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似识现时即与似尘俱起。仍是依他性也。不知虚相妄执为实。乃名分别性法。又为依他种子。於彼依他不了。复成分别。如是展转无有穷尽。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者也。妄执是惑。惑必起业。所成依他即是三界苦报。於苦不了。又成惑业。所以更互相生也。问答释疑可知。别明竟。
△三合辨三。初约一心辨。二约依他辨。三释六识疑。今初。
更有一义以明三性。就心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系。依随染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
心体圣凡平等。约圣即无垢净心。约凡即有垢净心也。心为染净所系。依随净法即清净依他性。依随染法即染浊依他性也。虚相果报有十界差别。四圣即清净分别性。六凡即染浊分别性。或佛界为清净。九界皆染浊也。此意稍细於前。以虚相即名分别。不惟执实为分别故。
△二约依他辨。
又复更有一义。就依他性中即分别为三性。一者净分。谓在染之真。即名真实性。二者不净分。谓染法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即是分别性。二性和合无二。即是依他性也。
繇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黎耶识。则举凡一切众生无不现在依他性中。故即就依他性分别三性也。文义可知。
△三释六识疑。
问曰。似识妄分别时。为是意识总能分别六尘。为六识各各自分别一尘。答曰。五识见尘时。各与意识俱时而起。如眼识见似色时。即是一意识俱时分别妄执也。余识亦如是。是故意识总能分别妄执六尘。五识但能得五尘。不生分别妄执。问曰。妄执五尘为实者。为是五意识。为是第六意识。答曰。大乘中不明五意识与第六别。但能分别者悉名意识。
两番问答皆明意识能起分别妄执也。以前五识但缘现量。不能生分别故。以大乘家但立同时意识。不立五意识故。故知现前一念。不善用之则为分别之本。善用之则为无尘之智。可谓生死涅盘更非他物矣。
△三结。
上来是明第二止观所观境界竟。
或问。此立三性为所观境。与摩诃止观广立十境同耶异耶。答曰。摩诃止观初观识阴。识阴即分别性也。识非实我实法。但依种子熏习力故有似识现。亦即依他性也。观此识阴即空假中不可思议。即真实性。后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当其发时。若计为实即是分别。若不计实皆是依他。若达即中皆是真实也。两教二乘三教菩萨。若计为实并是净分分别性。不计为实即净分依他。余可知。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四
明 古吴沙门智旭 述
△三明止观体状三。初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今初。
次明第三止观体状。就中复有二番明义。一就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二就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状。
体状犹言相貌。乃正示下手功夫之方法也。
△二别解二。初约染浊三性。二约清净三性。初中三。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今初。
初就染浊三性中复作三门分别。一依分别性以明。二约依他性以显。三对真实性以示。
△二各释三。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初中二。初从观入止。二从止复观。初又二。初明观。二明止。今初。
对分别性以明止观体状者。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当观五阴及外六尘。随一一法悉作是念。我今所见此法谓为实有。形质坚碍本来如是者。但是意识有果时无明故。不知此法是虚。以不知法是虚故。即起妄想执以为实。是故今时意里确然将作实事。后当念言。无始已来由执实故。於一切境界起贪瞋痴。造种种业。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即名观门。
五阴六尘本是依他起性似有非实。妄想执实乃是分别性也。繇分别故起惑造业招生死苦。知其过患即名观门。以是出世初方便故。
△二明止。
作此观已复作此念。我今既知由无明妄想非实谓实故流转生死。今复云何仍欲信此痴妄之心。是故违之。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犹如小儿爱镜中像谓是实人。然此镜像体性无实。但由小儿心自谓实。谓实之时即无实也。我今亦尔。以迷妄故非实谓实。设使意里确然执为实时。即是无实。犹如想心所见境界无有实事也。复当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但以痴妄谓有实念。道理即无实也。如是次第以后念破前念。犹如梦中所有忆念思量之心无有实念也。作此解故执心止息。即名从观入止也。
此中具有两重观察。先强观诸法惟是心相。以破实有境执。次复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以破实有心执。二种实执既破。即名从观入止也。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正是此意。盖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傥不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则实执何繇可破。实执不破生死浩然。故大小两乘通以此观此止为下手之处。但达依止一心而修即名大乘止观。不达依止一心而修乃成小乘止观耳。夫强观诸法无实。复观能观无念。一往似属从假入空。然了达色心本空非灭故空。亦是即随缘而观不变。如观波即水。波无波相。则非但空明矣。言次第以后念破前念者。先以能观破诸法。后复以观破能观。重重推破。不令一念稍执实故。然不可计前念为所观。后念为能观也。以后念起时前念已灭。不得成所观境。但借前念之本虚以知后念之非有。仍是前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繇能观故令於所观不起实执。四运推简正旨如此。若执重者。一一运中仍须四性简责。知其无生无灭方成唯心识观之门。
△二从止复观。
复有知诸法无实故。反观本自谓为实时。但是无明妄想。即名从止起观。若从此止径入依他性观者。即名从止入观。
复局照俗名为从止起观。以即分别性为境故。转入依他性观名为从止入观。以境智俱增进故。
△二约依他性二。初从观入止。二从止复观。初中二。初明观。二明止。今初。
次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者。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谓因前分别性中止行知法无实故。此中即解一切五阴六尘随一一法悉皆心作。但有虚相。犹如想心所见似有境界。其体是虚。作此解者即名为观。
一切五阴六尘皆属因缘所生。正是依他性也。解其悉皆心作。所谓本如来藏言。但有虚相等。一往似属从空入假。然了达似有非有。全体作相。所谓不变随缘。则非偏假明矣。
△二明止。
作此观已复作是念。此等虚法但以无明妄想妄业熏心故。心似所熏之法显现。犹如热病因缘。眼中自现空华。然此华体相有即非有。不生不灭。我今所见虚法亦复如是。唯一心所现有即非有。本自无生今即无灭。如是缘心遣心知相本无。故虚相之执即灭。即名从观入止。
缘心遣心。谓缘唯心之旨以遣执虚相之心也。前分别性中明止。但灭执实之心。今并止其谓有虚相之心。故得为真如观作方便也。
△二从止复观。
既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显现。即名从止起观。若从此止行径入真实性观者。此即名从止入观也。
有即非有。幻有不碍真空。非有而有。真空不碍幻有。然皆以依他性为所观境。但是复局照俗。故名从止起观。若转入真实性观。则境智又俱进矣。
△三约真实性有四重。初一重从观入止明无性性。第二重从观入止明无真性。第三重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第四重止观明双现前。今初。
次明第三真实性中止观体状者。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因前依他性中止行知一切法有即非有故。所以此中即知一切法本来唯心心外无法。复作是念。既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此心之相何者是也。为无前二性故。即将此无以为心耶。为异彼无外别有净心耶。作此念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无是无法。对有而生。有尚本来不有。何有无法以为净心。又复无法为四句摄。净心即离四句。何得以此无法为净心也。作此念时。执无之心即灭。则名为止。
文中先明观。次明止。先明观中既知法本唯心。则离分别.依他二相。然不得将此二相之无以为心相。譬如不将无免以为手巾。以净心本性自有故也。次明止中双遮有无圆离四句。以灭执无之心。所谓止息根本无明。停止中道实谛。以其除妄空故名无性性。当知非但中也。
△第二重从观入止明无真性。
又从此止更入观门。观於净心。作如是念。二性之无既非是心者。更有何法以为净心。又复此心为可见耶。为不可见耶。为可念耶。为不可念耶。作此分别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心外无法。何有能见此心者。何有能念此心者。若更缘念此心。即成境界。即有能缘所缘。即是心外有智能观此心。何名为如。又复我觅心之心体唯是净心。何有异法可缘可念也。但以妄想习气故自生分别分别之相。有即非有。体唯净心。又复设使分别即知。正是净心分别也。喻如眼见空华。闻言华是眼作有即非有。唯有自眼。闻此语已。知华本无不着於华。反更开眼自觅己眼竟不能见。复谓种种眼根是己家眼。何以故。以不知能觅之眼即是所觅眼故。若能知华本无。眼外无法。唯有自眼不须更觅於眼者。即不以眼觅眼。行者亦尔。闻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故。即使不念外法。但以妄想习气故。更生分别觅於净心。是故当知能觅净心者即是净心。设使应生分别。亦即是净心。而净心之体常无分别。作此解者名为随顺真如。亦得名为止门。
文中亦先明观。次明止。先明观中秪是简责以破异执。次明止中有法有喻有合。法中能觅即是所觅。举所成能。全能既所。所既即能。何可缘念。喻中以眼喻真实性。华喻依他及分别性。即知华是眼作。何可更觅於眼。合中以不更觅心即是安心已竟。名为随顺真如。以其异执永息了知本寂。名无真性。不於二性之外别觅真也。
△第三重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
久久修习。无明妄想习气尽故。念即自息。名证真如。亦无异法来证。但如息波入水。即名此真如为大寂静止门。复以发心已来观门方便。及以悲愿熏习力故。即於定中兴起大用。或从定起。若念若见若心若境种种差别。即是真如用义也。此名从止起观。
从圆初住名为随顺真如。历尽四十一位名为久久熏习。初成妙觉所证根本实智名为大寂静止门。所起后得智尽未来际常然大用之门名为从止起观也。又圆十信亦得名为随顺真如。初住已上亦得名为分证真如分成就此止观二门。具如下文断得中辨。
△第四重止观明双现前。
又复炽然分别而常体寂。虽常体寂而即缘起分别。此名止观双行。
此摄上真如大寂静止门及真如用义。而明其非异时也。此双行平等止观。局惟佛果。通约性修。何以言之。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之人慧多定少虽见佛性而不了了。乃至等觉菩萨见於佛性犹如隔罗望月。故知局惟佛果也。然诸众生虽繇迷理迷事二种无明炽然分别。而体本常寂。即於常寂体中具足一切缘起分别。是谓理即双行。若从知识及经卷闻此心性寂用之理。能解能知。是谓名字双行。从此念念体其本寂。善能分别缘起。是谓观行双行。能体寂故随顺奢摩他道。能分别故随顺毗婆舍那。是谓相似双行。止行现前名首楞严三昧。观行现前名摩诃般若。是谓分证双行。习气尽故法界一相。大用显故徧示三轮。是谓究竟双行。妙明明妙。寂照照寂。从始至终罔非性德。理即位中名为逆修。名字已去悉名顺修。顺逆虽殊在性则一。故悟性者方成妙修。得此第四止观双行意已。方知前约二性所修止观。及真实性中前三番止观。法尔亦是一一双行。但明昧有殊。致使浅深差别耳。约染浊三性中分科并各释竟。
△三通简三。初正简示。二约幻喻。三约梦喻。初中四。初简止观功能。二简四重深义。三简修有次第。四简妄执须除。今初。
上来三番明止观二门。当知观门即能成立三性缘起为有。止门即能除灭三性得入三无性。入三无性者。谓除分别性入无相性。除依他性入无生性。除真实性入无性性。
观门成立三性缘起者。谓观五阴六尘等法本虚。但是妄想执实。即能成立分别性缘起。以知诸法惟分别性。无实法故。次观五阴六尘等法悉皆心作。其体是虚。即能成立依他性缘起。以知诸法悉依他起。但虚相故。次观一切诸法本来惟心。心外无法。不将二无以为心相。即能成立真实性缘起。以知诸法有即非有。唯净心故。止门除灭三性入三无性者。谓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复观能观之心亦无实念。繇此执心止息。故名除分别性入无相性。次观虚法唯心所现。有即非有无生无灭。繇此虚相执灭。故名除依他性入无生性。次观净心圆离四句。不属有无亦非可缘可念。故名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也。
△二简四重深义。
就真实性中所以有四番明止观者。但此穷深之处微妙难知。是故前示妄空非实。除妄空以明止即是无性性。次一显即伪是真。息异执以辨寂即是无真性。是故无性性或名无无性或云无真性也。第三一重止观者。即是根本真如三昧。最后第四一重止观者。即是双现也。
何有无法以为净心。故云示妄空非实。执无之心即灭。故云除妄空以明止。设使分别。正是净心分别。故云显即伪是真。何有异法可缘可念。故云息异执以辨寂。余如上释可知。
△二简修有次第。
又复行者若利机深识。则不须从第一分别性修。但径依第二依他性修。此依他性亦得名分别性。以具有二性义也。若不能如是者。即须次第从第一性修。然后依第二性修。依次而进也。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也。又复虽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二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