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记】此约味料简法华譬醍醐也。涅盘如来性品云。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於佛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是证知法华为大收也。更无所作者。如云约理无所作究竟理也。约教无所作。闻此教已。更不他闻也。约行无所作。修此行已。更不改辙。如是等种种无所作义。略而言之。随智妙悟。得见经体也。
  【□注】然彼经本无出法华之语。今约义说。故但云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
  【■记】盖般若领知家业。法华付与家业。其义顺次。故言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也。
  △四引证二。初引经证释。
  信解品云。聚会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与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
  【□注】文句六(三十一)云。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并共如来於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於其即是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文)。
  【■记】此准法华判也。亲族有五等。一亲族。即十方法身菩萨影响。是释迦伯叔之行。二国王即部中尊权为王。教即部内教主为王。三大臣。即等觉。四剎利。即登地。五居士。即三十心。今是初一等亲族即弥勒等诸大菩萨为亲族。不同旧人以分身诸佛为亲族也。
  【□注】此实我子。我实其父。结会父子。文句六(三十一)云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从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於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实是父(文)。
  【■记】经言。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於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是则二万亿佛。即六十小劫中所值二万亿日月灯明佛也。常教大法者。即以佛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是也。
  【□注】吾今所有。皆是子有。正付家业。文句六(三一十)云一切大乘。万德。万行。故云所有。(文)又如来藏子性不殊。故云皆是子有。当知如来所有。即子本有。
  【■备】所有即子有者。佛所有不出万行。万德。而如来藏生佛不殊。故即子有。既子皆本有。在如来。即是付与家业。在穷子。即是欢喜得未曾有也。
  【■补】万行万德者。妙乐云。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为万行。果为万德。又子有者。如来修中所显。即众生性中本具也。
  △二征领所以。
  此领何义。答。即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诸物。临命终时。直付家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说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
  【□注】临命终时。灵山唱入涅盘时也。
  【■记】此释临命终时。谓如来出世本怀。普令众生作佛。今此经授三根记。是为付法王家业故。将付家业。而先唱灭也。如经云。如来不久当入涅盘。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如人付家业而终也。
  【□注】譬前转教。皆知法门。文句六(三十一)云。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知。即汝所有。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更不广说一切行相也(文)。
  【■记】此释前譬转教皆知法门。谓多说为广。少说为略。但不但中。是不共法。与二乘说。名共法。昔为所知今为所有。是故法华更不重勅领知。直明开示悟入佛知见也。
  【□注】开示悟入。文句四(十三)约四意消之。一约四位(住行向地)二约四智。(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即上圆位。能契之智也。三约四门。四约观心。妙乐五(四)云。约智。约似。唯圣方开。约观。约门。乃通名字。不妨高位。不弃众生。(文)又二纸云。若作余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安在(文)。
  【■记】此释开示悟入。谓法华论明证不退地。今作四位释。论知如来能证实。今作四智释。论明不知究竟处。今约四门释。论明同义。今作观心释。此判明四意也。妙乐解言。不退。即开示悟入。皆念不退。佛所证得为智释者。论言。除一切智。更无余事。以同义释观者。即论言。二乘法身平等。更无差别。若无观心。云何知同。以不知究竟处者。处。是所通。二乘不知。今为令知。知即是门。门为能通。故作四门释。又文句云。开者。即是十住。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悟者。障除体显。法界分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此约四位释也。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之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无不皆知。入佛知见也。此约四智释也。一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也。二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三亦有亦空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四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也。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门。所知所见是所通理。此约四门释也。观於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开。虽不可思议。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滥名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人。是为一心三观。分开示悟入之殊也。妙乐下。判释四意。谓十住已上。方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故约圣位。圣智。而释。名字位人。亦得依门修观。当能开佛知见。故约四门观心而释。如此则佛知佛见。上不妨於高位。下不弃於众生。若作余释者。妙乐云。知见佛境。若作余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安在。故一家释义。依经顺论。契行得理。若深张地位。凡夫非冀。何益凡小者耶。为令徒施者。谓经中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之言无用也。余释。文句会本卷十广明。须者往检。
  【□注】佛之知见。佛知。即一切种智。具足三智。佛见。即佛眼。具足五眼。亦名真实知见。若通途被开。其不在座。展转为说。或在界外。亦得闻之。或佛灭后敦逼令信。乃至久远。四恶粗智。人天世智。若不开之。则佛之知见永埋四趣。长没人天。若别开者。则在座得益。当机妙悟。得受记者。
  【■记】此释佛知见体。谓三智。即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俗。一切种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观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五眼。一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昼不见夜等。因有色质障碍也。二天眼。修禅定而得。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见。以无色质障碍也。三慧眼。观一切法空。四法眼。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证也。五佛眼。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以其如实知见。亦名真实知见也。若通途下。明通开。授记品言。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嘱累品佛言。於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於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又如常不轻远见四众。故往礼拜赞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乃至受人打掷。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敦逼令信也。所以通开者。不欲佛知见永埋四趣。长没人天也。若别下。别开。在座得益者。即法华会蒙益者皆是也。当机妙悟者。即身子等於昔三乘之权。悟今一乘之实也。
  【■备】四恶粗智。即指四趣。
  【■补】界外者。即方便土也。如因缘周言。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是也。
  【□注】授记。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八部四众。三乘之类。在座闻佛。一句偈者。皆与授记。当得菩提。乃至灭后。闻一句偈。亦与授记。若别记者。如迹门别授应身记。本门授法身记。又总与七百。别与劫国名号等(记五百也)。
  【□注】妙乐四(二十六)云。二乘且与八相记者。更令与物结净土缘。菩萨已於多劫利物。随熟随脱。不假八相浅近之记。二乘不尔。是故须之(文)。
  【■记】此释授记。梵语和伽罗。此翻授记。又翻受记。受决。受莂也。从佛与。名授。从机得。名受。审实不虚。名决。授劫国号。名莂也。蒙佛诚言。许当得果。劫国决定。远近记莂。则大欢喜。故从圣言说与记事。而名授记也。通记者。法师品云。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於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辅行云。此法华经中。邪见严王。五逆调达。畜生龙女。败种二乘。皆悉得记作佛。此通记也。迹门别授应身记者。谓三周说法。三根弟子领悟。各各别记作佛。如法说周。授身子记云。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喻说周授摩诃迦叶记云。当得作佛。名曰光明如来。须菩提。当得作佛。名曰名相如来等。本门授法身记者。分别功德品云。世尊告弥勒。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乃至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文句云。分别功德品。总授法身记。已上约本迹二门。对明别记也。又总下。唯就迹门明总别记。五百弟子授记品云。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此总与七百记也。又偈云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为普明。乃至皆如上所说。此别与五百劫国名号等记也。妙乐下。证释声闻菩萨授记浅深。
  【■备】二乘因中利人未普。故先与八相记。更令与物结净土缘。菩萨多劫利物。不假浅近记也。辨讹曰。期者期限。观彼心行。记彼得果久近。曰根与心期。
  【■补】与物结净土缘者。辅行云净佛国土者。谓与众生。作净土因。处处结缘。众生机熟成佛。名净佛土。结缘时。名净土因。故净名云。菩萨取於净土。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如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结缘时。以布施摄。成佛时。地多珍宝。诸能摄者。同生其土。而受五种布施化益。由摄生时。有五差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一切诸行。无非菩萨净土之行。故有四土。横竖摄物也。不假浅近者。文句云。浅近之记。初住已行。非菩萨所欣。菩萨所欣。乃是圆极妙觉远记耳。故寿量品中。始从发心讫一生。乃得妙因斯满。极果顿圆也。总与七百。别与五百者。合为一千二百也。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上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明涅盘泯会非四教摄四。初示意二。初双标。
  次说大涅盘者。有二义。
  【□注】佛出净土。不说涅盘。即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如灯明迦叶等。
  【■记】此明净土。谓灯明佛不说涅盘者。如法华经云。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於是日。告於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於中夜。当入於涅盘。迦叶佛不说涅盘者。如大经云。迦叶佛时。一切众生。悉知如来。终不毕竟入於涅盘。常住不变。虽有是典。不须演说。是也。故玄文明本寿命涅盘妙中云。久远诸佛。如迦叶灯明等。皆於法华即入涅盘。义推本佛。必是净土净机故也。
  【■补】诸佛道同。为缘事异。如多宝佛。但施权教。不须显实。故不说法华。而即涅盘。当来弥勒。只有龙华三会。尚不说小。大论明须扇多佛。弟子未熟。便入涅盘。更留化佛。住世半劫。说法度生。古然灯佛。放光十二劫。竟无识者。总不说法。是知诸佛出世。不定五时。今言佛出净土。不说涅盘。从多分说。又涅盘玄记云。若约扶律为涅盘者。则唯秽土。若约圆常。为涅盘者。则净秽皆说。乃约事理。而分说不说也。
  【□注】今佛熟前番人。以法华为醍醐。更熟后番人。重将般若淘汰。方入涅盘。复以涅盘。为后教后味。
  【■记】此明今佛须说涅盘也。前番人。指大通佛世曾熏大种者。后番人。指方等时新熏大种者。是故为熟前番人。则以法华开会之。熟后番人。重将空慧而淘汰之。后说涅盘而捃拾之。即如大经云。今世众生。无有智慧。多诸疑网。信根不立。世界不净。一切众生。恒谓如来。无常迁变。毕竟入灭。是故如来演说此经。以为后教后味是也。
  【■补】前番人者。妙玄曰。法华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即是前熟果实。於法华中收。后番人者。妙玄云。若五千退席。人天被移。皆是后熟涅盘中收也。说法华后重将般若淘汰者。妙玄曰。为此义故。经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盘。即后番次第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