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錍论私记

  答初问者因果不二佛性宁偏。
  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不应变。
  二者佛性常住变不名性。
  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
  三者非共非别共别不二。
  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无性名大无无情。
  四者大小内外其理一如大教所诠性外无法虽云无情情无俱实。
  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辨异其相何耶。
  五者权体真性遍於六道实教实体必遍三千无非遮那非并非别。
  △次约无情五问。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
  六者无情之名出偏小教设出大教亦权所诠圆实之义性外无法。
  问无情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
  七者言无情无者非极实说极实说者色心不二绝四离百。
  问无情色等佛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
  八者佛见无情色唯法界生自见异非共离耳。
  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阴亦败坏性亦然耶。
  九者情阴性常迷谓败坏我土不毁常在灵山身土一如可以为证。
  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耶为复有耶。
  十者法界之色徧於情无有无理寂。
  △三约唯心五问。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唯只是心异不名唯。
  十一者一切唯心并唯一切色。
  问唯心之言凡圣心耶若凡若圣二俱有过。
  十二者凡圣约事唯心从理若凡若圣二理号殊。
  问唯心唯心亦唯色耶若不唯色色非心耶。
  十三者心色无二唯即俱唯唯水唯氷二无二体一体总心。
  问唯心名心造无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过。
  十四者能造所造无二无别。
  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所同耶异耶。
  十五者依正不二同异何之。
  △四约众生五问。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不尔非内尔不名性。
  十六者众生量异约事为言性非内外无若干也。
  问众生惑心性徧不徧神我四句为同异耶。
  十七者惑性咸徧百界三千无非三德神我四句约阴色心是故云徧。
  问众生有性唯应身性亦法性亦报性耶。
  十八者众生性德三因具足如竹中火温身熟食照用及热三性必俱不纵不横此喻可解。
  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佛既悟已悟生迷耶。
  十九者众生本迷非已悟之性佛既悟已必无迷如木成火火不成木生佛之性彼彼咸具。
  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中几生性耶。
  二十者若权若实互通互融非数非量。
  △五约佛土五问。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始本同耶为复异耶。
  二十一者佛国土身初后无二依正理一。
  问佛土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
  二十二者身土唯心谁分能所。
  问佛土界分生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
  二十三者众生土界即佛土界分佛土界分即众生界分众生界分即佛土界分互居互徧。
  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何土与生一异共别。
  二十四者身土皆如寂光土体非近非远余之三土随取不同譬如诸天共宝器食於生成异寂理恒同何近何远。
  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处为共别耶。
  二十五者佛佛土体常理无殊娑婆即净非共非别。
  △六约果成五问。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成有过。
  二十六者一成一切成一位一切位何隔依正而不能融剎说尘说良由成证彼彼法界广狭何之仍从化仪立尘剎称问成通因果四十二位一具一切用余位为答如一首诗四十二字诵者要须四十二徧方得入心徧徧虽具后后加前一徧咸具四十二字如一成一切成后后方极如须诸位又如暗室大分此暗为四十二品一炷之灯先破一品余四十一品一分粗暗已除故云一破一切破更加一炷破第二品余四十品明亦随徧乃至加於四十二炷细暗方尽一破一切破不失因果诸位仍殊约智论成约惑论破智断不二成破俱时灯生暗灭譬之可解。
  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离二不可。
  二十七者佛究竟成生即约理所见无二能见自殊。
  问佛成土成与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
  二十八者一佛土成望他佛成及众生成实无增减生自计异有成不成净名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及彼彼生为一异耶。
  二十九者佛成三身与他果三及生性三天然湛一理无同异。
  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他境初后如何。
  三十者佛成土成成佛眼智自他境一初后理融。
  △七约真如五问问。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不相摄耶二俱如何。
  三十一者真如约理所造从事事理体一若融若摄其理叵分。
  问真如之体通於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
  三十二者真如之理理体本无生灭修性性常平等。
  问真如随缘变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
  三十三者言真如变从迷从末如言水变湿性恒然。
  问真如随缘随已与真为同异耶为永随耶。
  三十四者随已真如与不随如本体无二迷谓为永悟理非遥。
  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住同异如何。
  三十五者真如本有非有非无惑智并如非同非异。
  △八约譬喻五问。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
  三十六者波水名异湿性无殊前后必俱真妄亦尔。
  问病眼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
  三十七者其名虽殊佛性焉别。
  问镜像明体本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
  三十八者镜像明体一三俱时体同名异三身三德亦复如是法身譬明应身譬像报身譬体言一则三三不离一一尚非一三何住三三一双亡一三俱寂。
  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亦譬因耶果无因耶。
  三十九者华严帝网譬圆心性若因若果何隔异耶。
  问如意珠身身在土耶唯在果耶通因如何。
  四十者如意珠身譬生众善众善自性性具三千一多身土非前非后不增不减因果咸然非内非外。
  △次攻行六问。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异如何。
  四十一者一念具足妙心三千所具为境三千能了名之为观。
  问行者观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
  四十二者观境唯心心无能所能所唯性境观何殊。
  问行者观心为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
  四十三者观一念心体徧三千三千唯性性体叵得一多之理同异皆空借以别教假立能所色心不二心体徧收依正总心无二差别。
  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内耶外耶同耶异耶。
  四十四者圆观三道即是三德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内外斯亡意如前说。
  问行者观心心中佛性为本净耶为始净耶。
  四十五者言心体净但云性净如云铜体本净实未现於面像虽未现像性亘始终。
  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摄一切同耶。
  四十六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果身土何隔情与无情一切融通互徧互摄(云云)。
  ○三指广结要。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示尔许。
  ○四征列数之意二初问。
  客曰何以不多不少唯四十六。
  如文。
  ○次答四初约利根减数答。
  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义通自通他一问即足。
  攻者破也缘理破惑修行达理显教通义若自若他解於一问徧通多问故云即足。
  ○次答文意。
  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六即分证离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
  言兼对等者兼前理即名字观行相位四即并究竟即成四十六。
  ○三明互融。
  应知一问亦皆能收余四十五余一一位仍须皆具余四十五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问问成极犹如帝珠故云皆具等。
  ○四述客领解二初领二初略二初领今。
  客曰仁所立义灼然异仆於昔所闻。
  ○次说昔。
  仆初闻之乃谓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若其然者仆实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有无岂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灭有生世皆谓此以为无情故曰无情不应有性仆乃悞以世所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
  昔谓一一修因别别得果说法度人不晓唯心心外无法法体融妙名为佛故云悞以等。
  ○次广领四初略责。
  余曰子何因犹存无情名。
  ○二答出今意。
  客曰仆乃重述初迷之见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徧性徧心具性具犹如虚空彼彼无碍彼彼各徧身土因果无所增减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凡圣因果依正摄尽。
  ○三印可答前向之所问。
  余曰观子所见似知大旨何不试答向之一问。
  ○四正答前问二初略申答意。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仆若答者则以一答徧答众问何一问之有。
  ○次正命其答二初正命。
  余曰请述其旨。
  ○次答二初略答。
  客曰仆还揽向诸问意答若消众滞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耶何者众问岂不由仆不受无情有性之说仆今受之此即是答。
  ○次广答二初抑之令答。
  余曰大略虽尔未晓子情。
  ○次广答二初略述进否。
  客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难可具陈仆略论之冀垂听览。
  ○次正领三初领名体因果互融互即遮照自在。
  岂非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即知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剎那无不与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徧造徧变徧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了性徧已则识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故生外无佛众生以我执取之即无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无生唯佛亡之则无生无佛照之则因果昭然。
  ○二领生佛所得同异。
  应知众生但理诸佛得事众生但事诸佛证理是则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
  ○三领诸佛体同生自计异。
  故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众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见苦乐升沉一一皆计为己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问意岂不略尔。
  ○次述成二初略述二初述。
  余曰善哉善哉快领斯旨实可总知诸问纲格此即已答百千万问何独四十六耶。
  ○次受旨。
  客曰几不遇仁此生空丧必依此见获胜果耶。
  ○次示广教法二初示。
  余曰必欲修习教法未周若不善解一家宗途未可委究行门始末安能徧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用为凡夫初心观首然子所领似虚其情计子观道犹为罔象。
  初言教行等者教谓权实诸教行即偏圆之观事谓诸教俗谛理谓偏圆真理惑即见思尘沙无明智谓大小诸智因即十界如是相性体力作及因缘果谓十界如是果报依即一千国土正谓众生五阴二千世间心即十界识阴心王法谓王外成法虽多差别剎那体含含即实相实相即佛性名异体同凡心依之名学大乘学大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眼必具智知见所依妙心佛性即实相境了境即智智境唯心凡心佛心及众生心性体无二无二即中中体所具即假中体无相即空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亦双亡一三如是圆观凡圣理同未修名理三观圆解无谬名字三观剎那无间观行三观六根清净相似三观初住已上讫至等觉分证三观妙觉一位智断俱圆究竟三观初心观此即五品初之气分也自非博解措心难当故云安能等。
  ○次征二初正征。
  客曰观道者何仁师谁耶法依何耶。
  ○次答二初答。
  余曰岂不闻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是余师也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乘观於十境十境互发观时进否此观道之大略也诸问且令识十乘初妙境而已余乘诸境不暇论之。
  初言天台等者天有六星名三台星此山对之故日天台天台大师俗姓陈氏荆州人也承光托阴神僧告云寄生弘道及乎诞夜夜现神光兼辉邻室七岁口授普门一徧便熟虽父母遏绝不听数往伽蓝而於宅内抄写经像礼忏精诚举身投地怳焉如梦见极高山临於大海山上有一僧招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乎山足接引令登见所造像在彼殿内而复示之汝当居此汝当终此逮受具足律藏精通意好禅慧怏怏江东无足可问独往光州诣大苏山慧思禅师谘受北面初获顶拜思乃叹云昔与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令入法华三昧诵经行道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到此一句寂然入定身心豁开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大虚辩类悬河智方日月将以问师师云此证法华中道总持陀罗尼耳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故云妙悟余如别传二十五法十法十境等略如佛性观中(云云)初妙境者即前所含一念实境即佛性理是也。
  ○次明客谘受二初谘受设疑。
  客曰善哉仆当慕之以为永劫之仗托也客曰屡闻讲说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为一别见何耶。
  ○次答二初答三初法。
  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睹小乘无情之名又见大乘佛性之语亡其所弘融通之谈而弃涅盘虚空之喻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谬敩传习无情之言反难己宗唯心之教专引涅盘瓦石之说不测时部出没之意。
  ○次譬。
  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弱丧徒归犹迷本族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亦如死人而着璎珞用福德为用璎珞为。
  福位璎珞譬讲大乘无寿迷祖及死人等并譬迷性弱丧者婴儿失故乡也既少失乡里而迷性族归亦空归譬向宝山而无所得。
  ○三合结。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忽遇斯等应以如上诸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小乘已如前说。
  尚失小乘者小乘知心造於三界六道因果灭证法性不言无情。
  ○次更请为腾权实教旨二初请。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
  ○次答二初文博难谈。
  余曰此四教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岂可卒尔谈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