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记】此引大经释也。大经圣行品。疏言。若旧本。则言凡夫。合声。缘。皆言有苦有谛。新本。开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此於二乘而与夺之。旧言苦是境。谛是智。凡夫无智有境。所以唯苦无谛。二乘有少分智。故有苦有谛。光明记言。凡夫有苦无谛者。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以不审谛。知是苦故。声闻有苦有谛者。此当三藏。不了无生。故言有苦。能审知故。名为谛也。
  【□注】法界次第中(十)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谓三苦。八苦等。
  【■记】此引祖释苦谛名义也。初二句训义。一切下。依义立名。谓一切有为心行。即苦体。为所逼恼。无常患累。为能逼恼。以是得名为苦也。
  【■补】等。谓等余十苦。百一十苦也。菩萨藏经。有十苦。谓生。老。病。死。愁。怨。及苦受苦。忧苦。痛恼苦。生死流转苦也。瑜伽论有百一十苦。约之不出三八摄尽。故不再出。
  
  【■记】法界次第云。三苦有通别。别者。三苦。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乐受。乐坏时生苦。即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行苦。通论三受。皆有三苦。三受之心是苦。通从苦缘生。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通是坏苦。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相。通是行苦也。
  【■补】别论欲界具三。色具后二。无色唯行。舍受即非苦非乐之处中苦。
  
  【■备】辨讹曰后一总七。无复别体句。出大经疏。亦一往之言。据瑜伽论。前五是苦苦。六七是坏苦。第八是行苦。当知行苦。摄得前二。前二。摄不得行苦。则知有别体矣。
  【■记】八苦。如大经圣行品说。生老二苦。与今文同。病苦。经明身病有五。一因水。二因风。三因热。四杂病。五客病。又有四。一非分强作。二忘误堕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着。心病有四。一踊跃。二恐怖。三忧愁。四愚痴。今图所明死苦。有三种。一业报。二恶对。三时节代谢者。误也。盖经明病苦也。如经云。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一业报。二不得远离恶对。三时节代谢。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因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欬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也。又大经明死苦有二种。曰命尽死。外缘死。命尽死有三种。一命尽非福尽。二福尽非命尽。三福命俱尽。外缘死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横为他死。三俱死。又有三死。一诽谤大乘。名放逸死。二毁犯诸佛所制。名破戒死。三舍五阴身。名坏命根死。爱别离苦者。经云。所爱之物。坏离有二。一者人中五阴坏。二者天上五阴坏。如是人天所爱五阴。分别有无量种也。怨憎会苦者。经云。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亦有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有无量种也。求不得苦者。有二。经云。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五阴炽盛苦者。经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总名五阴炽盛苦也。婆沙论言。盛阴有何义。受所生故说盛。谓生受故说盛。受所养故说盛。谓养受故说盛。问。阴与盛阴。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阴。谓盛阴。又阴。有漏。无漏。盛阴。一向有漏。又阴。染污。不染污。盛阴。一向染污。章安言。今依经文。以五盛阴。是其别体。善恶阴盛。即是苦体。
  【■补】生苦中所言至终至十月满足也。
  △二引古颂。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及那含天。成二十五)。
  【□注】辅行一下(二十一)云。因果不忘。故名为有(文)。
  【■记】此总明为有也。如经言。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是则称理。固无作受。据事。因果灼然。所谓三界之内。因之与果。如影随形。如声逐响。毫无差忒。因果不忘。故谓之有。
  【□注】略云三有。欲色无色。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
  【■记】此略明为有也。言九地者。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是为三界分九地也。解见法数。
  【□注】国土。名依报。五阴假名。是正报。即苦谛之体。
  【■备】国土。外四大。五阴。内四大。内外皆苦体也。
  【□注】四洲。水中可居曰洲。
  【■记】如下人道中解。
  【□注】四恶趣。三途加修罗。以修罗一日一夜三时受(苦故)。
  【■备】辨讹曰。三时受苦。准经应是阎罗。非修罗也。存考。
  【□注】六欲。希须名欲。六天。各有三种欲。一饮食欲。二睡眠欲。三淫欲。梵王。无想。及五那含。总在四禅。经教别为三有者。为破外道计梵王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无心为涅盘。计五那含为真解脱故。
  【■记】翻译名义云。外道计梵天。为能生万物之本。梵王亦自己方能为造化之主。是真解脱。佛欲破彼情见。是故别标为有也。无想定得五百大劫无心之报。外道不达。而复计为真实涅盘。佛欲破彼情见。是故别标为有也。五净居中。有摩酰首罗天王处。外道亦复计彼天王能为造化之本。归之而得解脱。佛为别破此见。释之为有。故二十五三昧中。以种种破梵王者。梵王主三千大千。大千品类既多。有种种号。为破其种种故。修种种空。入种种假。见种种中道。如来藏多所含藏。名种种三昧破之也。如空破无想者。此是外道天。实非无想。而计为无想涅盘。以三谛空破也。照镜破那含有者。修熏禅。随禅生此。虽得净色。不知色如镜中像。菩萨知之即空。分别无量像依镜。即本性中道三昧破之。
  △二揽别成总二。初总示。
  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
  【■注】六道轮转相通。故名为道。
  【■记】道。犹路也。有能通之义。谓六道众生。轮转四生。循环三界。互相通达。故名为道。如曰。钻马腹。入驴胎。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帝殿前过。或向阎君锅里来。是也。
  【□注】辅行二上(二十五)引大论三十三问云。云何六道。复云五道。答。佛去世后。五百年中。部别不同。各回佛经。以从己义。故使修罗一道。有无不同(文)。
  【■记】此料简五道。六道问中以五间六之故。答中以部帙不同有异。如大论言。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说五者。於佛经回文说五。说六者。於佛经回文说六。又曰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佛妬路部僧。说有六道也。今从六道说者。大论言。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经意。应有六道也。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地狱鬼畜生。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於义无违。故今从六道者说也。
  【□注】楞严中。更开神仙一类为七趣。
  【■记】此示经开七趣引文明证也。楞严经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有十种仙。所谓地行。飞行。游行。空行。天行。通行。道行。照行。精行。绝行仙等。是皆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山林。或大海岛。绝於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为七趣。
  【□注】又六道。不出胎卵湿化四生。俱舍颂云。人旁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文)。
  【■记】此示四生摄六道也。俱舍论分别世品释言。卵生。鹅孔雀等。胎生。象马等。湿生。虫飞峨等。化生。谓有情类。生无所托。如地狱。诸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人中卵生者。如世罗。邬波世罗。二罗汉。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子。般遮罗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中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罗。鸰鬘庵罗卫等。人中化生者。唯劫初人也。旁生三种。共所现见。而化生。则如龙等也。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连曰。我夜生五百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百。亦然。虽皆食尽。亦不得饱等。鬼化生者。鬼本化生。有名无体。可知。
  【■补】中有者。俱舍言。於死有后。在生有前。中间所得之身。名为中阴。为至余处。说此身名中有。在二道中间故。何缘中有。非即名生。颂曰。死生二有中。五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此唯天眼能见。瑜伽言。五阴初起。名之为生。依壳而起。曰卵。含生而爱。曰胎。假润而真。曰湿。无而欻有。曰化。如是四生。内心思为因。外壳胎等为缘。约藉缘多少。而成次第者。卵生具四缘。一业。二父。三母。四暖。是以先说。胎具三。业。父。母。湿二。业湿。化唯一。谓思(业也)。
  △二别显二。初明六道六。初地狱道。
  一地狱道。梵语捺洛迦。又语泥黎。此翻苦具。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故言地狱。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注】地狱从处为名。婆沙云。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地狱。
  【■记】踰缮那。旧言由旬。大论曰。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六十里。小四十里。今以一踰缮那。四十里。谓此南洲下过二万里。有地狱道。
  【□注】梵语。释签八(二十)云。元梵天种。还作梵语。及以梵书。(文)辅行七(二十一)云。光音初下。展转出生。是故五天并名梵种(文)。
  【■记】每劫初时。梵王亲下教导世间。华严疏言。大梵天王。劫初作此书字。以教众生。故西域梵书。千古不易。不同此土。篆隶随时也。辅行引大论言。梵种者。余天人民未有。劫初生时。梵王独。在梵宫寂寞无人。其心不悦。而自生念。此间何以不生人民。是时光音天命尽者。应念来生。梵王自念。此诸天先无。随我念生。我能生此。诸天是时。亦各自念。我从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故但说梵种。
  【□注】翻彼梵语。成此华言。故云翻也。周礼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语。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音低低之言知也)北方曰译。今翻西语。诸经皆云译者。从通称也。如周礼四官。通称象胥氏。
  【■记】辅行云。寄等四。皆官名。寄者。能寄寓风俗之异於此。象者。能效象风俗之异於彼。鞮。则欲别服饰之异。译。则辨其言语之异。
  【□注】苦具。造恶之者。受苦具度。亦云苦器。
  【■记】正理论曰。捺落。言人。迦。名为恶。人多造恶。堕落其中也。梵语泥黎。乃造恶众生受苦器具。
  【□注】八寒八热偈云。頞部陀尼剌部陀。寒逼身疱及疱裂。頞哳咤并嚯嚯婆。唬唬婆三皆痛声。六嗢钵罗钵特摩。嗢。(乌没反)第八摩诃钵特摩。青莲红莲大红莲。如次对三种身色。(以上八寒)等活黑绳三众合。嗥叫大叫六炎热。七极热下八阿鼻。此八寒热根本狱(等活斫刺磨捣吹活等。前黑绳绷量。后方斩锯。众合。苦具众至。合党相残。嗥叫。众苦所逼。悲嗥发声。大叫。极苦所逼。大叫称怨。炎热火随身转。热苦难堪。极热。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阿鼻。或云阿鼻旨。亦云阿毗。成论明趣果。受苦时。命。及形。五皆无间也)。
  【■记】人寒热狱。大论具记。頞部陀翻疱。寒触身分。悉生疱故。论言。其处积冰。毒风来吹。令诸罪人。皮毛裂落。筯肉断绝。骨破髓出。即复完坚。受罪如初。此人宿业因缘。寒月剥人衣。或劫盗。绝人薪火。或作恶龙。瞋毒忿恚。放大雹雨。冰冻害人。或轻贱谤毁。若佛及佛弟子。持戒之人。或口四业。作种种罪等因缘。堕頞浮陀也。尼剌部陀。翻疱裂。论曰。堕尼罗浮陀。亦如是。然頞浮陀。少时有间。暂时休息。而此尼罗浮陀。无间。无休息时。頞哳咤。即阿罗罗声嚯。嚯婆。即阿波波声。唬唬婆。即阿[喉-(仁-二)][喉-(仁-二)]声。论曰。此三地狱寒风噤颤。口不能开。因其呼声。名狱。嗢钵罗。翻青莲华。钵特摩。翻红莲华。摩诃钵特摩。翻大红莲。论说沤波罗狱中。冻冰浃渫。有似青莲华。波头摩。状如此间赤莲华。摩诃波头摩。是中拘伽离住处。已上八寒狱也。等活者。论言。见等活大地狱中。诸受罪人。各各共斗。恶心瞋争。手捉利刃。互相割剥。以槊相刺。铁叉相叉。铁棒相棒。铁杖相捶。铁串相贯。而以利刃。互相切刽。又以铁爪。而相抓裂。各把身血。而相涂漫。痛毒逼切。闷无所觉。宿世因缘。冷风来吹。狱卒唤之。咄。诸罪人还活。以是故名等活地狱。即时平复。复受苦毒等前。此中众生。以行业因缘。好杀物命。牛羊禽兽。为田产舍宅。奴婢妻子。国土钱财故。而相杀害。如是等种种杀业报故。受此极苦。黑绳者。论言见黑绳大地狱中罪人。为恶罗剎狱卒鬼匠。常以黑热铁绳。拼度罪人。以狱中铁斧。教人斫之。长令短。短令长。方使圆。圆使方。截四支。刵耳鼻。落手足。以大铁锯。解析剸截。破其肉分。脔脔称之。此人宿行因缘。谗贼忠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枉杀无辜。或作奸吏。虐暴侵害。如是等种种恶口谗贼。故受其罪。众合者。论言。见合会大地狱中。恶罗剎狱卒。作种种形。牛马猪羊。麂鹿狐狗虎狼狮子。六驳大象。雕鹫鹑鸟。作此种种诸鸟兽头。而来吞啖啮齩。[齿*查]掣罪人。两山相合。大热铁轮。轹众罪人。令身破碎。热铁臼中。捣之令碎。如笮蒲萄。亦如压油。譬如蹂场。聚肉成堆。积头如山。血流成池。雕鹫虎狼。各来争掣。此人宿业因缘。多杀牛马猪羊。獐鹿狐兔。虎狼狮子。六驳大象。众鸟多相残贼。如是等种种鸟兽故。还受此众鸟兽头。来害罪人。又以力势相陵。枉押羸弱。受两山相合罪。悭贪。瞋恚。愚碍。怖畏故。断事轻重。不以正理。或破正道。转易正法。受热铁轮轹。热铁臼捣。嗥叫与大叫者。论言。此大地狱。其中罪人。见罗剎狱卒。头黄如金。眼中火出。着赭色衣。身肉坚劲。走疾如风。手足长大。口出恶声。捉三股叉。箭堕如雨。刺射罪人。罪人狂怖。叩头求哀。大将军。小见放舍。小见怜愍。即时将入热铁地狱。纵广百由旬。驱打驰走。足皆焦然。脂髓流出。如笮苏油。铁棒棒头。头破脑出。如破酪瓶。斫刺割剥。身体糜烂。而复将入铁阎屋间。黑烟来熏。互相推压。更相怨毒。皆言。何以压我。才欲求出。其门已闭。大声号呼。音常不绝。此人宿行因缘。皆由斗秤欺诳。非法断事。受寄不还。侵凌下劣。恼诸贫穷。令其号哭。破他城郭。坏人聚落。伤害劫剥。室家怨毒。举城叫唤。有时谲诈欺诳。诱之令出。而复害之。如是等种种因缘。受大叫唤地狱罪。炎热极炎热者。论言。热大热地狱中。有二大钢镬。一名难陀。二名跋难陀。以沸咸水满中。罗剎鬼狱卒。以罪人投中。如厨士烹肉。人在镬中。脚上头下。譬如煮豆熟烂。骨节解散。皮肉相离。知其已烂以义义出。行业因缘。冷风吹活。复投炭坑。或着沸灰中。譬如鱼出於水。而着热沙中。又以脓血。而自煎熬。从炭坑中出。投之炎床。强驱令坐。眼耳鼻口。及诸毛孔。一切火出。此人宿世。恼乱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於诸好人福田中。恼令心热。以此罪故。受热地狱罪。或有宿世。炮煮生茧。或生燂猪羊。或以木贯人。而生炙之。或焚烧山野。及诸聚落。佛图精舍等。或推众生。着火坑中。如是等种种因缘。生此地狱中。阿鼻者。论言。见阿鼻地狱。纵广四千里。周围铁壁。於七地狱。其处最深。狱卒罗剎。以大铁锤。锤诸罪人。如锻师打铁。从头剥皮。乃至其足。以五百钉。钉磔其身。如磔牛皮。互相掣挽。应手破裂。热铁火车。以轹其身。驱入火坑。令抱炭出。热沸尿河。驱令入中。中有利嘴诸虫。从鼻孔入。脚底出。从足下入。口中出。竖剑道中。驱令驰走。足下破碎。如厨脍肉。利刀剑槊。飞入身中。譬如霜树落叶随风乱堕。罪人手足。耳鼻支节。皆被研剥。割截在地。流血成池。二大恶狗。一名赊摩。二名赊婆罗。利口猛毅。破碎人筯骨。力踰虎豹。猛如狮子。有大刺林。驱逼罪人。强令上树。罪人上时。刺便下向。下时。刺便上向。大身毒蛇。蝮蝎恶虫。兢来啮之。大鸟长嘴。破头啖脑。入咸河中。随流上下。出则踏热铁地。行铁刺上。或坐铁戈。戈从下入。以钳开口。灌以洋铜。吞热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腹然。五脏皆焦。直过堕地。但见恶色。恒闻臭气。常触粗涩。遭诸苦痛。迷闷萎顿。或狂逸唐突。或藏窜投掷。或颠仆堕落。此人宿行。多造大恶。五逆重罪。断诸善根。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实言非实。非实言实。破因破果。憎嫉善人。以是罪故。入此地狱。受罪最剧。原注引成论五种无间者。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谓舍此身。即生彼也。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一人多人皆遍满故。正法念处经言。阿鼻苦千倍。过前七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