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补】妙玄曰。南师。以金光明。胜鬘。楞伽。殃掘。之流。以别为一缘。为偏方不定教。以不定於顿。不定於渐故。偏方者。清凉疏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说小时。不妨说大。如十年宏律。不妨私室时说大乘。故曰偏方不定。胜鬘。初云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中。末后明常住。明是不定是也。会玄云。偏方者。非正所说。名偏。方者。法也。即偏法也。或偏者。傍也。说小时。傍说大故。
△二解释。
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於渐说中。得顿益。於顿说中。得渐益。
【□注】一音者。通大小因果。当分跨节。显之与密。定与不定。今是不定一音。该乎大小。是果人所用。
【■记】此释一音而有五双。今是下。明是不定一音。大小者。谓小乘。一音说四谛。五人闻人语。诸天闻天语。大乘。佛以一妙音。遍满十方界。众音悉具足。法雨悉充满也。因果者。谓下地以一音。令他闻一法。约位。即圆信。别地前。佛以一妙音。随类各得解。即别地。圆住。当分。成今经相待义边。跨节。成今经开权义边。
【■备】小乘一音。应指说小教时。佛但一音说法。各各领解不同。大乘一音。应指说大教时。佛但一音说法。各各领解不同也。因人一音。应指藏通别圆四教诸菩萨等。果人一音。应指四教果头佛说。原记以圆信。别地前。为因人。以上为果人。或有所本。俟再考定。当分者。说前四时教。依教领解。是当分。妙玄云。跨节者。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身。向法。是圆常法。向理。是真实理也。显。密。定。不定。下解。今是显露不定一音。故该乎大小。惟果人所用也。
【□注】於渐说中得顿益。妙玄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等。释签云。此指鹿苑。虽施於渐。不起於顿。
【■记】此以鹿苑对华严论不定也。妙玄下。正释生灭即渐。不生灭即顿也。释签下。转释。谓。如来不起华严之顿。而施鹿苑之渐。则鹿苑渐中。具有华严之顿。是故於昔有顿习者。今虽闻渐教。而能得顿益也。
【□注】於顿说中得渐益。妙玄云。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鹿苑。释签云。此指顿后渐初。不动於顿。而施渐化。
【■记】此以华严对鹿苑论不定也。妙玄下。正释。谓如来初成正觉。演大华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是故高山为顿说也。既云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是为於顿说中得渐益也。释签下。转释。谓华严顿教之后。阿含渐教之初。乃是不动於顿。而施渐化。其如众生不了渐中有顿。是故但於顿边得渐益也。
【□注】若方等般若。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此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
【■记】此以方等般若之说大。对鹿苑论不定也。谓为菩萨说佛境界。即垂顿教。而有二乘智断。即得渐益。寻常所明二时中小果者。谓新得。即方等中新受小者。及般若衍门傍得小者也。又有一类横来之众。未得通益。至是二时。名为旧得小果者。是也。
【■备】横来之机当是方等新得。被弹斥者。方等旧得也。衍门傍得。是般若新得。妙玄一云。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此指般若旧得也。
【□注】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得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
【■备】此复以鹿苑初渐。对般若论不定也。前华严鹿苑对论。乃约顿渐二法。此中鹿苑。方等。般若。同是渐教。故约人对辨也。
【■补】约法不定在教。约人不定在机。
【□注】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
此劝知顿渐相即也。谓顿乃即渐之顿。渐乃即顿之渐。渐外无别顿。顿外无别渐。唯其即顿之渐故。所以令其於顿有渐种者。闻大得小益也。唯其即渐之顿故。所以令其於渐有顿种者。闻小得大益也。
△三结名。
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
此结不定教名也可解。
△四合明二教只是化法。
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
【□注】上指四时为秘密不定之部。今明部中之教。故此二教。以藏等四教。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记】此指上明今。如辅行云。顿等四教。是如来不思议力。布措藏等。盈缩调停。成熟物机。破邪立正。引小归大。废偏显圆。会权入实。故有诸部相生。是知秘密不定。以藏等四。为当体体也。又藏等诠理。不出真中。故真中二理。为秘密不定所依之体也。
【□注】如妙乐一(十九)云。不定秘密。义各含四。显之与密定与不定。相对论故。
【■记】此证释上义顿渐二教。均显均定。秘密不定二教。一密一不定。既对顿渐而论。故各含藏等四教。
△二结前生后二。初结前四教齐文。
化仪四教齐此。
【□注】此以法华相待之意。判前四时。不出顿等八教。意显法华。超八教外。出四时表。
【■记】此释结教齐前四时也。盖相待论判。故判前四时不出顿等八教。意显法华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无复兼。但。对带。超八教外。出四时表。乃五时极唱。最后极谈。纯圆独妙之教也。
【■备】超八教者。经曰。久默斯要。不务速说。直至四十余年之后。非顿也。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无二亦无三。非渐也。九界咸开。无不成佛。非密也。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非不定也。既非化仪四教。即超化法四教。以开显圆。非隔历圆也。
【■备】辨讹曰。若言超八教外。则两种四教。有摄法不尽之难。然此。亦对前四时而言超耳。开显之圆。不同前来隔偏之圆。会渐归顿。异前拟宜兼权之顿故云超耳。虽超而即。何摄法不尽之有。
【□注】故释签一(十六)科玄文云。初明八教以辨昔。次约今经以显妙。
【■补】此证上判粗显妙。谓昔於四十年前。所说之法。而以八教辨之是粗。今即是法华。既出教之外。显是绝待之妙也。八教者。签言。初五味。次不定。三秘密。即八教也。五味。即顿渐。渐中开四。并不定等二。即为八也。次明今经显妙者。如玄文言。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谓开渐显顿也。非渐渐。谓非法华前渐中之渐也。是合。非不合。合。是会之别名。开显之圆。故云是合。不同诸部之圆。故云非不合也。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如此分别。故此经与众经异也。
【□注】若释签一(十七)云。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者。此约方等对前二时为言。老彼问辞自见。
【■记】此通释签。秘密无时不遍之文。
【■补】释签曰。问。华严鹿苑。大小永隔。才说方等。同座并闻者。何耶。答。若以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若约横论竖。则隐显在机。私谓。释签言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者。言通义别也。此但指三时中。不通第五。何以知然。考彼问辞。只约前三对说。意谓岂前二时。大小相隐。而有秘密。当知方等。四教相对。亦有秘密。故言无时不遍。此约味味横论。若约此横以论三时之竖。前二味大小相隔。隐也。方等同闻。显也。此乃在机。非关教也。
【□注】又释签十(二十四)云。五味则一道竖进。味味有半满相成。复於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文)盖约五味对半满。以论相成。故玄文云。虽复俱游。行藏得所(俱游论相成行藏论用舍)。
【□注】华严唯满不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半有成满之功。非谓味味各有半满。又云。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者。此且据前四时为言。或显密相成。则以昔时秘密不定。成今法华。是显。非秘密。是定。非不定矣。
【■备】此通释签味味皆有秘密不定之文。今先通味味半满相成。以比知皆有秘密之文。不可泥解。盖乳等五味。自华严至法华一道竖进。然此五味中均有半满相成者。如玄此云。今明五味。不离半满。半满。不离五味。五味有半满。则有慧方便解。半满有五味。则有方便慧解。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复俱游。行藏得所。若华严顿满。大乘家业。但明一实。唯满不半。於顿成乳。三藏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满。於渐成酪。方等弹诃。半满相对。以满斥半。於渐成生酥。般若领教。带半论满。半为二乘。满为菩萨於渐成熟酥。法华付财。废半明满。若无半字方便调熟钝根。则亦无满字。开佛知见。於渐成醍醐。是则半有成满之功。所以如来殷勤称叹方便者。良以半有成满之功也。意在於此。非谓味味各有半满也。若泥定味味有半满之语。则华严唯满不半。及法华废半明满等。如何消通。故以味味半满。比知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者。且据前四时置毒发毒。皆得会入醍醐而言。或约显密相成说者。则以昔四时之秘密不定。成今法华之是显。非密。是定。非不定。更了然显明矣。
【■记】俱游者。涅盘经曰。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乃至选择高原。安处其子。然后随本安稳而游。如来亦复如是。化无量众生。令住正法。乃至所作办已即便入於大般涅盘。
【■备】今以譬五味半满相成之意。行藏论用舍者。谓华严用满。鹿苑用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如鸟之行藏也。
【□注】妙玄六(二十)引大论云。余经非秘密。法华是秘密者。释签七(十三)云。非八教中之秘密。但是前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外为密。
【■记】此释法华是秘密义。大论嘱累品云。般若非秘密法。法华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如大药师。以毒为药。是文正明法华秘密。今何谓说法华是显非秘耶。释签下。明论说法华是密意。正所谓久默斯要。不务速说者。秘也。开昔所说。总成圆妙者。密也。是则上云法华非秘密者。谓非八教之秘密也。经经皆尔。岂可以龙树别意。通害诸经乎。故法华是秘密非秘密。盖各有取义耳。
△二生后四教俱非二。初明法华开显非四教摄四。初开显二。初正明三。初总明今昔二。初开权显实。
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难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
【■注】妙法难解。取喻莲华。莲华。华果同时。妙法。则权实一体。故有迹门三喻。本门三喻。
【■记】实相妙法譬莲华者。妙玄云。华有多种。例法有粗妙。狂华无果。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克获。一华多果。喻凡夫供养父母。报生梵天。多华一果。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盘。一华一果。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盘。前果后华。喻须陀洹却后修道。前华后果。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是粗华。不得为喻。莲华多奇。可譬妙法。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譬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譬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譬非权非实。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妙法也。末二句。示有本迹六喻。如下图示。此初约部教也。
【■记】迹门为实施权者。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也。开权显实者。经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也。废权立实者。经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也。本门从本垂迹者。经言。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是也。开迹显本者。经言。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是也。废迹立本者。经言。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是也。
【■补】天台分法华为本迹二门。从序品。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门显实。从涌出品。讫经十四品。约本门显实。以今一代化事为迹。久远最初成道为本。本如所依处。迹如所行路。
【■注】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出前三教四时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今文但云开者。盖上既云化仪四教齐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况复下文历部拣教。即是判也。然待绝二妙。妙体无殊。约义而论。开为正意。
记此释能开之妙。初二句。总示待判绝开。今文下。明但开不判。然待下。释开为正意。言妙者。相待妙。绝待妙也。然相待时。即绝待时。故曰俱时。此节释开前顿渐开字也。法华具相待论判。绝待论开二意。今但论开者。以开为正意。下文历部拣教即是判者。指华严时一权一实等文。待绝二妙体本无殊者。玄文云。乳教中圆。与今圆不殊。方等般若中妙。与今妙不殊。故顿部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诸味圆教。本自圆融。然而约义。则有兼但对带之粗。必当开显令妙。故曰开为正意。
【■补】相待论判者。待前四时粗。显今一乘妙也。出三教四时上者。以昔诸经兼但对带。不若法华纯圆也。绝待论开者绝前诸粗。无可形待。以法华之妙。有绝粗之功。所以论开。妙外无粗。粗即是妙。如经言。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指二乘所行。是菩萨道。更无余乘。直显一实。故曰开前令妙等也。然此二妙。缺一不可。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之说。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
【□注】凡论开权。有约部。约教。约界。约理等。今云顿渐者。乃约部通开。顿渐是权。属前四时。非顿非渐是实。即今法华。又三即是权。一即是实。故以开废会三而结云。故言开权显实等也。
【■记】此释所开部教。初一行总示权实有四。谓约部。约教。如次。约界者。开九界之广。显佛界之高。故云九界咸开无不成佛。约理者。开生灭无生无量之机显无作之实。故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云下正明开部。谓一顿三渐皆权。法华不务速说。故非顿。但说无上道。故非渐。此即是实也。又三下。明开部中之教。谓藏通别既权。故当开之废之会之。圆教既实。亦当显之立之。以归於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