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利机谓智慧敏利。深识谓识见深远。利则触着便知。深则不泥情执。盖已先知一切唯心。诸法无实。故可径观本虚之法。以此本虚之法。不执便是依他。执乃妄成分别。元非二体二相。又虚妄果报亦即名为分别性法故也。若不能了达境虚。即须如前次第修习。此易可知。然纵令极利根机。亦不得径观真实性法。以众生无始以来全堕依他性中。离依他性无真实性。如离流无水。设使径观真实。真实反是分别。譬如舍流觅水非真水。故圆觉经云。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之谓也。但能谛观分别及依他性。任运自得证真实性。如触波流全触於水。智者大师的指现前一念。识心为所观境。识心岂非依他性耶。观此即是不思议境。既不思议岂非真实性耶。若不立事境单言理观极得意者。秪是清净真如。其在初心多属恶取邪执。可不慎哉。又复应知所以观分别者。欲了分别无性以入依他。观依他者欲了依他无性而证真实。是则前二以为方便。正欲资成第三番耳。若约大途。则分别性中止观一往从假入空。依他性中止观一往从空入假。真实性中止观正显中道妙定妙慧。然圆人初行三止三观具在一心中修。故不妨於念念中三番并学。从观行三番入相似三番。从相似三番入分证三番。从分证三番入究竟三番。至於究竟虽不妨仍说三性及三无性。而究竟统惟真实性矣。
△四简妄执须除。
问曰。既言真实性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实。答曰。执二无以为真实性者即须除之。故曰无无性。妄智分别净心谓为可观者。亦须息此分别异相。示其无别真性可得分别。故言无真性。但除此等於真性上横执之真。非谓除灭真如之体。
正简示竟。
△二约幻喻三。初标章。二正说。三例结。今初。
复更有譬喻能显三性止观二门。今当说之。
△二正说三。初喻观门。二喻止门。三止观合辨。今初。
譬如手巾。本来无免。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唯一净心自性离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免现。依他性法亦复如是。妄熏真性现六道相也。愚小无知谓免为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迷妄执虚为实。是故经言。一切法如幻。此喻三性观门也。
此喻即同前文约一心辨三性之义也。文并可知。
△二喻三无性止门。
若知此免依巾似有。唯虚无实。无相性智亦复如是(除分别性)。能知诸法依心似有。唯是虚状无实相性也。若知虚免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免有即非有。本来不生。无性性智亦复如是(除依他性)。能知虚相唯是真心。心所现相有即非有。自性无生也。若知手巾本来是有。不将无免以为手巾。无性性智亦复如是(除真实性)。能知净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无为真实性。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
△三止观合辨。
是故若欲舍离世谛。当修止门入三无性。若欲不坏缘起建立世谛。当修观门解知三性。若不修观门即不知世谛所以缘起。若不修止门即不知真谛所以常寂。若不修观门便不知真即是俗。若不修止门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义故。须依幻喻通达三性三无性。
世谛谓十界假名差别建立。事造三千也。真谛谓因缘生法空假即中。理具三千也。真则三谛俱真。俗则三谛俱俗。真即是俗俗即是真。良繇非真非俗所以双照真俗。则三谛俱中。幻喻若此余皆可知。二正说幻喻竟。
△三例结。
如幻喻能通达三性三无性。其余梦化影像水月阳焰乾城饿鬼等喻。但是依实起虚。执虚为实者悉喻三性。类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诸喻依实起虚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虚体是实即可喻真实性。虚随执转即可喻分别性。是故此等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无相。即可喻三无性也。
文中先例结。次若直以此等下。又将诸喻喻前文。约依他辨三性之义也。例结中所依之实喻真实性。所起之虚喻依他性。执虚为实喻分别性。三性既尔。三无性义例此可知。次文中虚体是实以喻在染之真。所谓净分。虚随执转以喻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所谓染分也。
△三约梦喻。
又更分别梦喻以显三性三无性。譬如凡夫惯习诸法故。即於梦中心现诸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由无始已来果时无明及以妄想熏习真实性故。真心依熏现於虚相果报也。彼梦里人为睡盖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梦心所作。即便执为实事。是故梦里自他种种受用得成。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为果时无明所迷故。不知自他咸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执为实。是故自他种种受用得成也。是以经言。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虚者即是依他性。妄者即是分别性。此即缘起三性为观门也。然此梦中所执为实者。但是梦心之相。本无有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但是虚想从心所起。本来无实。即是无相性也。又彼梦中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梦心更无余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自他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识更无余法。即是无生性也。又彼梦心即是本时觉心。但由睡眠因缘故名为梦心。梦心之外无别觉心可得。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平等无二。但以无明染法熏习因缘故。与染和合。名为本识。然实本识之外无别真心可得。即是无性性法。此即除灭三性为止门也。以是喻故。三性三无性即可显了。此明止观体状中约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
上已通举梦等八喻。例如幻喻可知。今更分别。欲令止观转明故也。先喻三性中不言真实性者。即指能梦之心为真实性也。依此起於梦中所见诸法。名依他性。梦中妄执为实。名分别性。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不了惟心。妄计我法。深观此喻宁不冷然者哉。三止门喻在文可知。
△二约清净三性三。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今初。
次明清净三性中止观体状。就中亦有三番。一明分别性中止观体状。二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三明真实性中止观体状。
△二各释三。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今初。
第一分别性中止观体状者。谓知一切诸佛菩萨所有色身。及以音声大悲大愿。依报众具殊形。六道变化施设。乃至金躯现灭舍利分颁。泥水雕图表彰处所。及以经教威仪住持等法。但能利益众生者。当知皆由大悲大愿之熏。及以众生机感之力。因缘具足熏净心故。心性依熏显现斯事。是故唯是真性缘起之能。道理即无实也。但诸众生有无明妄想。故曲见不虚。行者但能观察。知此曲见执心是无明妄想者。即名为观。以知此见是迷妄故。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唯是自心所作。如是知故。实执止息即名为止。此是分别性中从观入止也。
先观后止文并可知。住持三宝一切佛事。本皆真性缘起之能。真性即清净真实性。缘起即清净依他性也。但繇众生不了妄计为实。故名为分别性耳。既是无明妄想分别。复名为清净者。以所缘境是从大悲大愿出生。能与众生作增上缘。纵令不了唯心。亦不增长结业故也。然欲入大乘门。必须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否则心外计法。永违出要矣。
△二约依他性。
第二依他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门故。此中即知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也。以不无虚相缘起故。故得净用圆显。示酬旷劫之熏因。即复对缘摄化故。故得泽沾细草。表起无边之感力。斯乃净心缘起寂而常用者哉。作此解者名为观门。依此观门作方便故。能知净心所起自利利他之德。有即非有用而常寂。如此解者名为止门。此止及观应当双行。前后行之亦得。
利根者可以双行。钝根者前后亦得。义并可知。
△三约真实性。
次明真实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行故。即知诸佛净德唯是一心。即名为观。复知诸佛净心是众生净心。众生净心是诸佛净心。无二无别。以无别故。即不心外观佛净心。以不心外觅佛心故。分别自灭。妄心既息。复知我心佛心本来一如。故名为止。此名真实性中止观门也。
义亦可知。或问。此与上文染浊三性止观为先后修耶。俱时修耶。有次第耶。不次第耶。须具修耶。不须具修耶。答曰。亦有先后亦可俱时。亦次第亦不次第。亦具修亦不具修。何以言之。前约染浊三性修止观。是观身实相念自佛三昧也。后约清净三性修止观。是观佛实相念他佛三昧也。若惟念自佛。则不须具修后三止观。以染浊真实性中止行若成。习气既尽。体证真如。自於清净三性三无性法能通达故。若惟念他佛。则不须更修前三止观。以清净真实性中止行若成。我心佛心平等一如。不於染浊三性三无性法更生迷故。复次清净分别性中止观。即是约唯心念应化佛。清净依他性中止观。即是约唯心念法门佛。清净真实性中止观。即是约唯心念实相佛。亦可名自他俱念。不惟念他佛也。若泛论双念自他佛者。则须具修二种三性止观法门。於中复有先后俱时次及不次四义。言先后者。先约染浊分别性修。次约清净分别性修。然后染依他净依他。染真实净真实。一一次第修之。不得越次也。言俱时者。具约十界分别性修。次约十界依他性修。次约十界真实性修。则染净俱时无先后也。言次第者。如下断得中辨。言不次者。上云念念之中三番并学。亦可例云染净齐观。又如下文所云位位俱行三止也。故知圆融行布横竖包罗。顿渐俱收利钝悉被。法门之妙无以加矣。
△三通简六。初简寂用之相。二简生佛之名。三简同异之义。四简自他修益。五简佛德实虚。六简常住生灭。初中二。初约以修显性。二约称性起修。今初。
上来清净三性中。初第一性中从观入止。复从此止行入第二性中观。复从此观入止。复从此止入第三性中观。复从此观入止。故得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一辙入修满足。复以大悲方便。发心已来熏习心故。即於定中起用繁兴。无事而不作。无相而不为。法界大用无障无碍。即名出修也。用时寂。寂时用。即是双现前也。
一辙入修满足。谓念佛三昧。始从应化。终至法身。托外义成唯心观。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自性究竟圆显也。此为根本智大寂静止门。复以大悲方便熏习力故大用繁兴。即是差别智。法界常然。大用之门用寂寂用。说有先后体无先后。故名双现前也。
△二约称性起修。
乃至即时凡夫亦得作如是寂用双修。此义云何。谓知一切法有即非有。即是用时常寂。非有而有不无似法。即名寂时常用。是故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也。
色即是空。有即非有。法界法尔本性寂义也。非色灭空。不无似法。法界法尔本性用义也。繇此性具寂用。本自不前不后。故照性成修。始从名字。终於究竟。无时不双现前。何俟成佛之后方名双现前哉。
△二简生佛之名。
问曰。既言佛心众生心无二无别。云何说有佛与众生之异名。答曰。心体是同。复有无障碍别性。以有别性故。得受无始已来我执熏习。以有熏力别故。心性依熏现有别相。以约此我执之相故。说佛与众生二名之异也。
同不障别。别不碍同。故名无障碍别性。余可知。
△三简同异之义。
问曰。诸佛既离我执。云何得有十方三世佛别也。答曰。若离我执证得心体平等之时。实无十方三世之异。但本在因地未离执时。各别发愿。各修净土。各化众生。如是等业差别不同熏於净心。心性依别熏之力故。现此十方三世诸佛依正二报相别。非谓真如之体有此差别之相。以是义故。一切诸佛常同常别。古今法尔。是故经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此即同异双论。若一向唯同无别者。何故经言。一切诸佛身。一切无碍人。若一向唯别不同者。何故经言。唯是一法身。一道出生死。以是义故。真心虽复平等而复具有差别之性。若解明镜一质即具众像之性者。则不迷法界法门。
△四简自他修益又二。初明益。二释疑。今初。
问曰。真心有差别性故。佛及众生各异不同。真心体无二故。一切凡圣唯一法身者。亦应有别性故。他修我不修。体是一故。他修我得道。答曰。有别义故。他修非我修。体是一故。修不修平等。虽然。若解此体同之义者。他所修德亦有益己之能。是故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又复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是故行者当知。诸佛菩萨二乘圣人凡夫天人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应当随喜。
答中先以修不修平等明体是一。所以破其他修我得之执。次复劝修随喜功德。若能於凡圣功德深生随喜。则他修我得之义亦成。盖能解体同即是妙慧。念念随喜破嫉妒障即是妙行。慧行两具即非一向倚他觅道者矣。
△二释疑。
问曰。若尔。一切凡夫皆应自然得道。答曰。若此真心唯有同义者。可不须修行藉他得道。又亦即无自他身相之别。真如既复有异性义故。得有自他之殊者。宁须一向倚他觅道。但可自修功德。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德故。迭相助成。乃能殊胜速疾得道。何得全倚他也。又复须知。若但自修。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有者。复不得他益。即如穷子不知父是己父财是己财故。二十余年受贫穷苦止宿草庵。则其义也。是故藉因托缘速得成辨。若但独求不假他者。止可但得除粪之价。
答中先明不得全倚他修。次明必须知他即己。文义可知。然此自他修益须约四句。一者惟求於自不假於他则成二乘。以不达自他同体故。二者惟倚於他不求於自则成人天。亦不知自他同体故。三者自既不修亦不求他则常在三涂。以因缘俱没故。四者知他即自深生随喜则速成佛道。以藉因托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