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次出世。与上上合说。仍离为四教。是则藏通即出世。别圆即上上。故消前。又须依四教四门四悉。下中等名即四因缘智。初明佛。虽是下。菩萨造论。余三准知。以乐闻等。对悉下去。但作二段。先四悉。次作论。纵无偏申。或兼或具。比望可知。
十六门等者。门门各有四谛故也。门门各有菩萨申经。即是出假之心意也。
随类音等者。出假赴机名一音耳。一云亦然。表无私耳。云现身也。雨说法也。见闻莫不蒙润故也。若全依次第。岂能授圆。
次明入假位者。初位意。若专下根。则凡夫望崖。如入空时。见思重数。行位长远。大小诸行经劫累生。故云迢逆。故知诸教下根难致。上根之位一生可到。尚会中理。况出假耶。是故须述诸教位别。
三藏中先二乘。次菩萨。初譬二乘人。一去一住。住者譬退。行人下。合。次明菩萨不待经时。故云一转。
但佛下。正释二乘及钝根菩萨。并至法华方运大悲。名为出假。若七地下。引经以斥下根住空。故至七地。已齐罗汉已堕二乘地。故以大鸟为喻。论文自合。鸟菩萨身也。身大者多修六度。无翅者无出假方便。须弥者。三界也。虚空者。无量佛法也。未应飞者。功德未满。从菩萨三脱。游无量佛法。而欲退没。则不能作佛。若死。罗汉也。死等。支佛也。痛恼者。失菩萨本功德。大师随义。今为两释。犹未死故。故名为等。故方便及断见位。即两处死等。
如人下。显法功德大。先序所治病。重言五欲者。但通举不男。如二乘根败。阉者。掩也。闭。皇家门。
华严下。举胜况胜。唯至法华。得记生喜。遍寻法华前教。不见二乘作佛。及以如来久成。问。若方等不记。何故楞伽。大慧问佛。如来何故授声闻记。佛答三意。一为入余界者。二恐菩萨更求声闻。三变化佛非法性佛。虽有此问。经无记文。寻三记意。岂同法华。
又阐提下。更以涅盘对辨故大。障去余傥。不难别教。可见圆教。六根下。出假名同。功逾十向。中上可知。初心是五品之初。故引大品。五品亦得观行坐道场也。更约六即。良为此也。
初问者。以空例假。谓情下。答亦有三根。以例出假。谓情上似中真下。情即外凡。似即内凡。真见道位。情入下。重释上根。言触人者。亦指外凡。皆观之。故云触人。恐滥尔。前故云非谓散情。
若尔下。更难。凡云入者。须在益。次此有下。答。念处即益。何必真。次若益下。更难。退乃非益。不并下。答。虽非不退。亦并不退。设下。纵释。设退能修。异诸散情。
次问者。通别出假。必先入空。空心出假。假必即空。此二即空。与圆何别。答中列出三人不同。通虽即空。永不知中。别虽即空。后方修中。故此两教与圆永别。从圆人下。辨圆异别。言能作者。非别教别。次释胜别。文列五句。但成四句。初五同故。但恐文悞。应有六句。四句如前。除初句已。更加假中与空相对。即六句也。
若尔下。难向六句。还不殊圆。何名为别。然下。答。若更同别。何名为圆。欲现劣别。弥易於胜。
二明利益者。实益必在别圆地住。此是第四节示文旨也。所明真益岂非文意。次第假相其文须明。先总序真。应先明由。后云法眼。必非地前。指真分别为法眼耳。
次应以下。以应格藏。验非法身。三藏下。约教正释。佛尚非真况复菩萨。约教当分。彼教无故。今欲比决。故且置开。应有下。且斥藏通。应有始终。对化言之。别教教道地前未说。况复藏通。别教下。正明真应。即登地去。见众生病。知病根本。如人见水知水渊源。识药内实知药体性。印谓符印。以铜为之。使天下同。今用诸教与机相构。是则无明为病源。中道为药府。种智印无悞。真法眼不差。和光下。现身处处结缘。为利物始。机熟之时。八相作佛。见闻皆益。故名为终。次明圆教。若得下。对邪料简。所以下。释。权位长故。难滥不简。以有漏等者。亦如毡多欲见如来在世之形。令魔为。现已偈叹。不觉作礼。大经四依品云。魔变作佛。相好庄严来向汝者。常捡授定其虚实。老子等者。彼经乃是道士王浮伪制。今且纵之。还托佛形何关道士。举胡五印路阻途乖。变释等者。具如释签。引大经文。尚非三藏五通者。亦依根本。无无漏故。无念处等。故云世智尚劣。三藏安比别圆。化语下。责夺。雷者。如阴阳发雷同生物。
三结破法遍者。竖论应在三观后明。亦是取意。此中预说。於中先寄三谛以意斥文。次举要下。结示。初三谛中。初约真谛。先出文相。复先明凡情未破。见位此位尚未入真。况不次第。入实。初独举见。意已兼思。故此次文见思并举。
次略引三譬决者。所触不同而生各见。如计佛性五阴不同。离此都无。各计成过。是故总文不即不离。不即故凡非不离故是呓言等者。呓梦说刀。刀名虽同。及责形色。都非刀体。故王笑之。全非我刀。故知但是所计不等。贝粖非乳准此可知。故破见思适但是入空。
就文字等者。说意也。文但入空。故云如此。意本圆极。故曰不然。见思下。正出文意。教权理近。别语见思。理实见思全是法性。岂见思外别立无明。故但依理达为法性。通约名等。五即论遍。别约分证。究竟方遍。
次出假。亦先示文相。次显文旨。故云亦尔。文相须在法眼论遍。
六根已下。次论文旨。文旨虽即。不次第破。粗惑理教数任运先除。故相似位一音遍满。佛现身中。此即不思议假之气分也。
障通下。约中示遍。中理本遍。故宜文想。直指无明为障妙假之神通也。然虽无文相。既别对无明。及在二观后。复似文相次第之意。
故举要下。更总明之。故观见思即见法性。岂有三观前后次第。
前观下。示遍意。结遍之文。末应在此。恐迷二观。观法重沓。故於此示见思法性。此即第五节示文旨也。
次正释。即四门不同。先临空假。次举入中。揽前对今以显圆妙。生不生等者。牒前入空。即不生生等。是述文旨。自即等者。更引自他对显空假。空假只是自他故也。
次牒前假及今入中。比空可见。三既相即。纯成妙三。此第六节示文旨也。意虽若是。还须附文。故今释复更开为四门。初明观意。於次第中重申文旨。次第虽即在二观后。文旨即是粗惑先除。故约数搜求。令尽文旨。今了三教未涉圆融。三藏可见。次通教中。初明理同。故无别见。虽无等者。辨有名无实。亦得下。简后非初。次别教中。初约谛离合。知而未观。且辨异前。无知为本。照此下。明真可为中。纵容有理。如眼等者。更以譬标真因分齐。云何下。释。虽期心本。眼暗故穿傍。傍实无眼。如中出边。先治眼暗。如或先除。况谓正为傍。三谛俱假。例如下。举例。方便如二谛。见谛如见中。次圆教中。有法有譬。初云破两惑者。故知圆位即生可获。故南岳恨领众太早。
次譬中。先以兵譬能所。次以治铁譬能。器械譬止。身力譬谛。智谋譬观。今应皆譬圆止观等。一日譬一生。两铁者。约教说之。故云烧治。
次修中观缘中。初正释五缘。缘名同假。其意大异。假中五事为出假缘。今为具五故修中观。
次释中言无缘慈悲者。三慈具足乃名无缘。此慈下。结成三谛。文在大经梵行品。初云慈有三种。一缘众生。如父母想。二者法缘。见法缘生。三者无缘。不住二相。大论明悲。三种亦尔。
上两下。比斥。共藏通故。慈若有等者。梵行品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此慈非是二乘境界。准义皆非诸偏境界。二乘全阙故且对之。历一切法皆云即慈。慈即如来等。
手出师等者。此明慈有折伏之用。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放护财象欲害如来。如来舒手现五师子。实无师子。慈力故尔。举石空中等。亦复如是。如磁石等者。此明慈有摄受之用。犹如磁石。任运能吸铁。火烧薪。葵藿随日。亦复如是。如水生火等者。明慈有断恶之用。水中生火。水不能灭。故因二观所生无明。二观所不能灭。次以枝叶譬前二观所断苦集。次以灯炬譬前二观所修道灭。次举二譬以譬无作。
三求佛智中。初明佛智。智必有眼。故兼明之。智即能显。能显既广。所显必深。深竖远横。眼智觉了。莫不同遍。从因至果。究竟具足。若修下。以譬兼合观功能也。目足者。譬圆解行。到池等者。解行所至。饮服等者。亲食理味四德之水。水性不别。有冷等殊。佛性无别。有常等四。见池等者。池。涅盘也。尽果德边。佛性底。名见池相。见法横周名见方圆。见理竖极名见深浅。体权识实故云方圆。四即不同。故云深浅。见即佛眼。饮即佛知。知见体一。池水不二。法性无染。名为清净。
四学大方便者。初通序依体起用。无谋等者。大智也。不假先念故曰无谋。住首楞严大定也。
不可思下。总叹智定善巧功用。即体内方便也。示空中风者。风界无色。亦令可见。火不能烧。由中方便。为此用故。学於中观。
如弥勒下。寄於二圣以显善巧。净名居士虽俗中长者。而一生补处。受折嘿然。为成诸天圆常之机。自非善巧。安有斯能。是二大士槌砧更扣等者。弥勒用权而隐实。居士谈实而弊权。弥勒以说不退行之槌。扣净名之砧。净名以呵一生补处之槌。扣弥勒之砧。互为砧磓。为成器皿。故得法忍由闻菩提。令难悟者。难悟之人悟偏尚难。由闻菩提得无生忍。若非二圣磓砧之能。安令天子妙位斯在。
又如来等者。寄佛化小以明善巧。且寄渐初以立化事。一往称为不即说大。四时七教盈缩不同。无不成令归乎一极。乃可名为大巧方便。是故下。更述化意。种种方便意在真实。更以等者。述用权意。佛智等者。叹佛同体。权谋叵测。故以下。重牒前文。用方便结。令钝菩萨法华入圆。是则弥显善巧之功。寰中者。谓法界为城。法王所都。法王不偏。理性无外。受化会理名契寰中。若此环字。庄子注云。如圆环内空体无际。
上二下。寄文殊外化以明权巧。毗舍离城有尼乾子。六万眷属。身子往化。皆舍之去。文殊化为异道师徒。入彼众中。初同后异。彼弟子皆付文殊。用为说法。悉皆信受。五大精进者。佛悉起行。方名为大。若有勇健解髻与珠。故此勇健名之为大。
不动下。引金光明。果精进况不为二边所动。永不退入恶道。不失实相正理。方名菩提。萨埵。即萨埵王子。往为大法不惜身命。已名精进。今至果地起礼骨塔。复名精进。
上两观下。重约赐珠。比决开权。明精进功妙。故佛轮正见小众。莫不赏赐。前虽随功。终归解髻。一代利物归乎法华。
三正修中观者。先且泛举。虽知难观。若直令观中破细无明。凡尚不识欲界无明。故云悬绝。尚非四眼二智所及。岂肉眼能见情知虑耶。是故斥云非眼虑等。例如下。例易况难。引难从易。故举二观以况观中。难则俱难。易则俱易。初举真况观真之时。亦无色像。推阴假渐似渐真。
次以假况。恒沙三昧何由可观。但观於空渐明渐利。今观下。次举例。前但研二智。渐见中现二智之体。既是无明。观此无明即是法性。自然双流自然双照。如竖说尚似非遥。况观色心无非法界。故二智体并是无明。言智障者。有三番释。初番。二智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次又此下。中智被障。故名智障。三又能下。能所相对。得智障名。至此卷末。具引达磨郁多罗释。
云何下。欲观中道先审观意。云何得知二智非智。以观审之。知非智相。既非智相理须观之。次观此下。正明用观只是三假。一一假中皆以四句自他研责。初观无明即成因假。言与心相应者。法性为因。二智为缘。与心相应名所生法。法即无明。故立无明为所观境。此下用观。四句推捡。二智叵得。问。若尔。应唯推无明。云何复与法性对责。答。中智望之。贬为无明。今未识无明。但推二智。法性无明自他共离。作此推时无明自破。
作此等者。明能推观。亦应结成二空等相。但是文略。遥望见者。如夜见杌。杌譬法性。人譬无明。故初观时二俱未审。起四句下。合。既云起执。似初观中。为成次第居二观后。执故失中。故名无常。前见思等者。述所破也。不同前二。但破见思及以尘沙。今推观智。即破无明。言金刚者。非二观智之所能破。能破须譬龟甲羊角。观破下。结名。二观如文。此理下。不观观。
复次下。明三止。初总明用。止与观不别。略列而已。体是即寂。与前为异。如持下。引譬。观无虫水。见尘似虫。而不审实。十住见性亦复如是。今全未见。义同不了。亦可用借前人杌喻。意亦如是。
复次下。六十四番。如是下。重示四句方法之相。句即是门。由一一句皆能通理。为不了者施设多门。即以四句为能通处。非所通理。因能通处见所通处。故云因门。随句见理诸句自融。诸句研试会有相应。烧名起执。具如前释。
次观法性即相续假。虽观无明。无明未破。有一分定。谓为法性。是故须推为从何生。此中先牒前法为所观境。先法次喻。喻尘杌者。双指前譬。前观无明知非法性。故喻尘杌。今观法性知非法性。所如尘杌。应须观破。不了之想。具如破见相续中明。准前亦应成三止观等。文略不说。
如是下。六十四番。修观法尔。故无余途。三观真缘。即相待假。初明行。相待为境。即观法性无明观智。初总立。应知此智未见中理。故知非智。推此非智待谁得名。亦有二待。望佛为横。我当为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