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六问答辨明六决定体。文复分三。初约数不圆问。
章曰。又十地以前四会中。六决定文。何故不依十数而说。
解曰。文中问意。以华严所说法义。一一须十。以显无尽。何故地体唯六决定。又於地前四会经中。或五或三。六数不定耶。
△二寄显深义答。
章曰。答为六决定是本分义深。体略难解。故寄三乘之教。却显一乘玄趣。令其闻者。一往易解也。
解曰。此六决定。是十地体。通十地故。亦通十住已来。故经云。十住中有五决定。十行亦同。除大善。十回向有三决定。谓观相及大善不怯弱。故至相六决定章结曰。此之废兴。显位高下增微。故通义可知。此义通彼修生及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贤性起在此位中。何以故。同是证故。至相又曰。如地经说六决定义。是其地体。返不由十数。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数目之。以此验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将不满教目体。以满数教目相。是佛别意也。
△三明经宗善巧。
章曰。经文善巧。交络二义。显宗分齐。极善妙也。
解曰。通显一经八会法门。寄三显一。前后交络。善巧摄机。以明圆别一乘。玄妙宗极分齐也。交络二义者。一乘三乘。乘义交络也。地体地相二义交络也。又清凉曰。三宗趣者。先总后别。总有二义。一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二前二皆宗。为成佛果为趣。此明宗趣二义交络也。后别者。别於上总。略有十义。乃至第十曰。十者撮要。谓六决定。宗辨此故。又曰。论其体性。多不出前。为成十故。小有加减。一即离言体。二所证体。乃至第十唯因体。取其别相。异果海故。收此十体。不出三体。一总含体。二克实体。谓智兴证。三离言体。配属可知。上二即因。下一为果。因果非即离。言虑双绝。以为地体也。已上三科。收归第六问答辨明六决定体。兼前五科。总收归第五明一经八会法门竟。
△次当第六明三一缘起不同。文复分三。初三乘分净缘起。
章曰。三乘缘起。缘聚即有。缘散则离。
解曰。缘起有二。一染二净。染者。谓六道众生。迷真执妄。内起妄心。外执妄境。心境二缘交妄起染。故起信论云。无明熏真如成诸染法等。净者。谓小始权渐之机。知染成过。从真起净。即是三乘。一声闻乘。修五停心观七方便等。二缘觉乘。觉乘无性。成辟支佛等。以此二乘。唯除我执。未除法执等。故云分净。三菩萨乘。闻五性三乘之教。信唯识理。不执我法。虽发三心四愿。乃是厌权有为。忻求菩提。犹堕取舍。虽修六度万行。虽断二障。虽证二空。乃是二空所显真如。而非二空即真如故。义当权始分净也。若终顿二教。虽则知真实性。无别八识。犹拘翻泯。亦先离过。后方成德。是故净缘起时。权聚为有。净缘散时。幻灭为离。有聚散离。皆非称性。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於造修者。故曰分净也。此上展转浅染分净。显前四教。皆当分净。皆属三乘。以为所对。委如行愿义记具明也。纵然终顿圆三合为一实。而终顿实权未足。故不辨圆融具德也。故贤首曰。虽顿终始三权实之异。总为一三乘教。以皆为三人所得故等。乃至於十玄缘起门后。拣曰。是故大圣善巧。於彼三乘位中。随其机欲。方便少说。由不穷法界源故。权现二身三身等佛。未显诸佛十身自境界故。故云净分缘起也。
△二一乘圆净缘起。
章曰。一乘缘起。缘聚不有。缘散未离。
解曰。一乘法体。全性缘起。性周法界。缘起无边。聚成妙有。有德非常。故曰不有。散成真空。空非断灭。故曰未离。譬如明镜。照聚有不留。照散本非离。至相曰。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末究竟。离於修造。何以故。离相故。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也。贤首曰。由是缘起。是法界家实德故。普贤境界。具德自在无障碍故。华严云。菩萨善观缘起法。於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仍不相是。余门亦然。是故圆净缘起。诸门法义。法法缘起。一一无尽。包空有而绝相。入言像而无迹。广如六七二祖行愿钞具明。兹不繁录也。
△三结明绮互彰圆。
章曰。此约所对不同。故成绮互明耳。
解曰。前显分净为对。不同圆净缘起法门。重迭若云起於长空。万行芬披。比华开於锦上。故贤首拣曰。与彼三乘。全别不同。宜可广依华严经。普眼境界。准思之。已上三科。收归第六三一缘起不同竟。
△次当第七明同体因果依持。文复分二。初依体平等。
章曰。又如同体依持。以明因果。理性体融。在因为因在果为果。其性平等。据缘以说。
解曰。法界一理体。平等如虚空。为圣为凡。作依止体。为圣为凡。作任持用。用及缘修趣证无为。虽则机差因果殊异。而一理性平等融和。故就缘起门中。同体异体二门无尽也。故贤首曰。初门同体。即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尽。列十无尽。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耳。故曰。在因为因。在果为果。其性平等。据缘以说也。
△二据缘差别。
章曰。在一乘则圆明具德。处三乘则一相孤门。在小乘废深论浅。居凡有则唯事空文。此即理之妙趣也。
解曰。至相十玄章曰。在一乘即圆明具德。谓此一乘。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圆净缘起。具德无穷。贤首曰。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如是云云无量。广如经文。乃至问曰。此等叹因中德耳。岂可即满德果耶。答此一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不得果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等非因也。乃至又曰。由此因体依果成。故但因满者。即没於果海中也。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也。次曰。处三乘则一相孤门者。贤首释曰。三乘但随机而已。未显诸佛十身自境界故。非现佛身。又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理等。非穷尽说也。何以故。三乘以此无穷。为过失故等。次曰。在小乘废深论浅者。由此小乘。於甚深缘起一心法中。依浅智事识。观缘起行。於深智业识。但得其名。未达其义。如小乘论说。但有六识。义分心意识。又如增一经说。於阿赖耶识。但得其名。是故至相缘起章曰。若据胜劣。缘起是胜观。亦即是一乘。小乘之中。虽有名字。而不达其义。何以故。不断法我故。次曰。居凡有则唯事空文者。谓六凡类。迷情昧智。缘起事行。十善五戒。纵得功成。报超欲色。尚拘事禅。不通理观。故曰唯事空文也。故至相缘起章曰。缘起者。大圣摄生。欲令契理舍事。凡夫见事。即迷於理。圣人得理。即於事也。已上四句据缘说异。从圣至凡深浅虽殊。其实显理。事理融即。成大缘起。故就结曰。此即理之妙趣也。故至相又曰。今举实理以会迷情。令诸有情知事即无。即事会理。故兴此教也。已上二科。收归第七明同体因果依持。兼前共七科。总归初序。说由致分。
△今当第二正说同别。分文有十。初同别法智。利机无尽。文复分二。初一乘别法因果无尽。
章曰。又一乘之法。对机以明别。非谓自相而可别。随机论别相。别别具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
解曰。一乘别法。明教义因果理事德用等十法义门。一一逈别。为法界大缘起际。摄法无余也。若约果证究竟。不论对机。以果海离言故。不可说其相状之别。故曰非谓自相而可别也。今明普贤境界。以普因普法。普利普机。机法俱普。别别具十。十十无尽。以显无量也。故贤首曰。法界缘起。乃至在无穷。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者明究竟果证义。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随缘约因辨教义。即普贤境界也。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相状耳。乃至曰。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即其事也。是故今文约因对机。以显一乘别法。圣凡等有。具足一体。本无限量。故曰。欲显无量。故以主伴圆融。一一无量也。会师解曰。卓绝独立名别者。失在自相。公违祖释具。评卷后。
△二一乘同法智会无尽。
章曰。又一乘同法。对智以彰同。若引机以会同。则同同具十。即穷无尽也。
解曰。一乘圆融同法。缘起德用。有其二门。初异体门。二同体门。且初异体门有二。初约空有相即。自他二义。望体说同。初由一乘自有体时。他无量乘必是无故。故自即他。何以故。由自无用他作故。故祖曰。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一乘同法。同无量乘。常相即故。故祖曰。若不尔者。缘起不成。有自性过等也。次二力无力自他二义。望用说同。由一乘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无量乘。他诸多乘全无力故。所以能入自也。其他有力自无力义。反上可知。故贤首曰。以用摄体。更无别体故。唯是相入。以体摄用。无别用故。唯是相即。乃至问曰。上一多义门。为一时俱同耶。为前后不同耶。答即同即前后。何以故。由此法性缘起具足。逆顺同体。不违德用。自在无障碍也。是故第二同体门。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与前异体二门。穷极圆同。无不摄尽。故贤首曰。同体即摄同异二门中。无尽无尽。穷其圆极法界。无不摄尽耳。祖又问曰。此与前异体何别。答前异体者。初一望后九。异门相入。今此同体。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后异门说也。即义亦准思之。是知以无障碍智。即如理智。如量智。乃至三智四智皆无障碍。以成重重无尽也。谓智无碍故。一智则一切智。境无碍故。一境即一切境。境智各有一多无碍。相对论之。故贤首曰。若废智。即不论缘起。由约智故说旧来如此。何以故。不成即已。成即离始终故。智兴法旧来成故。问为由智耶。法如是耶。答为由智也。为法如此也。何以故。同时具足故。故曰对根以彰同也。以无障碍法界境。对无障碍智。彰显大缘起不思议圆通同也。若约引机。体德圆别会同无尽者。故曰同同具十无尽也。是故一乘同法。普摄圣凡智回向故。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故贤首遵承特述教章曰。二同教者。初分诸乘。后融本末中曰。此同教说诸乘。会融无二。同一法界。乃至曰。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无尽。明知立同总名。是显华严一乘。直明法界。理徧通故。全体无二。不同法华横依方便。破异显一也。会师立法华会三归一。同为总收诸同者。错。具卷后评矣。已上二科。收归第一明同别法智利机无尽竟。
△第二明同别证道。核论相殊。文复分四。初小乘必真论道有诤。
章曰。又小乘未穷论道。故有诤论。
解曰。前□华严究竟一乘。同别法本。是诸佛众生平等具有。□□□□□□□□□然以机差教别。道有大者焉。小者焉。□□□□□□实理方便成信。末能穷究一真大道。竞自分宗。□□□□□□论也。故至相曰。若小乘中。但有□□。为小乘宗。不得法空故。不尽法源故。教不满故。故多诤论。
△二三乘及□□□□□□。
章曰。三乘及同教。穷其论道。故有定论。
解曰。□□□□□□□□□□□□□以顿诠真实。唯得真如门中能所俱泯。论道决定。泯离言诠。故贤首曰。顿教中三。始终俱离也。其次终教亦诠真实。唯得真如门中能所俱存。论道决定。由穷法理。不假言论。故贤首曰。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同归佛乘也。其次始教。初入大乘。未尽法理。论道决定。则须言论。是名权三。故贤首曰。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已上三教论道。唯除顿教。泯故不说。其终始二教论道。故至相曰。若至初教。则须言论为正。初教中不尽法理。以言克申故。又曰。若初教中。则有论兴不论。俱名为论。何以故。二义取要显佛法故。若至终教。不论为正。由穷法理。不假言申故。又曰。若至终教。则以不论为论。何以故。息相归真。成证显义。余不顺理。故以不论名论也。具明大小乘。唯论道方便。则其分齐。如对法论之后论道决择处说。亦如摄论定学后分中说。统上小三。并为同教小乘同教三乘。故曰及同教。穷其论道。故有定论也。
△三一乘大道圆极绝论。
章曰。别教一乘。绝其论道。故无论义经。法门具满。无喻可况。故无譬喻经。法门圆备。不可由致而说。故无因缘经。
解曰。华严别教大道一乘。具足十二分教。一一玄通。法法显道。何故今文绝其论道。故无论义等三分耶。答至相曰。若约乘论有二义。一通相说。一乘三乘小乘。皆有十二部。二若分别说者。一乘有一部。谓方广部有九部。谓无因缘譬喻及论义。如金刚身品说。故清凉曰。而涅盘说大。但有九部者。依三部中之小相故。谓因缘中。取因事制戒。於譬喻中。依为诱引。於论义中。约非了义。今文从分别义说。故初以一乘了义。绝其小始论义。非了义故。故无论义分也。二以一乘别法。圆满具足。无可喻况。绝其分教中。诱引浅机。就彼取类。令生信故。故无譬喻分也。三以一乘法本。本来圆备。不可以因由所致。绝其因事制戒。故无因缘分也。若约通相说者。具如清凉释十藏品。疏曰。此经之中具足十二。一因请方说。为重法故。如三家五请等。二因事方说。知本来如。观善财等。又曰。一为深智说相似法。令解真故。如法华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如出现品一一喻明等。又曰。一以义深故。二义不了故。并须循环妍核或佛自说。或菩萨相论。如问明品等。故疏后结曰。此经之中具足十二。已如上引。十二分教。义已略周。然此十二分教。旧名十二部经。恐滥部帙。改名分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