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
二谛言真三谛言中皆可见也。
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四教之中各有一实谛及於无谛各有所以故云可见。
既知别已。
如上别分色心鉴之千差意中已得故曰既知。
摄别入总。
一念圆持诸法曰总。
一切诸法无非心性。
即当万法唯心既其唯心亦其唯色。
一性无性。
一性者色即是心也一性亦无者即当非色非心。
三千宛然。
后文云而色而心也。
当知。
当知者上云既知览别已竟此中印定诸法一心故曰当知。
心。
实相真心。
之。
语助。
色心。
诸法色心。
即心。
然师云其体不二曰即。
名变。
变谓变异即不思议变起信论云觉心初起心元初相大经云十住菩萨不见其始觉地颂云性起元生不动智不离觉体本圆成傅大士点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五运钩命决云天地未分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云云谓非[目*只]之元曰变也有人云变为烦恼道其义远矣。
变名为造。
造谓造作作谓作用文家意云变之与造其理不二故云变名为造然造者是则烦恼业苦身口七支运动名之为造与其变义粗细相别十界分途十如各具有人云造字对业道其义踈矣。
造谓体用。
造谓界如三千性相即体起用故下文云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又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并常俱体俱用造谓体用其义明矣不存疑焉古本作体同字悞矣有人云正当造体恒同者其理权矣又云怕起业故云体同者令三千之妙用何业之怕哉。
是则非色非心。
上文云一性无性。
而色而心。
上云三千宛然。
唯色唯心。
上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谓万法唯心亦当唯色耳。
良由於此。
明不二之旨善有所以净光大师点读云非色非心真谛也而色而心俗谛也唯色唯心中谛也予之书曰非色非心中谛也而色而心俗谛也唯色唯心真谛也一家妙旨三谛读经愚今注曰是相如(色即真谛)如是相(色即俗谛)相如是(色即中谛)一如三谛故下文云此内界如三法具足况百界千如重重无尽者乎即因陀罗网义矣此即三法明门初地菩萨百法门乃至阿閦婆偈明门约位示相三谛之文一家宗要伊字三点魔酰三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斯消释奇哉快哉乐哉畅哉何法华三昧之远乎旋陀罗尼之异乎有人云出何典据者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
一念明入於多劫。
他生他佛。
九法界中十界是他生他佛。
尚与心同。
如心佛亦尔。
况己心生佛。
佛法界中十界为己心生佛。
宁乖一念。
总在一念。
故彼彼境法差。
牒上七科妙境差别之二相。
差而不差。
结示不二一际平等色心咸然。
二内外不二门者。
内外即是相待妙不二者即是绝待妙前后九门例尔。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九法界中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内境内外合明一念方具三千之妙境矣他云外境是色心门中三千性相为外境智性为内境者即是不达文旨矣。
外谓诧彼依正色心。
诧彼者指九法界为彼也九界未融故当粗义前之三教用观隔别心境两分真俗更泯乃分三乘殊趣未称佛旨良谓心境相倾故曰外也。
即空假中。
托外九法界境起佛法界圆三观即粗是妙故云即空假中古本无假字者多恐脱落也。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
不二而二色心殊途二而不二色心同归故言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矣。
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对病设药故云托彼色心即空假中病除药亡故云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色心宛然。
不泯而泯色心体绝泯而不泯色心宛然。
豁同真净。
始觉合本觉故云豁同真净。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
外境九界正报之中约人为七方便玄义中两解一云人天藏教三乘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即三草二木也一云两教二乘三教菩萨即七人也四恶趣是所化七方便是能化能所差殊故名为异问人天两乘是有漏人如何说为能化答仲尼尚设五常之教梵皇有施十善之言佛制五戒其能化同矣前云外境为九法界其义明矣既同佛界真净妙境故曰无异矣。
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依报曰国土相宗名器世间天台立四土不同一净秽同居土者娑婆秽土安养净土同一所居故曰同居土净土通五乘人居秽土如净名疏明也二方便有余土七类人居三实报土一乘因果人居四常寂光土唯佛一人居净土心未融土乃优劣色心一如国无差品故云不见矣。
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终自炳然者自然天报也帝网者天帝释忉利天中得胜堂天业所感自然宫殿因陀网一网孔一一明珠光光交照自然炳着非作所成故曰终自炳然故可喻重重法界事事圆通性自天然非造所成虽复不见国土差品而一念心三千性相十界宛然本来真净如天帝网终自炳然恐人见上文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便作断灭意解故举帝网终自炳然以喻常住法界色心宛然也古本作终日字者可以鉴矣。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外谓达於九界色心总在一念一念亦无故曰无念方名内境然内体之中本具三千即不疑也何故外境只云了外色心一念无念不言三千耶答元意有念无念皆具三千内外亦然只为不分而分外境是粗三千是妙故下文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应知三千妙境举体成用用不离体故三千当知外境未明三千焕然可见也。
唯内体三千。
问论中云一念心起即具三千此中何故云一念唯内体三千耶答论中示於妙境故曰一念三千此念即体是念此中拣粗显妙故曰唯内体三千意云唯内妙体方具三千也。
即空假中。
据下文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此中内体即合亦泯三千良谓妙境即是妙观故云唯内体三千空假中意拣外境未具三千下文云文意初心己情对病设药故云耳。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
结示心源。
心性无外摄无不周。
唯心之性无外可对故云摄无不周。
十方诸佛。
上极佛界。
法界有情。
下尽生源。
性体无殊。
生佛无二。
一切咸遍。
心地法门不思议解脱性古人云众生心里佛寂寂涅盘佛里众生心扰扰生死实谓一切咸遍。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
人法俱亡曰谁泯然不二内外色心己他俱寂故曰谁云内外色心也。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妙观从妙境立故名曰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
以智造境曰修三障曰性止观云常境无相常智无缘智虽无缘恒为境发境虽无相恒为智缘以无相境相无缘智相由发也发谓无性也以无缘智缘无相境缘即是造造谓无相也境智不二即修性门矣。
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牒上色心门中百界千如总在一念止论性德名为理境。
此内界如三法具足。
此内谓一念界谓百界如谓千如三法具足略即三法中即十种三法谓道识性等广即无量三法傅大士云水中咸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实谓门门具足法法圆成矣。
籍智起修。
籍谓假籍智开权实如智妙中四教二十智前三教十六智为权圆教四智为实经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实智无由得开寻念过去佛皆以方便力教化於众生作是思惟十方佛赞为实施权先施三藏生灭七智后后对带权实相须经停四十余年方开实智示本界如三法具足故云籍智起修如上所引经文同声相应义理焕然不须疑也问四教二十智是佛之所说曰教如何是籍智起修耶答只为教是上圣被下之言众生禀教之权实至实教中开佛知见称实起修故云性虽本尔籍智起修耳古本作籍智修者悞也有人作灵知释知者昧矣。
由修照性。
实假权开书云昆竹未剪凤音不彰性未炼神明不发故云由修照性。
由性发修。
权假实融性指三障修从性成故云由性发修。
在性则全修成性。
下文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在修则全性成修。
下文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
性无所移。
下云三千无改。
修常宛尔。
下文云无明即明。
修又二种。
修开权实。
顺修逆修。
不了义教曰逆修了义大乘曰顺修。
顺谓了性为行。
非真流之心无以契真何真修之行不从真起。
逆谓背性成迷。
灭心求道三教之行俱迷即惑为真圆人独称了性长者云若了一念缘起无生超过三乘权学等见岂非顺谓了性为行耶故知权学是逆修可约味约部逆顺可知有人将六道为逆修四教为顺修者不达逆顺矣六道本是三障何修之有下文云应知性指三障可知矣。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
迷了二心性若虚空本来不二。
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性谓执性执遂成事故同性事楞严经云由性明心性圆明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因明发性者发谓对境能觉曰发妄心不了故成性执之事事相天乖故曰恒殊官谓性执之性与上心性理同事别故分逆顺性事恒殊生死涅盘俱是性事十界因果纷然不同可见矣。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
日本科云遮妄计意云可因生死之事不移真心便执计迷修成了耶理须迷之与了相绝天真故下文云俱泯矣净光大师科云结归理趣意云凡圣情量俱言朕迹逆顺性事理绝真源故云理趣理趣者法尔也。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故须者牒起之词也一期者一代时教也迷了者不了义教曰迷了义大乘曰了於迷了二教之中有照性成修有见性修心议曰照性成修多恐是缘修缘真而修故曰照性成修见性修心真是真修意云缘修真修照性见性未是绝待对待未亡心虑何绝欲彰妙宗故曰二心俱泯亦可见性是见闻之见是信行人照性是观照之照是法行人成修及修心俱是思修之修理中都绝故云俱泯矣故下文云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真俗不二矣一期之字更莫疑焉更疑之者未如之何也古本作一其者莫彰妙义矣有人云一却迷了者不晓矣古本作二修俱泯者义亦无在缘修真修二修俱泯者无所分别也有人云六道是逆修四教为顺修泯却二修方曰见性者圆教之人不见性名圆者善哉。
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
前文通举一代教旨故曰一期此乃独标圆教修性离合之相故云又了。
离谓修性各三。
修三者文句云法身智断法身即修中法身德智即修中般若德断即修中解脱德性三者文句云实相功德实相即性中法身德功德两字即性中般若解脱之二德明矣修中若更离开如下文也。
合谓修二性一。
修二者谓般若解脱之二德修德而成也性一者谓法身一德是性中本有也。
修二各三。
般若解脱是修中之二德各三者般若中三者实相般若是般若之中法身也观照是般若之中般若也文字般若是般若之中解脱也解脱中三者性净解脱是解脱之中法身也圆净解脱是解脱之中般若也方便净解脱是解脱之中解脱也是为各三对於前文是更开修德也。
共发性三。
性三者苦道法身也烦恼道般若也业道解脱也。
是则修虽具九。
修性相对离为九种相待为宗九俱名修。
九只是三。
性三为本摄修归性合用体体用不纵不横只一三德矣。
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合修中三种般若为一般若德合修中三种解脱为一解脱德故曰合修为二也修虽二德还从性成故非别异性虽一德三德宛然亦非并别也。
二与一性。
提法中修性合明三德。
如水为波。
水喻性中一法身德波喻修中二德般若解脱也。
二亦无二。
於修德中二亦无二般若解脱元是一义以修对性亦曰二亦无二水波无二修性一如故曰二亦无二。
亦如波为水。
修性两亡故曰亦如波为水不思议一谁云修性。
应知性指三障。
苦障烦恼障业障楞伽经云本住法不可说也。
是故具三。
十种三法性三居初谓三道也法尔本有。
修从性成。
由性发修也。
成三法尔。
登圆初住名三法妙不离凡初三道也三法分明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故曰成三法尔。
达无修性。
亦无波水。
唯一妙乘。
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无所分别。
见闻理绝思虑道亡。
法界洞朗。
事事无碍法界帝网重重三千性相终自炳然。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修性不二门从境智立故曰内外不二门成矣。
四因果不二门者。
疏云大乘因者实相是大乘果者实相是既俱实相不二明矣。
众生心因。
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为因。
既具三轨。
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因中三法妙矣。
此因成果名三涅盘。
一性净涅盘二圆净涅盘三方便净涅盘果上三法妙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因果无殊始终理一。
因为始果为终其理不二矣。
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征问因中已具三德何用趣於涅盘果耶。
但由迷因。
答通迷内三法本妙。
各自谓实。
谓者执计也论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实谓实执矣。
若了迷性。
了者达也达迷本妙。
实唯住因。
实谓理实经云缚脱同源。
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以观破核因显即果。
只缘因果理一。
结示妙宗。
用此一理为因。
经云是法住法位。
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
三千相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