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注】处说不动而游。衣论脱珍着弊。文互显耳。然若不明不动而游。无以见二始同时。不明脱珍着弊。无以见寝大施小。此文。曲尽如来妙应。无谋设化之相也。
【■记】二文互显。不可脱一。始曲尽佛之妙应也。
【□注】舍那胜应尊特。智定庄严。故譬珍御。丈六劣应生身。忍生法恼。故譬弊垢。盖法譬双明也。
【■记】尊特。首楞大定种智大慧。而自庄严。劣应生灭之身。则为蚊虱有情。寒暑无情。之所逼恼。
【■备】有师标曰。妙乐。忍有情恼为生忍。忍无情恼为法忍。大论言。忍诸恭敬供养。及诸烦恼淫欲。为生忍。忍其恭敬供养。及嗔恼欲法。为法忍。
△二息大施小二。初垂世成道。
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
【□注】此明小始也。本是圆佛。垂为三藏初成之相。故云示也。兜率。翻知足。此天有内苑。外苑。菩萨居内苑而降神也。然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以佛常居中故。
【■记】兜率陀。翻妙足。或译睹史陀。翻知足。受欲知足故。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楞严明。此天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唯内苑可尔。故菩萨居之。佛常居中者。大论言。若於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於上地生。命长寿未尽。佛出世时过。惟兜率天寿。与佛世出时会故。复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於欲天梵天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生中国。中夜降神。中夜出国。行中道。得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余涅盘是也。
【□注】从彼下生托摩耶胎。摩耶。翻天后。净饭王之后也。妙乐云。一切诸佛。皆不在余二贱姓故。尚尊贵时。在剎利。尚多闻时。在婆罗门。又浊难调时。在剎利。清易调时。在婆罗门(文)。
【■记】大论云。菩萨末后身从天上来者。乘上道故。又从天下时。种种瑞应。又人敬重天故。论又云。菩萨将欲下生。先观生处。唯迦毗罗婆国。净饭王后。能怀后身菩萨也。下引妙乐。释明剎利。乃帝王种族。为世尊贵。婆罗门。是通博净行。为世多闻。又剎利有势能调劫浊。婆罗门无诤。得调时清。诸佛随时所贵。即於中生。今释尊世。正尚尊贵。又当劫浊。众生刚强难化故也。
【□注】托胎。菩萨自有胁入。正慧托胎。小乘见乘白象。贯日之精。大乘见乘楞檀楼阁等。
【■记】大论问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应。云何菩萨正慧入母胎。答。菩萨忆念不失故入胎。中阴中住。知中阴中住。入胎时。知入胎。歌罗逻时。知歌罗逻。乃至出生时。知出生是也。小乘见者。如大庄严经云。化作白象。降神母胎。又须菩提偈言。其形如白象。四足有六牙。来入母胎时。如游园观想。是也。大乘见者。华严经云。毗卢遮那菩萨。已从此没。生於人问。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是也。
【■补】象。是象王。有大力用。表菩萨能荷负众生也。贯。表析空观。日。表偏空理。以二乘修空观。齐己分量见也。栴檀楼阁者。表色心无碍。身土互融。以菩萨修中观。齐己分量见也。
【■备】辨讹曰。白象贯日。出普曜经。属大乘。乃大小乘共见也。存考。补中象王楼阁等解。亦存考。
【□注】住胎。若小乘八相。合住胎在托胎内。今示小始垂化事迹。非正明八相也。
【■记】小乘八相。解见七卷。住胎。今带说。
【■补】因果经云。菩萨在母胎。晨为色天说法。日中为欲天说法。晡时为鬼神说法。夜三时。亦如是。
【■备】辨讹日。小乘中住胎无说法事。故不开。私谓。不开。当依七卷小乘不谈常住解。
【□注】出胎。四月八日。右胁降神。出瑞应经。
【■记】瑞应经云。自夫人怀妊。天为献供。不享王厨。四月八日。从右胁生。即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是时天地大动。宫中尽明。梵释天神。於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几。以天香汤。浴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彻照。极佛境界。莫不大明。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一者。地为大动。丘墟皆平。乃至第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礼侍。此时疆场左右。莫不称奇叹未曾有。是出(胎相)。
【□注】纳妃有三。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
【■记】十二游经云。菩萨妇家。姓瞿昙氏。舍夷长者。名曰水光。其妇母名月女。生女时。日将没。余明照其家。因名瞿夷。是第一夫人。若第二夫人生罗云者。名耶惟檀。即耶输。父名耶施长者。第三夫人名鹿野。父名释长者。
【□注】生子即罗睺罗也。佛出同居。示同人法。
【■记】大经四相品迦叶问。何缘复衲耶输。生罗睺罗。乃至当知如来。未度诸结大海。佛告迦叶菩萨。示现如是无量神通变化。一切众生无能测量。汝今云何能知如来习近爱欲。生罗睺罗。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盘。示现是也。
【□注】出家。时年十九。二月十五日夜半。乘天马踰城。
【■记】大庄严经云。菩萨自思烦恼旷野。生死河中。若不修行。终难出离。於众睡后。即呼车匿。备马去来。帝释开门。四王捧足。释梵引路。诣大仙林。取剑落发。又有说。太子见老病死。回宫思惟。欲免是苦。其夜见诸妃女。状若死尸。愈加起厌。又见四天王在窗隙中。报出家时到。遂即开窗。靸天白马踰城。到跋伽婆仙人林中剃发。
【■备】辨讹曰。乘宫中马。天捧马足。故曰天马。非天上之马也。私谓。统纪亦同。然记中靸天白马一说。则异想机见不同耳。
【□注】苦行须六年者。文句七(十九)云。但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草生攒[月*坒]。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座得道。弥勒。即出家日成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赊促。应示短长耳。(文)辅行云六年苦行。所以伏见。为调外道。过其所行。(文)颂云。十九踰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说法度生五十年。是则共当八十寿。
【■记】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道同也。事异。以三佛别明。谓释迦至象头山。同外道食麻麦六年。草蔓生延蔟聚於[月*坒]。至臂节。亦莫觉。诸天见眷属日减。痛哭叫唤动地。修世禅故。亦复不闻。及太子自思苦行。非真解脱。吾当受食成佛。故移座成道也。弥勒下生经。佛言。四海渐减。三千由旬。是阎浮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种种庄严。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妙梵。婆罗门妇。名摩提婆。弥勒托生为父母。身紫金色。二十二相。身长千丈。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肉眼见千由旬。常光四照百由旬。穰佉王奉七宝台。施弥勒。弥勒施婆罗门。见其毁坏。修无常想。出家於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千里。即以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者。法华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是也。准此则知释迦缘事宜赊。故苦行六年。辅行引大论云。外道苦行。或三月。半岁。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麦者。又言。佛若不行六载苦行。呵其非道。无人信受。以苦行过人成佛。呵其苦行。人皆信受。或问。颂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梵网经言。七岁出家。三十成道。何也。答。发隐云。大圣示现。有何常规。有言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蓝迦蓝处三载。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载。学非非想定。知非又舍。后至象头山。同外道食麻麦六年。受食成佛。是则颂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共十二载。正与三处修道岁数同。然与颂言五岁游历。又似有异。仍当以示现无常规释也。
【■补】统纪曰。瑞应。因果。本起。大论。并云十九出家。四阿含。出耀经。和须密论。并云二十五出家。当何所从。今以八十寿。除五十载说法。定取梵网。无相三昧。宝藏经等。三十成道。除六载苦行。定取荆溪。二十五出家。合宝藏经。二十五出家。三十成道之说。若约前后义定。有二事可证。一者。出家后六年苦行。取成道之岁数合。二者。将出家时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后於成道岁。果生罗睺。未曾有经云。太子逃至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贤愚经云。出家六年苦行。得一切智。又普耀经云。父王闻太子得佛六年。令优陀那往请。言阔别以来。十有二年。又言佛还国。罗云问讯。群臣疑太子捐国十二载。何从有子。此等经文。皆约出家六年成佛。又经六载还国。以上统纪文。至孤山颂。五岁游历。或指阿蓝三载。郁头三载。
【■备】源师曰。梵网经七岁出家。岁字。古有作年字解者。甚妙。然合下句三十成道。则当以二十五出家为准。总之如来示现。既无常规。又西域诸邦。纪岁时日。或有参差。流传结集。不无同异。更复翻译难齐。阙疑而已。后贤不必於此辨论见长也。辨讹曰。草生攒[月*坒]等。出观佛三昧海经。因入灭意定。故不闻不觉。此属后教。若三藏菩萨。既伏惑行因。则不能入灭受想定。须引三藏佛本行经为妙。但彼无草生攒[月*坒]等事。又本行经。菩萨入不动三昧。即第四禅。以息不行。知他心法。下不知上。天谓命终故哭也。私谓。草生等语。今注乃引文句用也。
【□注】木菩提树。菩提。翻道。佛於树下成道。故名道树。草座。因果经说。帝释化为吉祥童子。以草施佛。坐以(成道)。
【■记】因果经云。释提桓因化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名何等。答曰。吉祥。菩萨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汝草可得否。吉祥授草发誓。成道愿先度我。菩萨结跏趺坐。如过去诸佛坐法。誓言。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注】木树草座。皆表三藏诠生灭故。
【■记】草木。春生夏长。枯冬落故。
【□注】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
【■记】胜应。即大乘菩萨他受用身。劣应。丈六身也。
△二应机设教。
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
【□注】五人颂曰。頞[鞥-合+(白-日+田)]跋提并俱利。此三属在父之亲。陈如十力母之亲。初转法轮先度此。
【■记】此颂出释签。法轮。一运转义。文句言。以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二摧碾义。辅行言。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尔。烦恼怨坏。安住谛理也。初转。婆娑云。转法轮有二种。一在自身。二在他提。身菩树下。是自身转法轮。波罗奈国。随他身转法轮。以他身中。初转法轮。故言初也。先度五人者。鹿苑有三番度人。法数言。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额[鞥-合+(白-日+田)]。跋提。说布施生天福乐。同证果。三为迦叶。俱利。如前说。皆得圣道。
【□注】文句五(五)云。问。何故初为五人转法轮。答。人先见谛故。人是现见故。人为证故。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诸天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
【■记】婆娑言。人先见谛。天在后故。人是现见。天非现见故。人以为证。不以天为证故。佛所行事。与人同故。诸天亦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
【□注】妙乐五(三十一)云。问虽涉五。意正在人。故皆以人答(文)。
【■记】问中虽但涉五人。意实通为一切人。
【□注】若唯就五人。应有三意。妙乐一(十六)云。一酬释尊行因本愿。二赴五人本愿先悟。三报今日侍奉之劳。
【■记】释尊行因本愿者。妙乐云。歌利王割截时。佛发愿。得道。先度之。歌利王。即陈如。又辅行言。佛昔饥世。化大鱼。木工五人。先斫肉。佛誓先度也。五人本愿者。妙乐云。迦叶佛时。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誓释迦法中。最先开悟也。今日侍奉者妙乐云。太子学道。父遣五人追侍。得道。先为说四谛也。
(法华文句五)。
【□注】摩男。长子之通称。以摩诃翻大故。俱利。斛饭王之长子。跋提。甘露饭王之长子。故皆称摩男。
【■记】教乘曰。四王有八子。一净饭王二子。一悉达。二难陀。二白饭王二子。一调达。二阿难。三斛饭王二子。一摩诃男。二那律。四甘露饭王二子。一跋提。二提沙。文句摩诃俱利。即教乘摩诃男。
【■备】辨讹曰。按摩男。男字。亦梵音。故有处言摩诃纳也。跋提。诸经皆言甘露王次子。私检大藏一览。引起世因本经言。净饭二子。一悉达。一难陀。白饭二子。一帝沙。一难提沙。斛饭二子。一阿尼娄驮。一跋提梨迦。甘露饭二子。一阿难陀。一提婆达多。是跋提生父。亦属不同。但仪文准签。释摩男是陈如。以为佛最长子。故称摩男。则摩男当为长子之通称。并非臆说。即法数引为甘露长子。当亦有所本。其诸经不同之处。想如前说。流传结集翻译之故也。
【□注】释摩男。即陈如也。如四姓出家。同名释氏。佛初成道。最先得度。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如妙乐一(三十七)引分别功德论曰。佛最长子。即陈如也。
【■记】妙乐云。拘邻。最初见佛道相。在一切人天罗汉前。故称释摩男也。如妙乐下。引证。论言。五百罗汉。各有所便。或智慧。或神足。或辩才。或福德。或守戒。或知足。或说法。各据第一。论先兄后弟者。拘邻最长。须跋最小。故最长子。即陈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