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备释

  四大洲日月  苏迷卢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说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文)
  一千个日月四州一一千须弥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天总名小千界为一二禅天所覆又小千如一千钱中千则成千贯大千则如千个千贯若以十万为亿则中千有十亿日月须弥等大千则有万亿光明但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者有谓译本之误应云万亿今谓亿有四等一十万为亿(大千有万亿)二百万为亿(大千为千亿)三千万为亿(大千有百亿)四万万为亿(大千成十亿)光明乃据第三等也四禅非想唯一亦云百亿者以下望上故也瑞应经云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者万即大千二千者中千小千也言佛生处是为三千之中又此三千同一成坏者须知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有小三灾有大三灾俱舍颂云。
  业道增寿减  至十三灾现  刀疾饥如次(十岁时刀兵二十时疾疫三十时饥馑)  七日月年止(刀七日七夜疾七月七日七夜饥七年七月七日七夜矣)  三灾水火风  上三定为顶(二禅为火灾顶三禅为水灾顶四禅为风灾顶)  如次内灾等  四无不动故(初禅内有寻伺故等火灾二禅内有喜乐故等水灾三禅内有乐支故等风灾四禅无内外支名不动也)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灭故(四禅虽无灾宫殿随报灭)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后风(二十增减终有一火灾似此七火后复二十增减方一水灾似此七七火一七水后复有七火方有风灾总五十六火一七水一风成六十四大劫为三禅寿也又火灾兴由七日并现劫未坏时六日隐在〔双持〕上下世界坏时后六日渐出水灾起时由雨霖注后风灾生由风相击从下风轮有猛风起由增上业力随处生风北山云火灾洞乎九天旋岚荡乎三禅水则荡荡然於焉其间矣)
  初欲界六天(止)他化自在天。
  六欲义如前释又欲者希须为义六天通有情色食淫四种四天王者东方提头赖咤天王此云持国护持国土故居黄金山领二部鬼乾闼婆富单那也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居瑠璃山领二部鬼薛荔多鸠盘茶也王有九十一子如灵感传西方毗留博叉此云广目亦云非好报亦云恶眼亦云杂语此王能作种种语故居白银山领二部鬼毒龙毗舍阇也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处闻名故居水晶山领二部鬼罗剎夜叉也诸处建立天王堂事见唐天宝元年如僧史略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出水八万四千踰缮那山之腹去地四万二千踰缮那俱舍颂云。
  妙高层有四  相去各十千(始从水际第一级乃至第四级相去各十千踰缮那)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此横广也第一级广十六千由旬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  坚首及持鬘  恒憍大王众(第四级四天王)  如次居四级  亦住余七山(坚手等三皆药叉众亦云夜叉如次居下三层亦住余七金山是四天王所部天众)
  又日月宫城五风所持(一曰持二养三受四转五调)齐双持山顶旋环山腹照四天下忉利者此云三十三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帝释殿昔世三十三人天帝为主於摩竭陀国修胜业故故同生此俱舍颂云。
  妙高顶八万(径过八万踰缮那)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四刚手所住(有药叉神名金刚手执金刚止住其中护诸天故)  中宫名善见(见者称善)  周万踰缮那  高一半金城(善见外墙以金为之高一由旬半城有十门)  杂饰地柔软  中有殊胜殿  周千踰缮那(城中有殿周千由旬)  外四苑庄严  众车粗杂喜(殿外四苑一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粗涩战器〔战扬〕天欲战时刀杖等现三杂林苑杂受欲乐故四喜林苑极妙之境观之无厌名喜林也)  妙地居四方  相去各二千(苑边有地去苑各二千由旬)  东北圆生树(城外东北树名圆生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遍满百踰缮那逆风犹遍五十缮那)  西南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於彼〔如〕法不如法事)
  注单修十善者异夜摩已上兼修定也夜摩翻时分亦善时云时时唱快乐故兜率翻喜足亦知足於五欲境生喜足故化乐於境变化而自乐故他化自在欲得境时余天为化於他化用得自在故注兼坐未到定者欲生彼四天自有欲界定力今未到定者未入根本禅也且尔注之学者宜审此六顶天更有魔天即四魔中天子魔也法华文句(第二十九)明三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四王是外臣如武将(文)又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主虽主欲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如感通传。
  次色界十八天分为四禅。
  正报之身是清净色非欲界垢染色也此准上座部立十八天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以梵辅大梵为一无别处故无想广果为一身寿同故若经部宗又立十七梵辅大梵身量别故(经部者佛灭后四百年初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为经部立义准经不依律论)上座部中须明十八者以广果无想身寿虽同因果有异广果以无寻伺为因果无想以无心为因果禅者梵语具云禅那此翻定也摄心专注不流散故世出世间此禅根本各有支林功德如法界次第(云云)。
  初禅三天(止)四禅九天。
  梵者净也梵众是民梵辅臣佐大梵即王也世界成时最初下生劫坏之时最后灭去又三千有万亿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弃得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况统上冠下感德最胜有语言号令帝释诸天皆为臣也(具如文句及净名疏涅盘疏释)若辅行(十三)明首罗能倾覆大千亦尊为天主但无号令若余诸禅亦各以报胜为主少光者於二禅中光明少故无量光光胜无限故光音者以光当语言故新译云极光少净者意识离喜而纯乐受故无量净义例前可知遍谓周普无云者下依空居如云密合此无云首故曰无云然第四禅依何而住业疏云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合福生者修胜福力方生此天从因彰名广果凡夫之果无胜过故无想者一期中间心想不行故无烦杂无热恼善相见善现相究竟无极此五天三果所居名五不还若俱舍旧图次第而上若准楞严第九居处似横如新图示又色究竟中有摩酰首罗此翻大自在天此四禅亦名四定诸文或云四禅八定或云四禅四定四在八数而重列者对下散地故俱称定对上四定乃称四禅义两属故也。
  三无色界四天。
  此四亦云四空天言无色者小乘宗计大众部云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成论宗云色是无教不至无色若大乘中如大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如辅行引(六上四)今考释释签三(四)小乘说有是不了义说无色者乃名了义大乘反此空处者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无边空解名空无边处识处者厌前外空复思内识作无边识解名识无边处无所有者厌无边识思无所有作无所有解名无所有处非非想者具云非想非非想处无下地想故云非想非无当地细想故曰非非想又舍二边想而入定者名非想非非想定余如法界次第释。
  上来所释(止)实有苦谛。
  凡夫有苦而无谛今初教所诠故云实有苦谛。
  二集谛者(止)但见思耳。
  集者招集为义惑与业俱能招生死也前云四心流动即指见思烦恼集体见者若云见理能断此惑即从解得名若云见即是假假即虚妄颠倒即当体受称思者名从解立入修道位后重虑缘真此惑即除名思惟惑(具如止观)若论当体即云爱惑从五尘起牵生三界又见惑者从法尘起能障真理染污无知者小乘中立二无知妙乐云染污无知无明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时数量耳(文)通惑者通三乘人断尘沙无明则名别惑枝末通惑及界内惑此三皆望大乘得名。
  初释见惑(止)合为八十八使也。
  身见者依五阴身执为主宰边见者於身见上执断常边见取者於非涅盘执劣为胜戒取者非戒为戒如鸡狗等邪见者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注利钝者造次常有曰利推利方生曰钝如计身见赞之则贪毁之则嗔於此不了曰痴以此陵他曰慢迷惑不决所以生疑五钝者亦名见中思亦名推利思亦名背上使若去背使亦亡故属见摄前云集谛虽在业惑今历四谛者惑是能迷苦是所迷又道灭虽是出世间因果由迷苦集故道灭亦迷也如不识病亦迷於药此四谛惑俱舍颂云。
  苦下具一切  集灭各除三  道除於二见  上界不行嗔(文)
  此有亲疎之义如孤山作六十句颂解云。
  苦谛十使皆具足  身见唯缘苦境生  集谛痴业有漏因  灭谛无为无漏果  皆非身见所缘境  边见并及戒禁取  此二随身亦不生  是故集灭除三见  道谛本为无漏因  是故身见亦不起  邪见既拨无圣道  戒禁还须邪见生  执取非道为真道  是故则有戒禁取  四谛具惑有亲疎  苦下疎三亲有七  执我我所为身见  边见从身计断常  邪见拨无因果法  见取执劣以为胜  禁取於非因计因  疑则犹豫而不决  无明迷暗不了故  此等皆依苦境起  是故七惑号亲迷  贪嗔与慢三种惑  不从苦谛境上起  但缘前七背上生  是故三得疎迷号  集七四亲三种疎  邪见拨无疑犹豫  见取执劣痴迷暗  三疎名目亦如前  贪等只依四法起  灭则三亲四是疎  疎则前三添见取  苦谛是劣执为胜  是故见取得为亲  今灭谛是胜妙法  不可更言劣为胜  但从邪见背上起  执劣为胜名见取  是故灭谛疎有四  亲疎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亲五种疎  亲则痴疑与邪见  疎法望前加禁取  苦谛戒禁则为因  有漏果非无漏道  妄执为因为果故  则有戒禁亲缘起  道谛真因真道故  不可亲缘非因道  但缘邪见起非道  故以戒取为疎法  道灭俱是无漏法  非是执劣以为胜  见取同前亦属疎  但从邪见起其执  总依俱舍释如上
  (闲居编三十五)
  上二界不行嗔者毗昙云无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静故心滋润故然上是伏而不行非能断也故法华蜈蚣蚰蜒喻嗔通三界又四空无色岂有身见邪虽无色身而有我执故经论亦云我见辅行五下约神我四句释十使增减且准有宗亦有细色沉才执主宰便成身见八十八使者且据见惑婆沙云九十八使者兼下十思故云也又辅行五(下十)以十缠加之为九十八乃论文所出不同耳今更示亲疎图。
  
  二明思惑者(止)故成八十一也。
  此界系思异俱生思及推利思也(俱生者与形俱生如托胎时女则於父起爱於母生嗔男则反此矣)九地者所依得名非谓土石贪嗔痴慢各有九品今总云耳以大三品分为九品不言疑者见道已断此思既是障事从五尘起不历四谛断此惑时或直缘一真谛或四谛中随缘一谛故止观明见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大经云初果所断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谓迷四谛故如四十随缘一谛重数甚多故称十里又不横起故称一谛)。
  上来见思不同(止)实有集谛。
  诸文或以见惑名三结(身见戒取疑)或十六知见六十二见百八见或见思称上下五分皆是教门随根异说不可一准。
  三灭谛者(止)灭非真谛。
  灭者无为空灭义也对生明灭尚寄於修真理本净体非造作故四谛外别立真理故真理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已若云苦集是俗道灭是真乃约逆顺而说逆真为俗顺理名真也。
  四道谛者(止)合为七科。
  道以能通为义修圣道法通至涅盘或曰戒定慧或云六度或三十七品等皆教门开合被机不同若合成三学者戒摄三谓语业命定摄八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觉正定余属慧摄或念根念力念觉正念通定通慧若以六度摄三十七具如辅行(七上二十一)又道品分四种一当分二相摄三约位四相生又通正通助通漏无漏亦漏亦无漏通大通小并如止观第七(四)具释(云云)又小唯正道大通正助今是小乘道品义当相生三四二五单七只八若约位则八正对初果七觉对二果。
  一四念处(止)观法无我。
  念是观不净等四处是境身受心法不净有五一种子二住处三自相四自性五究竟受谓领纳有三一苦受即苦苦二乐受即坏苦三不苦不乐受即平平之心行苦也无常则剎那不住无我则求我叵得。
  二四正勤(止)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正则不邪勤则不怠如意足者念处正勤慧多定少今四是定定慧均等如心满足故瑜伽亦谓如有足者往还如意欲念等者乐欲得定念持於定进求於定慧者止观法界次第皆云思惟思惟观境定力成故慧当作思亦恐此是有慧之定举慧显定亦通。
  四五根(止)五五力。
  能生名根深固不动力谓力用排障遣惑。
  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
  一念觉了定慧平等拣择真伪进修正行心得法喜轻利安适(止观云除觉分除其浮动故得轻安)禅定现前舍诸妄念。
  七八道(正见止正命)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明见。
  四谛思无漏智语离邪妄业是净业进异苦行定修无漏念正助法命非邪食五邪四邪如辅行释。
  然如前所列(止)更不再列。
  藏通造六故狭别圆造十故广四教迭论至圆最胜又藏别不即故劣通圆谈即故胜四种四谛出大经圣行品止观第一委释欲略知者迷真有重轻故论生灭无生迷中有重轻故论无量无作又喻化城宝所各有迂直二通生灭如前无生者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无量者苦即十界之果集即五住烦恼灭谓诸波罗蜜道即恒沙法门无作者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
  然四谛中(止)是故然也。
  声闻根钝支佛则利故支佛以集为初门也慕果修因且据凡位若初果去则云带果行因支佛不立分果乃云望果行因文义多途不可一槩又四谛果前因后且言三藏余之三教义则不定或云苦集灭道或云集苦道灭。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与位。
  古师有言顿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释签云约理则证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故知诸师偏从理说华严云随其地位而得解脱(文)所以位者一者引物希向见贤思齐二者深识位次免生叨滥通明四教地位所出如妙玄第四委明下亦略示今藏教有四门一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二成论空门明二十七贤圣三昆勒论明双亦门四车匿论明双非门后二门大论虽指论文不度若空门虽胜於有门但二十七贤圣学人十八无学有九四教义云贤人有二圣有二十五(文二十七)而凡位不备今家不用(释签第五十八纸具引)今依有门明声闻位者有三意一者凡圣位足二者佛法根本三者符顺教旨四教义二(十七)云毗昙虽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佛去世后流传利物且大乘经论破小用小多取毗昙有门少用空门故须略出毗昙有门贤圣之位(文)又(二初)云三藏四门虽俱入道而诸经论多用有门乃至圆教多用非空非有门(文)七贤如今外凡三位内凡四位七圣者亦不出四果一随信行二随法行即是利钝入见道名(初果)如妙玄据成论十六心为见道即当初果若有门义当初果向三信解四见得前二转入修道之名(二果三果)五身证四教义(十四)判是学人即三果升进妙玄乃以四果向摄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四果)具如妙玄(二十四)广解今不列七圣直作四果释者名义显故无他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