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注】月堂云。境本定身。则是释迦。机感见相。乃是舍那。此即释迦境本定身。现起舍那尊特也。上品相好。下品尊特。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记】四明约教。分三品尊特。谓法华三十二相。相相无边。即法身上品尊特。观经八万四千。中品尊特。华严丈六发起舍那。下品尊特。又约相海分三品。谓华藏尘相。上品相海。八万四千。中品相海。三十二相。下品相海。次即言上品相好。下品尊特。此二皆现起相。故曰二现言之。正当须现。
【■补】下品尊特。以兼别机。须当现起。方有不能。即劣显法。如法华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月堂法师。讳询。字谋道。依圆辨琛。以正所学。统纪曰。准解谤说尊特身。有须现。不须现之分。故须现。如梵网华严及观经等相多身大。不须现。则以力加。令於劣身。不取分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法界故也。
【□注】圆满修多罗。约圆实部主说。释签云。华严顿部。正在圆真。兼申别俗。
【■备】八卷曰。圆。以不偏为义。又言。无有缺减。名曰圆满。法华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圆实也。兼申别俗句。乃文义未能截断。顺带引之。非本节引用正意。
【□注】修多罗翻契经。圣教之都名。若十二部中。直说法相者。名修多罗。今非此意。
【■记】契经者。以经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机也。圣教都名者。据经藏释。通名修多罗。若十二部中。名修多罗者义局。故拣之。
【□注】故言顿教。结部属顿也。
【■记】此先结部属顿。下约教说。
△二明机教三。初机教兼权。
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
【□注】机是所被。教是能被。机有别圆。教兼权实。
【■记】由所被之机有异。故能被之教亦兼。
【□注】辅行曰。约部约味。得名为顿。部内之教。教仍兼渐。
△二双示圆别二。初为利机说圆教。
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
【■记】晋译华严梵行品言。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响化。菩萨如是观者。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德。常乐观察。无二法相。斯有是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今引二句。以明圆也。
【□注】此释能兼之圆。如后释。
【■记】后九卷言。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
【□注】等文者。等於三无差别之文。
【■记】晋译如来林菩萨偈言。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二为钝机说别教。
处处说行布次第。则为权机。说别教。
【□注】此释所兼之别。凡经文处处所说。行列排布恒沙法门。历劫修行次第之义。皆别教也。
【■记】贤首品言。菩萨住在三昧中。种种自在摄众生。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而开诱。或以供养诸如来。或以难思布施门。或以头陀持戒门。或以不动堪忍门。乃至言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所谓行列排布恒沙法门也。又言。或一念顷。修普贤行。而成正觉。或须臾顷。或一时。或半月。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修普贤行。成正觉。此历劫修行次第义也。
【□注】今文欲显部中机教兼权。故指经中别圆各说显文为证。若别圆间说。及分圆即别。融别即圆。义非一概也。
【■记】签文曰华严所明位行。不出别圆。始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提圆义。从二住至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别义。於七住中又辨一多相即自在。至行向地。又明次第别义此证别圆间说意也。若其间分圆即别。融别即圆者。乃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故以义非一概总结。
【■补】光明玄记言。闻说三身。具乎三德。失意者分隔。即别。得意者互具。即圆。融别即圆。分圆即别也。
△三双结二约。
故约部为顿。
【□注】此结从部为顿。
约教名兼。
【□注】此结部中机教兼权。
【■记】双结部教。
△二约时判。
此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时)。
【□注】晋译华严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文有四照。合法有五。
【■补】晋译性起品曰。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大地。但山有高下。光有先后。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又唐译出现品言。譬如日出。先照须弥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乃至如来。亦复如是。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然后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
【□注】今家约义引经。但作三照。又复义开平地为三。用对涅盘五味。妙玄一(六)释签一(十七)。
【■记】妙玄曰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说。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於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从牛出乳相。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乃小隔於大。大隐於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曰。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熟酥味相。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均平。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当知华严之譬。与涅盘义同。释签言。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然五味转变。只是一乳。三照不同。只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盘后之三味。虽数不等。其义宛齐。又涅盘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义立五味。又华严日譬於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备】恐畏欢喜等。即四悉檀。解二卷。大人蒙光。签曰。菩萨大人。蒙般若光。诸法之用。二乘。如七日婴儿。若视日轮。令眼失光。名丧。外人暗证。如夜游。菩萨利他。如作务。
【□注】别行义疏记云。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於涅盘五味(文)。
【■记】此引以证成三照对五味之义。
【□注】日譬於佛。光譬说教。照物譬被机。高山譬别圆众。此譬兼於机应也。
【■记】佛必感机应而说。故喻兼机应。如言佛不出世。万古长夜。及至出现。光明遍照。极於幽暗。悉皆大明。所以日譬佛也。光从日出。譬教从佛说也。物得日光能消长。机禀佛教有损益。所以照物譬被机也。高山卓出余峰。别圆超越藏通。所以高山。譬别圆众也。
【■备】此节应列於首。以消本节仪文喻意。然后引晋译华严等文气似贯。
【□注】若释签用两经二义相成者。旻智行云。若不用涅盘五味。则不显华严演三成五。若不用华严三照。则不显涅盘后之四味。皆从牛出。
【■备】此明释签用两经二义相成。复引旻师语以证。
【□注】旧谓今家合四为三。而诸文直作三照引经。何尝云合四耶。
【■补】旧谓合四为三。指统纪列三照五时五味图中。特标言妙玄合四为三。意谓玄文合经中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为幽谷一照。以成三照。故言合四为三。其实玄文。准经立义。而作三照。并无合四之语也。
【□注】又有以经中。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之文。谓是经文合四为三。殊不知此文。只是照幽谷也。
【■记】经指华严。由此文连四照五合文后。便谓合四为三。以前四照为三合。足此一文为一合。为四合也。殊不知下。出正意。谓若以此文为合四。经应颂出。既经但颂前文四照五合。则知此一节文。只是照幽谷也。
【■补】谓经文合四为三。亦指统纪列图后。引经四照以证。又於四照文末引经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特注云。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岂非谓诸节经文。乃是合四为三文耶。但前言旧谓。此言又有是玉师回护意。以统纪於今家甚有功。然恐后莫辨。故点明之。
【■备】统纪合四为三。以经有高山。大山。宝山。平地。四种。玄文作三照。恐遭诘难。故引深山幽谷无不普照。以证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固属别字微意。玉师以合四为三。妙玄无显文。不必泥定合四也。故於后相成图中。以约义引经释之。记中以前四照为三合。足此一文为四合。及经应颂出等所解甚拗。研集注意亦未然。或旧有此说。存俟考定。
经文四照 约义引经但作三照
三照五味相成图
【■补】决定善根众生。乃事六度菩萨。三僧祇决定成佛。故曰决定。广修六度。名善根。而未断惑。且名众生。然华严合法文中。列次照声闻后。普照一切众生前。佛意。只以一类伏惑行因菩萨。为决定善根众生。本不明是菩萨属何教也。玉师既判属三藏。理应四照内。牵入中间两照。或以中间两照。但对声闻缘觉。则普照大地。亦应只对一切众生。以譬中言。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法中言。然后普照一切众生。正相敌对。如谓普照义宽。故可牵入大地之下。若尔。今家取日照平地。止对后三时。又如何消通耶。据理既上牵入普照下。应入於平地下。既牵入幽谷上。应入於中间两照。不惟令人易明。且与经义相合也。或言以未断惑。牵入平地。不住凡夫。牵入幽谷。此乃臆度。恐未符经义也。
【■备】三照五味图。统纪已列。然经曰。先照菩萨。次缘觉。次声闻。次一切众生。牵线中应缘觉在先。声闻在后。始与经符。统纪图内。列大山宝山。牵入声闻在先。配幽谷。缘觉居次。配平地食时。将决定众生配禺中。复将决定众生注明藏菩萨。其中缘觉声闻。与经倒列。一也。菩萨根利二乘。蒙照应在先。经虽不开藏菩萨。应摄在二乘内。或摄入先照菩萨中。今判决定众生乃藏菩萨。友致利根后照。二也。缘觉菩萨利於声闻。乃下牵配入平地。三也。玉师仍以决定众生。乃藏菩萨。但配入平地。究为未妥。故同缘觉。改牵幽谷。而声闻缘觉。虽分配大山宝山。依旧与经倒列。总由善根众生是藏菩萨。其势必须声缘菩萨挨顺而列矣。辨讹曰当以缘觉居先。声闻居后。私谓。清凉师疏钞。黑山配缘觉。高原配声闻。大地内合配决定。不定。邪定。三聚众生。则决定一聚。通指因中正定众生。惟经中系与缘觉声闻一连之文。似当合入幽谷。一切众生乃至邪定。紧对普照大地句。研两然后字。界限自清。故别作图说。以备参考。黑山配缘觉等义。疏钞广明。须者往检。又节义言。准经。应缘觉在先。今依三车次第。故先列声闻。大地中开出决定众生者。此是事六度菩萨。以未断惑。且让二乘高出一头。但名众生。而其心行已大。虽未断惑。同是鹿苑三乘。故牵入幽谷。一切众生。通指十界之机。未起宏誓愿行之人也。私谓。新作图说。依节义意。判决定属藏菩萨亦通。但不可泥定众生二字。谓须合入大地。以佛亦称尊极众生也。图说中不列旁追二诱等者。此图本明华严三照。以对涅盘五味。如此图说。於义已足。且旁追等。专指一类小机。备历五时者言。今华严三照。统论大小众机。不必夹入旁追等喻配合。如以时味义富。亦可备列。俾无疎漏。来哲再定之。缘觉声闻。对凡夫则为大机。故合入一切大山。决定善根。有金刚宝义。故合入金刚宝山。一切众生机众。先后得益不定。先即食时。次禺中。后正中。故开亦无碍。所对时味。但可取相生次第。如下所引无垢藏王一节经意也。
△三约味判。
涅盘云。譬如从牛出乳。此从佛出十二部经(一乳味)。
【□注】牛譬於佛。乳譬於教。释签云。此五味相生之文。在十三卷圣行品末。佛印无垢藏王菩萨竟云。譬如从牛出乳。乃至醍醐。譬如佛出十二部经。乃至涅盘。
【■补】大经无垢藏王言。诸佛菩萨。成就智慧功德。实不可说。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乘经典。何以故。大乘经典。能出生阿耨菩提。佛言。譬从牛出乳。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典。方等出般若。般若出大涅盘。
【□注】十二部经颂曰。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