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正范

  (四引礼转身向上。展具三拜。仍分列左右。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送和尚归方丈。
  (如常礼送和尚归方丈已。复回法堂。众沙弥同谢众引礼师三拜。起分两立)。

  通白二师第三

  欲授具足大戒。必须三师水乳。一界六和。律法相应。乃可授受。今诸沙弥虽请和尚开导。而忏悔教诫。任在二师。故复令其礼拜通知。
  (其通白二师即在请戒竟。引礼命沙弥撒去法座仍序班次而立。一引礼将二沙弥。先请羯磨师至堂。引礼向师一触礼起立。呼诸沙弥展具作礼三拜。长跪合掌。引礼叉手代众白云)。
  彼沙弥(某甲)等。时间申请和尚禀受具戒。已蒙慈允。预为开导。但未知其勤策本戒。持犯若何。故和尚差我(某甲)等率诸沙弥。先为通白羯磨阿阇黎师。於今夜分。敷座恭请。惟冀临堂。如律作法。慈愍故。
  (引礼白已。呼沙弥等一叩首)。
  羯磨师云。
  善哉沙弥。可尔为汝等临堂作法。人各静其心虑。忖其持犯。至时集候。如实忏悔。(众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呼沙弥等。三拜起具。先请者仍送师归寮。复引二沙弥徃请教授师至堂。如上作礼长跪合掌。引礼代众白云)。
  彼沙弥(某甲)等。适间顶礼和尚启请进具。幸蒙垂怜。如律开导。已令请羯磨师今夜忏悔。仍恐威仪缺略。不应法缘。故复差我(某甲)等统诸沙弥。通白教授阿阇黎师。伏祈重警未谙。再锡慈音。慈愍故。
  (引礼白已。沙弥等一叩首)。
  教授师云。
  善哉沙弥。如彼代言。深可庆幸。更希教诫威仪。谅已演习如法。其大比丘随律轨则。待近圆后。方可一一教诫。(众答云)依教奉行。
  (如前礼送师归寮。复回法堂普谢众引礼师。次第各还本堂)。

  教衣钵第四

  初坛受沙弥戒。先验衣钵者。恐间有缺少借贷。或干非法等类。必令更换再备。今则将登宝坛。因进具戒。诸凡行持。莫不同乎大僧。若衣钵名相。事义不知所繇。则用处皆错。时时犯非。是以教授师。应先指示。俾其一一通晓。於登坛日往屏所问难闲。但略言道具。以免稽留。
  (於通白二师已。少顷复令净人。徃法堂鸣楗椎。引礼师令进具沙弥。各各身着七衣。捧持五大二衣。挂钵携具。次第入堂。序列班次。将所持衣置於案上。如常仪请教授师至堂已)。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诸沙弥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彼沙弥(某甲)等。将欲登坛。禀受具足。所有衣钵事义。若不知其制起源繇。恐难受持合辙。故今礼请教授阿阇黎师。指示分明。令彼等如律奉行。庶符圣意。
  (引礼白已。沙弥等一叩首。合掌跪听)。
  教授师云(此出古戒坛文)。
  夫三衣裁制。即如来金口亲宣。一钵受持乃释子资身贵器。坏色则迥超俗服。应量则有异常伦。服之者忍辱倍增。持之者功德具足。价重七珍之宝。难可测量。功高万仞之岗。岂能仰望。百千万亿人天。咸皆稽首。九十六种外道。悉不知名。惟有吾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俾见闻者。利益无涯。受持者。身心俱净。若欲知其三衣之纵广。一钵之大小。非开示莫能明义。不解说安可知源。今则将授大戒。先示汝等衣钵名相。汝当知之(鸣尺一下)。汝等袱中。各有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作务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汝等身上所披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入众衣。亦云上着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安居自恣。乃至一切集僧办事。当着此衣。汝等袱中各有大衣。梵语僧伽黎。此云杂碎衣。谓剪碎缝成。条相多故。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半月布萨。降伏外道之时。当着此衣。然此大衣多种不同。谓上中下各有三品。所言下三品大衣者。谓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此三品衣。皆两长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中三品大衣者。谓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此三品大衣。皆三长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上三品大衣者。谓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此三品大衣。皆四长一短。割截衣持。此之三衣者。名福田衣。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制作衣相。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禾苗。以养形命。衣相福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养以法身之慧命也。释其名者。服上谓之曰衣。衣者依也。故衣以蔽寒暑也。经律皆名袈裟。真谛杂记云。袈裟。外国都邑。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离染着故。或名闲色服。如法色故。今所谓坏色衣也。此衣必为三者。何也。表三业清净故。以五条断贪。身业也。七条断瞋。口业也。大衣断痴。意业也。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也。用青黑木兰三色者。表法报化三身也。体则用熟苎麻布。不得用绫罗纱绢之物。表慈悲也。汝等各有坐具一方。所言坐具者。梵语尼师坛。此云随坐衣。又云敷具。又云衬足衣。即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繇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汝等各有一钵。所言钵者。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如法故。体则铁瓦二物。色则用麻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以竹烟熏治。作鸠鸽孔雀色。所以熏者何。为夏天盛物不馊。不染垢腻。有此功德。故当熏治。量则上钵斗半。下钵五升。中钵可知。此乃姬周斗也。若准唐斗。上钵一斗。下钵五升。中钵七升半也。此衣此钵。是汝受戒之正缘。资身之急务。要须自己置办。若借若无。并名非法。准律明条皆不得戒。一生虚受信施。将来坠堕三涂。常劫轮回无有解脱。汝等搭衣之时。净身口意至心顶戴。默诵咒偈。次展披搭。若受食赴斋之时。端身趺坐。开巾展钵。诵偈安庠。盛物之后。左手持钵。右手扶缘。直身正念。供养三宝。至诚作观。取次下匙。祖家不云。五观无违。三匙有节。如上教示如法受用。若不遵行。罪贻於后。所有受持衣钵轨则。候临坛曰吾往屏处问难时。准根本律部。方乃教持。汝等自今已后。凡欲制造衣钵。应须请问明师如法裁造。无恣自心。有违圣制。若衣成已。必请一知律师僧。依法加持。信受披搭。功不唐捐。必获胜益。是名末世僧宝真正比丘。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送师归寮。
  (送师已。回至作法所。谢诸引礼师毕。各各持己衣钵除还本堂)。

  审戒忏悔第五

  沙弥进具时。所问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必在十师临坛。和僧作法。方差教授师往屏处详问。次复召入僧中羯磨师凭众再审。事办一朝。法无隔宿。如此两番详诘。诸律文同。一往受具者。皆於隔宿请师预问。既不待羯磨所差。又非是正授具曰。嗟夫。深违佛勅。遗误迨斯。今准南山古仪。原遵佛制。唯於隔宿审诘沙弥十戒。次曰登坛。方差问二十九种轻重难遮。愿诸弘戒者。剪革沿式。以奉圣规。是所幸也。
  (此番作法。更当整肃。良以具足大戒尊严。而僧伽之数难入。且今去佛时遥。法多情弊。若不藉以殊胜外缘。曷能发彼上品因心。是以即於请戒后日分。引礼师先令净人。或沙弥。洒扫法堂。中敷一座。供列香花。庄饰旛盖。於正座屏后。设书记师位。堂左颊门外。设验签师位。堂右颊门外。设缴签师位。处处灯悬。光逾白昼。在在香爇。篆蔼祥云。供设既备。即鸣楗椎集诸求具沙弥。照签班次排列。引礼将五人徃请羯磨师。执香者在前。至寮作礼。请师至堂。礼佛就座。拈香举赞毕)。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迎请者先出班。闻磬声作礼三拜 归班。
  (受差验缴二师出众。向座一触礼起立。座上师其出位答礼。自宜相谅)。
  羯磨师云。
  幢树毗尼。唯在匡扶正法。堂开忏悔。用资佐助诸缘。今诸沙弥欲求进具。理合露忏。防有白衣等溷入盗听。故请二师详查出入。彼若如法清净。我等作办方成。但恐坐久疲劳。愿生欢喜。(叉手答事)如命。
  (验缴二师向上叉手问讯两分左右。各诣颊门就位而坐。次书记师出众。向上一触礼而立)。
  羯磨师云。
  勤策近圆。当净身意。干犯则律不许容。无染则戒方可受。今夜班多人众。事或雷同。故请大德注明人事。不致差误。以便呈简和尚。愿勿厌其烦琐。(叉手答云)如命。
  (答已。向上叉手问讯。却后就本位众巡视大德。向座一触礼起立)。
  羯磨师云。
  律制森严。人心易怠。须假胜缘。克成善业。今诸沙弥於发露时。或恐昏散。忘误忏摩。故请众大德检巡察视。整肃忏仪。令彼三业翘勤。一心无怠。可谓曲己成人。幸勿辞劳。(众齐叉手答云)如命。
  (答已。向上叉手问讯而出。各备提灯。严肃清察)。
  引礼云。
  诸沙弥。汝等各各至诚。随我音声。朗诵大悲神咒。仗此密言威神力故。净洁法筵。远诸魔障(齐声朗诵三遍已。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引礼云。
  诸沙弥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夫七众以比丘为首。三聚以具戒为尊。须求净器。受彼醍醐。合选良材斫成梁栋。运斤在於大匠。陶冶不越轮绳。今为汝等恭请(某某)律师。作审戒忏悔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审戒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实忏悔。慈愍故(三请三礼)。
  羯磨抚尺云。
  夫戒净而定慧生。乃佛祖修证之道本。惑起而贪爱具。是有情轮回之苦因。斯惟智者觉照。愚者迷沦。汝等既能厌苦舍家。受持沙弥十戒。复欲增进勤修。愿入比丘僧伦。如是则何患定慧不生。而轮回不息。但虑汝等本所受持禁戒之中。或性重条章有毁。或息慈名德有亏。纵欲近圆。恐无所获。萨婆多论云。若破沙弥十戒中重者。若受具戒及禅无漏戒。若欲胜进。一切不得。良以沙弥戒是比丘戒之原基也。譬如树根充润。花果敷实。亦如地址坚牢。楼阁任兴。未有无根企果。而无址架阁者。是故我今於请戒开导之次。钦遵律制。逐一问汝。汝等随其所问。逐一实答。不得以有言无。以重说轻。倘有一念覆讳。岂但内欺於心。外欺於师。抑且欺诳十方诸佛菩萨。诸天善神。而旧罪不除。新殃更积。如是则恶道不怖。惭愧不生。诚为可怜愍者。是故汝等人人信力决定。生大怖畏。生大惭愧。思恶道苦。发菩提心。倾诚发露。真切忏悔。矿砂净尽。方是精金。瑕疵少存。尤非良璧(鸣尺一下)。汝等能如是忏悔否。(众答)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沙弥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汝等为首者。统众集候。待呼召时。九人次第从左颊门至验签师所。逐一照名而进。到师座前发露竟。九人次第从右颊门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而出。今留第一班在堂。余者暂出。(众出已复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堂宽一行列定。堂窄前后两班)。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作观运心。齐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已)各称自己法名(称毕)。
  师抚尺云。
  诸沙弥。我今详问汝等本所受持十支戒相者。正是浣汝身心。蠲除不净。遴选道器。摄入僧伦。应须各解我语。确实而答(鸣尺一下)。
  第一不杀生戒者。凡物有命不得故杀。若自杀。若教他杀。若坑陷杀。若倚发杀。若推堕杀。若咒术杀。若毒药杀。若劝他杀。若先知彼人意欲自死。故安杀具令死。若令恶兽毒蛇杀。乃至堕胎破卵。焚山决渎。皆名曰杀。汝等於此戒中曾有犯否。(若犯即实答犯某杀。傍人不得教答无也。盖犯戒由於自心。忏悔必须自言。若是傍人教之。斯皆得越毗尼罪。下之九戒亦如是。若真正无犯。方可答云)无。
  是中犯者。准律判定。以明轻重罪相。若杀人类者犯重。是性戒。破根本。失沙弥戒。名灭摈突吉罗。不通忏悔。不得与余清净沙弥同宿。同事。不得如余清净沙弥。与诸比丘二宿三宿。
  若杀天龙鬼神。能变形解语者。犯中罪许容悔。名应忏突吉罗 若杀畜生。不能变形解语者。犯下罪许容悔。亦名应忏突吉罗 若杀人类不死者。犯中方便罪 若杀天龙乃至畜类不死者。犯下方便罪 若助他令杀人。若天等畜类死不死。皆同上本罪轻重 若见杀不起慈心。反赞美随喜者。犯方便中罪。许容悔。
  比丘五篇六聚罪名。沙弥不得预知。所以言中下罪。又言中下方便。其实总摄一应忏突吉罗。而云中下者。由犯戒之心有炽盛烦恼。有软烦恼不同。是以随分中下。於下九戒事义亦然。
  若弑父母圣人。犯逆罪。堕阿鼻地狱。更重於上。杀虽是一。事不同科。如初坛审弑父母。及杀恶中所明。
  第二盗戒者。凡是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若教他取。若受教代他往取。若咒术取。若因寄取。若与已更夺取。若贷借不还。乃至偷税冒渡等。皆名曰盗。汝等於此戒。曾有犯否。(若犯某盗。即实答言犯某盗。若果无犯者。方答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