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金刚錍论私记
金刚錍论私记
续藏经 金刚錍论私记
唐 明旷记 日本 辩才会
序
金刚錍者圆实教观之标准而令群迷决却无明之眼瞙见得佛性之指头之玄论也盖摩诃衍诸教中宣扬此宗无盛於双林极唱矣而其文浩博散漫傍洎带权说故其学之者或隔碍互融之旨踌躇偏固之域不亦谬乎荆溪尊者为之痛恻一时托梦寐寄野客循环研核至矣尽矣其中教诫谆谆处有文理郁乎叵辨者及剡川旷公私记出分科精悉释义简远彼郁乎者於是乎豁如也然旧本颇多错脱读者憾焉张府辩才学生因讲次订之补之会之论文为一本以流于世世能用焉则体会性遍教观庶乎不难矣剞劂业成请叙於余余也有旧不得固拒援笔随喜焉以志岁月云。
文化二年太岁次乙丑春正月既望赐紫前立政澹空应廷瑞书于琵琶湖东薝卜园中
凡例
一此论流布者数本互有少异今简其优者而从之。 一私记山家论注本互有同异彼是而此非者依彼改之义涉两可者标之上方两本俱误者敢依义正之。 一论记中引用诸文多取意引之然其义不通者据本文改之。 一私记科目间有缺遗者傍取性庵息公或以曾所闻私补之仍上加△下加」以分之。 一论题私记云金錍论注本云金刚錍论其余并云金刚錍今从注本以有偏权疑碎加之以刚之言也。 一注本不载撰号以起首六字当撰号也今从之不立撰号科盖为是也。
凡例毕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上
唐 天台沙门 荆溪大师 撰
门人 明旷法师 记
日域张府 释 辩才 会
○就文为二初题目次入文解释。
△初又二初题目。
金刚錍论
言金錍者涅盘第八如来性品迦叶问佛云何佛性难见难入佛言如百盲人为治眼故造诣良医良医即以金錍抉其眼瞙一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不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少见章安云初指如空观故云不见三指譬圆教十住三观分证故云少见别教十住犹未能见也。
○次注解题目。
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瞙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言圆伊等者圆伊即金錍并譬三德之教西方伊字犹如铛脚仍有游丝相伴可譬圆教三德不纵不横义通六即见开显理名为佛眼故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迷此理教名余四眼烦惑虽多无明摄尽四眼见别由同体无明故以金刚教錍抉四眼之无明令归佛眼种智性外无法故云悉见破偏小执故立刚名绝四离百故梦为表心游理外而立客号缘性决疑乃称为主也。
○次入文解释为三初序分次曾於下正宗三於是下流通初又二初谦己述意二初谦己。
天台沙门湛然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
尝犹曾也以犹用也。
○次述意。
恐不了之徒为苦行。
有二义一迷自己何故以佛性经怀为万行之本二兼他若自他不了并行无理印乃同魔外故云徒为徒者空也。
○次正明功能二初总明佛性。
大教斯立功在於兹。
为显文教所依是故云大。
○次明为诸法归趣二初双举法譬明行法所归。
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
○次示自他宗趣。
若是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
百界三千剎那体具故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处犹在也非但凡下在极圣极圣亦在凡下问凡具圣性阿鼻烧煮其性如何答从事从迷有烧不烧从理从悟无烧不烧若尔凡下并事性遍云何答言性遍者谓理性也觉智家性故名佛性如火家性遍於竹木淹破竹木火性何伤烧煮众生性理天然不受衰恼若尔生性佛性如何相即答木性火性本来相即水流竹木火性宛然而无淹失由理在於事故得凡下烧煮之名若全事成理云何彼此若尔涅盘何故对生论性答恐生迷性是故对论约证约理譬如虚空空外无法若尔但烧众生不烧佛性正烧生时其体如何答体性形如空烧热无当烧时达烧烧即非烧顺事受烧性乃随缘理无失没如人缚贼缚恶身心善性随心本不受缚缚亦虚设若执若缚心游天际也。
○次正宗又二。
△初正因体遍四初无情有性三初问答二初立问由。
曾於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恍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性。
言静夜等者达事唯性为静无明全在名夜积集此观云久缘理愍物不计性实如睡了说实相实相体寂故云不觉也。
○次正述问答二初问二初总标问人之名。
仍於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
○次述所表。
容仪粗犷进退不恒逼前平立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
粗犷表心游理外不恒表身口疎遗逼前平立表自恃轻他。
○次略答。
余曰然。
△二问答二。
初执涅盘权文为难。
客曰仆霟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性耶。
○次答二初引古纵斥。
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
○次引正教示。
然以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硕大也若云等者迷悟相夺从迷从事谓情无情何性之有从悟从理情无一如孰分彼此更计情无故云不合。
△三问答二初重征。
客曰涅盘部大云何并列。
涅盘部属大乘何故并明墙壁非性。
○次重答二初叙意总非。
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於常人疑之今具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
○次引经二初总引证同。
今立众生正因体徧经文并以虚空譬之。
○次正引二初引佛说会正因同。
故三十一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
○次明迦叶设难二初明难由。
次迦叶问曰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齐。
如来说圆实果力无畏等答虚空喻迦叶举权教果难使不齐。
○次明迦叶立难二初立难。
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盘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
○次明佛答二初双标两意。
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
○次双释二初释初意二初引经权文三义。
先顺问云为非涅盘说为涅盘非涅盘者谓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石。
○次问出经意有权有实二初问出经意。
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於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於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
○次重难四初难令空成有顺权智断。
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是无对何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
初言世间亦无者迦叶见佛对大虚空立世间空世间之空名四大空以为所对大虚之空是一大空以为能对所对空者良由能对故云世间亦无等世间即四大空非四大对即大虚空四大下并四大是有对法对空亦名空大虚体无对对四大应名有故文结云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例如正因虽譬虚空空非断无亦可类权缘了而得名有文中四空为并初两句牒佛所立四大二句两并难何不名有结空成有初意者非大对大令世亦无(非大即大虚世间即四大)次意者四大有虚无对对大亦有故云何不名有余二如文。
○二明佛顺答。
佛於此后舍喻从法广明涅盘不同虚空若涅盘不同余二亦异。
○三引前结难会归实意。
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四辨实正因异权缘了。
佛后复云空与涅盘虽俱非世摄涅盘如来有证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如来涅盘权教缘了常住虚空即实理正因故不同也。
○次复宗三初出邪空遮於外计三初举来意。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次正明邪空自有十文。
△初破心所。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殊心所。
初言语似等者无色等故似无表色不相应行心所法也一一文云世言者结斥偏执有情为佛性者。
△二破光明。
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身内何殊色法。
第二计空是光明也。
△三破住处。
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
第三计空住於空处。
△四破次第。
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剎那时运。
第四计空次第不乱故举剎那随灭随空而难世执。
△五破三处。
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空实佛言若言空者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
第五三法者一计空处是空二计实处是空三俱计二皆空。
△六破可作。
有云作法如去舍等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则同作法。
第六言作法者除物方空类如造作故以除舍而用释之。
△七破无碍处。
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若具分者余处无故世言身内余处则无。
第七言无碍处者显有处无空也言有分有具者如身舍中空名为分空大虚中空是具空也。
△八破与有并合。
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相触三如二指已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
第八言与有并合者空与有并也故佛举三义难之虽俱是并并义不同其义自坏初义一动一不动第二二物俱动第三二物俱不动良由有边有空故得二指并合。
△九破器中。
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何异器中。
第九可见。
△十破指处。
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世言身中岂非方面。
第十指处者随指方空不指谁空也。
○三结归。
佛总结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非佛性喻是无常故三世摄故。
如文。
○次结示正空。
虚空异彼徧一切处此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如文。
○三结责五初责同邪空。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朋於邪空。
○次责将权果缘了难实因果正因。
云何乃以智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涅盘是断果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盘是有。
○三结释引文意。
世人多引涅盘为难故广引之以杜余论子应不见涅盘之文空效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相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
○四况出权意。
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乃涅盘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
○五明圆三性修性不二二初正示。
若顿教实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徧。
主伴顺物显覆适时。
○次明权示之意二初正明权示之意。
欲示众生本有正性且云正徧犹如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叶岂非迦叶知机设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
○次引教广责二初总责。
此子不知教之权实故涅盘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
○次别责二初引佛性异名。
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
力等佛性凡下并无何不咸言有情无性独云瓦石而无性耶言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佛知一切众生善恶果报处不谬故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故三定力佛知一切众生诸禅定故四根力佛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故五欲力佛知一切众生欲乐故六性力佛知一切众生诸性不同故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近远故八宿命力佛知宿命百千万亿劫故九天眼力佛以天眼见诸细色故十漏尽力佛无漏慧四智具足无能胜故无畏者四无畏也一一切智无畏佛自说言是一切智人他莫能坏也二漏尽无畏同前三说障道无畏佛说障能障道无畏相也四说尽苦道无畏佛说圣道能出世间而无微畏也不共者十八不共法也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十四十五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十六十七十八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无碍大悲者大慈大悲也一大慈佛住无缘大慈能与众生世出世乐二大悲能拔众生分段变易生死之苦三念者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二一心听法不以为喜三常行舍行能说所说无示无闻故名舍也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满二足下千辐轮三手足指纤长四手足指柔软五手足指合缦六足跟具满好七足趺高相称八伊泥延鹿膞肠九平立手摩膝十阴藏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一一孔一毛生十三毛青而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软不受尘物十七两足手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安平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而根深二十四牙白而大二十五方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吐舌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八十种好者一无人见顶二鼻高孔不现三眉绀如初月四耳轮埵相成五身坚实六钩锁骨七回身如象王八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而细十膝骨坚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圆十五指文庄严十六脉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不委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识处满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动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见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容貌正二十八面具满二十九唇赤好三十言音远三十一脐深圆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纹不断阙三十八恶人见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容仪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步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好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色红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色如红莲华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腹细泽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坚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其身长六十四手足软泽六十五面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声而不增减七十说法无差七十一随众生言而为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莫尽其辩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八十手足具德此等相好功由万行万行缘理一一互融是故相好等皆佛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