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注】迦旃延子。此云文饰。善赞咏故。大论云。佛灭后百年有迦旃延婆罗门。(文)非佛世之迦旃延也。
【■记】文饰者。赞咏文辞。善能修饰也。大论下。指证。二卷文云。佛灭后百年。阿阇迦王作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已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等文。
【■备】迦旃延。婆罗门姓。
【□注】聪明利根。大论云。迦旃延子辈。是生死人。不读不诵摩诃衍经。非大菩萨。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慧。於佛法中作诸论议(文)。
【■记】所作论议。即发智经。八犍度。如婆沙论云。彼迦旃延有利智。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五百佛所。愿於释迦遗法中。造阿毗昙。於世尊处处教化之中。而立犍度。是彼亦乘愿来作论也。
【■备】犍度。翻法聚。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见三藏法数。
【□注】则知天台以小乘为三藏。本乎经论。昔静法苑师毁之於前。清凉观师赞之於后。苑师谓。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乃以小乘为能别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属小。天台此名滥涉大乘。特违至教(指法华为至教)。
【□注】清凉华严疏云。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但三藏名。义似少滥。以后三教。亦有三故。所以尔者。良以智论之中。多名小乘。为三藏教。成实论中。亦自说云。我今欲说三藏中实义。故有据。初对旧医戒定慧故。立此三事。条然不同。异后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别教。依一法性而显三故。圆教。三一无碍故。所以不名小乘教者。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真佛故(文)。
【■记】二师皆贤首宗徒。苑师下。出毁。苑师乃法藏上首。谓经中小乘三藏。乃对大乘三藏以成能别。天台立三藏教名。其过有四。一。滥涉大乘失。以大乘亦有三藏。应名三藏教故。二。大无三藏失。以彼不名三藏故。三。特违至教失。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有小乘言明。拣异大乘三藏故。四。有不定失。以小乘诸部。有不立三故。如经量部。但立经律二藏故。又有立五藏。於成实三外。立杂藏。及菩萨藏故。今集注中。但指其第一第二之过也。此毁文。华严疏钞具引。清凉以苑公解。不合经旨。另出疏钞。今注但指其所出二过也。指法华为至教句。乃玉师点释。以佛所说。皆名至教也。清凉此师立义下。出赞。疏钞中文有四节。以通五难。谓上四失之外。尚有第五。云何不立小乘难。言四节者。一。出三藏名之所据。即良以下等文。以通违至教失。及滥涉大乘失。谓大小乘论同立此名。故滥涉之失不在於己。若难言。智论内小乘名。随自宗语。三藏之称。随他宗语。非共名也。今释曰。智论是随他名。成论小乘云何亦名三藏。岂随他宗耶。即由上义。不违至教。以罗什译经。多依智论。小乘三藏。为欲成文。二言双举。小乘之过。不在三藏。但责其小心耳。故诃小乘。不责所诠三藏。以上钞文。今注有据二字。乃玉师所加。成实论亦说三藏者。盖成实论。诃梨跋摩自记曰。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今欲说三藏中实义。是三藏名之所据也。华严钞又云。初对旧医下。二明立三藏所以。四教之初。敌对旧医之三。故须特立三藏。三又迢然不同。故无滥涉大乘。所以偏从立号。亦犹五尘皆色。而色独得总名。故三藏虽通标总名。便为小乘别教。言旧医者。即涅盘新医旧医之喻。旧医喻外道。外道戒定慧者各有二。一邪。二正。外邪戒。谓狗牛等。正戒谓。十善。旧定邪者。九十五种所说鬼神法。或能知吉凶现神变相也。正者。即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发五通也。外慧邪者。因身边见心。发诸邪智。拨无因果等也。正者。即因身边见。发诸世智。说有因果诸善法也。今佛说三藏教。所明戒定慧。即是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如来所说戒者。即五种得戒。发一切律仪。无作有作。五部毗尼也。定者。即依八背舍。八九次第定等。发六神通也。慧者。即生灭四谛。破身边见。六十二见。发真无漏。成十一智三无漏根也。此戒定慧。外道尚不闻名。况有其分。故言初对旧医等。三事迢然不同者。谓上对旧医。下对通别圆教。由不同故。立三藏名。即由此义。诸部多名三藏。从多立名。非不定失。通教意融三下。第三明后三不名三藏所以。即正通大无三藏失。谓大乘虽有三藏。各有融拂等义。故不立名。非无其体。言通教融三者。融至空寂故。法句经云。戒相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无智无得。方名真智。般若无知。如智双寂等。皆意融三也。言别教依一法性而显三者。以一法性统之。不得迢然有别。一一法门不离法性。故论云。知法性离五欲过。随顺修尸波罗密。知法性无有乱想。随顺修禅波罗密。知法性本有智慧光明。无痴暗故。随顺修般若波罗密。言圆教三一无障碍者。即三而一。即一而三。非唯一体统之。一学之中摄三皆尽。一行尚具一切。何况三耶。所以不名下。四明不名小乘之所以。通第五难。难云。何以不名小乘。强立三藏。招而多失。故今通云。以有大乘。不得名小。三藏教中。亦有菩萨。谓是大乘。自大乘中望之。皆称三藏小乘也。成真佛者。大乘说此断惑成佛。是八相化身。小乘以为实成。故属小教。故涅盘中詺执此实。以为二乘曲见。以上都依疏钞文。条然。华严疏作迢然。
【■备】八种术。指苦空等四枯四荣。五种得戒。一善来得。二见谛得。三三皈得。四八敬得。五羯磨得。十一智等。见法界初门。六度。三十四心。六卷释。
【□注】释签十(七)云。三藏通大小。何故但属小。今明如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又大论中处处以三藏对衍。而辨大小。故准此文。以三藏为小。若通论者。小衍二门。俱有三藏。但是通途。非别意也。若唯通途。如何消通。法华大论。具如四教本中广明(文)。
【■记】论以三藏对衍。如前仪文引迦旃延子。不读衍经等。
【■备】四教义云。通别圆皆说戒定慧。岂非三藏教。答。通说无生戒定慧。一相无相。不同藏教别相异也。又一得不失。从胜受名也。别说恒河沙佛法。异前生灭。圆约真如实相。异藏偏浅。故不成也。
【□注】然论别意有三。一。小乘三藏部别故。二。小乘三藏隔异故。三。小乘三藏破旧医故。
【■记】小乘三藏别意有三者。一。如上明四阿含等经。是修多罗藏俱舍等论。是阿毗昙藏等。部帙迢然别也。二。如上明经诠定学等。三事不同。是为三藏隔异也。三。如新医戒定慧。对破旧医戒定慧也。
【□注】苑师谓。法华以小乘为能别之言。且法华大论皆罗什译。论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故至译经二言双举。为成偈文。即别义也。
【■记】此专解苑公能别之难。清凉钞中亦言。为欲成文双举。盖法华大论。皆罗什译。论译在先。经翻在后。论以小乘名三藏教。经意岂得不然。而乃谓之能别耶。故至法华以小乘三藏二言双举者。为成四字偈故。即是经别义。非以二言双举。对大乘三藏成能别也。
【■备】辨讹曰。即别义三字稍泥。私谓。小乘别义。当如上三意判。
【□注】又大论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法华何云三藏学者。须知三藏之名。起於结集法藏者。故大论云。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摩诃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复次佛在世时。无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比丘(文)。
【■记】此更引大论判决。论谓。佛世无三藏名。则说法华时。尚无其名。经中云何有三藏言耶。须知三藏名。起於结集也。故大论下引证。出嘱累品。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此两句。是述阿难意。以彼上文言。又阿难知众生志业大小。故不於声闻人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门。此解脱味有二种。一。但自为身。二。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二乘之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也。复次下。亦嘱累品文。意显虽无三藏之名。而有三藏之义。经家以义定名。故集小乘名三藏教。
【■补】摩多罗无翻。约义。应指论言。
【□注】是则结集经家既立三藏之名。故译经者作此译耳。故法华云三藏学者。
【■备】此结经文相承有本。意以说经时。尚无三藏之名。不当泥经中小乘三藏。为能别之言也。
△二教所被机二。初总标三乘根性。
此有三乘根性。
【□注】此是总标三乘。声闻四谛教。苦为初门。支佛因缘教。集为初门。菩萨六度教。道为初门。又三人亦通谛缘度三。文句七(二十一)。
【■记】此释当教有三乘根性。初一句断文。次行半明三人各有入道初门。谓声闻小乘。苦谛为初。观四谛入道。发真无漏。缘觉中乘。集谛为初。观十二因缘发真无漏。菩萨大乘。慈悲宏誓。道谛为初。修行六度。化众生成佛果也。未明互通三乘。文句曰。三人通观十二缘。二乘生灭十二缘。菩萨无生十二缘。又通论四谛。二乘有量四谛。菩萨无量四谛。又六度亦通三人。大品发趣品言。阿罗汉支佛。因六波罗密至彼岸。玄文亦载。
【■备】皆合小衍而论通也。
【□注】四念处一(二)云。所言三者。其义有八。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理三者。声闻理在正使外。缘觉理在习气外。菩萨理在正习外。教三者。声闻禀四谛教。缘觉禀十二因缘。菩萨禀六度。智三者。声闻总相智。缘觉别相智。菩萨总别相智。断三者。声闻断正。缘觉断习。菩萨断正习。行三者。声闻为自修戒定慧。缘觉为自修乐独善寂。菩萨为众生修六度。位三者。声闻住学无学。缘觉住无学。菩萨三僧祇登道场。因三者。声闻带果行因。缘觉望果行因。菩萨伏惑行因。果三者。声闻断正。如烧木为炭。缘觉断习。如烧木为灰。菩萨正习尽。如烧木无炭灰也(文)。
【■记】此证三乘根性也。初总标三乘八义不同。理三者。声闻须断尽见思。契真空理。缘觉当兼其习气。证真空理。菩萨树王下。顿除正习。证真空理。在正使等外者。谓真空之理。为见思所覆。断见思方显。故在惑外也。教三者。声闻依生灭四谛轮。知断证修。缘觉依十二缘起门。逆顺观察。菩萨依六度门。三祇百劫。自利利人也。智三者。声闻观诸果。总作苦谛观。观诸烦恼及业。总作集谛观。故以现在总相一门。析色成空。缘觉虽观苦七支。集五支。以自行故。别观三世。别开苦集。故言别相智。以别相一门。析色成空。菩萨为化他故。通依四门。故通以总别相智。於四门析色成空也。断三者。声闻断正。如器中除秽物。缘觉断习。如除器中秽气。菩萨若见。若思。若见思习。则以三十四心顿断也。行三者。声闻自求涅盘。勤修三学。缘觉乐独善寂。自求解脱。菩萨愍念无量众生。故勤修六度万行也。位三者。声闻三果四向。正在研真断妄。名有学。四果罗汉。真穷妄尽。名无学。缘觉唯一远离。名住无学。菩萨三祇百劫登道场也。因三者。声闻初果见道后修道。名带果行因。缘觉不立分果。故望果行因。菩萨不断结惑。名伏惑行因。然缘觉菩萨。因中俱不断惑。一称望果。一称伏惑者。缘觉求自证。菩萨为化他。留惑润生也。果三者。声闻断正如炭。缘觉断习如灰。菩萨断正习尽。如不存灰炭。喻炭灰者。三乘入涅盘同灰断也。
【■备】有师标曰。若有佛无佛。理性常住。应理居初。今先教者。如来以教显理。众生由教入理。八义相生可见。
△二别显三乘道二。初教法三初示声闻二。初详辨四谛二。初通标。
初声闻人。依生灭四谛教。
【□注】闻佛声教。故曰声闻。生灭四谛。止观一(十一)云。苦则三相迁移。(生异灭)集则四心流动。(贪瞋痴等分)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虽世出世。四皆变异。故名生灭。(文)自性不虚。四皆谂实。故名为谛也。
【■记】辅行言。三相者。不立住相。以人多於住处起常计故。净名言。比丘。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是异。此中兼一期之寿。一念之促。二种三相。四心。即四分烦恼。四分必是三相所迁。故言流动。四相虽不相应行摄。即彼烦恼是生等故。为显此中成生灭义。故须以生灭说之。下文道灭。尚成生灭。故此苦集。言生异灭也。贪瞋痴三。不定杂生。名为等分。以实有道。治彼苦集。名曰对治。有苦集时。则无有道。若有道时。能除苦集。故曰易夺。灭则灭有因果。还归无余也。虽分世出世。而皆有变易。故名生灭也。末三句释谛义也。苦集灭道自性。皆实不虚。名谛。谂。深上声。或谓。灭道圣人行因得果。可言审实。苦集虚妄。何名审实。答。此虚妄因果。非虚妄。非不虚妄。故有漏无漏因果。皆悉审实。不可混滥。故遗教经言。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也。妙玄云。自性不虚。故称曰谛。
△二别释四。初苦谛三。初征。
言四谛者。
△二释二。初开总出别二。初标名义。
一。苦谛。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
【□注】大经云。凡夫有苦而无谛。声闻有苦而有谛。凡夫不见苦理。故言无谛。声闻能见无常苦空。故言有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