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记】大论言。诸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授记者。众生三乘六趣九道中受记。诸佛法欲与众生授记。先皆微笑。无量种光。从四牙出。从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恶道。得遇斯光。闻说法者。身心安乐。得生人中天上。从是因缘。皆得毕苦。从下二牙出者。上照人天。乃至有顶。此诸光明。复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还绕身七匝。若记地狱。光从足下入。记畜生。从腨入。饿鬼。从[月*坒]入。人道从脐入。天道胸入。声闻口入。辟支眉间入。若记作佛。光从顶入。佛欲受记。先现此相。然后弟子发问。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优陀那者。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自说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一比丘白佛言。云何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无漏道。颠倒覆心。故於无我无我所。心大惊怖。若佛弟子。闻好法者。欢喜奉行。无颠倒故。不复更作如是等。杂阿含中广说尼陀那者。说佛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语。如是语经者。如一狮子。来礼佛足。佛告比丘。是师子。毗婆尸佛时。依婆罗门。来至佛所。大众之中。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发骂言。秃辈。与畜生何异。恶口业故。九十一劫。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於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如是等经。名为出因缘。何名因缘。是事之本名因缘。本生经者。过去世时。菩萨身为赤鱼。自以其肉。施诸病人。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名本生经。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经。华手经。法华经等。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经。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未曾有者。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佛生时。如是等无量希有事。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为苦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广解其义。复次佛所说经论议。及摩诃迦旃延所解经。乃至像法凡夫人所解经。亦名优波提舍。
  【■备】祇夜。伽陀。分别见下节。此依大论录出其文。
  【□注】华梵名义。具如妙玄六。
  【■记】妙玄言。修多罗翻契经。即长行。祇夜。翻重颂。和伽罗。翻授记。伽陀。即孤起。优陀那。翻无问自说。尼陀那。翻因缘。阿波陀那。翻譬喻。伊帝目多伽。翻本事。阇陀伽。翻本生。毗佛略。翻方广。阿浮陀达摩。翻未曾有。优波提舍。翻论议。此十二种俱称部者。各有类从也。
  【□注】此十二部经。通论。大小各具十二部。
  【■记】解深密经。明菩萨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他。瑜伽论言。佛为声闻。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注】别而言之。小乘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授记。作佛者少。此以小九望大三也。玄文又以大九望小三者。谓大乘根利。无因缘。譬喻。议论。之三也。又以大一望小十一者。谓小乘但让广经一部耳。
  【■记】小让三者。妙玄言。小乘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广经。又言。小乘根钝。说必假缘。少无问自说。虽有授记。记作佛少。大无三者。涅盘经云。护大乘者。受持九部。谓因缘中。取因事制戒。於譬喻中。依为诱引。於议论中。约非了义也。又小有十。瑜伽论言。无方广者。大乘说如来是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正理为方。包富为广。又理融无二。亦名为等。声闻所无也。
  【□注】释签云如上所说。一往赴机。据理应以通说为正。
  【■记】玄文云。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耶。又曰。小乘亦有记莂六道因果。阿含授弥勒当作佛记。亦有自唱善来。即无问自说。又声闻中以法空为大空。空。即方广。故以通为正也。
  △三引证二。初引经征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等)。
  【□注】譬喻周中。四大弟子。具领五时。今领华严文也。
  【■记】法华。有法说喻说因缘三周。今正喻说周文也。
  【□注】即遣说华严教以拟宜也。约教。理为所依。智为能遣。教为所遣。约人。师弟相望。佛为能遣。菩萨为所遣。
  【■记】初约教明遣。教依於理。以理为所依。而智必照理鉴机。方有说故。以智为能遣。教为所遣。次约人明遣。可解。
  【□注】旁人约教。理智为正。说教为傍。约人。化主为正。菩萨为旁。
  【■记】教依理而用智说。故以理智为正。菩萨从佛转法轮。故约人为傍。
  【□注】谓加被四菩萨。说四十位。法慧。说十住。功德林。说十行。金刚幢。说十向。金刚藏。说十地。是四菩萨。说此位时。并云佛力故说。故名为遣。然加被四菩萨者。一表旁追义便。二彰主伴互融。
  【■记】加被有二。显加具於三业。冥加但与智令说。第二会普光。七重会普光。八三会普光。九会入法界。但有冥加。余五会皆冥显二加。然冥未必有显。显必有冥。心冥至极。故感佛加。经言。以三昧力。感十方诸佛现前也。四位各说。经明法慧菩萨。入无量力方便三昧。故佛告言。由汝所修诸善根力。令汝入此三昧。说十住法。功德林菩萨入。善思惟三昧。故佛告言。以汝思惟一切行愿力故。令汝入此三昧说十行法。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故佛告言。由汝智慧清净。令汝入此三昧说十向法。金刚藏菩萨。入智慧光明三昧。故佛告言。以汝胜智力。令汝入是三昧。说十地法也。并言佛力故说者。法慧告天帝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虽然。我当承佛威神力。而为汝说。故名为遣也。一表傍追义便者。即遣正傍追义。二彰主伴互融者。谓果主因伴。递互相望。重重无尽。弥显圆融。
  【■备】主伴互融。此华严事事无碍宗旨。顺带引耳。辨讹曰。虽言互融。但可以果主果伴。果主因伴。因主因伴互论。不可以因主果伴说也。
  【□注】急追将还。直将大教拟宜小机。故云急追。昔有大种。故曰将还。况复性德本有。
  【■记】如来於大通智胜佛所。为沙弥时。曾与六百万亿恒河沙众生。结圆顿种子。今成正觉。直将大教拟宜。为急追。昔有大种。今说大教。为将还。又无漏性德。本来具足。今熏其本有。故言将还。
  【□注】穷子。无大乘功德法财故。
  【■备】体色即空假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大乘功德法财。今灭色趣空。不穷何待。
  【□注】惊愕。文句六(二十一)云。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
  【■记】此释惊愕也。二乘向小已久。今卒然闻大。与其现习相乖。茫然不识。故生惊愕。
  【□注】称怨大唤。文句六(二十一)云。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劝烦恼即菩提。即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涅盘。即大唤称苦痛。
  【■记】小乘以苦集。为劳为患。以道灭。为修为慕。则烦恼为怨。生死为苦。明矣。华严发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是以所厌。为所修。所患。为所慕。岂不称怨唤苦耶。
  【□注】等者。等於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之文。
  【■记】约法。谓我本不求大。何意用大化我。
  △二征起。
  此领何义。
  【□注】征此信解品文。为领何等之义。
  △二答释所领。
  答。诸声闻在座。如聋哑等是也。
  【□注】答出华严拟宜也。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故如聋。有眼不见舍那身。以不见故。不能赞叹故若哑。
  【■记】此引经以证聋哑也。华严入法界品言。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等。亦复不见难思菩萨境界。何以故。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本不得诸菩萨眼所知境界。以是因缘。诸大声闻不见不知。不闻不入。虽在林中。不见佛大神变。所谓日月辉天。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是也。
  【□注】问。妙玄十(廿三)云。华严初分。永无声闻。今何云声闻在座耶。答。华严不入二乘人手。声闻若闻华严。则非声闻。故不可云有。若据华严。拟宜小机。其最钝根。具经五味。故不可云无。是则显对则无。拟宜则有。今四大弟子。领解如来拟宜之时。故云声闻在座也。所以摩诃迦叶。却叙小机蒙大拟时。迷闷躄地。若聋哑文。出经后分。妙玄云。后分则有。后分状当聋哑。况前分耶。故别行疏记云。以后显前。机未堪大。
  【■记】显对则无。拟宜则有。断定二乘。不闻华严。而如来拟宜。非无声闻。如文句言。即遣旁人。疾走往捉。是劝门拟宜。穷子惊愕。是劝门无机。强牵将还。是诫门拟宜。穷子自念无罪。以至闷绝躄地。是诫门无机。今据拟宜说。故言声闻在座。出经后分。指华严入法界品文也。准不思议境界经云。舍利弗五百声闻。皆是他方极位菩萨。今在逝多林会。迹示声闻。据华严经。文殊逝多林出时。舍利弗语比丘言。汝等且观文殊。相好威仪等。观舍利弗语辞。示现未能悟故。状当聋哑。以此义有二。一者。显如聋哑。二乘人於三七日中不闻说法。但见嘿然。二者。状当聋哑。释签云有耳不闻。显如聋者。眼不见故。不能赞叹。义如哑者。玄文所云。前分永无声闻。据显见三七默然者说。后分则有。据状当不闻不见者说。但后分尚然。况前分耶。别行疏下。证成前分机未堪大。
  【■备】统纪云。三七是拟机者。人无异论。然玄文云。於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虽复在座。如聋如哑。故神智义。据玄文非之曰。初分永无。何所拟哉。今二义释之。一初分永无。乃如来拟宜之化意。二后分则有。状如聋哑。乃如来拟宜之化事。化意者。方便品云。始坐道场。三七思惟。签云。约大机。则寂场之时。约小机。则成已思惟。未说之时。妙乐云。小见三七停留。大睹始终无改。是也。化事者。文句云。华严末席。始开於渐。妙乐引经云。佛在逝多林。舍利弗不见如来自在庄严。不见诸大菩萨眷属。无智眼能见。亦不能赞叹。此即如哑等文。於彼末会。即当渐初。今考祖言。聋哑。皆指在后分。渐初。明是鹿苑十二年中。例如妙玄谓。方等弹诃。应在十二年前。则知逝多林末会。正是拟宜之事。以由声闻。先习小乘。未堪闻大。状如聋哑。故假净名以激进之。是则拟宜弹诃。俱在十二年中。无可疑者。四教义以聋哑在华严。弹诃在方等。此但约部中而论。其实未为正意。私谓。统纪引祖言。聋哑皆指后分。固是。但小见停留。显如聋哑。见即在座。前分亦通。并可说为拟宜无机化事。至聋哑在华严。弹诃在方等。此乃判别五时。以分说法次第。若鹿苑。亦有拟宜。弹诃。似通五时义也。
  【□注】昔慧觉谓。前分乃有根性声闻。此则不可。若云声闻根性。义亦有之。如下文云。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座也。
  【■记】旧说前分声闻。乃有大乘根性。故虽在座。如不见有也。此则下。正遮出正。
  【■补】玉师意。以声闻必回小向大。方可言大乘根性。最初三七。安有此类也。故曰不可。
  【■备】二乘。据下文。应言三乘。有师标云。慧觉谓根性声闻者。意以前分虽无小人声闻。必有大人声闻。如法华真如声闻等。不知法华开显。故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乃真如声闻也。华严前来未说。又未开显。岂有大人根性声闻耶。私谓。初句似指显对者言。故不可。次句指拟宜者言。故有之。慧师传检统纪。
  △二渐教三。初总标。
  第二渐教者。此下三时三昧。总名为渐。
  【□注】次顿之后总明三渐者。寝顿施渐也。
  △二别释三。初鹿苑四。初约部判二。初寝顿施渐二。初对机示处。
  次为三乘根性。於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
  【□注】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於涅盘。
  【■记】此对机设部教也。谛缘度解下。藏教所乘虽异。同出三界。同断见思。入有余无余二种涅盘也。
  【□注】根性。辅行云。能生为根。数习为性。
  【■记】根有出生义。性以熏习成。
  【□注】於顿无益。此三乘人。於华严座。不信不解。是故如来。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此显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也。
  【■记】华严出现品曰。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又言。设有菩萨於无量劫。行六波罗密。不闻此经。或闻而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名真实菩萨。故列於非器也。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者。如来神力不共。随机应现。寂场说顿教之始。即鹿苑说渐教之始。非前非后。故言双垂两相也。
  【■补】统纪言。诸文所论。初顿后渐。是化缘施设仪式。今说大小双应。方尽鉴机度生之意。
  △二以喻显身。
  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
  【□注】此明寝大施小。化仪次第也。
  【■记】此即信解品。遥见子身。羸瘦憔悴。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乃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等文。
  【□注】约佛意。则寝法华之实而施权。据化仪次第。则寝华严之顿而施渐。
  【■记】华严之圆即法华之实。我佛本意。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一乘实相而已。根器未堪。故施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