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
△二明天台祖传二初正明祖传四初大法东传。
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
统记云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乃遣中即将等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雒阳腾兰以沙门服谒见馆於鸿胪寺十一年勑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於兰台石室图佛像於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此为东土有三宝之始自西汉至东汉迨乎魏晋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东土译经者世有其德晋安帝鸠摩罗什在姚秦译妙法莲华经遗教经维摩经大智度论此之数译皆为天台悟入之本。
△二北齐横宗三初明宗由。
至北齐之间有慧文师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横宗龙树。
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师又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既一依释论是知远承龙树也(统记)。
△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
△三结闻知。
文师则闻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
△三列祖正传二初正明五初南岳祖承。
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传之於天台。
师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徧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谒文师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旦始三七日初发少静观见一生善恶业相转复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遂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虚受法岁内媿深矣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统记)。
△二天台祖承。
天台灵岳亲承大苏妙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妙旨结成三千绝待妙观传之於章安。
师於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栢代香栢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汝之辨才不可穷矣当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统记)。
△三章安祖承。
章安结集法藏传之於二威。
师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极日记万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谒智者於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悉能领解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隋开皇十三年夏受法华玄义於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至于余处讲说听受之次悉与结集大小部袟百有余卷传诸未闻皆师之功也故赞者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且乃开八教用三观四辨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於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侍右以一徧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绝闻于今日矣(统记)。
△四三师祖承。
威传左溪左溪传之於荆溪。
法华尊者投章安为师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唐上元元年至轩辕炼丹山昼讲夜禅手写藏典於是名其地曰法华既而学者子来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为九处安居师与天宫同时行化若横论秪成八世竖分则有九代也(统记)天宫尊者总角之岁祝发受具闻法华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业昼夜惟勤三观法门顿获开悟时人见其深入威师之室遂以小威师称之归止东阳深居山谷自法华入灭之后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岁肄业清泰寺受经日过七纸落发得戒闻天宫盛弘止观即往求学未几一家宗趣解悟无遗常以十八种物行头陀行依凭岩穴不立招提面列翠峰左萦碧涧因自号曰左溪诲人无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讨寻经论不虚然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遂得远域龙象邻境耆耋争趋以前填门拥室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统记)。
△五荆溪祖承。
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昭如日星。
师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溪与之语知为道器尝谓师曰汝曾何梦答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溪曰嘻岂当以止观之法度群生於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道天宝七载始解缝掖着僧伽黎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於吴门开元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谓门弟子曰道久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尝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荡於空或胶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於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於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於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千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於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师追援其说辨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
△二结见知。
复推而下之皆见而知之者。
△四二祖正宗二初螺溪祖承二初宗由。
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
△二访闻。
螺溪访夫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再行江淛。
师幼白二亲求出家乃入开元依师诵法华[其/日]月而彻年十九祝发具戒诣会稽学律深达持犯乃造天台学止观于竦法师其所领解犹河南一徧照也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幢座题曰文殊台栏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见观音从堂而出手却行马(即又栏)低回相接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自是之后乐说无尽初天台教迹远自安史挺乱近因会昌焚毁残编断简传者无凭师每痛念力网罗之先干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吴越忠懿王因览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寂师王即召师出金门建讲以问前义师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散坏故此诸文多在海外於是吴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国求取教典既回王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赐号净光法师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
△二四明祖承二初明祖承。
传至於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师之父以枝嗣未生与妻祷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七岁曰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具戒专揬律部太平兴国四年从宝云教观居一月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梦师跪於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专务讲忏所着记钞忏仪三十余卷章问数十条禀法领徒者三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赞者曰唐之末造天下丧乱台宗典籍流散海东当是时为其学者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暨宋龙兴此道尚晦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故恩清兼业於前昭圆异议於后齐润以他党而外侮净觉以吾子而内畔皆足以混乱法门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尔清教海功业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阴观妄别理随缘究竟蛣蜣理毒性恶唯色唯心之旨观心观佛之谈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十不二门之指要十种三法之观心判实判权说修说性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以为驾御群雄之策付托诸子之计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今淛河东西号为教黉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视山外诸师固已无噍类矣然则法运无穷之系其有在於是乎此文所记跨节省文若具记则荆溪传兴道兴道传至行至行传正定正定传妙说妙说传高论高论传螺溪螺溪传宝云宝云传四明共十七世也。
△二结闻知。
此亦闻而知之者。
△二贤者赞美。
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虚美而謟附之耶。
梁公之文载智者大师传论柳公之文载无姓和尚碑。
△二诸宗不知四初指失二初通指。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须恶证佛界性善。
诸宗者通指天台宗教之外一切诸宗也。
△二别指二初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二引证二初一人。
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二又人。
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虎溪师出文虽明指禅宗而引人言为证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讳也据下文直引圭峰则知此中多是禅源诠中之语盖禅宗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未尝见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为安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三祖僧璨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璨曰觅罪不可得师曰与汝忏罪竟四祖道信问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六祖呈五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对永嘉真觉禅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尝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鉴之过非关古人事也。
△二判教。
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
据其拣去报化二身云非真佛又复拣去说法应身虽亦知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此皆高推以为果地圣境初心绝非其分益初心之人解通报化即滞染污必须护念方能顿见清净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恶缘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三结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於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
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者此斥他宗虽然成但中之之见只知竖论三修未知本教横具三因一是法身二是报应况复知性具九界具足三身乎故圆人迷则俱迷佛界三身俱隐悟则俱悟九界三身俱显。
△四通斥二初正斥。
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
三障四魔已如前判。
△二重判。
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盘即涅盘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徧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
大凡教之所以称圆顿者贵在即愚而智即缚而脱即生而佛即凡而圣是以净名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宝箧云众生即佛维摩云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岂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三斥暗主谬破二初出计三初出所暗之本。
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
△二出所计之宗二初相宗。
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
△二性宗。
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
△三出所计之旨三初出。
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
△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三示。
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
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声闻性三缘觉性三阐提性此三种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惟许不定性菩萨性成佛谓之三无二有性宗虽胜於相又言无情惟许有法性无有佛性故云墙壁瓦砾不成佛具如荆溪大师金刚錍中说。
△二谬破二初引他人谬破问。
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