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义例科

  【科】总别二释横竖四句具如记中。
  【科】附文者十法生起又名为竖一一法中各含多意又名为横生起如文各有多意具如本文随义别释。
  【科】今搜文意览略知广虽有小小多少不同今於十法各例为五故立斯十。
  【科】妙境五者一为示三千在一念故二为示极理异后乘故三为欲开显思议境故四为利根者开悟理故五为下九法作所依故。
  【科】发心五者一为解理者仍须愿故二为明发心摄法徧故三为欲辨异诸徧小故四为明中根发方悟故五为下八法作行始故。
  【科】安心五者一为明有愿仍须行故二为辨中根难安故三为示法同随人异故四为示凡夫自他安故五为示开总出别安故。
  【科】破法徧五者一为辨此门徧用慧故二随用一门横竖徧故三为初心者依教门故四示初心者依无生故五三谛圆融破方徧故此中五意后之三意别在今文前之二意通在初后。
  【科】通塞五者一为示检校非一节故二为示横竖通仍塞故三为示一心仍有塞故四为示宝渚是所通故五兼消经文过五百故。
  【科】道品五者一为示须用道品调故二为示调停异偏小故三为示念处是阴境故四为示道品摄诸行故五为示品后必有门故。
  【科】正助五者一为重蔽者必须助故二为示事度能治蔽故三为示助道摄法徧故四为示正助合行相故五为示三教俱是助故。
  【科】次位五者一为示妙位使不滥故二为示妙位德难思故三为示慕果令思齐故四为增上慢知非圣故五为逗众生宜乐者故。
  【科】安忍五者一示内外障须安忍故二为斥鄙夫擅师位故三为示行者内外术故四为示先贤安忍轨故五为令策进相似位故。
  【科】离爱五者一为令离於顶堕位故二为示大小乘顶堕别故三为示似爱非真爱故四为示功用异偏小故五为令策进入初住故。
  【科】此一一五并以初文而为正意下四并是文中兼具若预了此五则对文可识。
  【科】次明所立异於诸家及今学者读文昧旨不知所立唯顺圆融若不了之修习无分於中又二先总次别。
  【科】所言总者略列十条一须知乘体无发无到二须知乘体通因通果三须知圆乘具於十法四须知大车唯喻十法五须知诸法皆具十乘六须知诸教门门具十七须知开显唯妙十法八须知简体与具度别九须知观心立十法义十须知白牛异黑牛故。
  【科】所言别者於一一法各具四意纵有一两似前附文为欲辨异他所立故。
  【科】妙境四者。
  【科】一於无情境立佛乘故若无佛乘佛法身体为徧不徧亦不应云佛法身体同於无情及以不同是故应云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佛即是法法即是众岂可条然。
  【科】二众生性德具三因故若无三因则缘了始有无常如何无常而立常果大经破外用别教意非此所论。
  【科】三依正二报在一念故他人咸知一切唯识不知身土居乎一心故知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遮那之身与土相称法与报应一体无差。
  【科】四佛本不断性恶法故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而立但使分得常住法身不动而动徧应身士具如观音玄文及第五记。
  【科】发心四者。
  【科】一发心先思所托之境如十种发心各四解不同乃至当分跨节不同。
  【科】二念念具足四弘誓故以总冠别一一行愿从兹而立故知无作四谛只一念心为依此境徧於多念。
  【科】三於一念心以辨能所以此能所悲己悲他他一念心生佛理等是故菩萨依斯起誓。
  【科】四圆发仍须徧立徧破离能着已方契所依。
  【科】安心四者。
  【科】一圆顿止观据行仍开六十四番不立多番逗会不足。
  【科】二一念止观须了能所定慧谛境诸行宛然所以离总出别别皆有总虽异而同虽同而异。
  【科】三寂照相即初心可修他以用权在於极果初后不二其教徒施。
  【科】四凡师为他仍须问彼同设一位未见益方纵转弄好异尚新而已随顺己见何关适他受者非机语见增长所以同宗枝派乖各理观既薄矛盾遂滋今家辨师先分凡圣六根净位尚曰凡流五品弟子理非真应问他设教依病立方四悉便宜二行互益何须固执终朝守株。
  【科】破徧四者。
  【科】一初无生心横竖虽徧复须后位六即竖穷若横若竖无不即理横门一一无不具竖及非横竖。
  【科】二须知他门他门理等。
  【科】三度入他门诸法无差若用一门诸门融入况涅盘释义佛藏示相棱伽释成地持对教咸随法相度入诸门又以一念心该冠两门高广大车不动而运。
  【科】四入住应徧方名假偏及以真徧尔前虽观圆融三谛但是自行观行相似约位仍在若俗若真是故虽圆未名破徧住后尚须节节离爱方能令净余位无明。
  【科】通塞四者。
  【科】一三止三观在一心中仍了开权诸法无外节节检校能着之心无检无着方乃名通。
  【科】二一心止观仍须善达通中之塞塞中苦集无明蔽等无非法界成於无作谛缘度也。
  【科】三初心宝渚六即甄分故得毫善皆成佛因。
  【科】四须了能破转为所破谓贼为将此喻可知若不尔者不见说观然成或过乃成菩萨旃陀罗也。
  【科】道品四者。
  【科】一为示闻观大小俱须讲者唯约小位辨之尚失小乘相生相摄况复余耶大乘观者大小俱弃将何以为所行之轨。
  【科】二须用诸品展转调停诸家纵修唯云念处后品何妨而不用之。
  【科】三圆道品后明三空门他既不明能通何在如世行道至无门可入。
  【科】四与一切行名异体同具如摄法文中广明。
  【科】正助四者。
  【科】一圆顿仍须助开三脱近代修者得语为证是故不论助治开门。
  【科】二别教教道仍名为事乃至用圆犹名理助助成理发案位胜进。
  【科】三虽用三教而为助治仍须委用对转兼具他无一番况复诸句。
  【科】四六度乃至一十二条成道转法轮入涅盘等俱须四教事理合行。
  【科】次位四者。
  【科】一始终不二仍须六即弘教修观咸须委知方免初住称为妙觉。
  【科】二他又不立五品六根法华之文便为无用。
  【科】三约阴界入而辨次位。
  【科】四六时五悔为入位方便他不明之将何以为圆行之始。
  【科】安忍四者。
  【科】一虽行六度事理相即即位未深因生违顺他不辨此牵破观心不入六根良由於此。
  【科】二事理虽即须知此位烦恼全在岂以粗心暂时小息便计此相而为果头若叹为果头惭不敢受若降为凡下仍复鄙之二楹中间无所名也是故当知初品检量他己无分。
  【科】三内外违顺俱安忍故须明识能忍所忍。
  【科】四以三术自安令入后位。
  【科】离爱四者一三界爱断仍受爱名二此顶堕名不同退堕三受。
  【科】此互用得法受名四此位向后复须入位。

  【科】○第五心境释疑例者

  【科】略为二十番。
  【科】问第一卷弘誓中云对法界起法界如何法界有起有对。
  【科】答如前分别其义已显。
  【科】若欲更论各有所以一者约理心佛无殊虽对虽起奚尝非理二者夫念起依理体达若起若对不出法界三者称理理既法界起对称理无非法界。
  【科】今此文中义通三种意在前二故云起对复云法界此三即是六即意也初是理即次是名字观行相似。
  【科】三即三是分真究竟二即问十界四运正起其相易知已起未起如何观察。
  【科】答起已未起虽即不专的在一境然须形於正起之心则知已起为属何界望前为已望后为未是故已未望於欲正而得修观。
  【科】问起已望前心相可识未起望后有后可望则名欲起何名未起。
  【科】答对於后境知心未起名为未起心相欲生即是欲起是故二心心相全别。
  【科】观此一运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科】故知虽观十界四运亡界亡运唯观三千即空即中无三名字能所淴合。
  【科】是故不同赖缘之假无自性空空假不二名之为中。
  【科】故借喻云诸色心现时如金银隐起金处异名生与金无前后亦如官路土私人掘为像智者知路土凡愚谓像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
  【科】四问外无情色不与心俱如何复能具足三德而云三德徧一切处。
  【科】答何但外色不与心俱内身亦如草木瓦砾。
  【科】若论具德不独向心由心变故谓内心外色心非内外故色无内外而内而外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智慧净色心净故诸法净诸法净故色心净何得独云外色非心。
  【科】是故破法徧中以识例色第七卷末若心若色无非大车。
  【科】五问今现见青黄赤白如何即是真如法界。
  【科】答言青等执情所见言法界者从理而说何得将情以难於理今所观者违情观理不可更令违理顺情。
  【科】又青等是世谛法界是真谛又青等是世谛少分法界是三谛全分。
  【科】又青等是肉天二眼所见少分法界是佛眼所见全分。
  【科】一眼具五眼青等具诸法一谛三谛亦复如是是故。
  【科】不得以青等难於法界。
  【科】故弃盖中云色非味非离凡夫自味二乘自离色体本来法界常住。
  【科】六问发菩提心求於极果果地自然能应一切何须必假大悲居先而云佛菩提心从大悲起。
  【科】答若无大悲熏於法性理藏性法无由得开藏若不开尚无初住何况极果是故不以大悲熏心后时则无能利之法。
  【科】问若尔十法成乘何不以大悲居初而但以妙境为首。
  【科】答通涂次第理境居初若发心中大悲为首。
  【科】七问安心初云本来寂灭为修为性。
  【科】答若云心性本寂本灭寂即是止灭即是观此约理性若云体妄即是法性法性无起达妄本空空亦无灭此约修观说亦是修性合说故。
  【科】八问总安心中止观圆修下别安中但是偏修如何得云以总冠别。
  【科】答所云偏者非永别也止是观家之止观是止家之观体同用别暂适行宜故知即总俱时而异随用故分顺理故合若其离成三谛次第之别此则止观不可俱时具如诸教分别相状若圆安者如总安初云不动止只是不动智不动智只是不动止以此同体而冠於别故无二也。
  【科】九问安心初云但信法性不信其诸为唯法性无复其诸若都无者现见诸法复云法性具一切法。
  【科】答以众生久劫但着诸法不信法性破昔计故约对治说令於诸法纯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法性纯是诸法是诸法性本无名字约破立说名性名法。
  【科】十问诸文皆云色心不二若欲观察如何立观。
  【科】答心色一体无前无后皆是法界。
  【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
  【科】内心若净以此净心历一切法任运淴合又亦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心唯色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
  【科】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二者实相实相观理唯识历事。
  【科】事理不二观道稍开能了此者可与论道。
  【科】十一问安心中云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为当只除妄谓犹存起灭为体妄谓令无起灭。
  【科】答此亦无别须善其意若单论理非起非性若约果德则性不妨起若约众生唯起迷性若圣鉴凡即起只是性今从反迷归悟以说令离起归性见非起性仍恐迷者离起求性故令体起其实不起起既不起灭亦无灭。
  【科】十二问既云一心止观何得更立六十四番答六十四番者约根约行回转相资总徧而论有六十四行者何必尽具诸数又论其体性只是约於法性寂照自在堪用故尔许尔。
  【科】十三问即此文中或云诸法即是法性或云四运四性推检何者为要。
  【科】答夫观心法有事有理从理唯达法性更不余涂从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得亦名本末本末相映事理不二。
  【科】十四问法华玄文境能照智虽引诚证理亦难明。
  【科】答顺方便教理不可会。
  【科】若从极说於理易融以心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徧心心相照於理甚明。
  【科】故不可思议境初云不可思议境即是观。
  【科】以是得为四句分别。
  【科】境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於境智照於智。
  【科】照者方照非说可穷照者应说非照可了说者方说非照可穷说者应照非说可了。
  【科】是故不同世谓顽境以为所照又亦不同偏小妄心以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为所照所照既尔能照亦然不可率尔。
  【科】十五问破法徧中云须先用无生为首者门后料简云何复云无生是智无灭是断智则是观断则是止应无生门唯观无止。
  【科】答破徧门意从事偏说故文中云有定之慧而尽净之具如记中广分别说。
  【科】十六问禅境初十二因缘观不思议境初云不同世人取着一念能具三千为唯此中诸境皆然。
  【科】答一切皆尔。
  【科】十七问若尔应当取着心中不具三千。
  【科】等此准用观观境而说。
  【科】取着之心本是诸法照此着心缘生虚假假中三千自体性空即是心性不可思议圆妙三谛。
  【科】譬如空华华与空体无一无别此空不当华之与空对华说空空无名字。
  【科】以此细推诸法皆尔。
  【科】十八问十二因缘妙境文中束为三道以对三德苦身质阂那对法身。
  【科】答此约理说的相翻对以身对身故作此说实论三体更无前后且论无始苦轮无际与业烦恼不并不别况今文中约於一念十界百界以论因缘约此因缘以论三道约此三道以论三德是故三道及以三德并无前后性德三因无时不具岂更问质阂等耶。
  【科】十九问有人问云此土真诠禀承有绪虽教科开广而本味仍存寻求宗源自可会本何须复立一心三观四运推检溷我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