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注】十方佛土等。据其同者而言。亦约佛意也。一乘法者。部圆教圆故。无二亦无三者。约数。则无通教半满相对之二。无三藏之三乘。无有余乘。即无别教。及圆入别也。约部。则无般若所带之二。无方等所对之三。方等之藏。则摄鹿苑。二酥之别。则该华严。唯一佛乘。故云教一。
  【■记】此释教一。十方佛土有二意。一。据其同者而言。谓虚空无边。世界诸佛国土亦复无边。其中化导。各随机宜。或以一乘而被下。或以三乘而应诸。今云十方佛土。据其同演一乘法者言也。二。约佛意。谓诸佛本意唯以一乘佛道。王於所化之土也。无二无三。有二释。一约教。通教。通前藏教之半。通后别圆之满。今经独妙。绝诸对待。故无半满相对之二也。今经但为教大菩萨。故无声闻弟子。无三藏之乘也。别教。但为积行菩萨。及一类圆机入别。历劫修行。次第行布法门。今经圆修圆证。故无别教及圆入别之余乘也。二约部。今经非对非带。故无方等所对之三。般若所带之二也。又方等之藏摄三藏。二酥之别摄华严。可解。
  【■备】辨讹曰。据其同者句。似更有不同者矣。私谓。佛意则无不同。今论机边。集注特加此语。如古然灯。尚不说法也。辨讹又曰。一乘法。应释言纵有施权。无不显实。故言唯有一乘耳。无有余乘。准经偈中无无有余乘。而疏长出者。乃反文。以释唯有一乘句。补出别教。长出应指长行。
  【□注】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文句五(五)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文)疏据说边属教一。今据道名能通。故属行一。
  【■记】此释行一。谓五乘是如来曲巧随宜之说。而非正直之谈。又令二乘断烦恼。而证菩提。离生死。而得涅盘。皆是曲而非直矣。通别偏傍等者。谓通教。旁为二乘。别教。偏为菩萨。故云偏傍而非正。今经舍彼通别之偏。五乘之曲。但说纯圆。正直一道。即无作之妙行也。或谓疏释此文为教一。今何言行一。故云疏据说边属教一。以圣人言说名教故。今从道有能通义。故属行一。以行趋进。与道能通。其义同也。
  【□注】但为菩萨者。约佛意。但为菩萨。据昔方便。谓教化三乘。今此同一菩萨人。故云人一。
  【■记】此释人一。谓约佛实意虽复说三乘。但为化菩萨。然据昔日以权巧方便。说谛缘度法。化上中下人也。然而在昔可有三乘人别。在今同一菩萨因人也。
  【□注】世间相常住者。十界依正隔历差别之相。名世间相。以即理故。皆常住也。若乃情见。生灭迁流。廓尔情忘。诸相常住。常既即性。非常无常。言偏意圆。斯之谓矣。学者於此。宜解会焉。
  【■记】此释理一。谓若四圣若六凡。若国土之依。若众生之正。彼彼殊形异状。名世间相。似即理故。相皆常住。是则鸟鸣花笑。风动尘飞。法法亘古亘今。头头无迁无变。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然道眼观之乃尔。若乃情见分别生灭。则国土成住坏空。众生生老病死。皆由妄惑。故有迁流。故云一翳在目。空华乱坠也。若能即解。即行。返闻自性。一旦廓尔情忘。诸相常住者。
  【■备】谓根不逐境。境不牵心。根尘脱粘。分别不起。旋转妄流。复归真性。性既寂然相亦常住。剎剎尘尘。法住法位。而於法住法位中。无相即相。相即无相。非相非不相。非住非不住。言思路绝。遮照同时。方证诸相。真常住理。当於灵光独耀。回脱根尘。绝后再苏时证之。忽自契悟。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此与宗门悟境相同。故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也。若法华文句。则以佛生皆以如为位。皆以如为相。故世间相常住。记中则以清浊波。与湿性不异。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同以波为湿性。故皆以如为位释之。
  【■记】夫常无常。是两头语。而此中道理性常住之常。不在两头。乃非常非无常。双遮之中道也。若以言论。言有则失无。论此则遗彼。若以意会。举边则摄中。思内则该外。故知言偏。而意圆也。总之言求。则头头错过。智会。则法法露呈。故宜忘情泯。解冥会之可耳。末二句劝解可解。
  【■补】会义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器世间。此三当体是理。理性本无生灭。故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位。但众生迷暗。不能觉知。於常住中。妄见生灭。於真如中。妄见迁流。故世间相虽常住而不知也。唯我大觉世尊。坐於道场。如实知已。於不可说。离诸戏论。寂灭理性。能以方便。说此理一。既三世间相皆常住。故理是一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相俱常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既迷性故。性虽本常。相未必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若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常氷亦常。复如醉见屋转。屋本不转故也。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无间。名观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开悟。证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欠无余。为究竟常。
  【■备】辨讹引管标曰。诸法以如为体。达此如体。三际不隔。十方无碍。双离八倒。即性真常。言偏意圆者。谓意出於常无常之外。又举一常。则该乐戎净。故意圆也。
  △二斥非。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诽谤之咎也。
  【□注】当代宏教之人。未解法华开权绝待微妙旨趣。但见经中有三车等喻。乃谓不及华严等经。盖不知三车等喻。乃重举昔日之权。意在指权即实。故举三车。显大车。穷子。付家业。化城。至宝所。不知此意。故有谤法之愆也。
  【■记】此总释当代弘教之人。三车。乃昔日之权。意在今经开之即实。故重举三车。穷子。化城。以显今是大车。今付家业。今至宝所也。
  【■备】辨讹曰。三车等。等字。指七喻出法华论。凡喻必约权实明施开等。以显一化。方在其数。有云九喻者。非。
  【□注】三车。羊车。譬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水牛车。譬菩萨乘。即鹿苑三乘也。
  【■记】此明三车譬法。如经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於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於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於火宅。
  【■备】自然慧。文句云。从十二因缘门入。此门本有。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如睹花开落而悟道也。科注云。声闻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别行疏云。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意。百松讲录云。一切智者。即内外法。无不晓了。此是因中所修。佛智。是果上所克之智。即三藏果头所得。自然智。是后施化所起之智。以其能因机说教。机教称适故。无师智。以小乘所明。但得一佛化世。更无有能为佛之师者。十六智见。十力。四无所畏。法数内广明。讲录又云。譬牛者。牛有久久运重之力。皆化他之功也。
  【□注】化城。文句七(十八)云以神力故。无而欻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名之为城。(文)譬真谛涅盘能防见思也。
  【■记】此明化城譬法。如经云。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是为无而忽有名化也。净名疏云。佛法如城。能为行人防非御敌也。真谛涅盘者非第一义谛大涅盘。以大涅盘。非化作故。不专御敌。理性即故。具众德故。且此真谛涅盘。但离虚妄见思。名为解脱。其实未得究竟解脱。故以化城譬之也。然此化城一喻。乃为定性人说。论言。实无。为有增上慢人。以世间有漏三昧。三摩拔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取对治此。故为说化城喻也。见思解四卷。
  【□注】宝所。譬寂光。大经中名宝渚。
  【■记】此明宝所譬法。盖寂光乃诸佛所依真净土故。故以五百由旬宝所譬之也。宝渚者。即德王品明第七功德中。指四法作涅盘因。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释第二专心听法中云。譬如估客。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得至宝渚。多获珍宝。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知善处。采取道宝。不知途中通塞之处。菩萨示之。众生随已。得至善处。获得无上大涅盘宝。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盘。宝所宝渚梵音楚夏耳。
  【□注】前四时权。且三车等。指昔三藏三乘。而云重举前四时权者。须知三周开显。藏圆相对。虽正开小机。然举昔之权。则该四时。又此小机。历前四时。名四时权也。妙乐五(十三)云。立一开权之言。於今乃成二意。一者腾昔施权。二为显实之所。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况指权是权。知非究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文)。
  【■记】此释重举前时之言。初一行牒妨。谓前四时。通名为权。且经中。三车等譬。乃指昔日三藏之三乘。而今文云。重举前四时权者。何也。须知下。释明如来。法华会上以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开显。皆以藏乘圆教相对。括经大意。虽正开小机。然举昔日之权。则能该於四时。此约教释也。又三藏机。今来法华。已历前之四时。故三车等譬。而仪文谓是重举前四时权。此就机释也。妙乐下引证。一腾昔施权者。腾。以发挥为义。谓发挥施权之意也。二显实之所者。谓法华显实。即显昔权是实也。不指所开无由说实者。法华方便。是体内之权。夫欲说实。只在开权。故身子三请。如来三止。末后乃曰。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如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说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乃至云。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是也况指权是权。知非究竟者。舍利弗言。尔时心自谓。得至於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是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者。舍利弗言。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是也。
  【■备】今注三乘。历前四时一卷。则曰菩萨转衍。当知与夺之意皆可通也。
  【□注】诽谤。释签十(三)云。当知法华。约部。则尚破华严般若。约教。则尚破别教后心。(文)人不见之。故致诽谤。
  【■记】此释诽谤。谓以部言之。法华是纯一无杂。故破华严。般若。谓之兼带。以教言之。法华独得妙名。故破别教后心。谓是真因。末二句。结迷致谤。谓法华不及华严等经也。
  【■备】天溪集注问答。问。别地证道同圆。云何尚破别教后心。答。此与别教地上地前。约教。约行。二种教证。绝不相涉。的指别教妙觉。是圆教二行。废彼之高。就此之下。故谓之破。
  △二约时显妙。
  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第五时)。
  【□注】十界咸开。无不成佛。如日方中。无处不南。
  【■记】此约时也。开九界即佛界。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日方中。睿法师语。
  【■备】辨讹引中云。只应开九界。今曰十界者。对机之权。亦须开耳。辨讹又云。如别教妙觉。只是圆家真因。是故佛界。亦须开耳。
  【□注】周礼用一尺五寸土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时。以测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国。
  【■记】周公欲求地中以营王城。故以土圭测影。得颕川阳城。於是建都。郑康成曰。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立八尺之表。其影适正。与土圭等。谓之地中。
  【□注】宋。严观二师与太史何承天。用此法。测日影以定中国。表北得影一尺五寸。与土圭等。地上余阴一寸。天上万里。则知天竺方为地中。今云罄无测影。据天竺说。
  【■记】梁传云。东海何承天。以博物着名。乃问慧严曰。佛国用何历。严曰。天竺夏至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所谓天中。於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景。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於是用法测影。以定中国也。郑司农言。凡日影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影。岂非余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边义彰矣。成光子曰。中天竺。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故竺法兰对汉明帝言。迦毗罗卫者。大千之中也。慧严。慧观。禀学什公。见僧史。
  【■备】辨讹曰。翻译集引郑司农言。千里差一寸。签言。万里皆悞。又此约南北论里数。不约东西论。
  △三约味显妙。
  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五醍醐味)。
  【□注】释签一(十九)问。彼经自以醍醐譬於涅盘。今何得以譬於法华。答。一家义意。谓二部同味。然涅盘尚劣。何者法华开权。如破大阵。余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盘为捃拾。若不尔者。涅盘不应遥指八千声闻。於法华中得授记莂。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