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理性自亡。
  上云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只由忘智。
  经云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
  亲疎。
  指路人为父子即亲指父子为路人即疎。
  致使迷成厚薄。
  灭心为道则迷厚即心为道则迷薄。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
  不分而分名之为强。
  义开六即。
  因果理一名之为即凡圣不滥故名为六名去声。
  名智浅深。
  空假中三智互论浅深。
  故如梦勤加。
  梦者喻也因人因眠故有梦事法性喻之如人无明喻之如眠凡圣因果喻如梦事庄周梦蝶是性中梦事十信菩萨梦八相作佛是相似梦事初住菩萨初破无明义如梦觉究竟正觉梦方毕尔今明凡圣共论五十二位进行如一梦中所见之梦事良由不思议业变不实故如梦信心行人禀教用观念念无间故曰勤加。
  空冥。
  根本无明无自性故名之曰空空相亦空故名之曰冥胜鬘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青里又云觉明空昧论云空如来藏者即指妄起无体曰空故知空冥之字典据显然可信矣有又云此空字是喻者昧也古本作名字其义浅矣。
  惑绝。
  根本无明既冥枝条之惑自绝故云空冥惑绝圆人意在不思议惑根本无明即无渐除喻如治铁粗垢先落从初信心圆伏五住初信至七信见思先落故有相似真因依位成智此亦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元意五住烦恼即是真性亦无高位真似凡圣等别别故五十二位真似如梦。
  幻因既满。
  幻者喻也无明之因不实故如幻经云譬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本元诸幻成无性一机者无明也无明无性故常住理显四教之中藏教情智情谓住实元不知幻也通教之人只达幻事别教之达得幻师不知幻法圆教之人不唯达幻於也幻师幻法皆为不思议境亦非幻之名字用观未终不幻而幻故从五品十信至于等觉已来皆名幻因虽具幻果上位未穷犹名始觉直至妙觉之中方曰幻因既满耳天台元意初住因即真因果究竟妙觉妙觉真果方尽幻名。
  镜像果圆。
  论云始觉合本觉时平等平等平等平等四番牒者不思议果也此时现於十法界色身即是究竟普现色身三昧也如镜现像故曰镜像果圆也。
  空像虽即义同。
  妄心无体曰空色身有形曰像又真心无相曰空应相不虚曰像总在一念故曰义同。
  而空虚像实。
  慜师云妄匪妄妄之源真非真真之念故曰空虚论云智身寥廓总万像以为躯百界垂形故曰像实。
  像实故称理本有。
  下文云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云称理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
  性谓实性不修而修故实迷转成性元意元是性更不待修成故知上文之中空冥两字不悞矣请观空虚故迷转之语其义自明矣。
  是则不二而二。
  因果纷然。
  立因果殊。
  结示二之所以。
  二而不二。
  理元实相。
  始终体一。
  因果始终其体本一。
  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藏通两教因俱异果别教因是无常果是常住因不趣果德果不收因善故曰因异於果因亦非因。
  晓果从因。
  圆人初心晓果从因谓实因果从因得果亦实果故曰晓果从因。
  因方克果。
  如流趣海法尔不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实因也。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实果也。
  三千无改。
  性无所移。
  无明即明。
  修常宛然。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上文云造谓体用天台心地法门不思议解脱凡圣俱得此用芥纳须弥毛藏巨海裴休尚云掷大千於方外盖吾之常分矣云何苦执体同耶用岂不同哉乃至我能祭兽獭能祭鱼古人尚云无师之礼不因周孔之所制无师之智匪从诸佛之所授况白符论心昧兹胡甚耶。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结示因果所依境智矣。
  五染净不二门者。
  无明为染法性为净相待为二一理为门故曰不二矣。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密严经云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作指环展转无差别若识者实慧也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故可了者藏即识故。
  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
  不染而染起信论明六染天台五住烦恼百法论明染依故云九相生灭约生死相故名为造。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名之为净。
  彼证说经云讲德诸佛子我从具缚凡具经一切地圆满行因海庄严大觉果我从清净地具经一切地将一切万行得第一信位入无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时无前后在染名造在净名应名相虽殊观文元意即不思议解脱性於一缘起中法尔分途皆以如为位可得云如是二法门一时无前后故下喻意圆顿之相显然可见也。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
  密禅师云湿性无殊可喻众生诸佛同一真性故曰同体波有清波浊波溉灌等用可喻凡圣用别生死涅盘不同观此中文意众生诸佛体之与用皆不思议解脱俱体俱用凡圣更无毫发差别故云波湿无殊矣。
  清浊虽即由缘。
  水清珠能清其水为清缘鱼龙揽挠其水为浊缘意云水体本来虽清义当非清非浊被外缘来有清有浊可喻真性本来非染非净迷心故浊解心故清众生为浊缘诸佛为净缘而明生佛前后故下牒云。
  而浊成本有。
  不染而染故众生在前后故而论前后。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烦恼本有喻众生在前故曰浊虽本有指烦恼即菩提性本清净故曰全体是清。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举者全也凡为浊波圣为清波理体全通全体成用还源观云用即波胜[易*斤]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境净水澄任随文缘而会寂故曰举体是用。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
  因果是缘起之法尔。
  迷悟缘起不离剎那。
  梵云怛臈波此云剎那谓极少时也诗云介尔之心谓微弱之心也。
  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一念常住之性念念生念念灭良由灵知常住鉴物不间任运流注法尔不停亘古亘今未尝间歇故曰剎那性常缘起理一矣。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十界纷然不别而别染净自殊三千宛然。
  别则六秽。
  六道生死一向是秽其中不无性净。
  四净。
  约从德断惑成智故且言净其中不无性恶矣。
  通则十通净秽。
  净秽俱通十界可知。
  故知剎那染体悉净。
  性中本净。
  三千未显。
  圆净般若约於修德而论故有迷悟。
  验体仍迷。
  夫谭三千皆是妙境若三千未显尚言验体犹迷如何有又将对外境耶。
  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
  十信位中比量智照不成而成成十信位初住证理一成一切成相似之中六根互用照分十界十不定十矣。
  照分十界各具炳然。
  一根具十法界乃至百界千如互照炳然乃一根具五根若互照之即一根具六个三千性相六根计三十六三千性相六根各一念一念之中各具六根不可胜数岂待果成方等百界耶下言果成等彼百界者分而言之矣。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
  十信位人不次第中而论次第部旨元意位位三千。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登住之人分真中道垂迹十界亦然者垂迹同於住前现十法界身六根互用亦同意云因位极虽证分真未等百界故下云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因位之中不增减中而论增减位位增减修中约显未满百界性本三千果证妙觉方正其性百界千如无增减矣。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
  不在初不离初者闻思修三慧法尔起照无一二三是遮而一二三是照矣。
  照故三千恒具。
  性体炳然故曰恒具。
  遮故法尔空中。
  火焰向空理数数咸灭尔空中。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遮照同时不相隔异故曰终日。
  不动此念遍应无方。
  一念法界故无动移遍应众机亦无方所。
  随感而施。
  如鸡抱子呼啄同时。
  净秽斯泯。
  性相两亡净秽何有。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
  义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终至妙觉不异初心性本法尔设修亦然此即唯圆甚难甚难法尔而遮性本寂灭永嘉云解脱寂灭即法身也。
  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转八识为四智亦因转染依为净依功由性自空中矣愚今断曰不唯仍由空中转染为净亦由空中转净为染矣。
  由了染净。
  染亦非染净亦非净对境修观而染而净。
  空中自亡。
  心法双亡药病俱泯。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染净不出因果结意归宗矣。
  六依正不二门者。
  三千相中一千国土所居曰依二千界如能居曰正总在一念故曰不二即所能通为门矣。
  已证遮那一体不二。
  梵云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寂李长者云通一切处照如上五门广明妙境一体无二足可诚信故云已证。
  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一念心起莫穷其始曰无始诸经诸论广说(云云)多云妙觉前心方见其始玄义云妙觉之中念念无边更无其始文句中明歘然火起为无始无明本无今有记主云无明无始即菩提是良谓不思议法界性何始何终耶念念三千何边量耶。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
  众生世间一千五阴世间一千俱属正报色心也。
  国土一千属依。
  国土世间所居为依报色心别分之中依报心应非分别耳。
  依正既居一心。
  总也。
  一心岂分能所。
  分而不分。
  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依正宛然之相岂同兼中之天。
  是则理性。
  理即是佛。
  名字。
  名字是佛。
  观行。
  观行即佛。
  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理等三即体本遮那相自不二。
  故使自他。
  十妙之中后之五妙六感应七神通八说法九利益十眷属咸具自他之义。
  因果。
  前之五妙一境二智三行四位五三法前四在因后一在果总标十妙故曰自他因果矣。
  相摄。
  一一互摄文义显然。
  但众生在理。
  众生理即是佛更无欠剩。
  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大师云手不执经卷当读是经心不思惟普照法界耳不闻说法恒听梵音如是学闻岂不大哉行住坐卧毗卢华严镇常开演即自受土矣。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
  法体即不当遍与不遍而遍法界。
  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理性不当局与不局众生情局身微蟭螟翎飞之类矣。
  始终不改。
  众生报起一身始终生老病死乃至六道不同理性亦复不改。
  大小无妨。
  身似毛头之小形二见巨海之大於理无妨。
  因果理同。
  始终体一。
  依正何别。
  结示可见。
  故净秽之土。
  依报国土。
  胜劣之身。
  正报色身。
  尘身。
  能成四大所成四微禀父母元气精血为体曰尘身又身如微尘数量故曰尘身。
  与法身量同。
  充满於法界法性身为法身又约所证理为法身其中不论五分变易等相结正报齐等故曰量同。
  尘国。
  四轮成世界成住坏空八十增减不同生灭不住丘陵坑坎堆阜不平名为尘国亦可一微尘为一尘国。
  与寂光。
  常寂光土为诸土之体无烦恼迁流曰常无二种生死曰寂妙觉湛明曰光纯诸佛所居曰土又法身德曰寂般若德曰光三德一体曰土义分三品如常所明矣。
  无异。
  总在一念。
  是则一一尘剎一切剎。
  梵云剎摩此云土田。
  一一尘身一切身。
  帝网重重无尽法界更互相收体同无尽矣。
  广狭胜劣难思议。
  心思口议不及。
  净秽方所无穷尽。
  净之与秽称理无穷众生诸佛对缘无量。
  若非三千空假中。
  由性发修由修照性修性一如雅成大用。
  安能成兹自在用。
  八自在不思议用理具功成修性齐致。
  如是方知生佛等。
  理智同源用即齐矣。
  彼此事理互相收。
  全夺全收性本自尔。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依正二相不出染净缘起故结归所从矣。
  七自他不二门者。
  佛为能化曰自众生所化曰他此从感应神通二妙立名故曰自他能化所化体本不二曰门也。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
  三轮起感曰事一性果满曰本。
  本谓一性具足自他。
  一性者妙因也生佛性具感应故曰具足自他。
  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性中虽具自他因中自不益他果满自方益也。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性德之境理具三千虽具三德三谛三千自未益他。
  自行唯在空中。
  空中是自行修德之观不立一法方名空空相亦空不堕二边曰中中道理绝方名自行是圆净般若第五门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故云自行唯在空中。
  利他三千赴物。
  三千赴物乃是不思议假义解云空中即假三千宛然即自行是化他故曰三千赴物自行空中理满自即益他也。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
  不思议假为所化境三千性相之物机。
  能化虽多不出十界。
  问何故将千如为所化之物机又将十界为能化耶答不分而分如依界起故属所化界从心生故属能化能所皆在一念故下云界界转现不出一念也。
  界界转现不出一念。
  灵知之源故曰一念。
  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寂光土是体诸土是用土土互生用不离体故云不出寂光。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
  起信论云真如为内熏此中理性无缘慈不感而感故曰能感。
  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理中不满而满故曰理满果上无缘慈法尔不应而应。
  应遍机遍。
  理性非遍而遍感应道交。
  欣。
  感也。
  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