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义例科
摩诃止观义例科
【科】答浚流本清挠之未浊。
【科】真源体净混也讵妨设使印度一圣来仪未若兜率。
【科】二生垂降故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
【科】故独自诗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
【科】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着推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累何能缚。
【科】况复三观本宗缨络。
【科】补处大士金口亲承。
【科】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科】况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
【科】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
【科】问大师口决纯为治病为复更有余心要耶。
【科】答诸皆治病。
【科】唯有一偈云师尝教诫言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
【科】释曰心若系境境必系心心境相系名为实缘复由后心心心相续心心相系名迭相注即是心注於境境注於境境注於心心心境境念念相注如是次第剎那无间自然从於观行相似以入分证故云入实。
【科】第六行解相资例者
【科】如分别中总以十义分别十章於中且约自行化他则前八自行於中去果论因则果报为果非今正意前七为因正明修相於七因中前五生解后二为行。
【科】分别文中虽以起教取譬於自起教化他义当於解越次取文兼化他故故自行解唯前五章是也。
【科】大意虽有行及果报等文但是示行及果报等令知始末非谓即是修行相也。
【科】何者修行俱须二十五法以为方便十乘十境以为正修。
【科】所以者何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
【科】故知必须五章以生妙解於生解中大意则略解始终自他因果则文略而意宽次四专在名体则文理俱广。
【科】故以广解导於行始使二十五法随教甄分会开废粗方可得名妙行之首也。
【科】是故五章一不可废若用此解而修十法则但释十法名宗次第於理自足而今文中相犹广者为钝根者仍恐不晓观法次第故引前解入观委论又恐繁文故於阴入具释十法九境比知是故诸文不无旁正。
【科】且如十境只一念心行之地也一一显示境相不同行之种也。
【科】一一起於十乘观法行之雨也一一转成不思议境行之牙也一一发心行之干也一一安心行之叶也一一破徧乃至正助行之华也一一次位以至离爱行之果也。
【科】若无六事道树不端。
【科】次第虽尔若从人说上根即於境种而生於果故文云直闻是言病即除愈为中下根更须后法是故文云至长者所为合众药。
【科】又於十乘一一复须了其文旨一一皆依不思议寂照止观文之髓也一一乘相生起次第文之骨也一一引事助成行相文之肉也广破古旧问答释疑文之肤也。
【科】又释名等四文兼於肤义兼於肉意即骨也意下所诣即是髓也。
【科】若无四事法身不成。
【科】是故读者行者须知缓急无得谬指偏言僻意令行不周。
【科】修行之来岂过集解而起方便行因得果果满教他他机我应感应斯息自他同归灭理真性。
【科】今之一部意唯若是故此十章摄无不尽。
【科】○第七喻疑显正例者
【科】此所学宗同禀一师文理相承终无异解忽遇僻者因问异答事不获已而征喻之。
【科】问顿教有几种。
【科】答有渐顿及顿顿。
【科】喻曰夫讲贯之法先观本文本文立名不可取异求异会释仍须体同顿顿之名经论不出一家着述诸部所无若名体俱无修行何托若以顿顿是圆如圆圆等此义可尔既分二顿渐顿为圆更加顿顿为何所拟。
【科】问此二位者断惑何殊。
【科】答二位不同若渐顿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顿顿者初住已前圆伏五住登住已去圆破五住。
【科】喻曰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证属圆处处皆尔故圆教四念处云如冶铁作器本为成器非为除垢粗垢先除非关渐次顿顿既云登住圆破即显住前五住全在当知此义非别非圆圆则初住唯破无明不应入住五住俱断别须住前五住全在住破四住行破尘沙登地方破一品无明故知非别离二别立无教可凭。
【科】问二顿修成其相何别。
【科】答渐顿观者空观先成顿顿观者三观俱证。
【科】喻曰此甚违背一家教文既云渐圆是四教中圆应依六即判此圆位则不应云空观先成何者五品即是观行三观六根即是相似三观初住已去分证三观如何乃云空观先成又复不识见思先落似位之意若先成者何名似即顿顿既云三观俱证为是何位若在初住与渐顿何别若在住前都无此理若云住前但伏初住俱断诸教无文方成邪说。
【科】问据何得知有二种顿。
【科】答准玄文八教谓渐顿秘密不定渐又四谓藏通别圆此四兼前名为八教渐中既有最后一圆渐外又复更立一顿故知前圆但是渐圆别立一顿即是顿顿频将此义以难他人他无对者唯我独知。
【科】喻曰依此所判则有多妨。
【科】一者不识教名之妨别立一顿乃是华严最初顿部佛初成道未游诸会不从渐来直说於大大部在初故名为顿部仍兼别不得妙名岂以兼别之经翻为顿顿法华独显却号渐圆。
【科】二者不识渐开之妨言渐开者准法华玄华严顿后别为小机不动不降施於渐教渐教之初先说三藏三藏教后弹斥洮汰方具用四故云开出故玄文中自鹿苑来至般若会皆名为渐岂此渐中有於圆教便名渐圆又玄第十渐顿判教自华严来至般若会皆有渐顿华严圆教与方等般若中圆圆既不殊亦应并名为顿顿何独华严若方等般若中圆名渐圆者则华严圆教亦名渐顿何关余部。
【科】三者不识教体之妨若渐开出四如开拳为指唯指无拳合四为渐如合指为拳唯拳无指存渐则教唯有四没渐则教唯有七俱存必一边无体立八则体惬名宽。
【科】四者抑挫法华之妨近代判教多以华严为根本法轮以法华为枝末法轮唯天台大师灵鹫亲承大苏妙悟自着章疏以十义比之迹门尚殊本门永异故玄文中凡诸解释皆先约教判则三粗一妙次约味判则四粗一妙如何以粗称为顿顿以妙翻作渐圆。
【科】五者不识顿名之妨若从行为名圆只是顿是故旧题圆顿止观若从味立称则顿异於圆故判初味云高山顿说若将判味兼带之顿以斥判教独显之圆一何误哉一何误哉。
【科】六者违拒本宗之妨本师赞为独妙学者毁为渐圆抑实扬权有何利益。
【科】七者违文背义之妨经云已说今说当说而於其中法华第一华严至般若名已说无量义经名今说大般涅盘经名当说依彼所判则已说第一何关法华。
【科】如此独知闻者掩耳。
【科】问从渐开四并前但七何成八教。
【科】答开出四已仍有一渐。
【科】喻曰如前第三妨中足知迷误彼既不知渐从鹿苑以至般若将何别立一渐教耶若知鹿苑至般若来约时名渐终不辄判四教中圆名为渐圆岂判法华劣於乳教。
【科】问法华经部为是何顿。
【科】知非顿顿。
【科】喻曰此师非但不识顿渐之名亦乃不晓结文之意玄文释前四味教竟次以渐等结释法华云非顿渐秘密不定初云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定非不定结非秘密不定秘密不定通前四时次云是渐顿非渐渐结非前顿后渐教。
【科】言渐顿者约前四时渐中有顿顿中有渐今法华经迹门圆说与渐顿中其义不殊但异渐中渐耳。
【科】言渐渐者鹿苑一方等三般若二。
【科】顿中之渐即是别教与渐中渐其义不殊故不须简顿中之顿同渐中之顿亦同法华是故顿教不须别简。
【科】故玄后文今法华迹门与诸经有同有异本门与诸经一向异。
【科】同者谓诸部中圆异者谓诸部中兼於三教。
【科】不见此意望声释义便谓法华但是渐顿非顿顿也。
【科】文中只云非是渐渐何曾复云不是顿顿。
【科】问复何得知法华是渐顿华严是顿顿。
【科】答据法华中诸声闻人从於小来经历诸味至法华会方始开顿故知法华是渐顿也华严居初不经诸味故是顿顿。
【科】喻曰今法华经圆极顿足此从於法不从於人不应声闻从於渐来即依声闻判经为渐。
【科】况复声闻不过五百千二二千此等但名开权显实又有菩萨开显何独声闻如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等。
【科】又下文云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大喜充徧身又有显本如分别功德品中三千微尘数乃至一四天下又八世界尘数初发菩提心况下方踊现并妙音东来严王诸营从文殊所教化。
【科】如是诸众何曾历四味。
【科】应当从此方判经为顿顿。
【科】况复法师品现在若灭后若有闻一句皆与授佛记。
【科】华严经众虽不游渐有二义故不及法华一带别二。
【科】覆本岂阙二义便称顿顿具二义者称为渐耶问亦有菩萨法华闻顿而独从声闻判耶。
【科】答据多分说。
【科】喻曰如前所引应以八界及闻一句为多而反以声闻为多者非但玄理不会亦乃读文未熟。
【科】应知声闻钝根菩萨法华经前机缘未熟不堪闻顿更以方等般若调治方堪来至法华闻顿是故应判此法华经是开渐显顿故名渐顿。
【科】人不见之谓非顿顿。
【科】问据何得知渐圆之教四住先落。
【科】答如引仁王长别苦轮既云别苦知是渐顿如引法华六根清净云肉眼等知是顿顿。
【科】喻曰此一家义前后皆引仁王以证法华法华云无漏意根仁王云长别三界两经皆是四住先落且於界内得无漏名有漏业除故云长别当知二处文义本同如何分擗以证两顿。
【科】问三种止观中圆顿止观是何顿耶。
【科】答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譬喻三止观以通者腾空喻於圆顿至第七卷识通塞中中即三观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顿顿文云别则略指三门大意在一顿又三止观竟又云今依经更明圆顿又第五卷安心文末初约三止观结数次又约一心止观结数又第一结发心文先三止观结次云又以一止观结此等皆是三止观外别一顿顿之正文也。
【科】喻曰一往引证似有所凭子细推求都无所据何以故以违文故生多妨故。
【科】何者如破神通及依经更明文在序中序是章安所置说止观时未有此序如何预将正文破之。
【科】又三观本传南岳如何弟子反破师宗乃成逆路伽耶论又南岳禀承慧文龙树既破师法观心论中何须更云归命祖师。
【科】况两处神通其义各别序中以顿行者譬通者履空空无浅深履者阶降空喻顿理履譬行仪行虽阶差仍名圆渐理无深浅不当偏圆第七卷中以步马神通喻横别三观神通即是别相之中故以中即三观破横别之中。
【科】如何不见近文远破未生之序。
【科】次依经文更明者前以三喻证三文竟更依华严以证圆文故云更明再治定文意在於此。
【科】如何见一更字便於三外立顿顿名若引华严即名顿顿者玄第十卷亦引华严方等般若圆证於顿华严既其非是渐圆方等般若宁非顿顿。
【科】言别则略指三门大意在一顿者彼料简文问略明三种止观略与大意名相似同是故重问云何同异答中分於通别二意通则略指只是大意别则略与大异不同以不同故略有三种大意但在三中之一故文云渐与不定置而不论。
【科】人不见之便於三外别立顿顿。
【科】安心文末先以次第三观结数次以一心结数次第义当於别一心义当於圆此圆还同初总安心为结数故义开三别次还依本以结一心。
【科】不见此意异说便生。
【科】言发心文末一止观结者大意五章文相宽总是故皆以止观结之或时唯用一止观结如六即文六文皆一或复唯用三止观结如随自意文末或时俱用三一结之如前所引复阙无结文如常行等三种三昧。
【科】又若俱用三一结者只是通别不同何者一种结云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当知三种无不发心邪僻心息又三种结者亦是通义以通三故是故结之始从三藏终至圆顿皆悉有於渐顿不定具如第三偏圆文中及玄文第十判教中四教是别三种是通此第一文不历四教一一三结总以四教共为三结以三对一三复为别。
【科】人不见之便以又以之言凭兹别立深不可也。
【科】问两种顿位同异云何。
【科】答住前则别登住则同。
【科】喻曰凡列位者皆须准教及以古师一家立位唯分四别一期教迹因果显着有始有终莫过此四三藏则四果支佛百劫僧祇通教则三乘共位及名别义通别圆并立五十二位但行有奢促断伏不同圆依法华更加五品一家所用诸部咸然辄不曾闻两顿之位已如前破。
【科】问何故分别立二顿耶。
【科】答由根利钝立二不同。
【科】喻曰自昔承禀一圆家教法不见二顿而分两根处处文中但云华严兼於利钝利则圆教钝则别人或一一教中而分三根或信法二行以分利钝是则教教部部无不皆然来至法华同入一实无容开会同一根性仍称为钝覆权隐迹有钝有利而名为利深不可也。
【科】问方等中四渐中开四两四中圆为何同异。
【科】答但是四教中圆皆是渐圆。
【科】喻曰此师不识渐教之义是故不知方等只是渐中之一谓言渐教与方等殊即便答云但是四教皆名为渐若知不别云何便答但是之言借使法华会前四教中圆皆名渐圆法华开权独显一圆何故仍立渐圆之称若尔但识四教从渐之言不了法华开废等意因兹暗立渐顿之言。
【科】问涅盘中圆复何差别。
【科】答亦是渐圆。
【科】喻曰若如所判始自鹿苑终至涅盘一槩渐圆玄文何故苦破光宅光宅仍以法华异昔引昔通谩尚乃破之此师禀受山门翻更不如光宅应云涅盘虽四前三知圆方等虽四三不入实渐中开四不殊方等诸文盛说何足复疑依彼所论涅盘圆伊便成无用复有一行乃是徒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