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记】多有者。如如之理。一亦不立。但约种种能诠之门。故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得名也。妙乐下问中。以经有圆难。答有二意。一约理。意明言通该藏举别摄圆。教名分别。必当区分。无生。先论。生灭。无量。后演。无作。自渐至圆。必须具四。是则今文从理含摄也。二就机。意明二乘修得。类有旧新。若从竖来之众。已经乳酪生酥。般若直成别益。若横来机。未受弹诃。至此令得通益。虽说三教。今且从机得益边也。
  【□注】珍宝者。文句六(二十九)云。劝学中明。一切法门皆是珍宝。(文)仓库盈溢等。文句六(二十九)云。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也。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
  【■记】百八三昧。十八空。大论。法数。广载。辅行曰。破十八有。言十八空。对百八散。言百八定。此中通别定慧。配仓库可知。内充约体。外溢约用。
  【□注】其中多少者。说於般若。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文)。
  【■记】大品云。知色如相。知受想行识。乃至知一切种智如相。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广相。大论云。广者从八万四千法聚已来。无量佛法。略者。乃至小品中一品。一品中一段。又略者。知诸法空。无相。无作。无生灭等。广者。诸法种种。别相分别等也
  △二征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身子。受勅转教。即是领知等也。
  【□注】般若观慧。妙玄十(十八)云。大品或说无常无我。或说於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至一切种智。句句回转。明修行法。(文)即观慧义也。
  【■补】回转者。如说无常等已。即云当依无常无我修学。乃至说不生不灭已。即云当依不生不灭修学。此能观法。色心至一切种智。即所观境。
  【□注】家业。长者宅。为大乘家。诸珍宝。为不思议业。妙乐七(二十)云。前云付财。今云付业。财从所营。业即造作。皆是菩萨。修德三因之作业也。名异义同。故得互举。
  【■记】不思议业。指圆教一乘具足不思议心法。修德三因者。经明了义心王。为正因。缘因者。十六王子覆讲闻法。今日解者是也。今日闻法作佛。名真子。为了因也。
  【□注】空生身子。须菩提翻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翻身子。亦云鹙子。智慧第一。
  【■记】须菩提初生。库藏悉空。故言空生。经明佛从忉利。下阎浮提。须菩提念。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常即了法空。作是观时。即得道证。故佛言。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故称解空第一。身子。取身端意。鹙子。舍利弗母。身端眼净。如鹙鹭。连母得名。智慧第一者。在胎已令母辨胜舅。八岁登座。十六国议论无双。七日中遍达佛法。故佛云。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於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注】受勅转教。受如来之勅命。转教菩萨。即加被说也。以空慧为入道之主。故加二人。辅行六上(十二)云。凡言加者。加於可加。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佛加。令其说空。般若是智慧。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此二人也(文)。
  【■记】非空不能荡相。非慧无以发明。故加二人。大论问。佛不自说。况诸菩萨胜声闻。何故令声闻为诸菩萨说。答。众见佛身。过须弥山。心皆惊怖。各念云何从佛闻法。故命声闻为大众说。
  【□注】领知。妙乐二(十八)云。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为领。无别领也。(文)此是熟酥益相。得此益已。义成别人。净名疏云。大品二乘。已有入假之义。(文)观音玄记上(十二)云。声闻转教。密破尘沙。(文)大品会法(八十一科皆摩诃衍)不会人(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记】大品会法。亦说知意。八十一科。谓色。心。五阴。十二入。二十界。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六度。四智也。无希取者。信解品云。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飱之意。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本能舍也。
  △三总结。
  已上三味。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
  【□注】总结渐中三味。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下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六[、/(、*、)]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三秘密教三。初标名。
  第三秘密教者。
  【□注】隐密赴机。互不相知。故名秘密。释签一(二十三)云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辩两异(文)。
  【■补】同听异闻者。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是也。但彼彼互相知者。名不定。互不相知者。名秘密以辩两异耳。三界可怖。即世界悉檀。欢喜。即为人。厌离。能治於恶。即对治。断疑见理。即第一义。
  【□注】若不堪於显露入者。须秘密说。
  【■备】谓如来说法时。机有不堪显露说者。於此是显。於彼是密。或彼此俱密。故须密说。以秘密。应贴互不相知论也。
  【□注】今对前顿渐显露即明秘密。若大本中先明不定。对前顿渐定教为次第也。此据说相次第虽尔。秘密不定。遍前四时。初无前后。具足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今皆略标。
  【■记】今先秘密而后不定。大本先不定而后秘密。当知俱顺其便。下明秘密不定。除法华闻显。遍前四时。元无前后。
  【□注】然秘密之名。起自龙树。如释签一(二十一)引大论释大品经。诸天子叹云。我见阎浮提。第二法轮转。今转似初转。问。初转少。今转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祗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祗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祗人发无上道心。行六波罗密。阿僧祗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补处坐道场。是名为密。(文)故知初见八万一人。属显露摄。秘密者。如次明之。
  【■记】此明秘密之名所自。初二句。直示起自龙树。夫龙树乃西天第十三祖。圭峰言。豪贵家生。通四韦陀。天地图谶。诵尽阎浮经论。自谓一切智人。欲谤佛经。大龙愍之。接入龙宫。一夏。但诵七佛经目。方知佛法深妙。悟已还出。化国王婆罗门外道无数。造论数十部。此秘密名。出彼所造大论中也。诸菩萨见下。别释秘密。其中见得二乘。藏教人也。得无生忍。通教人也。发无上道心别教十信也。行六波罗密。别之住行向也。得初地乃至十地之。别十地也。一生补处。别之等觉也。坐道场者。别之妙觉佛果也。
  △二解释。
  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
  【□注】如前四时中。指秘密教横在四时。别无部帙。三轮光明记一(三十)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惑业。故名为轮。下地不测。亦名三密。
  【■补】法数言。身名神通轮者。谓佛说法。先现神通警动众生机情。令生正信也。口名正教轮者。谓佛说法。令众生翻邪归正。依教修行也。意名记心轮者。谓佛说法。先以意轮鉴知根器利钝。演说无谬也。车轮有摧碾之用。以譬如来三轮摧碾众生烦恼惑业也三密者。大论云。如来身口意三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菩萨之所思议。故名三密。一身密。谓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身。或黄金色。或银色。或杂宝色。或长丈六。或长一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也。二语密。谓佛说法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有闻说布施。有闻说持戒等。各各随身所闻。皆不可思议也。三意密。谓佛常处寂光。凡思惟观察。皆不可思议也。三业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言不测。
  【□注】或为此人说顿等。妙玄先约顿渐三说相对。次约说默相对。各有三义。谓此座。十方。多人。一人。及俱三相对。
  
  【■记】三中云。此记文义加者即签文言。既俱默俱说。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何妨俱顿互不相知是也。
  【■补】初文於彼是显二句。乃玉师据释签之义而加也。二中如前。一方既尔。余方亦然等文。亦玉师所加。三中记文义加者。乃签文所加。
  
  【■记】义加者。此说默相对图中。初二两对。玄文未出。释签曰。文略耳。既言俱默俱说。理合如前顿渐三法相对。故此图依义加补也。然妙玄下文曰。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虽复如此。未尽如来於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辩。应知如来三轮不思议化。难以测度。今略判成秘密不定耳。
  
  【□注】如释签云。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有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辩两异。
  
  【■记】声闻见八万得法眼净。不见八万悟大。然在声闻。非不定教相。是显露摄。若对菩萨所见。则成秘密。如图示。
  【■备】有师标曰法眼净。乃十六心眼。智。明。觉。见断惑也。十六心。解下藏教。
  【□注】此以般若对鹿苑说。即鹿苑中密说般若。义该三教。故云诸菩萨见等也。
  【■备】此释图示大论叙相。初句总判即鹿苑中。下别指密相。义该三教者。已记前文可知。
  
  【□注】此约鹿苑。闻小证大而说。如签云。酪中虽无二别。不妨以八万及一人。以辩定不定也。
  【■备】此判成显露不定。非秘密也。作此判者以下料简故。
  
  【□注】此以法华涅盘对鹿苑说。即鹿苑中密说圆常。与法华涅盘悟入是同。如别行玄记云。若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故云密去。又大疏云。利根人於三藏中宜闻常住。即闻得解。如初转法轮时。八万诸天得无生忍。乃是密教意。据此。岂可谓同听生灭耶。
  【■记】此判释图示显密相对。初一句总判。次二句指闻圆常。如别行下指证利人密去。大疏下指证八万得忍也。别行玄上云三藏中二意。於利根密去。於钝根成酪。记释言。三藏但小。故无显露得大益者。若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故言密去。二乘方破见思。故但成酪。今但证释密教中利根密去也。又大疏曰。常住者。此非全是六度菩萨。应曰利根於三藏中宜闻常住。闻即得解。如初转法轮时。八万诸天得无生忍。最下既然。例余亦尔。乃密教意。大疏指涅盘疏。据此下准意。反结鹿苑密闻圆常。故云岂可谓同听生灭耶。
  【□注】问。鹿苑会上。只一八万诸天。何故诸文。或定不定。显密有异耶。答。如来赴机难思。祖师释义非一。据诸天得法眼净。即显露定教。如云声闻见八万是也。据闻小证大。即显露不定教。如云八万诸天得无生忍是也。若曰密闻圆常。即秘密教。如云利人密去是也。经意多含。不可一准。然八万诸天既是利根。密为正意。盖於三藏中宜闻常住故也。
  【■记】此节料拣诸文说教。定与不定之有异也。据诸天下之文。是释显露定教。指大论以证据。闻小证大下之文。是释显露不定教。文中举玄签为证。若曰密闻圆常下之文。是释秘密教。指别行玄记为证。
  【■备】又签。问。何妨法华。亦与诸教。十方一席。互为显密。而云法华是显。非秘密耶。答。十方容有。一席定无。
  【□注】且秘密教何以得传。如妙乐一(十八)云。秘密不传。降佛已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岂宏教者所量。(文)盖因后叙出。故可传耳。如妙乐云。阿难非不传秘。赴机之秘非所传耳。故秘密所用。全是显教。是故传秘。祇名传显(文)。
  此料简秘密也。初二句直问秘密得传所以。如妙乐下。举阿难以况人师不能传秘。所谓秘密非器不传也。盖下。直答可传之故。如妙乐云下。明阿难不传秘义。以赴机之秘。唯佛与佛乃能传耳。是故人师传秘者。但名传显也。
  【■备】此秘密教。虽系如来化仪。然赴机之秘。惟佛与佛能之。降此。如阿难尚有未能。况后学耶。
  △三结名。
  故言秘密教。
  △四不定教四。初标名。
  第四不定教者。
  【□注】盖一类机。宿世於顿有渐种。於渐有顿种。故今闻小证大。闻大证小。推功归教。教名不定矣。如大经置毒。发毒。大论八万诸天得无生忍等。皆不定义。
  【■记】大经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於醍醐中。妙玄谓。此譬两用。一。通约渐顿明不定。处处皆得见佛性也。二。约行明不定。行人心行。譬乳。实相智。譬毒。毒能殒命。智破无明。久远劫来。说实相毒。置於凡夫心乳。毒慧开发。不可为定。或初味发。或后味发。不得次第往判。故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有杀义。
  【□注】古师以金光明等。别为一缘。名偏方不定教。今家不然。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
  【■记】此指古明今如妙玄云。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故释签明南北诸师。通有渐顿不定。不定者。专指胜鬘。及金光明。不同今家判义。味味皆有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