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此是下。结失。斥於无碍。恶空之人啖盐太过者。不解调停。唯专多食。故云太过。空调诸法。岂可唯空。
  次更引无行证乖法失。次引大经以修往验。
  此人下。总斥。
  复有下。重斥第四句人同於第二句失。二俱不住。望求中道。但成住於第二句失。北方下。双具第三第四句失。文中虽结住第一二失。此失本从第三四生。
  又初学下。结失相。初结双住失者。圣教无有。断欲修中已非别圆。况恣行恶。
  周家下。引事为验。如随自意诸所引者。皆失第四。亦是住调等者。是住双非及双住。失学修中者住调无益。谓不调益。谓双不住但成不调。并前乃成二种俱非。何关等者。斥双非失。是名大碍。斥前住於第四无碍之失。岂非俱失两经之旨。如是下。总结四句成第二失。故云不调。尚不成小岂妙境耶。
  次今言下八句。开柘前四以题妙境。先列两四。何以故下。先释不住四句。初二可见。第三第四句者。只是双非双照前两。
  次虽不下。明住四句。与前相即。住与不住各举初二等於余二应先释住。
  次辨相即。为避烦文便明相即。若准不住以释於住。对三谛说亦应可见。问。住与不住其义何殊。答。住论谛用。不住论体。俱用并体。思之可见。既具八句。当知贪欲是法界大海。
  何以故下。释法界。次由此结法界是体。随由是由故方便教。凡夫小伪咸摄在兹。依之说行无碍自在。
  如是等者。寄能乘人释八句得失。先得。次失。初明近得不住益。云何下。释。此住四句俱云益者。一一句中具诸句故。不住住亦然。文无者略。
  如喜根下。次明远得。闻谤尚然况信修者。
  巧观下。结得益相。近即居士闻得法忍。远谓胜意久久方益。
  若不下。反以失结。自行不出於妙境。利他法身随机乃可。与八句相称。
  若一念下。正成妙境。譬树影等者。初譬理性暗中有明。次譬智障明中有暗。三譬神珠中道智光。三譬共成明暗不二。即妙境也。初文大经迦叶难言。暗中有树而无有影。佛言有影但非肉眼之所能见。是则暗亦有明方乃有影。如无明中非无法性。但非四眼之所能见。智障下。明中有暗。二智虽明全是无明。今中道法性全是烦恼。亦如下。更为智障作初灯譬。合意可知。
  如是下。观明暗性。初喻中先立。何以故下。释。体本相即。寄二取理。指智障为无明。义云暗来。暗实不来。指二智为无明。义云灯灭。亦指二智能破二惑。义云暗去。暗实不去。求暗无暗下。正照体性。虽无去来下。合。体虽不二。破障能盖二义宛然。
  不受等者。显境行相。先列句。新起下。释。中智为新。无明为旧。理性为内。诸法为外。若世智去。以珠譬中。以异前二。故云常明。意明烦恼即是妙境。故总结烦恼等。准上等者。指阴为例。
  如是下。发心。还约明暗为弘誓境。明暗各对二弘誓故。明暗一念四誓同时。
  为满下。安心。先寄次第。次善巧下。示总别安。若眼下。破遍。文相多略。於即空下。通塞。言翻构者。正当别相通塞之意。
  又观下。道品。若遮下。对治。文阙合行。外贪等一十二治。前文所指。即此文是。四分各三故有十二。观他身故九想成外背舍。观自故知治内胜处。胜前故能俱治违法。嗔者嗔他。顺法故观众生顺法。嗔者嗔他。违法故须观空戏论。嗔者由迷一实。故观无缘二缘。二世三世。具如第七。言一念者。谓造善恶。最后剎那於一念中因果具足。故计性实。俱舍四种十二因缘。一念者。剎那是也。
  未开顷下。次位。鼠唧等者。鼠怪声也。亦如怪鸟作空空声。徒云唧空都无实体。叨。贪也。
  若内外下。安忍。得是下。离亦爱。以大车譬之。如前节节譬之。或者尚昧。是名下。结。亦名下。会向观法种种异名。
  广说下。去烦从要。略示此三。又依本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盘。是三即一相。三即三德。先展净名不断烦恼而入涅盘一句为三十六句。而言三十六者。且约一种根本为言。准初列文。须两根本。故初根本但作入名。至出涅盘方作出句。问。何故列两根本。答。能所别故。若欲立一根本句者。则出入相参为一四句。若两根本。出入各为四句故也。然两根本各在出入四四句题。故知实句但三十二。
  次别释中细寻易见。今仍恐迷。稍难见者。薄出相状。初四句中。并以凡夫具缚以为不断。第二四句去。以体为不断。第二四句中两亦两兼。一者体折相对。二者已断名断。余名不断。所言入者。分得有余。亦可折体无学。恐此文悞。双非约理。冥真名入。第三四句中。第一句者不得准前作两兼释。先将两亦为体折竟。次以折未断惑以为两亦。余三准例。第四四句者。例前第二四句兼两释之。十六句中凡云入者。并是入空为成句法。暂以外凡为初四句。是空所破。后出句者亦为成句。对入空说。然此空假且在藏通。义兼圆别。后文当述。然出入根本各自释竟。至下更释者。为示同故。
  次明出者。第一四句中第三句者。约中根大亦断故不出。能出故亦出第二四句中。初句者约小义立。第三四句中初句者。体门兼折为断两亦者。初未能出。为亦不出。后方能出。为亦出。折法非正。故云兼也。二乘亦尔。第三句中亦约折体以为两亦。并是二乘。故云不出。第四句中。理必双非。初句应云折体理真。云体法者略。下之三句皆应云理。中下从理。上根缘理。第三第四准说可知。
  次问答中云意通者。通三教故。对折成四。义通圆别。故更约之。则以界外折体消之。一一准前。但以别圆替之比说。
  次於一一下。从门开门以成十六。及以四悉随义应知。且如空门。体惑故不断。未断故不入。余之三悉不断义同。为人中。善生故入治中。是治故入。非治不入。第一义理准说可知。余三门悉意同。若以门对门。如前根本四句中说。根本与所开虽同空等。以空等句一一各有空等义故。故成十六。亦可对於不断等四。界内界外门义自成。入谓诣理必然。不入即理无所入。第三以理双照。第四以理双非。并以三德而为真也。出即起用。入谓冥理。断及不断四义同前。出中亦应更对四悉。文无者略。次此则下。复以别圆该通。通藏出人。折体名同故也。
  次三十六句般若者。虽依论问。乃以名异义同为答。此以大品色至种智不生般若生一句。开为三十六句。般若诸法意皆长远。般若即智。诸法即谛。故今相对各开为三。更互相生。若作名异义同。但以诸法替烦恼。般若替涅盘。智断既殊。义势各异。故更明之。况复诸法十六。各摄前来三十六句。此乃句句从圆说也。若从次第。即以小衍相对。衍中含三。故前料简方出别圆。根本开合准前可知。於中先明互发一十六句。次明互照一十六句。所言发者则有二义。一不思议。二者发习。又若境互发智。可论宿习。智互照境。又有二别。若转智互照不论发习。逐境互照即是发习。又空假互照通三教菩萨。中互照二唯在别圆。似通被接。是故应约。诸教诸位。谛智高下。权实有无。次不次等。自在说之。总论只是妙智妙境互照互发。
  次释三十六身。准论问答同异如前。不别而别即法身德。故直约身为三十六。化应报法为四根本。言出入者。约化兴化息。问。但闻三从法起。不闻法从化起。二从应起。法从报起。答。施故从胜起劣。开故从劣起胜。应以玄文三十六句感应对之。法身冥。三身显。亦可报身。自用故冥。化他用故显。
  次释病患境者。初略明权实。实中四蛇以譬四大。於中复以性升者如风火。性潜者如地水。薮者。此处无人唯聚水草。譬苦主众法合成。具如大经。四国等者。重譬四大近而复远。虚者弱也。乘者接便也。休者美也。否者衰也。
  诸佛问讯等者。病有二下。次分权实。初若偃下。权疾也。国王长者。凡俗众也。斥小如弟子品。呵大如菩萨品。何所因起。问因也。因兹复为广说。因疾寄灭谈常者。因佛唱灭。大众请住。故佛因斯广谈常理。实疾者。众生实或。权疾者。高位示现。如是一切非今所观。
  今观下。判。虽是实疾。仍须发得。不发而病自阴境。上智等者。譬前阴境已入六根。不须至此。故前文云不须余九。如躄大树等者。躄。倒也。根钝重。须委论观法。夫长病等者。通举能障。今此何必要须长远。发已障禅即须由观。下文结云四悉者。初文。世界经云下。为人。三乘字义当生善意也。起耶下。辨失。以显得即生善义。复次下。对治。又下。第一义。
  正释五门。初病者。先略辨脉所以中。[言*示]者候也。今略明之者。脉者血气所行道也。脉经云。文中易了而指下难明。老医尚迷。非此可具。今文五藏相者。非相生相克。但当藏太增。如木性虽直。今太洪直。火等准知。相克则依五行可知。
  面无光泽下。藏当体减。故使成病。木主肝故。若无光泽如木无润。火等准木思之可知。
  肝上有白物去。相刻病故。由六气以治五藏。治法如下治法中明。对稍便故。预列来此。后不复列。然亦不得全取字体。但调其声与音相当。即是其相。既属五行。随其相生即治五藏。今文对藏所出者。是即本藏之气。助养本藏。何者。既刻他藏。呼令皈本。其病鬼如灶君者。只是黑色。肾被脾害即成肾病。病鬼还随病藏之色。故第一本具列五色为五藏鬼。文次应在病因缘中。便故寄此。释脾云其色笼桶者。黄笼桶也。
  从又多昏昏下。六神病相。且准俗法。各守一藏。各主一根。阴是身本通於根藏。经律异相亦借俗喻各伐其功。六根六神各诤其德。
  次病因缘又自有六。次食不节者。如博物志云。若杂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锺。
  次明损益相云从腰三孔等者。大论云。腰有三孔。风次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合。凝变为肉。从此生者名为身根。乃至生於五情诸根。重如沉下等者。八触相也。
  此八触下。对息辨触。若顺四大即顺八触。五常五行。相生相克。主对各别。如白虎通.博物志。具以五方.五帝.五佐.五神.五兽.五音.五星.五味.五气。一一主对。故此九五皆有相生相克之相。五声亦尔。呼唤属木。语言属火。笑属金。吟属水。歌属土。五触者。木实火暖以对四大。西方属风故轻。此准大集。五气如前。婴儿者。释名云。初生曰婴。婴胸前也。接之婴前。以乳养之。如国王等者。拱手者。合手也。亦张华治李子预病。病鬼在膏肓。不肯治之。华乃逃走。俗方亦明有鬼病也。鬼病亦为八毒所泻。鬼亦不漫病人下。明鬼病由。由邪念故。兜酰鬼。即前文中五色鬼也。
  五魔病中。初辨别。次有病之由。
  六业病中。若煞等罪者。具如前文。五戒主五藏故。各病其根藏。治亦随之。若其持戒以动病习。亦随根察之。若用治者。即观心治。
  次明治法。初明同异中云不可等者。若失所者。如操刀失柄。反伤其手。怐者均也。带奚在脐者。胎中母脐注於子脐。食从脐入以资於子。气息亦尔。胎中母息而通子息。心多上缘等者。上热下冷。上气助之。故食易调下。分属阴少火。故蒋吴毛者。蒋添文.吴明彻.毛喜。并陈朝要官。皆禀息法脚气获除。具如百录。
  次引皇帝五行者。从金化下相生。从火得下相克。水遇土而不行。行字(户郎反)取声读耳。如金克木下。正用治法。若觉有病。知其藏已。皆悉止心。於能克藏。以制其强。
  又用止下。治四大病。各违其性。不令其增。言平常吐纳者。常仪坐禅。先吐除粗气。纳取安息。言依息者。依於报息而兼假想。如嗔故息粗。静则息细。假想亦尔。辨师者。第一本云。高丽人。用想治瘿。想如蜂房子去。咳空渐渐令破。如患症等。想针攻之。症破病差。阿含用苏者。想苏於顶。流注一身。乃至骨髓。日久劳差。如吞蛇者。如人食中悞见蛇影。谓为实蛇。因之致患。他人知已。令服下药。先着死蛇於下盆中。报云蛇出。病便差也。观心治者。如南岳患尰。唯专止观。不受不着。病自消除。
  方术中治咽怖之自差。治齿者。第一本云。向北斗云互疼。北斗治之即差。如捻大指等者。五指各主一藏。大主肝。头主肺。中主心。无名主脾。小主肾。咒具四悉。如法华疏。今多对治。命出入息者诵此咒时。仍须口云阿那波那。痛打等者。自居浙东。多见此事。
  次明损益者。心利病轻顿益。心利病重渐益。心钝病轻渐损。心钝病重顿损。然心虽钝。若善观法损亦成益。
  世间伤叹庸者等者。庸。常也。韵高等者。如匠伯辍釿於郢人。伯牙绝弦於子期。锺期不可遇。谁辨曲中音。治法既妙。故信者希。
  轸者。枕也。
  若修四三昧者。凡诸用治。具四必差。一道力。二冥加。三治法。四亡身。陈针是大师俗兄。开善寺藏法师。举人证事。陈针有相者云。死在晦朔后。时大师令行方等忏。见天堂牌云。陈针之堂。加十五年寿。
  如帝释堂下。引例勇进之心。如帝释别行道场。如释堂道场神。护如辅将。小横诸非如小鬼。城主等者。恇。性也。身如城。心如主。守者如身。神与身同生。虽常护人。必假心固。神守乃强。故护道场亦假精进。大论鬼黏五处等者。有人山行遇罗剎鬼。被鬼黏其手足及头。鬼问伏未。答云死亦不伏。鬼讶悉放之。
  次明修观者。思议中文甚略。比前说之。怖畏生死者。因病加怖。加修无常等。如婆沙中。佛令诸比丘看差摩比丘病。语云。能观五阴得阿罗汉果不。又观病去。支佛界。恐请难寻。须分为五。初推现果知往因。次推现因知现果。三狂渴下。观现果息现因。四若不下。现因息故十二息。五既不得下。结成支佛。初如文。次又二。初观有至名色。次观此下。推名色至识。初如文。次又二。先推色。次推识。初又二。初推色从缘生故无自性。次椎色从心生故无自性。初又二。初推五行。次推五藏。初又二。先横。次竖。五藏亦先横次竖。次从心亦先横次竖。初横者。四大从心是故不坏。以心持故。四大似心。次此之下。竖推心次第相生。故无自性。次识从下。推识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