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应也。
  不差。
  针芥相投。
  不然岂能如镜现像。
  举镜现像喻之。
  镜有现像之理。
  喻真应也。
  形有生像之性。
  理性真感喻如身形能生影像是理即也。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
  此文喻观行即虽数修观喻若一形对於明镜智未通喻若明镜不能现像有功用心即有共穷亦可喻灰断无常之理不能起应故曰镜理有穷。
  形事未通。
  喻相似即未得常住法界明镜本质喻如明镜不能现像则法界形事未通。
  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
  若无常机与常住镜隔机应不对则可不能现像喻如明镜与身形隔故云则容有是理。
  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若理性常机为真感法界常明为真应法尔道交喻若世间明镜无有形对而不现像者。
  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
  若世间铜镜对物未能现像必由微尘之所遮理性明镜未能现十法界形像盖由三惑之尘所遮。
  去尘由人磨。
  去镜上之尘由人力磨去三惑之尘盖由观力之所磨也。
  现像非关磨者。
  分真即乃至究竟即天真性显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十界现身称理本有不从修得喻若镜光铜内本有不从外来故云现像非关磨者意云一心中具十法界像是常住义非无常耳。
  以喻观法大旨可知。
  如上注文可见。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
  结示感应理中本具。
  必籍缘了为利他功。
  前文云性虽本尔籍智起修与此意同理中感应自他之性虽足须假缘了二因开显方有大用止门万善为缘因观门绝相为了因不分而分般若解脱利他先功乃至不功最大矣。
  复由缘了与性一合。
  修性理齐故云一合。
  方能称性施设万端。
  称性施设无方之用也。
  不起自性。
  上文云性无所移。
  化无方所。
  不在方不离方故自他无方所。
  此由依正不二成。
  由乎依正三千性显方有自他设化矣。
  八三业不二门者。
  身口二业是色法意业是心法即色心不二门耳业者动也起信论云动即是业果不离因所以不动不成业矣。
  於化他门事分三密。
  身轮现形大小同非情所测故名身密口轮说法顿渐同席各各得解不同互不相知故名口密意轮鉴机上中下根随其根性得无毫差获益殊异各不相知故名意密。
  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三草二木五乘不同。
  心轮鉴机。
  无缘慈力如镜常明。
  二轮设化。
  如镜现像。
  现身。
  身如意通。
  说法。
  一音普应众机。
  未曾毫差。
  受润不同各逐其性不差机矣。
  在身分於真应。
  法身曰真报化曰应。
  在法分於权实。
  随情暂用曰权称理究竟曰实。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应知不异而异异而不异故名曰即。
  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应知会权归实毫善无乖滥觞何失曰皆成。
  若唯法身应无垂世。
  应知从体起用如日分形。
  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应知一门狭小之事得第。
  身尚无身。
  身相叵得。
  说必非说。
  言说性空。
  身口平等。
  二相俱亡。
  等彼意轮。
  同一实相。
  心色一如。
  三业无二。
  不谋而化。
  磁石吹铁芭蕉向日任运合机。
  常冥至极。
  色香中道无非正觉故曰至极。
  称物施为。
  毫善普益随情称物。
  岂非百界一心。
  总在一念。
  界界无非三业。
  三轮恒运。
  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体用无二。
  果用无亏。
  如月普照。
  因必称果。
  函盖相冥。
  若信因果。
  明信一乘因果。
  方知三密有本。
  果从因克一理为本。
  百界三业。
  境妙。
  俱空假中。
  智妙。
  故使称宜。
  境智冥合解脱之冷应随机。
  遍赴为果。
  正遍知。
  一一应色。
  身密。
  一一言音。
  口密。
  无不百界。
  意密。
  三业具足。
  三轮备矣。
  化复作化。
  无记化化禅真因分得真果究竟满足矣。
  斯之谓欤。
  结示文旨。
  故一念凡心。
  介尔念心在凡矣。
  已有理性。
  问何故理性三密皆约一念心起而论心未起已前还具理性三密否答起之与未起一切咸具为谈百界千如须凭相起故云一念凡心而已。
  三密相海。
  一念心生三千性相乃至果成亦无出此一念之心大相海小相海因果不二故曰三密相海。
  一尘执色。
  酬因曰报。
  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良谓同在一理。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结归可见。
  九权实不二门者。
  化仪四教顿教唯实渐秘密不定三教亦权亦实化法四教藏教一向权通教被接有权有实别教教行智权理实圆教唯实其体元一故曰不二门矣。
  平等大慧。
  实智空有二边中道一时平等一照故名大慧。
  常鉴法界。
  华严宗明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事理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天台约十种法界各有其致俱为大慧所照矣。
  亦由理性九权一实。
  性中本具百界。
  实复九界权亦复然。
  理实十法界中各各十法界各各九权一实性本天然矣。
  权实相冥。
  一一权实互相冥合依正齐举三百法界众生百界千如五阴百界千如是正报也国土百界千如是依报也一念之中三千性相念念亦复如是依正二报念念之中重重无尽矣。
  百界一念。
  百法界各各一念不可说不可说。
  亦不可分别。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任运常然。
  不假磨琢大白牛车不运而运性自天然耳。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
  果上三千妙用不离因中一理之内。
  非权非实。
  理中不当权实。
  而权而实。
  理中灵知之性虽不当权实而能权而能实。
  此即如前心轮自在。
  指前三业门中意轮心密鉴机妙用自在。
  致令身口赴权实机。
  身轮现形口轮说法不分而分功由意轮平等大慧先鉴矣。
  三业一念。
  百界三业遽出一念。
  无乖权实。
  应机之义权实收尽。
  不动而施。
  不动一念遍应无方。
  岂应隔异。
  无乖大用。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
  说法理合权实授机。
  在身则以真应为名。
  灵知之中元无真应名字利物则形。
  三业理同。
  一理齐尔。
  权实冥合。
  自然合理。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功由三业不二矣。
  十受润不二门者。
  权实二益机缘一理虽同大小各异如天一雨无差如地一气平等三草二木任运高低虽然差别一地无殊故曰不二门。
  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众生本性天然权实非造所成。
  无始熏习或权或实。
  良由性中元具权实熏习方成权实之性性中若无熏亦不成权实之中真如不熏唯於第八识中有本有种子为内熏七识等诸识现行种子为新熏故有生佛因果殊异染净不同起信论明真如为内熏故有始觉合本觉为净用妄识为外熏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故有三细六粗生灭为染用此等皆是对机所说不同天台宗中凡一法起皆论四教前三是权后一是实既云性具权实不待熏而成又云遇熏自异非由性殊理而断之不思议性对缘成习非权非实非真非妄而权而实而真而妄非情量所测矣。
  权实由熏理恒平等。
  有处不许熏问云熏在何处何不早熏斯亦为理恒平等亦乃不熏而熏权实成性矣。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如大通智胜佛时智愿犹在不失今为如是性。
  若无本因。
  一念为本因。
  熏亦徒设。
  徒犹虚也亦指性地。
  遇熏自异。
  所习不同权实各禀。
  非由性殊。
  性本一理平等。
  性虽无殊必籍幻发幻机幻感。
  性本无性对缘能生故曰如幻故云幻发经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天然之机不发而发故玄文云机者微义关义宜义皆是可发为义今明灵知妙性法尔可发为义自感焉。
  幻应。
  对机感义。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理性之中机应不当权实。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
  众生天性本具非权非实。
  成权实机。
  能作权实之义机也。
  佛亦果具非权非实。
  果证非权非实之妙理。
  为权实应。
  有机即应古文云应意时绝分别照鉴森罗常不显故云为权实应。
  物机应契身土无偏。
  胜劣之机胜劣之应胜劣之土说权实之法无差机之失故曰无偏。
  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机应身土胜劣无非寂光又机穷应歇同归秘藏名常寂光尽称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生佛三千总在一念。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能造四大所成四微色香味触故前文云一尘报色同在遮那法相宗云上至报佛下至翔飞同以自性为体仍拣云自性诠不及共相自性诠得及者又三境章云性境不随心等盖权宗之义理实殊若此文中旨者如药草喻品三草二木同於大地虽根茎枝叶大小不等皆同一地之味可喻七乘种性无非佛乘一理体同咸法性益权实自等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矣。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禀法权实不二受润所从矣。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盖由一理平等所以门门相入相收一门具九乃成门门十门十门即百门明。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此十门既从十妙立名门门互入乃由法法本妙也。
  本来具三。
  本来三法妙即是一境三法即是性指三障此障本妙。
  依理。
  境妙。
  生解。
  智妙。
  故名为智。
  牒智。
  智解导行。
  行妙。
  行解契理。
  行妙智妙合於境妙。
  三法相符。
  符申合也乃成修性符合即修二性一矣。
  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
  位妙义分六即之位。
  简滥。
  恐叨滥上圣故曰设位简滥。
  三法。
  三法妙。
  祇是证彼三理。
  有处作理三义亦无在即是果上证乎因中境妙三法而已矣。
  下之五章。
  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利益妙只是三法因果一理起用也。
  三法起用。
  果满法尔起用耳。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一念三千妙境也即空假中妙观也成故有用境观冥合大用现前成不思议妙用矣。
  若了一念。
  诸法实相总在一念了者顿悟佛乘之人。
  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
  不唯释迦一佛本迹十方三世未来乃至一切诸佛本迹过去已过去一切诸佛本迹现在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本迹一时明了应知题称本迹诚为可信矣。
  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首题既尔。
  十门是解观行是行十门为观行总持一念收界如之法诚观行人不可不识首题即妙名合於本迹十妙十不二门故曰既尔。
  览别为总。
  首题为总序正流通为别重述十门之相名曰览别门门收束妙观名曰为总又体宗用三章是别释三法故云览别十门是释名章总释三法名曰为总又十方三世诸佛本迹不同名为览别一念非遥名曰为总又别释界如之相总在一念名曰览别为总大意览下一部经文章句起尽不出首题故云览别为总。
  符文可知。
  符下文句如题中可解故曰可知又十门是释名章中别释名曰览别门门不二名曰为总以题符文更不殊途故曰符文可知。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