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五释如来藏。
问曰。云何复名此心为如来藏。答曰。有三义。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所言能藏者复有二种。一者如来果德法身。二者众生性德。净心并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无所妨碍。故言能藏名藏。藏体平等名之为如。平等缘起目之为来。此即是能藏名如来藏也。第二所藏名藏者。即此真心而为无明[谷-禾+卵]藏所覆藏故。名为所藏也。藏体无异无相名之为如。体备染净二用目之为来。故言所藏名藏也。第三能生名藏者。如女胎藏能生於子。此心亦尔。体具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熏力能生世间出世间法也。是故经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又复经言。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又复经言。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而生也。故染净平等名之为如。能生染净目之为来。故言能生名如来藏也。
能藏所藏能生并是藏义。能藏双约在缠出缠言之。所藏单约在缠言之。能生直约现前一念言之。文并易知。
△六释法界。
问曰。云何复名净心以为法界。答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诸法。故言法界。
△七释法性。
问曰。云何名此净心以为法性。答曰。法者一切法。性者体别义。以此净心有差别之性故。能与诸法作体也。又性者体实不改义。以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诸法之相自有生灭。故名虚妄。此心真实不改不灭。故名法性也。
初一释约不变随缘差别性。次一释约随缘不变真实性也。
△三结成。
其余实际实相等无量名字不可具释。上来释名义竟。
实者真实。际者边际。心外无法。法唯是心。无边际故名为实际。无妄想故名为实相。等者等余法住法位及中实理心一实境界等诸名字也。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二
明 古吴沙门智旭 述
△三辨体状二。初标科略指。二依科广释。今初。
次出体状。所言体状者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举离相以明净心。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虽复三种差别。总唯辨此净心体状也。
复有三别等是标科。总唯辨此句是略指也。或问。何意三种差别以辨净心体状。答曰。净心体状不可名言。诸相即是非相故明离相。若计有相可离则非不异。若计相即是心又非不一。今言不一不异即是离於一异相也。然虽离一异相。不得再计非一非异之相。须知净心不一不异。而一亦净心异亦净心。约一即是如实空义。约异即是如实不空义也。以此三义求之而净心体状庶可会矣。
△二依科广释三。初举离相以明净心。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初中二。初正明净心离相。二巧示顺入方便。今初。
第一明离相者。此心即是第一义谛真如心也。自性圆融体备大用。但是自觉圣智所知。非情量之能测也。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何以故。心体离名相故。体既离名即不可设名以说其体。心既绝相即不可约相以辨其心。是以今欲论其体状实亦难哉。唯可说其所离之相。反相灭相而自契焉。所谓此心从本已来离一切相平等寂灭。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亦有相非亦无相。非古来今。非上中下。非彼非此。非静非乱。非染非净。非常非断。非明非暗。非一非异等一切四句法。总说乃至非一切可说可念等法。亦非不可说不可念法。何以故。以不可说不可念对可说可念生。非自体法故。即非净心。是故但知所有可说可念不可说不可念等法悉非净心。但是净心所现虚相。然此虚相各无自实。有即非有。非有之相亦无可取。何以故。有本不有故。若有本不有。何有非有相耶。是故当知净心之体不可以缘虑所知。不可以言说所及。何以故。以净心之外无一法故。若心外无法。更有谁能缘能说此心耶。是以应知所有能缘能说者。但是虚妄不实故有。考实无也。能缘既不实故。所缘何得是实耶。能缘所缘皆悉不实故。净心既是实法。是故不以缘虑所知也。譬如眼不自见。以此眼外更有他眼能见此眼。即有自他两眼。心不如是。但是一如。如外无法。又复净心不自分别。何有能分别取此心耶。而诸凡惑分别净心者。即如痴人大张己眼还觅己眼。复谓种种相貌是己家眼。竟不知自家眼处也。是故应知有能缘所缘者但是己家净心。为无始妄想所熏故不能自知己性。即妄生分别。於己心外建立净心之相。还以妄想取之以为净心。考实言之。所取之相正是识相。实非净心也。
自性圆融则不可以诸相取。体备大用又不可以寂灭求。所离之相谓四句百非。反相谓即流以寻源。灭相谓停波以得水也。眼不自见。犹有他眼能见我眼。心不自知。更无他心能知我心。以凡属方隅形相皆是妄想所取。即更拟一无方隅无形相者以为净心之相。亦是妄想。所取不过俱属识情分别之相。决非净心故也。余文易知。
△二巧示顺入方便。
问曰。净心之体既不可分别。如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妄念分别体是净心。但以分别不息说为背理。作此知已。当观一切诸法一切缘念有即非有。故名随顺。久久修习若离分别。名为得入。即是离相体证真如也。此明第一离相以辨体状竟。
知一切妄念分别体是净心。譬如知彼是水也。但以分别不息说为背理。譬如波浪不息说为背水之止性也。作此知已。是从名字起观行。当观一切诸法等。是从观行入相似。久久修习若离分别等。是繇相似入分真。圆顿止观之要尽在是矣。
△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
次明不一不异以辨体状者。上来虽明净心离一切分别心及境界之相。然此诸相复不异净心。何以故。此心体虽复平等而即本具染净二用。复以无始无明妄想熏习力故。心体染用依熏显现。此等虚相无体唯是净心。故言不异。又复不一。何以故。以净心之体虽具染净二用。无二性差别之相。一味平等。但依熏力所现虚相差别不同。然此虚相有生有灭。净心之体常无生灭常恒不变。故言不一。此明第二不一不异以辨体状竟。
先明不异。则不於相外别觅净心。如全水成波则全波即水也。次明不一。则不计差别之相以为净心。如波虽生灭不可谓水有生灭也。
△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二。初明空义。二明不空义。虽云二种如来藏。秪是一体具二义耳。以其随缘即不变故。十界染净诸法性自非有名为空如来藏。以其不变能随缘故。具足染净性相一异难思名不空如来藏。体实非空非不空。故能双照空与不空。初中二。初正明空。二问答遣疑。今初。
次明第三二种如来藏以辨体状者。初明空如来藏。何故名为空耶。以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盘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如以巾望兔。兔体是无。但加以幻力故似兔现。所现之兔有即非有。心亦如是。但以染净二业幻力所熏故。似染似净二法现也。若以心望彼二法。法即非有。是故经言。流转即生死。不转是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又复经言。五阴如幻乃至大般涅盘如幻。若有法过涅盘者。我亦说彼如幻。又复经言。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此等经文皆据心体平等以泯染净二用。心性既寂。是故心体空净。以是因缘名此心体为空如来藏。非谓空无心体也。
以平等心会差别法。但有平等之体。元无差别之实。名之为空。犹大佛顶经所谓一非一切非。十界俱非非。但空也。
△二问答遣疑五。初遣众生现有疑。二遣何因迷妄疑。三遣无明有体疑。四遣能熏为体疑。五遣因果一异疑。今初。
问曰。诸佛体证净心。可以心体平等故。佛亦用而常寂。说为非有。众生既未证理。现有六道之殊。云何无耶。答曰。真智真照尚用即常寂。说之为空。况迷暗妄见何得不有。有(疑衍有字)即非有。
△二遣何因迷妄疑。
问曰。既言非有。何得有此迷妄。答曰。既得非有而妄见有。何为不得无迷而横起迷。空华之喻於此宜陈。
无迷而横起迷。所谓迷本无因者也。既无华而妄见有华。亦可例知无劳而妄瞪成劳矣。
△三遣无明有体疑。
问曰。诸余染法可言非有。无明既是染因。云何无耶。答曰。子果二种无明本无自体。唯以净心为体。但因熏习因缘故有迷用。以心往摄用即非有。唯是一心。如似粟麦本无自体。唯以微尘为体。但以种子因缘。故有粟麦之用。以尘往收用即非有。唯是微尘。无明亦尔。有即非有。
△四遣能熏为体疑。
问曰。既言熏习因缘故有迷用。应以能熏之法即作无明之体。何为而以净心为体。答曰。能熏虽能熏他令起。而即念念自灭。何得即作所起体耶。如似麦子但能生果。体自烂坏归於微尘。岂得春时麦子即自秋时来果也。若得尔者。劫初麦子今仍应在。过去无明亦复如是。但能熏起后念无明。不得自体不灭即作后念无明也。若得尔者。无明即是常法。非念念灭。既非常故。即如灯焰前后相因而起。体唯净心也。是故以心收。彼有即非有。彼有非有故。名此净心为空如来藏也。
能熏指过去子果二种无明。无明指现在子果二种无明也。余文可知。
△五遣因果一异疑。
问曰。果时无明与妄想为一为异。子时无明与业识为一为异。答曰。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净心不觉故动。无不觉即不动。又复若无无明即无业识。又复动与不觉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故子时无明与业识不异也。又不觉自是迷暗之义。过去果时无明所熏起故。即以彼果时无明为因也。动者自是变异之义。由妄想所熏起故。即以彼妄想为因也。是故子时无明与业识不一。此是子时无明与业识不一不异也。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者。无明自是不了知义。从子时无明生故。即以彼子时无明为因。妄想自是浪生分别之义。从业识起故。即以彼业识为因。是故无明妄想不一。复以意识不了境虚故即妄生分别。若了知虚即不生妄执分别。又复若无无明即无妄想。若无妄想亦无无明。又复二法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是故不异。此是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也。以是义故。二种无明是体。业识妄想是用。二种无明自互为因果。业识与妄想亦互为因果。若子果无明互为因者。即是因缘也。妄想与业识互为因者。亦是因缘也。若子时无明起业识者。即是增上缘也。果时无明起妄想者。亦是增上缘也。上来明空如来藏竟。
答中先明不一不异义。次明体用因果及因缘.增上缘义。以此诸义惟依一心虚妄建立。有即非有。故得结成空如来藏也。子时无明与业识先明不异。次明不一。果时无明与妄想先明不一。次明不异。繇根本无明得有业识之用。繇枝末无明得有妄想之用。故以二种无明为体也。繇子时无明得生果时无明。复繇果时无明熏成子时无明。故二种自互为因果。名亲因缘。繇业识得起妄想。复繇妄想熏成业识。故二种亦互为因果。亦名亲因缘。若子时无明起业识。果时无明起妄想。但是异法相成。秪名增上缘也。
△二明不空义。犹大佛顶经所谓一即一切即。十界但即。非偏假也。文为二。初总立诸科。二随科各释。今初。
次明不空如来藏者。就中有二种差别。一明具染净二法以明不空。二明藏体一异以释实有。第一明染净二法中。初明净法。次明染法。初明净法中复有二种分别。一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
△二随科各释即为二。初明具染净法。二明藏体一异。初中二。初明净法。二明染法。初又二。初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今初。
第一具无漏性功德者。即此净心虽平等一味体无差别。而复具有过恒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所谓自性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如是等无量无边性净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论广明也。净心具有此性净法。故名不空。
起信论云。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有动非真识知。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心性无动即真实识知等义。此性净法不约德用言也。
△二明具足出障净法二。初明果性惟心所具。二明能熏亦惟心所具。今初。
第二具出障净德者。即此净心体具性净功德。故能摄持净业熏习之力。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此义云何。以因地加行般若智业熏於三种智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果德三种大智慧也。复以因地五波罗蜜等一切种行熏於相好之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相好报也。然此果德之法虽有相别。而体是一心。心体具此德故。名为不空。不就其心体义明不空也。何以故。以心体平等非空不空故。
△二明能熏亦惟心所具。
问曰。能熏净业为从心起。为心外别有净法以为能熏耶。答曰。能熏之法悉是一心所作。此义云何。谓所闻教法悉是诸佛菩萨心作。诸佛心菩萨心众生心是一故。教法即不在心外也。复以此教熏心解性。性依教熏以起解用。故解复是心作也。以解熏心行性。性依解熏以起行用。故行复是心作也。以行熏心果性。性依行熏起於果德。故果复是一心作也。以此言之。一心为教乃至一心为果。更无异法也。以是义故。心体在凡之时本具解行果德之性。但未为诸佛真如用法所熏。故解等未显用也。若本无解等之性者。设复熏之。德用终不显现也。如是真金本有器朴之性。乃至具有成器精妙之性。但未得推锻而加。故器朴等用不现。后加以钳椎。朴器成器次第现也。若金本无朴器成器之性者。设使加以功力。朴用成用终难显现。如似压沙求油。钻氷觅火。锻氷为器。铸水为瓶。永不可成者。以本无性故也。是故论言。若众生无佛性者。设使修道亦不成佛。以是义故。净心之体本具因行果德性也。依此性故起因果之德。是故此德唯以一心为体。一心具此净德。故以此心为不空如来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