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若计七识能证本寂。即同他证。今云知心本寂。熏心令知本证。故仍是自证之转计也。破有二义。一者我执之识不能见本寂故。二者纵许能见。所见非净心故。
△三结破。
以是义故。无有道理净心自证不起后念也。
既净心不能自证。安得不以无尘智为方便哉。
△二破他证二。初正破。二转破。今初。
若言由他证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心体自寂静故。但以有六七识等。名之为他。由有此他。故说他心不证。是故乃可证他。何须以他证心也。
六识若转成无尘智。则不名他。以达自他无性故也。又即谓之他证亦可。今既不许用无尘智。而云他证。他乃净心之幻翳。如何能证净心。喻如水可证波。何须以波证水也。
△二转破。
若言心体虽复本寂。但以无始无明妄念熏故。有此妄念习气在於心中。是故心体亦不证寂。故须他证者。何等方便能除心中习气令心证也。若言更不起新念故不熏益彼习气。彼即自灭者。彼未灭间有何所以不起新念也。若无别法为对治者。彼诸习气法应起念。若起念者。更益彼力也。以是义故。由他所证亦无道理。
何等方便。有何所以。若无别法。三语皆暗指无尘智而言之。若不许无尘智。更有何等方便。更何所以。更将何法对治习气耶。
△三破证他四。初明他不易证。二明心不证他。三明他不相止。四明嫌非方便。今初。
若言不须用他证心。但证於他。以证他故习气自灭者。是亦不然。他既有习气为根本。故念念常起。若不先除彼习气种子者。妄念何由可证也。
非无尘智不能除於习气种子。习种不除。他何可证。如不息风。波何繇寂。
△二明心不证他。
又复净心无有道理能证於他。若能证他者。一切众生皆有净心。应悉自然除於妄念也。
前云是故乃可证他。喻如水能起波。今云无能证他。喻如水不能自灭其波也。
△三明他不相止。
若言妄念前后自相抑止。久久即息。故名为证他者。为前止后。为后止前。若言前念止后念者。前在之时后识未生。后若起时前念已谢。不相逐及。云何能止。若言后念止前念者。亦复如是不相逐及。云何能止。
前之二文是破以自证他。此后二文乃破以他证他也。以前后妄念皆名他故。然前后既不相及。云何能相抑止。设非以意识依止本识而修止观。决无证入之方便矣。
△四明嫌非方便。
若前念起时即自嫌起。嫌起之心熏於本识。令不起后念者。心不自见。云何自嫌。若后念嫌前。故能嫌之心熏於本识。令不更起后念者。能嫌之心嫌前心时。为知前心是空故嫌。为不知是空故嫌。若知是空。即是无尘智也。汝云何言不须此智。又若知是空。则应不嫌。若不知前念空者。此心即是无明。何以故。以其前念实空而不能知故。又复不知前念空故。执有实念而生嫌心。即是妄想。何以故。以其於空妄起实有想故。此能嫌之心既是无明妄想故。即是动法。复言熏心。此乃亦增不觉。重更益动。生起之识於是云兴。而言能令后念不起者。盖是梦中之梦。未醒觉也。故作斯说。彷佛不睡者。必应不言如此。
起时非嫌时。嫌时非起时。故云心不自见。云何自嫌。若后念嫌前令不更起后念。是则可尔。然知空则应不嫌。嫌则转增不觉动法。云何舍无尘智而反堕无明窠臼耶。先约证破竟。
△次约修破二。初正破。二判简。今初。
又复若言不作心念诸法。故念不起者。为净心不作心念。为是意识不作心念。若是净心不作心念者。本来何因作心念法。今忽何因不念法也。若是意识不念法者。意识即是其念。若言意识不作心念法者。为对见法尘而不念。为不对见法尘而不念。为对而不见而不念。为全不对尘名为不念。若不对尘。云何说为意识。何以故。以识者必识所识故。若对而不见。即是顽瞽之法。若见而不念。为何所因而得不念。为知空故所以不念。谓为有故所以不念。若知是空。是无尘之智。对而不见。见而不念。二俱无妨。何故汝言不须此智。若谓为有即不能不念。又复谓有之时即已是念。又复谓为有故。即是无明妄想。而复不念。譬如怯人闭目入暗。通理开眼而入。唯有外暗倒生怕怖。闭目而入。内外俱黑反谓安隐。此亦如是。念前法时唯有迷境无明而生嫌心。不念之时心境俱暗反谓为善。又复若不作意念法。心则驰散。若作意不念诸法。作意是乱动。非寂静法。云何得名证心也。
先双征。次双破。初破净心不作心念。可知。次破意识又二。初总破。谓意识即是念。云何名为不作心念。二别破。谓纵令意识不作心念法者。於四句中属何句耶。若不对尘不名意识。先破第四句也。若对而不见是顽瞽法。次破第三句也。此下总破前二句。知空则二俱无妨。谓有则二俱有过。并如文可知。
△二判简。
但以专心在此不念。故即以此不念为境。意识为此境所系故。於余境界无容攀缘。是故惑者不知此事。便谓於诸法无复攀缘。遂更深生宝玩将为真法。是以策意相续不休。以昼夜久习熟故。不须作意自然而进。但不觉生灭常流剎那恒起。起复不知。无明妄想未遣一毫。又不解自身居在何位。便言我心寂住。应是真如三昧。作如是计者。且好不识分量也。虽然。但以专心一境故。亦是一家止法。远与无尘之智为基。近与猨猴之躁为锁。比彼攀缘五欲游戏六根者。此即百千万倍为殊为胜。但非心体寂照真如三昧耳。是故行者为而不执。即是渐法门。若欲成就出世之道。必藉无尘之智也。
但以专心等。是叙其修证之相。但不觉生灭等。是判其以妄滥真。虽然但以等。是收其不无胜力。但非心体等。是简非圆顿法门也。上来分科解释以何依止竟。
△三总结。
此明止观依止中以何依止竟。上标五番建立中第一止观依止讫。
△二明止观境界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次明止观境界者。谓三自性法。就中复作两番分别。一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
若论自性清净如来藏心。不惟非分别。及依他境界并真实性。亦无所施其名目。秪因迷真成妄。今约返妄归真。故得以三性为所观境也。
△二释为二。初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今初。
所言总明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净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黎耶识。此即是依他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名分别性。此是大位之说也。
一往略判。故名大位之说。若欲委细。须别明也。
△二别明三性二。初别明。二合辨。初中三。初别辨真实性。二别辨依他性。三别辨分别性。初又三。初标章。二各释。三合结。今初。
所言别明三性者。初辨真实性。就中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
△二各释二。初释有垢净心。二释无垢净心。今初。
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具足违用。依熏变现。故言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无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现之相常寂。复称为净。故言有垢净心也。
△二释无垢净心。
所言无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虽具法尔违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永泯。复备自性顺用之能。净熏满故。事净德显。故言无垢。虽从熏显。性净之用非增。假遣昏云。体照之功本具。复称净也。故言无垢净心。
设使净用有增。功非本具。则不得名为净矣。
△三合结。
然依熏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真实性。问曰。既言有垢净。亦应称无垢染。答曰。亦有此义。诸佛违用即是无垢染。但为令众生舍染欣净。是故不彰也。
初合明平等为真实性。次申明设化偏彰净名。并可知。
△二别辨依他性二。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种。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
△二各释二。初释净分依他。二释染分依他。初中二。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即是所证三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先释清净。繇事染功尽故。当知非断性染也。次释依他。繇净业所熏故。当知性不自显也。体显名证法身。智显名证报身。福德巧用显名证应身。约法身名常寂光土。约报身名实报庄严土。约应身名方便有余土及凡圣同居土。法报为自利德。应身为利他德。粗判如此。若交融互摄则三身不一不异。四土有竖有横皆为净分依他。一依他一切依他。依他性外无余法也。
△二料简二。初约性染义对简。二对真实性料简。初中三。初正明性染有用。二释其名清净分。三释其名分别性。今初。
问曰。性染之用何。谓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
以可化之机为缘熏於性染。显现示违之用。即所谓依他起性也。而名为清净分别性法则如下释。
△二释其名清净分。
问曰。既从染性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於众生。故名此德以为清净。若偏据佛德之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示违染用。
天台性恶法门正本於此。若能即事恶而达性恶。性恶性善体元无二。则大贪大嗔大痴法门便可向现行日用无明烦恼中荐取矣。央掘.广额即其标榜也。
△三释其名分别性。
问曰。既言依他性法。云何名为分别性。答曰。此德依於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
一切众生全堕分别性中。今随缘令见与其同事。故即名为分别性也。
△二对真实性料简。
问曰。无垢真实性与清净依他性竟有何异。答曰。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用也。
问中但约真实性简。答中兼对分别性简。体相用三不相舍离。约体则一切皆体。故名体大。约相则一切皆相。故名相大。约用则一切皆用。故名用大。镜体光照可为同喻也。思之。
△二释染分依他二。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所言染浊依他性者。即彼净心虽体具违顺二用之性。但为分别性中所有无明染法所熏故。性违之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所谓流转生死轮回六趣。故言染浊依他性法也。
六趣虚状依熏变现似有非实。故名染浊依他。凡夫不了。妄谓实我实法。则成分别性耳。
△二料简又二。初正简。二释疑。今初。
问曰。性顺之用未有净业所熏故不得显现。虽然在於生死之中。岂全无用耶。答曰。虽未为无漏熏故净德不现。但为诸佛同体智力所护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识。渐发道心。即是性净之用也。
对上净分中料简性染。如文可知。
△二释疑。
问曰。一切众生皆具性净等。为诸佛所护。何因发心先后。复有发不发。答曰。无始已来造业差别。轻重不同先后不一。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问曰。罪垢重者。性净之用岂全无能。答曰。但有性净之体不坏。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问曰。上言凡圣之体皆具顺违二性。但由染净熏力有现不现。何故诸佛净熏满足而不妨示违之用有力。凡夫染熏尤重而全使性顺之用无能也。若以染重故性净无能。亦应净满故染用无力。既净满而有示违之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顺之用。答曰。诸佛有大悲大愿之熏故性违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机感斯见众生无厌凡欣圣之习。故性顺匿无边之净用。不使诸佛同鉴。无净器可鉴。故大圣舍之以表知机。有染德可见。故下凡寻之明可化也。是故净满不妨有於染德。染重不得有於净用。
此蹑性净之用而起疑也。三番问答义并可知。
△三别辨分别性二。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种。一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
△二各释二。初释清净分别性。二释染浊分别性。今初。
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对彼内证无分别智故。悉名分别。所谓一切种智能知世谛种种差别。乃至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不尽知。及以示现五通三轮之相。应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於内证之慧。起彼教用之智。说己所得示於未闻。如斯等事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谓虽起无边之事而复毕竟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辨。故言清净。即此清净之觉随境异用。故言分别。又复对缘摄化令他清净。摄益之德为他分别。故言清净分别性也。
初以对无分别智说名分别。即所谓后得智也。一切种智下。广出其相。此义云何下。重释其名。先一番约当体释。次一番约利他释。合结可知。
△二释染浊分别性。
所言染浊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浊依他性中虚状法内。有於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依他性。於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实事。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分别性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