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义例科
摩诃止观义例科
续藏经 摩诃止观义例科
宋 从义排
止观义例科
【科】止观义例
【科】天台沙门 湛然 述
第一所传部别例 第二所依正教例 第三文义消释例 第四大章总别例 第五心境释疑例 第六解行相资例 第七喻疑显正例(有题云破迷者请改)
【科】○第一所传部别例者
【科】总指一部以为圆顿佛乘正行之大体也。
【科】大意文初虽有数处三止观结但泛尔借名结义非谓即为三种行相以大意中文略意广故用三一收束结撮。
【科】应知部内意唯在顿。
【科】故序中云大意在一顿。
【科】以略冠广不可差殊。
【科】又示处中云圆顿文者如玉泉寺所记。
【科】下文虽有四教八教思议不思议相待绝待皆为显於圆顿一实。
【科】故大车文中以思议相待等而为仆从实相妙理以为车体无漏妙观以为白牛自余诸法皆庄严具。
【科】故知此部更无他趣。
【科】○第二所依正教例者
【科】散引诸文该乎一代。
【科】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本迹显实二依涅盘扶律显常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科】所以释名论待论绝乃至偏圆文中具引莲华三喻释名。
【科】显体具用光宅四一即是实相为行正体也。
【科】况诸境十乘皆以大车为喻。
【科】故生起十乘文末总称叹云积劫勤求道场证得身子三请法譬三说正在兹乎。
【科】是知四种三昧皆依实相实相是安乐之法四缘是安乐之行证实相已所获依报名为大果。
【科】起教只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
【科】旨归只是归於三轨妙法秘藏。
【科】所以始末皆依法华此即法华三昧之妙行也。
【科】次用涅盘者虽依法华咸归一实末代根钝若无扶。
【科】助则正行倾覆正助相添方能远运。
【科】佛化尚以涅盘为寿况末代修行非助不前。
【科】故扶律说常以显实相推功在彼故正用法华意显圆常即二经齐等。
【科】○第三文义消释例者
又更为二一者详究文义二者消释体势初又为二一者详究文义二者详究文相初为十例。
【科】一者引证通局如引法华部唯一实文叙昔教以为所开故部中之文有权有实若局证一实则唯引一实文若通证方便则兼引昔义如引法华证渐不定所引四味文之与部通局亦然。
【科】二者泛引流类谓引教证观等如引华严先照高山净名始坐佛树大经从牛出乳法华以异方便等以证三止观义故知教观渐等名同其义永异彼文判教今以类同是故借教用。
【科】三者借名申义谓借权名申於实义如引方等斥夺之名申今开权绝待之义引余三时类此可知於彼即是兼但对等於今即成开废会等。
【科】四者借喻转譬如猪揩金山等论喻忍等今借譬止等喻是世间物类而已随义转用何局本文如火一物诸经或时譬瞋譬智或用照用烧以形以性若体若用地水风等为喻亦然是故不应局文为定。
【科】五者傍引辨异如诸文用毗昙成实若证渐初及偏小等则但名义兼借如信法二行文初五阴之王数同时异时等但为辨异非借名义。
【科】六者开总出别如四悉五味三假二空本文义含开合义徧诸门诸教莫不咸然。
【科】七者引用宗要如引法华权实本迹般若加说共不共等方等弹斥神力不共等随引一句两句得彼文心若破若立不失部旨。
【科】八者引用儒道若破若立不违本宗略辨异同不在委细不以名似将为义同是故所引粗尔存略。
【科】九者借名略义如摄法中及识药等但借其名以示相状若更委释太成繁广略指上下准例可知。
【科】十者准例用义如教证二道本在别教今则通用乃分两意约证约说准望三观立三止等。
【科】二者详究文相亦为十例。
【科】一者随相开合如三观四教四悉五味谛缘度等一家立义文相皆然宽广无穷随事随理随法随名随行随证随自随他无不通用然须结撮勿使浮滥若不尔者征文靡托立行莫施若得今意存本文则浅深有则演义理则纵广无涯示一心则卷权归实泛从被物则开实出权立行仪则以智为道荡相者则纤毫不遗存诸教则因果历然显一理则始终无二。
【科】二者结示处所及立本文意如例余阴入在破徧文末竖破法徧有六处示妙妙境中明说教大体发心中则约圆斥徧安心中义开三种道品中不出念处通塞中元治能执次位中劝修五悔安忍无着但在进功若搜得宗源则诸文可识大纲既整网日易存。
【科】三者事理旁正如四三昧正为显理旁兼治重如十法界正示理具旁识浅深如识次位正为简滥旁为通经又诸文中一切皆以破古为旁意虽旁正文不可废。
【科】四者文偏意圆如以三止观结於诸文及五略中所用三教诸境十乘纵横偏小等三种止观皆缘实相等。
【科】五者广略有无如发心中显数则广而文相略后十法中文相则广而显数略修大行中事仪则广而十法略修正观中十法则广而事仪略后三大章大意中有广解中无十种境界正观中有四三昧无虽互略无义必通具。
【科】六者文行不同如十境十乘生起次第十禅浅深竖破法徧文虽次第行必随人十禅何必自浅阶深竖破元为显於不二或随竖次入何障於理自浅阶深妙观斯在。
【科】七者待绝前后若约教相必先待后绝若论道理待绝俱时。
【科】八者破会不同若依化仪必先破次会如先斥小后方会圆故方等般若广破偏小次至法华方会入实约人约行破会同时如照权了实照权名破了实名会是故今文为显理故不同玄文专在判教凡有释义破必居先故今偏圆借彼释名次第则别。
【科】九者行解不同如五略生起分别十章引证破古问答料简等多为生解若十法总别十境互发十禅离合十境发相专在於行是故先识方可造修。
【科】十者举例从略如道品摄法假中空例破余阴余使余品以例初品相续相待以例因成则细寻广意以申余文历法先思方不昧旨若十法成观但於阴入委识根由余九待发方可设观故九境中但分别境境下十观不细委分但随境转照非关广说。
【科】次消释体势又更为二一文体势二义体势初文体势亦为十例。
【科】一者法喻广略若法略喻广则展法文与喻相称不专守略法以拥喻文或法广喻略则攒法对喻或开喻对法如如意珠喻不思议境等或法别喻总如以大车喻於十法则开彼总喻以对十法若以善画胜堂为喻不须开对但略合而已若法喻俱总如以虚空喻於法界若法喻俱别则随文对消可以意得。
【科】二者法喻合三互有互无随宜设用存没适时。
【科】三者开合自他凡列章门有对自开合如五略对十广有对他开合如以十广对五重玄义有相摄开合如开上合下有义立开合如摄法等开六开四等不出自他因果及文四义二意唯在一文相若盈若缩多少适时后数必使至十从义则赊促随宜。
【科】四者注云云者若上文已具或余部广存重展成繁或广文非要若消释者须委的处所撮略指示若传写者有阙须填。
【科】五者破立存没如破古师及邪僻其义坏已不须更存纵存其名不用其义或小有不当则有去有取若破偏破小破已必立为成一家不思议理为逗一代不思议化等。
【科】六者长短不同若大小法相问答研核法喻对当章门开合则随文消释无俟远求如不思议境等及破法徧必观历初后寻求中间或结长就短或演短令长是故皆须远腾文势方可碎释碎释文显必融碎令全使文理通畅令一家行门归趣有在或总别二释则以总冠别别释义长则掣别归总。
【科】七者法喻隐显若法隐喻显则求喻意以消法若法显喻隐则求法意以消喻喻望於合显隐例然是则不失文旨上下相承。
【科】八者问答迷解若迷问而不迷答则求答意以设问若迷答而不迷问则研问文以成答或问从答生或孤然释妨或因答作并或从答设难或答顺於问或答违於问或答杜於问或答开问端。
【科】九者举例消文如六度之文或语势兼含应以教定之使六文一类若谛若缘诸法皆尔。
【科】十者以教定法皆随其教体以立义宗或名偏意圆从体以定。
【科】二者义体势亦为十例。
【科】一者部体本意凡欲释义先思部类如法华玄虽诸义之下皆立观心然文本意明五重玄义出诸教上则教正观旁托事兴观义立观心教中则以权实本迹为主常以五味八教以简於权并以世界尘数以简於迹若本迹交杂教味疏遗无以显於待绝二妙余味余部以类求之则可知矣若今止观纵用诸教意在十法以成妙观则观正教旁为显实理旁通诸教复为生信旁引诸经。
【科】二者观教同异既约法华应须八教教虽有八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依法起观观则有四渐既异别更加不定故观则有六开权显实会藏等三渐及不定元知圆极故佛本意唯佛乘是如今文随教虽复若八若四本意唯为成一佛乘。
【科】三者观门准则随机逗物虽立四门教法体度无生为首若消法相为成行解斥夺比决上下交映皆悉结撮归於一乘。
【科】四者会异考同若一切异名皆入一实名为通会如会随入悉止观异名等名为别会通别二会摄法罄尽则一家义势摄法无穷乃至法门亦具通别二会之意又如破徧度入名为通会当教当门名为别会言考同者如大小经论凡所立名部帙虽殊名相不别岂为名同令法一槩必以理简而使甄分如诸外人尚以大自在天立三身名岂此三名体同宗极故云不可寻通名而求别体故用相简之是以考同出异会异令同若异若同同入一极。
【科】五者以一例诸如教证二道及一心具法不同世人取着一念思议境立佛法界前明可思议后明不可思议等部内唯有一文说之以此一文而均上下使处处文义通彻昭然。
【科】六者名义通局如置毒譬经中唯譬五道不同佛性不变五味唯喻一代五时浓淡虽殊皆从牛出今文从义处处徧入或定不定或行或人或教或位或时或部不可壅义而守其名故用置毒则有两种醍醐杀人若用五味则有两种乳不等。
【科】七者开拓句法或四或六或三十六乃至百千随其文意应多应少皆使徧在一代教门一一皆令有名有义无得辄尔无义立名。
【科】八者束散前后凡诸宽文文中无结或障文势若逐意便或前结而后开或前散而后束所以释者先须捡括语意宽急所诣归宗使观行有在。
【科】九者行理交映理有权实行有亲疎亲正疎旁废权入实理无种种行有浅深说理则泯彼阶差谈行必积功方达以理融行以行综理诸位无滥方可免失岂可尚深偏求一句况以二十五法而为前导十乘十境以为正修故知行理相融方有所至故第五云照润导达交络莹饰一体二手更互揩摩。
【科】然义解者非消文时欲出文意必须出没开合先令妙境周圆依境立愿愿行相称正助无阙不失次位是则可以斥偏邪可以进圆行可以显异意可以立宗徒。
【科】若消文时先钩锁文势一道竖进次洮炼前后以显行相以一观境冠於下九以一弘誓通及诸行以一安心徧该始末破徧只是安心加行通塞只是上二细门以一道品调停阴入正助只是助开前四次位通为上之七门以除滥过安忍离爱上八功能入初住时转名十大良有以也。
【科】若不得意徒劳生起说行说理未足可师何者越次则伤文专文则损理。
【科】十者教观折摄教折摄者若权若实适时而用或摄权折实或叹实折权理事因果四门四悉随教随机约人约部若密若显若现若当为熟为种逆化顺化不出一折一摄意也。
【科】观折摄者观一境历一心或折为无常或融为理性宜治乐厌止观智断苦乐纵夺顺逆体析如是等相皆亦不出折摄二意。
【科】故此教观折摄二者以理观之使元意有在此四十条略知大槩余不尽者准此可知。
【科】○第四大章总别例者
【科】十章十境十乘离合同异立意等别。
【科】初十立大章言大章者准分别中十门不同具如大意与九而辨同异。
【科】初释大意既云五略对下即是广略二门。
【科】若尔亦可释名已去更开十章。
【科】如法华玄释十妙文。
【科】今此为对旨归非广非略文势便故故以大意共为十章。
【科】禅门亦尔。
【科】若欲开者则开显体出眼智教相则中间八章自离为十。
【科】如五重玄义亦是合於中八而为五章合摄法入体相中义当显体合方便正观果报共为一宗起教义当於用偏圆义当判教彼为释经此为成观故有少别尔。
【科】今存十数故离五为八更加初后则数整足。
【科】十境离合者。
【科】互发正意只有九双亦为成十数故加三障四魔一双故此十境若非三障即是四魔又十境者亦是为成十数故具示尔故下章安问云法若尘沙境何定十。
【科】今於十内若更合者二乘菩萨但合为一方便境则但有九若以烦恼入於六蔽习因相中则但有八若以烦恼及业并阴入境为三道境则但有七或依前八复以慢入烦恼境中亦但成七若以见慢入世禅摄则但有六又以病患入阴入摄则但有五四三者如四魔三障若但以发不发相对则但成二若但以一所观为言则但有一。
【科】开合虽尔今明发相气类不同是故为十。
【科】以阴对九阴非发得是故别立二乘菩萨虽同方便发心异故烦恼起重习因轻微展转互通故名为道此诸发得三皆现起慢与烦恼滥别禅中未必一向发见病虽是阴阴不必病病虽有障非业相现病虽有魔已属魔境二及三四发相颇分况但为一最为通漫是故随相必须开十。
【科】次明十乘立意者下文云横竖该罗十观具足今探文意总为五释一者总释二者别释三者横竖四句释四者附文来意法相释五者与他所立永异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