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三种意因移者。变易土中因移果易。及通菩萨等者。等取别教十住尘沙。虽不等者。释疑。疑云。界外润生但由无明。何须先断尘沙惑耶。释云。障化道故。化道未行无由耶理。是故先断。尘沙为枝。无明为本。探说后位。故云皆去。故知假观正摄等者。三中初人断彼尘沙。是人必能进断无明。故云摄也。若别论者。无明始终中观所摄。若别圆等者。约相摄故。故兼圆人。此中正意明三意生。后之二人。别惑之名义兼无明。故云被伏。若单尘沙。界内已断何须论伏。故於界外但更修观破彼无明。故云三道从断位说。故云初地。既但云地故知意生。且论权位不尔。岂圆六根更入别地。二十智者。玄文智妙且列谓三藏七。通教五。别圆各四。亦为三观所摄者。四教各有断伏之位。辨观不同。不出三观。对位判之亦应可见。然有通别。通则藏通。通为空摄。别假圆中。别论如前。
  次摄行者。不出正助。毗婆舍那等者。引大经证。今以定助慧者。具举须助。是故引之。其实定慧俱是正也。事慈等观方乃是助。四教皆以前前助於后后。自他悉然。言俗理者。恒沙三昧。言俗事者。神通等也。中观中云摩诃衍者。具如大品广乘品中。须辨通别以应今文。十二因缘即佛性者。从三道说。具如三法中说。从复次下。广明法教。四意止者只是念处。心止四境名为意止。三十七品。如十乘中。四谛中三有为者。苦集有为有漏。道是有为无漏。故此三谛并名有为。十六行者。诸论广明应略知名。苦下四行。无常.苦.空.无我。集下四行。集.因.缘.生。灭下四行。尽.灭.妙.离。道四行者。道.正.迹.乘。婆沙云。见苦时亦见余三。文不说者。有余之义。三谛亦然。
  十八不共至下。助道中明。今文但对九法。余九法无。应云。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止摄。欲.精进.念.慧.解脱.解脱知见无减。观摄。三三昧在第七。末明六度。如随自意及助道中。九大禅。如法界次第中。百八三昧。楞严为首。委如大论。十八空如下第五卷。十喻偈曰。幻炎月空响城梦影像化。五百陀罗尼。闻持为首。名在大品.大论。
  次摄一切位者。初来意中欲辨有位先明无者。圣心本寂。逗物机异。自非绝位安能判之。又真无俗有。双美故也。故楞伽佛语心品云。第一义中无复次位。经文无位。唯此一文。上下诸文咸明次位。而多明通别少说藏圆。经文具有四教文相(云云)。
  大乘下。明有次位。良以下。和会有无。兼防执见。故云何嫌。初明三藏七贤。即七方便。七圣者。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时脱.不时脱。二十七贤圣者。初果向三。谓信行.法行.无相行。及初果为四。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於此第三开为十一。谓中.生.行.不行.乐定.乐慧.转.现.信解.见得.身证。并前七是为学人。十八开无学为九。谓退.护.住.思.死.不退.慧解脱.俱解脱.不坏法。俱舍小别。大略可知。
  通教位者。既无四门论部位别。故但依经列共十地。次别地位者。楞伽初地为佛所加。百界作佛华严亦然。今家多用璎珞。地位定故。不得意成三十心等者。施设教道。意在见实。犹居地前名不得意。或纯假观者。一者且辨失意之位。二者教法只在地前。初地即入。初住故也。
  圆位中开示悟入且证因位。等觉或在十地中明。开合四句判圆位次。具如玄文。十四般若者。问。仁王但有十四忍名。今何故云十四般若。答。忍因智果。忍伏智断。今经从断说。问下料简者。为不晓者更重立疑。执前楞伽及诸大乘。明空荡相何须明位。而云止观摄於次位。答中还以如前所引大乘意答。
  虽说下。牒前。良以已下诸文汝避有入无。意偏文局。便同外道邪见等也。
  中论下。引论以斥执无位人。位即因果。若执无位。何殊外人拨无因果。
  无何等下。重征执者无何因果。见既未证。但破生灭。尚不下。况尚无三藏。况有后三。此斥下。结意斥执於无位之人即同外道。都无因果。若斥下。一往与之。汝若以大破小。应须有后三番。汝既大小俱无。焉得不同诸外。
  如我下。正出今家破用之式。但以智破惑。名之为如。汝所破但以惑破智。谓之为破。不同外道。推与谁耶。问。下引论偈。一一位中及以料简。皆云破三道者。何耶。答。前初明理。理全是惑。乃至智位三道。即是此等所破。故须明之。
  点此等者。此引中论序文。言一语者。即是破也。以大破小为治内。以小破邪为治外。序云。百论破外以闲耶。斯文袪内之留滞。今文通用彼序两意。以成一家破立之式。准教大旨。复应以圆破偏。今但下。还前来二谛释义。二谛是有无。有无皆有教。
  次引中论者。论有四句。且以三句对於三观。观理浅深故生诸位。此中不以初句对次位者。即指因缘但是所观。故今并从能破立位。言为如佛者。以佛地边有菩萨地故。又如佛者。至此地时亦能八相。八相如佛。故云如也。
  六摄教者。但有指撝分判皆名为教。是故通摄邪正偏圆。僧佉等者。一切外道所尊有三。谓迦毗罗等。具如第十卷中。此即其一。
  九十五道者。此指别耶。准九十六道经。於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故大论云。九十六道中。正者唯佛。於九十五中。二名似正。谓阿毗昙道.修多罗道。五行六甲。白虎通委释其名(云云)。阴阳者。太玄经云。营大功明万物者曰阳。幽无形不可测者曰阴。俗之所计。一切世间莫非阴阳。故此世法流於世间。本为济世。世人计之反入邪道。八卦者。震.兑.离.坎.乾.坤.艮.巽。一卦六爻。爻谓适时之变也(云云)。五经者。白虎通云。孔子见周道陵迟。自卫之鲁。以定五经而行其道。礼记经释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疎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谦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今时谓礼.乐.尚书.诗.易.春秋。有云传礼各三等(云云)。此今略知。不须广释。云何下。明出世教。二论不同。初如第一卷辨。次空经中具含七教。无秘密者。如前料简。观心下至如来等。即藏等四。
  又观心下。顿。
  若观心下。渐。法华会归。故非八数。涅盘约人。皆知佛性。故四句皆即。若准大经。华严初顿。今逐语便。且别明之。渐中仍更存於四味。故以三藏为乳。加共般若为酪。虽无别部。取方等中一会一时。单共者是方等般若。皆云即者。约能摄说。次明法华.涅盘者。显能摄。同用二部。次不定中。云若观因缘。又观因缘即是佛性者。此有二意。一现在习圆。成不定人。无知圆理。或且观生法。重观见性。二者发习。发习又观。即是习发故也。故云煞人。空假中三准此说之。
  略摄下。以略例广。
  复次下。明心摄意。文具二意。即是能诠。所化不同。言所化者。破心微尘。出一切法。约佛先得。即是能化。
  上六下。第二互摄。问。如前已足。何须更明。答。前虽似具。未互相收。故更明之。故今文云。次第可解。言直以者。一文尚遍。况六互摄。如一金中具一切法。今只此六何足可收。然虽互收。应知理惑。唯理具五。若余四门即事理两具。惑则有二义。一具观惑及以智体。体是惑故。惑既如是余五亦然。细思作之。说不可尽。
  次偏圆中。初来意者如前所摄。六重两摄。一一相摄。及以互摄。故云无法不收。收法既多。故须分别所摄相状大小。即是略标。初二两门。共不共明。用三四两门。半满同大小故不别明。故圆顿实三。一向不共。偏渐权三。有共不共。藏通是共。别是不共。权实虽与前四门同。须将权实以简前四。小半一向权。大满有权实。圆顿一向实。偏渐一向权。思与不思。更简前五可见。故此五章文五义三。半满同大小。渐顿同偏圆。权实判向四意。唯在於开。
  夫至理下。说章意。无说而说。具有自行化他二谛等意。具如前说。
  以小下。明意。言须识所以者。岂以方便名同而令大小理同一。况复大中仍须简择。是故方便种种不同。
  小者下。正释。初是小乘观相。
  如释论下。示邪显正。初二句立。次二句释责。
  次折下。破。言方分者。无尘而已。有必对方。方即有分。即有十分。次破其更折极微。若尘可尽。则诸尘悉尽。如何和合而得成身。故尽不可。若一不尽。尘则是常。若一尘是常。诸尘悉常。若是常者。身应不坏。故非正折。折心亦尔。折至剎那。尽与不尽过亦如前。故知心色非断非常。
  论文下。示正折相。折非正宗。故云仍明。亦先色次心。但观无常。不观尽等无明等。始从无明至中阴时。我与父母无明和合生於色身。正必有依。并由心造。心色无常。安计不尽等。如是推时尚见法性。何但无常。即三道本坏。
  折名下。得名之由。我佛法中本无折名。折名乃由对耶立正。何但折法功能。佛法如甘露。见着如多服。失理如早夭。於外生计如铁锁。於内生计如金锁。计由内心。故名为自。既与外同。故成无因。
  故大论下。明用破意。破能计着。本不破教。
  凡有下。依门修观即须具十。若不涉十则乘坏驴车。次明大者。初示观法。大人下。引人教验。
  例如下。引例。凡用例义有逆有顺。此中乃是反以小例。若小中有大犹名小。故大中有小仍名大。
  所言下。对辨法体。两重法譬。先折次体。折中云三藏名假等者。揽阴成生之假阴实。既横计实。须折入空。
  今大乘下。次体。生阴俱有二空。是故皆假。此中虽以镜像譬衍。小乘亦谓像是实有故。故婆沙云。镜像是有法。眼识所得故。毗昙人计像别有一。具四大种起。言婆沙师譬者。即正量部异师所计。似於衍门。故毗昙师不受此义。引佛在一方木上者。佛从耆山入王舍城。中道见之。坐上说法。木可为通所博。今文从义。而云金土。二义同故。端[迭*毛]亦从因缘有。故与[迭*毛]木义同。此十八空义通三教(云云)。
  复次释情理不同。且从巧拙以情理判。大乘去。释随理。对彼三藏即不即异。得事理名。即义复深。以空含故。分於见性。不见性别。言寻幻等者。寻幻得师。如见通理。寻师得法。如见别理。梦喻亦尔。眠.梦.眠心。三法不同。
  若尔下。合。与喻而不相应。但云寻幻得无明。寻无明见佛性。不云寻幻得真。寻真见佛性耶。答。真即无明。若寻无明即是寻真见佛性也。
  次明体门修观。应云三四。从总但四。此观下。判诸门生着悉用幻破。故知大也。
  若得下。斥夺。十二门着尚须幻破。终不下。斥庄尚不识小。能之与所若着若破。况复大耶。是故永别。然世讲者随於名相。滥禅者或於正理欲将逍遥齐於正理。岂可同年。王瞀夜云。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法既不齐。人亦可判。且置法法报。以应比之。优降天殊。是非永隔。南山有十喻九箴。用形耶说。具如甄正.辨正.笑道.心镜.破耶.二教.牟子等文。广明异相。古今辨异非是一途。犹有不肖之辈。尚云有何彼此。萤日等者。圆门生着尚须三藏有门破之。况复庄老而滥佛耶。山毫相绝者。彼齐物论云。秋毫不小。泰山不大。今弃彼均齐。借用相施。自言道真等者。迦叶睹佛大神变已。仍为矫言。云不如我。
  次明半满者。名在大经。今非判一期一往辨法。暂且用之。九对十二。以分半满。
  世传下。多师所计。总云世传。涅盘是满。乍可纵容。法华.华严如何并半。流支所判复非通方。般若去满。何以不简二乘半耶。
  今明下。今意云既符大小。准彼可知。以半满替大小。约五时委悉明之。
  次偏圆者。亦对前二以辨通局。兼以譬显。於义自明。
  言通别者。通论以小为偏。於理未失。但偏义稍远。与小不同。故须更辨。言半月者。彼方为言。於此乃是半中之半。亦可月形半故名为半月。上弦初八九。下弦二十二三。以由前月大小别故。故使两弦奢促不同。故今以弦譬小半。时节定故。从朔至望余阙一日。并譬於偏。以偏义长。故云始自等也。弓蛾并类。初后月形故智偏半。二义不等。
  小半下。合。引大经者。未闻常来。皆名偏故。
  四渐顿者。由前得后故云由。赖浅至深故云藉。由为中故。先修二观。故云由深。足极二名。有通有别。通则俱通初后。别则极后足初。初心修观万法具足。或尽德满至后方极。此亦下。同异。亦云大小。可以意得。
  今更下。料简。亦是广释。初约四句。下约七教。正明开权。至权实章其义方显。初三四句中。前之二教。据设教意而得渐名。非禀教者。别教但知顿理而已。行必经时故成方便。方便之言兼於二义。藉地前故。闻但中故。
  复次下。以观等四。约於教证验其权实。所以圆教四法咸实。言唯此等者。约人则对斥二乘。约理则对斥二谛。教行二种比说可知。言入室等者。慈室解脱。忍衣法身。空座般若。观於三德。故云行实。
  次前两下。约教等四以简权实。则三法及教因通果塞。故前二教。在因则四法俱有。禀於权教。行於权行。以入因位成於因人。在果乃有成佛之教。无实行人来证此果。何以故下。释出无意。以灰身故。何处更有行证及人。假使至於三十四心。亦非佛果。别教有无似同前二。但至初地任运入圆。故不同前贬为灰断。初地尚尔后位准知。言后果者。应云妙觉。初地尚无何况妙觉。初地似果故用况之。果反成因故果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