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金刚錍论私记
金刚錍论私记
○次展转纵难六初举依难正。
若言此是果德众生有此果性果性身土何不沾於瓦石等耶。
果性徧於依正何隔无情。
○次难世人执教偏语。
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耶。
言偏意圆三不并别也。
○三引教三身难。
若言但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云十力无畏乃至相好。
力等相好并徧报应咸遍因果。
○四引经四句难。
又复经中阐提善人四句辨性子云众生有性为何众生有何等性瓦石为复无四句耶。
二人俱有正因性二人俱无不退性善根人有修善无修恶阐提人有修恶无修善此之四句依正总收焉除瓦砾。
○五引偏小五味难。
又第六第九及三十二皆以杂血五味用对凡夫三乘及佛何故佛性在人差降不同。
出名同体异令知权实分途故第六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苏阿那含如熟苏罗汉支佛佛如醍醐此譬三藏五味三十三云众生如杂血乳须斯二果如净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苏支佛如孰苏佛如醍醐譬通五味只为教权在人差降人并有情性何不等。
○六引圆佛性难小八正。
又二十七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婆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故知子不知佛性进否。
○次问权缘了何不言徧二初问。
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徧耶。
○次答二初明不徧之意。
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徧涅盘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
言计我我所等者谓於神我计阴能所计一为能四阴为所互计能所亦复如此能谓能造宰主所谓仆从庄严能严所严常等四句随计随着若闻说徧逆其计谓生谤堕苦故云未应等云三因俱局者正亦前后互不相通如别教教道仰信登地中道正因为境也前缘修向后方显藏性者藏谓俗理理即真理若事若行次第不融名藏性局三理初后名理性局故知行性不遍无情即别义也故权教博地宜闻无情无性之说不云依报有性顺彼情计是故云无所除无性即是佛性。
○次远腾一期显涅盘立权所以以判斥迷心。
又复一代已多显顿如华严中依正不二普贤普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法华本末实相皆如涅盘唯防像末谬执分正缘了别指方隅若执实迷权尚失於实执权迷实则权实俱亡验子尚昧小乘由心故暗大教心外无境。
心外无境者无情非性心外有境则非大教大教依正染净唯心以心观心境观无二焉於心外别弃无情。
△三举涅盘问二初问。
客曰涅盘岂唯兼带耶。
涅盘何故兼偏带半。
○次答二初总答。
余曰约部通云一切兼带。
部具四教故云一切。
○二别答五初答出权实。
部中品内或实或权如申迦叶难别为末代一机而已则权实并明若一向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若一向实如三点二鸟三慈十德等他皆准知不可具述如云色常色言岂不收於一切依正何故制空今局限耶世人不知教之权实如二乘人处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己性悔来至此财非己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已方云口生化生有分故涅盘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己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示令知有及以不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初言七种众生者一阐提二外凡三内凡四四果五支佛六菩萨七佛河譬见思徧观四方譬观四谛并是权也三点从字譬以说二鸟俱游譬常无常二而不二十功德者并初地已上真证功德此例甚多故云他皆准知等父性者譬佛性也言口生等者经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次广示圆意。
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於性中点示体徧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在他不见之空争无常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己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法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已如前说。
言不弊等者佛教宗体天然常住终无异辙故云不弊迷理者众故云但困理壅傍遮等者示徧为正遮偏为傍别指他境名净名如未曾观阴心具佛性真如徧净小乘犹观六界之心而真而净岂向外求故云尚失等若信心具真如佛性复疑无情有无无情全是自心则成疑己心之有无也言共造共变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即具二者约事不出三世三世又三世一者过造於现过现造当如无始来及以现在乃至造於尽未来际一切诸业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二者现造於现即是现在同业所感逐境心变名之为造以心有故一切皆有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官或畏或爱是亲是怨随福随观随缘不同故使尔耳三者圣人变化所造亦令众生变心所见并由理具方有事用如法界上种种变通亦令众生变心所见可由法体令生无变可由生变使体生灭同佛化境同佛化事佛用若此良由理具生理与佛理何殊但观理具三千一一无非生佛心性心尘法界何有异耶。
○三明建立所以。
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
且云者从第二意仍云无情故云且也若从初意一性无二性情一如可从所变而忘其本也。
○四简教分齐。
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乎小宗。
随缘等者真如随缘性体无变如火随木火性无移全木是性如即佛性。
○五结斥劝信二初譬斥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乎逵亦道也螳螂者亦云石螂亦云蛣蜣丸粪虫也蛙者小虾蟆也但知井中深广焉测海之无涯。
○次正劝信二初举事劝信三初法。
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
初言由随缘者从事说也。
○次譬。
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於混澄为波自分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
水譬身也波譬用也湿譬体性众生起惑为用如浊水之波如来变化为用如清水之波故云无有无波之水等。
○三合。
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对以说。
造依造正俱通生佛合水合波理无异辙合湿性而一若许随缘不变性外无复无情犹云无情有无即是自言违反事理相对者湿譬心性之理波水譬身心之用并譬於事。
○次约理辨迷二初譬二初譬从理。
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谓西只可云东处无西终不得云西处无东。
○次譬於迷事。
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
○次例合二初合情性。
情性合譬思之可知。
初文者情谓事情如波性即理性如水只可得云性本非事情必不得云唯情无性。
○次合无情有无。
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无情有无者无有唯性如水无情无性如波只可得云性无无情必不得云无情无性望譬易解故云可见。
○四内心将顺滥听途说引论再征二初问。
於是野客恭退昃跪而谘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
可解。
○次答三初答文无。
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
○次纵而为通。
泛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次言迷名等者名谓法佛二名义即名下之旨法从谛理且言不觉佛约观智对法名觉智既已觉境观徧融一体三宝更何差别故净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生生约心体和合法约心体离染佛约心体觉知体一对殊名三义徧迷名惑旨故云不知等。
○三约果难因二初问。
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
初问意者由前云众生无有觉智觉智当有应唯极果凡夫分对亦复何乖离字平声也。
○次答二初正答。
余曰子为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彼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
○次判大小二初正判。
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次举佛性异名反难前义二初双立。
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
分为两派者诸教之内不见无情为法界等。
○次双难二初难同真如。
若同真如诸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
在无情但名法性若在有情名为佛性。
○次难同法性二初引五文。
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於无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
在无情中不名佛性者华严诸文何故法佛义无两途故引五文以之为证。
○次结示二初示体同名异。
既真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否也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
○次引证释成二初引佛性论。
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
破四性名为人空无四假名为法空所空之理体一即佛性也初引论竟。
○次重引华严证情无情即是法界佛性等异名其体无二二初华严。
华严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一故也。
○次辨同异二初判三义三初判性名在凡在理。
然虽体同不无少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
○次判法界等名徧通一切。
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
○三判极证定慧唯在果。
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於果。
初略判三义竟。
○次释出修性二初正明修性。
所以因名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不互立涅盘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故失体徧。
初世人等者谓不顺经示言一切众生有果人依正不二之性也。
○次约於色心示性体徧二初明徧心。
又云徧者以由烦恼心性体徧云佛性徧故知不识佛性徧者良由不知烦恼性徧故唯心之言岂唯真心。
○次明徧色二初示色徧。
子尚不知烦恼心徧安能了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徧不信别徧耶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盘一十复次。
色心不二对迷且分。
○次斥失三初斥。
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大患也。
○次引权名证。
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
○三寄悟辨迷比决优劣五初约外道。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己理合释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徧虚空叉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次约三藏小乘。
又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由业力造造徧三界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三约通三乘人。
又有二种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徧三界又知诸法体性即真。
○四约於别教。
若次第乘故非所拟。
○五引示通塞。
子闻是已亦合薄知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上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下
唐 天台沙门 荆溪大师 撰
门人 明旷法师 记
日域张府 释 辩才 会
○次解一疑三二初问二初结前。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
重疑者重字平声疑理疑教并决故云也。
○次生后。
而云正中三因种徧修徧果徧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犹未决。
○次答二初通所迷之意。
余曰良由自昔不善徧揽因果自他依正观於己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闲诸教大旨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
良由昔观不揽十如因果不揽自他十界不揽依报正报入一念心已心佛及众生无非法界故云不善等又为暗诸教大意归会妙理故云亦由等又缘迷於佛说果德之性令生修习故云不晓等又由不晓佛现神变互融无碍由因观具无非一心故云不达等。
○次引问晓迷四初叙问意。
余欲开导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於子子若能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次正列问。
△二初攻解八初佛性五问。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