妄语。汝等於此戒中。曾有犯否。(若曾向人说某妄语。即当实答曾犯某妄语。若果无者。方答云)无。
  更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皆名曰小妄语。汝等於此戒中。曾有犯否。(若犯某妄语。即实答犯某妄语。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是大妄语。向前人说。彼解语了了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罪。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本意是说大妄语。或说不明了。前人不领解。或正说时即中止。并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小妄语。说而不了了。令作责心突吉罗悔除。后莫更为(以上四戒。乃一切戒之根本也)。
  第五不饮酒戒。凡一切能醉人者。一滴不可入口。汝等於此中。曾有犯否。(若有犯。即实答犯。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五谷及花果等。已作成酒者。乃至酒曲酒糟。但有酒香。酒味。作酒想。入口下咽能醉。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患重病。医必用酒煮药而治者。当先白师。师允方服。要无酒香。酒味。入唇不作酒想可尔。若重即断则不犯。如若因病时以酒煮药。病差复饮用者。仍犯本罪。
  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汝等於此中曾有犯否。(若犯某事。即实答犯某事。若果无犯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此土用缯绒珍宝。制饰巾冠者。类乎西域着花鬘也。若此土用香熏衣帐。及密佩香囊者。亦类西域以香涂身也。按律藏中。佛有随国风之说。非无据也。故知国风服用之事虽殊。而喜好玩饰之心是一。若有作如此事者。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戒。汝等於此中。曾有犯否。(若犯某事。即实答犯某事。若果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若唱曲讴吟。名之为歌。若掉臂踯足。名之为舞。若吹箫弹琴。双陆围棋。掷骰博钱。投壶射箭。乃至驰马拭剑等。皆名倡伎。若自作。若见闻喜乐。故意往观味听者。一一俱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第八不坐高广大床戒。汝等於中。曾有犯否。(若有答有犯。若无者答云)无(今世末法。处处僧床皆非应量。而为师者。临时问至此。当深生惭愧。必也知违佛制。庶几可尔。不然则儿戏毗尼。故为故问矣)。
  是中犯者。律制僧床。但许足高一尺六寸(若以周尺言之。一尺止今匠尺八寸。一尺六寸。准匠尺有一尺二寸八分)。坐时令足不挂空。若过此量。名之为高。广者。恣纵转卧。既高且广。故名大床。用者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得已成者。截足应量不犯。
  第九不非时食戒。汝等於中。曾有犯否。(若有犯答有犯。若无犯者答云)无。
  是中犯者。以时为制。时者。从东方明相始出乃至日午正中。非时者。从日稍侧。乃至次日明相未出。若於非时食啖一切有形之物。皆名破斋。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病饥者。许取一切谷豆麦煎不破皮滤汁。非时得饮。乃至种种浆。以水作净已可用。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汝等於中。曾有犯否。(若犯某。即实答犯某事。果若无答云)无。
  是中犯者。生。谓生而质具。如金。银。珠。玉。珊瑚。玛瑙。水晶。砗磲。瑠璃。琥珀。玻璃。玳瑁。文犀。象牙。一切奇珍之物是也。像。谓造作成像。若钱钞。一切金银七宝造作之器。而成种种形状之类是也。斯皆长人贪心。有违高尚之志。故佛不听捉持。若捉持如是者。犯遮戒。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罪 若为三宝。及师长父母掌举。不作己物想者。则不犯。
  (如是九人。一一详审已。於中若有犯四根本性重戒者。书记注笔登册。次日呈白和尚。若有犯后六种轻戒者。羯磨师即座如律称量。教令忏悔)。
  引礼云。
  顶礼一拜而起 第一签从右边下。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出堂(待第一签九人转下从右已去○复呼云)。
  第二签左边上。至验签师所。逐一照名进堂。
  (如是班次多少。一一呼应。乃至末后一签。不须出堂。但起立於右。即鸣椎集先发露者。各随班次入堂。两序而立。其奉差验缴及巡视等出众。向座一齐叉手问讯。验签者白云)。
  我(某甲)等。奉和尚差事已毕。班次不减。出进如法。巡视密严。动止安庠。无有犯威仪者。
  羯磨师云。
  佐助有功。夜深神惓。各请安息。
  (诸位作辞而退。各还本所。书记出众。呈册於座。向上义手问讯白云)。
  我(某甲)奉和尚差委。登记所问罪相。今诸沙弥根本无犯。悉皆清净。白羯磨师。转白和尚。
  此中若犯四重者。此文改云 今诸沙弥发露中。唯某甲有犯律章。余悉清净。白羯磨师。转白和尚。
  (羯磨师。如前慰劳已。书记复再义手问讯。辞退出堂归寮)。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师抚尺云。
  诸沙弥。我今遵律已详问汝等。汝等各各解我语言。一一答竟。谅无余蕴。庶几身器清净。可尔登坛得圆具戒。然於登坛之日。屏处及与僧中。仍问汝等四重根本。汝等亦如今夜在我座前。谛实而答。此时更为汝等。拈香恳祷。
  诸佛加庇。众圣证明。愿多生所积之愆尤。从今殄灭。无始未行之善业。自此勤修。汝今众人各各观想十方诸佛。随我言音。至诚忏悔。各称法名(称已。师起立拈香毕。复坐义手。至诚作梵举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繇无始贪瞋痴一切罪障皆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忏悔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引礼导为首沙弥。如常礼送师归寮。仍回法堂。教众沙弥普同上殿。各秉虔恭。彻夜礼佛。其诸沙弥谢引礼师毕。即至大殿。然烛焚香。三业至诚。能所皆空。如实顶礼)。
  以上沙弥犯重者。毗尼制教。不通忏悔。若观彼沙弥。虽已破重。而有真实惭愧。革过从新者。可依大乘方便救拔。令其深怖地狱。永息世缘。择处结坛。哀切苦到。或一七。二七。求见好相。罪方得殄。如其不见。或积岁月。必以见相为期。戒方许受。为恐因缘难阻。不能如法建坛。纵能建坛。倘若好相不现。则后悔难追。莫若慎之於始。惓惓守持为善也。

  三坛传戒正范卷二
  三坛传戒正范卷三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三坛进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
  通启二师第一

  按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哩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准经所明。故知凡受菩萨戒。先当请戒开示。次则审忏问难。如法授受。匪藉引导。则发请无繇。是以先须通白辅化二师。然后启请和尚。
  (其请戒开导之法。须在正授戒前二三日。於午后令净人洒扫法堂。中敷高座。若无净人。新比丘亦得。至时鸣椎集众。然此中集者。非但局於比丘。凡欲求菩萨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应同集。若众多。应以十比丘往请引礼师。若少四人。乃至极少惟几比丘者。即可同徃。到已一触礼。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礼三拜起立。一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今欲进求菩萨大戒。於诸仪则。罔谙规绳。复恳诸师。幸为示导。
  引礼云。
  汝等比丘(若有后六众人在内。随类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利己利人。法门炽盛。功德难思。我今先将汝等通白二师。乞请同诣方丈。
  (答已。同一触礼。起分两立。於时二引礼各将二比丘。分请二师。请至法堂已。引礼呼众如常作礼三拜。长跪合掌。二引礼向二师一触礼起立叉手。代众白云)。
  彼比丘(某甲)等(后六众随有加之)。今欲乞圆菩萨大戒。故先通白二阿阇黎师。惟愿勿吝利物之婆心。勖成新学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诣方丈。启请和尚临堂。曲垂开示。令彼众等闻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已。呼众作礼一拜)。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有后六众随加之)汝今意欲启请和尚。求圆菩萨妙善戒法者。可谓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间和尚若慈允临堂。开导之时。汝等各各谛听思惟。可能堪受此戒。良以菩萨誓愿深广。行门无量。非同比丘向所修持。倘有纤毫怯怖。机器卑劣。大戒难圆。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愿坚固。方名受持菩萨戒者。故我二师先为告谕。汝等人人各怀恭谨。同往方丈。迎请和尚。
  (引礼呼众作礼三拜。起分左右。其为首者。随二师诣方丈。余者立定)。

  请戒开导第二

  (请和尚时。可令九人。一人执香前行。次引礼鸣磬。次二师余众末行。至方丈礼仪如常。和尚临堂升座。先二师礼毕归位。引礼向上展大具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听彼比丘(某甲)等(有余众随加之)。今欲求圆菩萨净戒。故先恭诣座前。顶礼启白。愿开甘露解脱法门。传授金刚光明宝戒。不舍慈悲。幸垂策导(白已三拜起具复位。呼云)。
  上香 复位 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辞。为首者代众至诚作白(首者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久已毁形离俗。每怀进道无门。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坛禀具。始预僧伦。更欲息虑投诚。重增大戒。故今顶礼座前。悃愊伸请惟愿鉴精虔於一念。降悲愍於群机。均赐菩萨妙善净戒。令(某甲)等修学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弘化导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胜恳祷之至(白已。引礼呼众顶礼一拜。合掌长跪。一心谛听)。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等(若有余众随类加之)。汝今恳切至诚。乞求菩萨妙善戒法者。先须以三种决定深固大信。发无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决定。则不能断除疑网。心不深固。则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动不摇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为三。一者。决定深信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故今勤修胜行。誓成觉道。愿度众生。咸登佛果。故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二者。决定深信波罗提木叉戒。是菩提涅盘修证之本因。若无戒为本修因。如蒸砂作饭。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三者。决定深信一切诸佛法报化身。清净光明。无边相好。皆依持戒而得庄严成就。故萨遮尼乾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戒而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备二严。下化众生圆满万行。有戒则修证不虚。无戒则徒劳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种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现在一切诸佛为尊证师。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侣。吾虽受请升座。但是汝等教诫法师。名曰秉戒和尚。谓秉宣佛制。教诫后学故。若於来朝入坛正受戒时。汝等人人皆要专注一境。顿息诸缘。此身虽在师前。而心必观想诸佛海会。须知菩萨净戒。非浅浮之信。散乱之心而可纳受。故经云。三白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於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诸大菩萨前。法尔相现。繇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诸佛菩萨睹是菩萨法尔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繇诸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如是菩萨所受净戒。於余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灭除於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已。虽复转身徧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繇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得。准斯经文。则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当在僧中礼请十师。白四羯磨而得。但尽今生形寿。受持菩萨戒名曰佛戒。应於师前启白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至果觉后身。所以释迦世尊。文殊弥勒。为菩萨戒之三师。诸佛为其证明。而诸佛菩萨未离真际。求戒之人实住此方。能令授受获益者。良繇众生机感。诸佛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怜。譬水愈清而月愈显。受大乘戒。为真佛子。诸佛菩萨慈悲护念。亦复如是。来日为汝等钦遵大乘经律。结坛敷座。集众启圣。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自利心。而为菩萨严土利生之广大心。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别解脱戒。而为菩萨保解脱之三聚戒(文中总举七众。随有者一一加之)。然此三聚妙戒。体是无作遍周法界。量等尘沙假色表显。虽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虽云持。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此则佛种从缘起。性修交成故。得斯体已。任运止恶行善。任运利物济生。於正止行利生之间。实无利生止行可得。以诸法无生。一道真净故。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污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而此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动不无。有性即有心。有心皆成佛。梵网经云。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发无上菩提大愿。及现身中有犯七逆罪者。虽佛性之理体。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终难发起戒之当体。经律明条。应当诘问。汝等少顷。且随众引礼大德。今夜入忏摩堂中向羯磨师前。先将各人本所受持戒品。其间若染若净。一一发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详细审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恶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法。清净授受。诸佛赞善。龙天卫守。所谓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能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