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集解

  二谓下正判位次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因不名佛果不名性涅盘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也所以因名佛性者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佛性焉佛性有三所谓三千即空假中名正缘了故知三千不出十界三种世间假名五阴在於有情国土世间名为无情若云无情不云有性若云有性不云无情今欲示迷元从性变及为示性令其改迷点权为实故云有情无情有性是故十界三种世间即空假中是三佛性人未思此往往却谓无情之物动转可见名有佛性可笑之甚是故当知有情无情莫不皆是因缘生法缘生之法都无真实但有名字名字即空空即假中故云有情无情有性即空假中三因佛性实相妙理有佛出世无佛出世常住不迁无所改易以由性理不改变故贤首清凉所谈有情无情法性佛性具如大部补注中辨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六尘且举色香三谛但云中道色香是事中道是理於事见理故云色香无非中道色香中道人皆共许无情佛性惑耳惊心。
  总是理即者众生在於生死之事道理恒自即是涅盘知名识字故云名字乃是识知色心依正本具三千三谛名字依此三千三谛之解而起三千三观之行名为观行如鍮比金若瓜比瓠犹火先暖涉海初平二物相类名为相似少分而证名为分证若约所证名为分真究尽终竟名为究竟此六即位出自一家起信论中已有三即谓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余之三即经论必云然六即义亦通三教若论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四十二位良以分真之位长故故须借别分其品秩又六即通事理五十二位别在事又五十二位名多而且局局在十信已去六即名少而且通通於五品已还。
  【科】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
  三约修下释名理即虽然未涉於修全性起修例如修虽具九之义故云约修名为六也。
  【科】是故深识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可依思之择之。
  四是故下诫劝。
  【科】略明圆教位竟。
  三略明下结。
  【科】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别故今总明可以意知。
  二然下明行人依教修行文分二初总示如上四教但是如来说四教法行人依教既乃开解然必依解以立其行解行成已乃入圣阶所以今明四教行法四种三昧二十五法十境十乘虽通四教然今文录一依止观正是法华圆顿妙行然今文略不引十境及四三昧四三昧者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言十境者一阴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阴入现前是故初观余九待发乃可观之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无四三昧不辨行仪无其方便正行难立故以二十五法方便一心止观观於十境於四三昧行仪之中或作观心是不可思议妙境用乃至或为离法爱用故至初住开佛知见乘此大车游方至极止观明静前代未闻岂徒然哉良在兹矣今人只谓舍恶取空名大乘者此空尚乃不出六十二见稠林何能动出生死患累设以为乘但是秃空殊无法门庄严具度乘邪见乘入险恶道是则指火宅为宝渚必为所焚以烦恼为能乘义须倾覆习大乘者自量己心如何合於法华大车是故一家所立解行不同世间诵文法师暗证禅师故南山云唯有南岳及以天台双弘定慧岂是谄附而虚授哉余如大部补注所示。
  【科】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二言下别释分二初方便为三初分科。
  言二十五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调停令入正修故四教方便各有近远且如圆教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真犹遥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近方便今於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又论远近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阴等十境若观若发入品非遥故名为近二十五法去真遥故故名为远。
  【科】初明五缘者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二解释分五初具五缘缘谓缘藉又名助缘此之五法能助行人行人藉之而修道故文自分五初持戒清净菩萨戒疏引大论云梵音尸罗秦言性善亦云清凉亦云波罗提木叉此翻保得解脱又云净命亦云成就威仪亦云防非止恶又是约义训义勒义禁义南山四分疏云戒是警义警策三业远离缘非古来所传防非止恶以解於戒然戒通善恶诸经论中多从善戒约义得名如智论云此云性善此从体说心论善生云别解脱及调伏等此从心说如诸论中作无作戒此从业说。
  言清凉等此从喻说以戒自观说是戒经此从教说但偏善行不通恶性止得通解戒为禁也若解善戒善法禁恶若解恶戒恶法禁善此释戒名名下论体有大有小大乘或以心性及性无作假色小乘或色如多论或心如僧祇或非色非心如成论依体有而止作持犯具在诸文非易可解止观辅行玄签句记举大纲耳其中或有关涉难见亦如大部补注中示一家学者若能深达大小毗尼乃可听寻定慧之法三学备焉为师可矣。
  如经中说遗教经也在家戒者五八戒也八戒於五更加第六不坐高广大床第七不着华鬘衣第八不往视听歌舞。
  出家戒者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也。
  小乘戒者即向所列在家出家戒也。
  大乘戒者如梵网戒也在家出家淫男淫女及鬼神等悉得受之若佛未出轮王化人亦有戒法所谓身三口四及不饮酒八种之戒又云十善是尸罗酒防意地即十善中后三意业数异义同此名旧戒亦名性戒以不待佛制性自是善是恶故也佛若出世凡所制戒乃名客戒应知佛未出时非独有旧戒亦有定慧如诸凡夫坐得四禅及以八定即旧定也如外道辈执着诸见六十二等即旧慧也若佛所制亦有客定如根本净禅观练熏修诸深禅等亦有客慧如四谛等若准释论有十种戒则通大小一不缺戒即四重也二不破戒十三戒也三不穿戒即波逸提等如是皆名律仪戒也凡夫散心悉能持得四不杂戒即定共也与定相应凡夫入定则能持得出定亦得五随道戒即道共也见真谛道其惑亡故六无着戒於思惟惑无所染故此二共成空观持戒七智赞戒出假利物智者赞故八自在戒达法如空无拘捡故此二共成假观持戒九随定戒住楞严故十具足戒楞严定中法具足故此二共成中观持戒涅盘经有五支十戒五支戒者一具足根本业清净戒即四重也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谓偷兰遮为前眷属此语因兰能为重罪前方便故十三僧残列在重后名后眷属所言余者舍堕已下及诸经中所制之戒皆名余也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即是定共离欲散恶戒体是觉离恶觉故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种种方便令入无漏即四念处道共戒也五回向具足无上道戒即佛菩萨持非诸下凡也言十戒者一禁戒二清净戒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折戒六大乘戒七不退戒八随顺戒九毕竟戒十具足戒论取缺坏不任故对根本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五支十戒与论十戒和会同异具在释签。
  【科】二衣食具足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弊形即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粪扫衣及但三衣不畜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众具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山绝世菜根艹果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僧中净食。
  二衣食具足衣能弊形食能支命此二具足道业可成。
  衣有三者且分三耳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及许畜重物重物合在畜长中辨雪山大士如涅盘云释迦先世曾为大士在於雪山唯被鹿皮时雪山中有香根等我於尔时唯食诸果食已坐禅堪忍力故不游人间如是乃可亡於说净受持等事名上根也。
  如迦叶者此云大龟氏其先学道灵龟负图而出应故从德命族是故云也此是中根常行十二头陀头陀此云抖擞抖擞十二种过患故也大论六十八云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树下坐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三衣今文所列即十二中第三第十二也南山云粪扫衣者世人所弃无复堪用义同粪扫体是贱物离自贪着不为王贼所贪当得资身长道上士着之今在中根与律有异。
  言三衣者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然此三衣无有正翻僧伽梨义翻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亦名众集时衣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亦名上衣从用名入众衣安陀会名下衣亦云着衣从用名院内行道杂作衣人就条数言五七九律无文也若云加沙此翻为染从色立名然此三衣皆须加法加五条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余二衣法文在律钞大论云佛弟子住中道故但三衣异於外道裸形无耻白衣多贪重着故也又三衣者不同一衣之少不同畜长等多此云不畜余长亦应更云不畜百一下文云畜百一众具亦须更云畜余长也绮文互现耳今文为取雪山大士被鹿皮衣是上根故乃以但三衣为中根畜百一及畜余长合为下根若不取雪山大士即以但三衣为上百一为中余长为下。
  多寒等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圣一许三品通开故三衣外听畜百一及许畜长但三衣一品也畜百一二品也畜长三品也故云三品通开矣仍以百一畜长二品合为下根焉。
  言百一者萨婆多云百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长物百一供身令受持之长物及余令说净畜余者所谓一切器与非器一外皆须作净若畜百一於百一物心中但自记忆一种谓是我物或云加法加法记忆随人而用此亦无在若乃畜长定须说净说净词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具在律钞然此净施非是真实是佛方便令诸弟子得畜长物而不犯戒名为假施若读辅行须知此意大部补注曾引文示食亦分三如前衣中引大经文即上根也。
  二常乞食且举十二头陀中第二常乞食即中根也。
  三檀越送及僧净食者既不能绝谷饵果又不能头陀乞食如来亦许外护施主送食供给复次僧中如法结净之食亦可受之即下根也。
  【科】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处有三例衣食可知。
  三闲居静处夫欲修道当须闲居择其静处若纷然愦闹必随境染着道业难成坏器易坏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心乱曰愦不静名闹言处有三例衣食者一者深山如前所明上根处也二者头陀如前兰若冢间树下露坐四处中根处也三者兰若伽蓝下根处也问此与中根如何辨异答中根即坐兰若空回之地下根乃在空回住处及闲静伽蓝良以兰若翻为闲静故须辨之。
  【科】四息诸缘务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术等。
  四息诸缘务缘谓尘缘务谓事务此有四种一者生活谓经纪生方触途纷纠等二者人事谓一往一来附势交结以求利等三者伎能谓医方占相及书算等四者学问谓读诵经论求胜负等如此四事应须止息故云息诸缘务也前三三昧及随自意诸经行法皆息缘务若历善恶及以无记非今所论。
  【科】五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
  五近善知识障难多途如何远离故须知识教诏助护闻名曰知见形曰识知识有三一外护者内修妙行不能营务故须外护而给助之二同行者切磋琢磨更相策发同其行故三教授者内不通达外起诸障故须明了指示过德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科】第二诃五欲一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丹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等。
  二诃五欲文分五初诃色诃责也欲乐也五欲之境令人乐欲今既修行应须诃之是故诃色如热金丸若也执之决定烧手修长也丹赤也皓白也玄黑也朱正色也紫间色也。
  【科】二诃声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
  二诃声者声如毒涂鼓闻之则须死。
  丝竹等者自古之乐不出八音土曰埙疱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盘金曰钟木曰柷在指名环在臂名钏佩者玉之带也或从人说文云大带佩也从人从巾佩必有巾谓之饰礼云凡带必有佩玉也皆所以发起其声令人生欲心也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艹木之有柯也。
  【科】三诃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
  三诃香者香如龙气嗅之必病。
  【科】四诃味谓种种饮食有膳美味等。
  四诃味者味如沸蜜汤舌必烂非谷曰肴也膳食也。
  【科】五诃触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等。
  五诃触者触如师子近必被啮。
  【科】第三弃五盖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三弃五盖此五覆盖心神昏暗定慧不发是故应须弃而舍之贪欲盖者追念昔时所更五欲生醉惑心亡失正念瞋恚盖者追想是人恼害於我忿怒毒火烧诸功德睡眠盖者昏昏名睡倚放名眠犹如死人远离精进掉悔盖者邪心动念作无益事名之为掉忽然改变思惟自耻云何今日作斯过失名之为悔由是之故禅定不发犹豫不决名之为疑此非见谛障理之疑乃是障定之疑此疑有三一者疑自谓我本是底下之人非是法器二者疑师所谓彼人无有智慧师而事之将不误我三者疑法谓所受法何必合理三疑在怀止观不发。
  【科】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四调五事调谓调停眠食二事定外调之身心息三就入住出三时调之调身之法如禅门云夫欲坐者先须安处使久无妨若欲半跏以左压右牵来近身若欲全跏[跳-兆+必]右压左宽衣带周正身勿令坐时更有脱落乃以左手而压右手置右脚上挺动支节七八许度如按摩法勿曲勿耸正头正项令鼻对脐不偏邪不低昂身如碇石无令骚动。
  次调息者即当开口吐胸中气自恣而出使百脉处皆随气出次当闭口鼻中内清气如是至三若息已调一度亦足次以唇齿相拄舌向上腭闭眼令断外光之后次拣息风如前数息观中已示其息若调易入定故次调心者一则调乱令不越逸二乃调心令不沈浮若心沈时系念鼻端若心浮时安心向下此名初入调身息心若住禅中其有不调如初入法若欲出定渐渐申舒按摩其身渐渐吐纳细细呼吸渐渐放心缘於外境所以三事合而调者三事相依如初受胎暖寿识三即身心息不前不后未曾相离故合调之若眠食二不同时故各为一调今文中云沈浮等者沈谓沈下浮谓浮上缓谓宽缓急谓急卒息钝名涩息利名滑节谓苦制恣谓纵恣食少乃饥多则名饱今皆调之故云不也问弃五盖中已舍睡眠今何调眠答前为入定是故弃之今在散心所以调之各有其致无相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