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备】辨讹曰。食时当约人中而论。不约天上也。私谓。一日三飱乃人每日之初食时。然早起天食。见经亦可配合。
△四约味判。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注】约教论相生。约机论浓淡。既耻小慕大。如烹酪作生酥。
【■记】此约味也。净名经。迦叶言。我等何为永断善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菩提心。此所谓耻小慕大。如烹淡酪作浓酥也。从九部修多罗出方等。为相生。
△五准经判二。初引经征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注】过是已后。过鹿苑三藏之后。即今方等也。心相体信。父子互相。体悉信顺。子信父故。得果不虚。父信子故。闻大不谤。
【■记】此准法华判也。文句言。於藏教得涅盘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大乘法。亦复不虚。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即生信。父信子也。
【□注】入出无难。文句六(二十九)云。由是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此为入。复被诃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大小入出。皆无疑难也。(文)释签三(二十三)云。不同畏惧王等之时。故云无难(文)。
【■记】畏惧王等。信解品云。尔时穷子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剎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乃至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乃至疾走而去。此则疑难之际。今既体信。故无难也。
【□注】然而修空观。用事识。见生身。住权理。修中观。用业识。见尊特。住实理。今二乘人。虽修空观。入见尊特者。由业识故。盖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解谤云。入见尊特。功由业识。教未开故。且住草庵。
【■记】此明二乘见尊特之所以也。妙宗言。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金光明疏言。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盖事业下。释明二乘。由业识见尊特之故。起信论云。言二识者。佛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於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坏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据此。则知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二乘由业识见尊特也。解谤下。证释。意明法华开权。则废草庵。既未论开。正处权理。故住草庵。身为客作。但由业识之功。见尊特池。
【■备】事识见生身。业识见尊特。亦一往分耳。其实见生身时。亦用业识。由二乘不知有七八二识。不达境由心现。但用前六识心分别。故曰用事识也。见尊特时。亦不废事识。但约已断见思。离分别故。已闻大法。渐纯熟故。尔时具惑。唯是无明。则所用。亦是业识。不专定修中观也。又二乘本是退大取小。过去曾修中观之种得见尊特也。光明记言。如来以法界用。随顺众生事业二识。现报应身。应身。是生身。报身。是尊特身。及法性身。依事识者。但见应不能睹报。以其粗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既睹报亦能见应。以知真如。起二用故。应知真如之用。现佛相大。有三品。一华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无量寿经。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此经。及法华。般舟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性之用。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称海。无非尊特。然有通局。以藏尘八万。局业识见。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生名应。若业识。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际相。名尊特属报身也。为见相本者。以事识。乃见丈六相之本。凡夫不达唯心。未离分别。但以思议比量之智所感见者。名应身。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也。业识乃见尊特相之本。谓诸菩萨。能了唯心。已离分别。就以不思议现量之智心所见者。名报身。相好无边。离分齐相也。
【□注】犹在本处。犹居罗汉果。保证真空也。
【■记】文句云。虽复得闻大乘。谓是菩萨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故犹在本处。
△二征起。
此领何义。
△二答释所领。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注】已得道果。真空灭寂之道。小乘罗汉果也。
【■记】真空寂灭。拣非第一义寂灭。小乘罗汉。拣非菩萨大罗汉果。
【□注】闻骂不嗔。妙玄十(十八)云。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折。
【■记】妙玄云殃掘之经。弹斥非常。分明余教。释梵四王。及佛弟子。乃至文殊。皆被诃斥。释签引殃掘偈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此是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云何名为四。所谓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一切诸如来。第一毕竟常。是则大乘谛。非苦是真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於诸如来常等。具如止观七引。乃至增十。亦复如是。如是等文。弹诃声闻。明於常住。最为显着。余如彼经。任净名折者。如述昔诃。当座诃。验知二乘。已尽结使故不嗔也。
【□注】内怀惭愧。释签云。谓受弹斥。令叹大自鄙。即其(益相)。
【■记】领受弹诃。是愧己。叹大自鄙。是惭人。
【□注】心渐淳淑。密得通益也。
△三般若五。初约部判。
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注】次说般若等。明部意也。转教融通。约法。付财淘汰。约喻。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妙乐七(二十)云。於佛即是付财。二乘自谓加说。故般若中云。岂声闻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且言被加(文)。
【■记】此约部教也。以须菩提解空。舍利弗智慧。佛於般若会。以不共般若空慧。加被二人。教大菩萨。意在二乘。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名为付财。其如二乘。不会佛意。无希取一飱之念。但言佛被。令我说耳。故曰转教也。如大品言。佛告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般若波罗密。时诸菩萨等念。须菩提自以智慧说般若耶。为是佛力。须菩提知诸摩诃萨大弟子诸天心念。语舍利弗。敢佛弟子有所说。有所说法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是法。得证是法。佛说如灯。舍利弗。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密是也。
【□注】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记】般若示知八十一科诸法无非摩诃衍。故曰融通。然执法之情。二乘未尽。即以摩诃空慧之水。涤荡之。故曰淘汰。八十一科见下。
【■补】签曰。以圆斥三。及圆斥藏。即圆融为融。以三教斥藏。即融通为融。今乃三教融通之融也。
△二约教判。
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
【□注】此般若中等。部中用教也。不说藏教。光明记四(三)云。诸部般若。广示衍中三教空慧。复以三藏为助道观。又仁王般若。说四无常偈。恐其吝国。正助合行。
【■记】空慧之机。有闻持义持。若义持利。闻持钝者。则不广谈四种空相。唯说即边一种空慧。若闻持利。义持钝者。则为广谈空相。既以三藏为助道观。则非正谈。故可言不说也。仁王下。约正助合行证释。普明王为班足所获。王言。愿听七日。饮食沙门。许之。法师为说四偈。第一无常偈云。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於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苦偈云。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三空偈云。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皆空。国土亦如。四无我偈云。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注】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此约圆实部主而说。盖一代教。主意在圆。若辅行十(二十四)云。般若傍用通教。正用别圆。加於二乘。密成别益。(文)释签三(二十三)云。前於方等。义已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也(即不共般若意也。正用别圆)。
【□注】意虽不共。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有衍门傍得小者。是故兼用。(文旁用通教)此皆部中用教意也。
【■备】若辅行下。玉师引释。以杜后难。谓般若带通别。正说圆者。辅行傍用通教。正用别圆等文。如何消释耶。释签下。证释。谓辅行所说。即释签已有方等成通之义。正用别圆。以有新受傍得之机。故须傍用通教。是辅行释签之文。皆部中用教之意。谛观师正用圆教之语。约圆实部主而说。意各有在。两不相妨也。集注问答云。方等横来之机。是藏教小乘。衍门傍得小者。乃是通教。以通教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故云衍门傍得小者。
【□注】共部。释签云。诸部般若。以但不但二种。中道不共之法。与二乘共说。例方等部。非无此义。以方等经多顺弹诃。共义稍疏。般若於菩萨。则成共说(此据三根解源)。
【■记】共部者。但不但中。例前方等。非无与二乘共说义。以方等经。多顺弹诃。如净名经室包乾象。手掷大千。借座灯王。请饭香积。种种难思之法。虽对二乘面说。但意在弹诃。令耻小慕大。故共说义稍疎。而般若正用别圆。则成共说也。三根解源者。妙玄云。三人入智不同。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着。何者。行人缘无漏生着。如缘灭生使。破其着心。还入无漏。此一番二谛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是非二边。别显中道。中理为真。又一番二谛也。又人闻非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一番二谛也。签释云。非无漏是遣着者。无漏无着。由行者着心缘之。今破其着。故名为非无漏也。又云。漏无漏。本是通法。为成接义。故云双非。空不空。本是别法。一切法趣。本是圆法。於一一法。三人取解不同。故约漏等。以示解源也。为成接义者。以别接通。以圆接通也。解见七卷。
【■备】集注问答。问。般若既以但不但中法。与二乘说。故部名共。云何约教。唯通名共。答。约部。则二酥时。二乘亦闻但不但中名共。华严聋哑名不共。约教。则别圆菩萨法。故不共。通则三乘同行。故共。然约部名共。於教仍是不共。以虽闻而无心希取。故共犹不共也。又问。约部论共。虽通方等。既顺弹诃。得名共否。答。被弹而生耻慕。由闻共说之功。即被弹处。全成共说。虽共义稍疎。得名共部。
△三约时判。
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
【□注】禺中。说文云。日在巳。曰禺中。
【■记】此约时也。统纪言。禺亦作隅。日影在中之边(隅故)。
△四约味判。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注】约教。生熟二酥相生次第。约机。则二乘心渐通泰。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转熟。如从生酥。转成熟酥也。
【■记】此约味以显教之相生次第。机之渐渐纯熟也。可以意知。
△五准经判二。初引经征起二。初引经。
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
【□注】长者。喻如来。世间长者。具十德。如来。具十号。
【■记】此约法华判也。长者十德。文句言。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如来十号者。一。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二。功成道着。十号无极。三。法财万德。皆悉俱备。四。十力雄猛。降魔制外。五。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六。早成正觉。久远若斯。七。三业随智。运动无失。八。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九。十方种觉。所共称誉。十。七种方便。而来依止。
【■备】集注十号。正如来十德。非授记莂之十号。
【□注】有疾者。法身无病。随机权示也。自知将死不久。文句六(二十九)云。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多有金银。文句六(二十九)云。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言多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文)妙乐七(十九)云。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已摄余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此二。二者。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