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传佛心印记注

  此即圭峰禅师禅源诠都序语。
  △二以今宗正旨答五初斥彼谬破。
  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
  圭峰言今家门户次第者门户是指今宗初心所观之境即第六识心次第是今家所历之位此圭峰但据天台三种止观之一种便尔谬破不知今家有三种止观一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是也二渐次止观即禅波罗蜜是也三不定止观即六妙门禅是也若依禅门且如所云圆顿止观彼未梦见也此三止观所观事境皆依六识今记文所答一往约境而言故以六识而破之也。
  △二示今正义。
  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妙三识未尝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
  众生在迷故惟尚近要故止观道者即其近要而顿示之益知七八九三种妙识未尝暂离六识见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则离波以求是故今家虽以六识而观未尝不观乎三识也。
  △三反破他说二初破他。
  若直以此心缘於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
  佛界境胜犹如须弥现前六识喻如藕丝。
  △二显今。
  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
  此之六识虽是修恶之极以今家有微妙三观体此修恶全性恶起当体即是性恶岂不即以此而为能观妙观即以此而为所显法门。
  △四引祖诰证二初引。
  故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二释。
  以由修恶即性恶故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方名无作妙行乃至果上普现色身垂形九界游戏六道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
  修恶既即性恶故无惑可破修恶既即性恶故无理可显如此修之方名无作妙行之妙因方名无谋而应之妙果。
  △五复斥於彼。
  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异外道如此称为顿同佛体三认鱼目作明珠指山鸡为鸾凤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
  △四以圆更示四初约善恶极论。
  若以性恶对乎性善约十界次第迭论者六界为恶二乘为善八界为恶菩萨为善九界为恶佛界为善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故今所辨益就极论。
  今家论十界善恶有传论极论今以九界为恶佛界为善乃就极论莫不直指九界之人若三恶若三善若二乘若菩萨所有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见性成佛而已。
  △二以圆别对明。
  圆人性具善恶故如君子不器善恶俱能体用不二别人不具性恶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
  君子不器文出论语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一才一艺而已今之取喻则以其君子能文能武以并夫真如具善具恶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非如别教但中佛性如淳善人但能善而不能恶被恶人逼勉强作恶也。
  △三引经论证成二初释论二初正引论文。
  释论云淫欲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二释修即性。
  淫欲痴恚修恶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恶也。
  △二法华二初正引经文。
  又经曰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
  △二释修即性。
  弹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四以力用结归二初正明力用。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复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谓能如上约修性善恶而论得悟乎此则何有无情而不即佛又何有有情修之而不成佛。
  △二用之传心。
  故得山林之下艹泽之士精究佛乘弘宣圣化或於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或於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见闻之间两心相照玄领默契名之为传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此不传之妙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妙解行此者名妙行证此者名妙果如此则能事毕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转下。
  如上所论旦在自行未涉化他。
  △二释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叶於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具领五时施化故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遂蒙如来述成授记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闻譬者妙解也悟入者妙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二余人。
  迦叶既尔余可例然。
  △三金口。
  金口既然。
  △四今师。
  今师亦尔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证天台二七方克故知从闻而思思修而证根性不同证有迟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标通别。
  若论化他名为付托亦名嘱累仍有通别通该四众别在迦叶。
  △二释通别二初通该四众。
  如欢持读诵嘱累流通乃至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声闻则具有八千菩萨则无量无数。
  △二释别在初祖二初总标。
  别则唯在迦叶付嘱不局一处。
  △二别明二初明两处付嘱二初涅盘经。
  故涅盘中虽不在会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以付摩诃迦叶。
  △二付法传。
  又付法传云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如我今者将般涅盘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於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标。
  所以独付迦叶者有三意故。
  △二释。
  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於小果化导易行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广令流布是也。
  △三结。
  盖由缘不在彼是以付托於斯岂传佛心印独在迦叶余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诬罔圣贤妄生戏论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
  △三总结心印之妙四初正赞其妙二初法。
  呜呼是为一家古今绝唱佛祖正传。
  △二喻。
  但白雪阳春唱高和寡耳。
  客有歌於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其后为阳春白雪属而和之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和之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则其和弥寡。
  △二谦光自鄙。
  则幸逢嘉运不辞鄙陋辄凭纸墨以广见闻。
  △三效古流通。
  效法华若田若里涅盘若树若石。
  若田若里者法华经云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若树若石者涅盘经云佛昔为婆罗门於雪山修行有罗剎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剎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徧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
  △四为下强毒二初法。
  或生谤毁庶几强毒。
  强毒者譬喻也譬如色声香味触五尘中皆有毒见之闻之嗅之尝之触之皆能致死色如毒龙之目见之即死声如涂毒之鼓闻之即亡香如毒龙之气嗅之即丧味如砒霜鸩毒尝之即伤触如毒蛇之口螫之即毙经中多约声味以明如云涂毒之鼓闻其声者随其势力死有延速置毒五味亦复如是此皆反喻以佛之大法喻之如毒人得闻之使无明生死断有远近谓之为死又谓之强毒者众生耽湎五欲贪着小道孰肯闻性具之宗修圆顿之道今虎溪大师作心印记使之见闻虽即未信他日必因之而悟入也。
  △二喻。
  如兽渡河岂敢顾於濡尾者也。
  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厉盖言狐之涉水濡尾则不能济岂敢顾於濡尾者良以谤毁之人亦与下强毒种子遑恤其他故曰如兽渡河岂敢顾於濡尾者也足征记主之意但欲佛之心印传於天下万世不顾人之谤毁也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剎虎溪大师其人欤。
  是书刻於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蚀矣(耀)应住楞严经房之明年因缁白慕乐记注之殷乃细加较阅白之护法少抽藏经之资刻於经房永远流通。
  庚申端日比丘 灵耀 谨识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卷下(终)

  天台教观比丘灵耀管理经房之明年用羡余刻此
  康熙十九年六月   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