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

  △四结显教网曲巧被机。
  章曰。此则佛法善施教网。极巧然矣。
  解曰。文意俱易。但依科文。已上四科。收归第二明同别论道妍核相殊竟。
  △第三明同别通观灭惑证理。文三。初同教通观。据佛性说。
  章曰。又佛性论。明其通观。通观灭诸惑。通证诸理。通成诸行。通克诸果。此约一乘同教言。
  解曰。通观者。通一乘三乘等教。以一无分别智定。为能观也。故清凉曰。观无相法。了知平等。离念契玄即无分别也。通观诸教之下乘机。观智伏惑灭惑之异。通观诸教所诠。生空所显理。二空所显理。无性真如理等也。通观诸位。别行通行八万四千事理逆顺等行也。通观诸乘。观成之相。望前寻思。即为观益。望后克证。即为得果。诸教诸乘。浅深不同。故曰诸果。此上诸义。并如佛性论明。然此通观离言说相。不可说其体相。言义不同。但是一行三昧。据其所克。亦得顿旨。若据方便。通三通一。若以智回向。知是一乘方便。亦入一乘。约一乘同教言也。故至相通观。章曰。通伏诸惑。通灭惑种。通修诸行。通观诸理。故名通观。则是一无分别智定也。此观据成。离言说相。不可说其体相。言义不同。但是一行三昧。据其所克。亦得则与顿教义。若据方便。则顺寻思。及以如实唯识意言等。此顺三乘。若为一乘所目。则属一乘。若回向一乘。知是一乘方便。亦入一乘。此义则约同教一乘也。
  △二别教通观。依华严说。
  章曰。若一乘别教说。即通通具十穷其法界也。余并准之。
  解曰。别教一乘通观者。依华严经。初观菩萨依十种法。谓身口意三业。佛法僧戒。依此十法。乃通三乘一乘修也。体略有三。初戒。次四无量。三慧也。此三体中。各具二义。初戒二义者。一随相义。二离相义。次四无量二义者。一有缘义。二缘无缘义。三慧。二义者。一有分别义二无分别义。清凉释曰。上三中二义。各初义通凡小。后义唯大乘。此二不二为实教梵行。若一行具一切佛法。方是华严。之梵行也。令谓凡小唯大。是通三乘也。此二不二。是通同教。若一行具一切佛法等。正显十通无尽。穷其法界。是则教一乘通观也。又至相问曰。空观云何。答依华严经。初观菩萨依十种法。乃至末后结曰。并成观境。但深浅异也。若穷空方便。一乘究竟。
  △三引论摄通。触事成真。
  章曰。又梁摄论云。生死即涅盘。无二无此彼故者。欲明即事备真矣。
  解曰。生死是妄染事。涅盘是真净理。若证通观者。决无事理二境之碍。决无染净真妄。此彼之拘。是故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曰即事备真矣。已上三科。收归第三明同别通观灭惑证理竟。
  △第四明同别行位。融不融殊。文三。初同教三乘行位差别。文复有二。初信解次第。
  章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故大论云。随一方化仪也。
  解曰。三乘位地。阿含施设化仪前后。信解为发趣之端。行向乃运修之始。圣地佛果为证性之终。行布浅深。法规次第。仪轨当然。故大智论。拣非一乘行位。行布圆融。互徧法界。以彼三乘行位。随机成局。一方施设也。故贤首曰。以三乘行位。是约信解。阿含门中。作如是说也。
  △二□□月□。
  章曰。若据行法。则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门。
  解曰。有解无行。其解必虚。有行无解。其行必孤。行解相资。行入正解也。故帝心曰。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清凉曰。及显相资。目足更资也。若不解此行法。绝於前解。无以成其正解。清凉释曰。绝解成解。圭峰曰。绝解为解。是知前显仪轨。正分行布解行。今明行法。圆融行解相顺也。已上二科。收归於同教三乘行位差别。
  △二别教一乘行位等齐。
  章曰。又别教一乘佛。及普贤愿行等法。始终皆齐。无有前后。仍於诸法义。随举为首。余即为伴。宜可思之。
  解曰。佛及普贤。即因门果门。摄法无尽。始则约相。就门。安立信住行向地等。分布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终则约体就法。信等地位。即无前后。始终皆齐。相入圆融。随举一位。即一切位具足主伴是别教也。故贤首曰。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相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
  △三就方便同开总别知。
  章曰。若随机欲。或有总知。谓大学者。或有别知谓小乘学者。
  解曰。就前同教三乘中。随机欲性。开出大乘学人为总知。小乘学人为别知。良以大乘学人。具广大心故。总知三贤十圣佛果位地渐次法门。全断烦恼所知惑障。开显理性。总知染净等法。故名大学也。其小乘学人。阙广大心故。故名别知。别知暖顶忍世第一。小乘十地。十二位行位等相。不广显故。洎至断惑。愚法小乘中十使。不通迷四谛。故名别知也。故贤首曰。今此就实中。愚法二乘。无广大心。故不究竟断烦恼障。又亦可前约三乘中声闻。此中约愚法。故不同也。已上三科。收归第四明同别行位融不融殊竟。
  △第五明同别依定二智起殊。文二。初一乘同别。依海印定起。
  章曰。一乘同别教义。依海印定起。普眼所知。
  解曰。海印定体。即根本智也。体徧十方故。普悉包容无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以喻显体。故称海印。故下经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是故如来初成正觉。首证此定。教起前后。卷舒自在。同时演说十十法门。该於九世十世无尽佛法。并於第二七日。一时现起。唯证普眼。则偏知也。清凉释曰。观境自在。无境不观。故曰普眼。乃至曰。以虚心之觉。契唯如之境。则不动法界。穷乎寂照之原。岂非普哉。诸佛穷究。此经具显。此明别教依起也。若逐机末教。有与一乘同时异处。说是同教。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故贤首曰。地论云。时处按量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异处者。示非别教故也。更有菩萨相似海印定。如大集经说矣。
  △二三乘教义依后得智说。文二。初依外熏意识说。
  章曰。三乘教义。依佛后得法住智说。闻思修及报生善意识。
  解曰。后得智从佛根本智流出。此智流出大悲心。如来欲安立正法住世。了俗证真。故说十二分教。显示大众生受所说也。故清凉释曰。一受持。谓求声慧。初闻即受。随闻受持。如水不嚼随得而饮。二助力。谓求思慧。嚼所闻法。助成智力。如食咀嚼。以资身力。三远离。谓求修慧。依闻思行。能除惑习。如服良药。药行除病。因承三慧。外熏意识。染成识种。及至他世。报生善得修道智境也。故清凉曰。谓变易所起异熟心识。名为报生。生能知无常等。故名善得修道知也。此则前六意识。非实照之智也。
  △二依内证真知说。
  章曰。并内证梵行胜智。及真实智所知。此约别相说。
  解曰。由前三慧。外熏意识。后得智用观通境法。内熏心王根本智体。故名内证。唯识论疏释十真如中曰。得於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真如。或证此如。说法胜故也。梵行者。梵云勃嚂摩。此翻净。理染极故。名梵净行故。清凉释曰。但以性净故则行净。行净故则智慧净等。名为胜智。以梵行离染名净。净唯显空。空极照真。真实方现。故下及字也。故至相以华严梵行品为空观。观通一乘及三乘教。乃至曰。若穷空方便一乘究竟也。以空助显真如。实智智体所知也。所知者。义出涅盘。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知自。六知众。七知尊卑。具此七知。是实智所知也。广释文繁。兹不具录。已上显内证根本智体。异前外熏后得智用。此就三乘约内外识智分别相说。故文结云。此约别相说也。已上二科。收归三乘教义。依后得智说。兼前一乘同别。依海印定起。总归第五明同别依定二智分殊竟。
  △第六明一三解行比证两殊。文二。初一乘别机。三生比较。
  章曰。又一乘法义。出出世证。余时见闻及比解行。
  解曰。法是华严大威德法门。就法显义。义分信解行证。令机趣证。义说三生。故曰法义也。直显一乘机。於具缚身中。见闻此法。成金刚种。为见闻生。依种发解。依解成行。即离结缚。名解行生。依行证入。离於情系。名证入生。此明圆机圆行圆证。一生克证。三生必圆。不落阶渐。疾得成证。故属别教一乘耳。言出出世证者。直诠因陀罗微细境界。超出粗细众生界故。则不可说其分齐故也。故至相曰。法华经云。此土常安稳。当知三界内。有粗细众生。粗者见劫坏。细者常安稳。佛所以不同说小乘三界。唯一同成坏。初教三界。其义则空。终教三界。则加无分别。一乘三界。所谓无尽无分别等。圆别之机。乃约一念顿成说也。曰余时者。如贤首曰。若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谓诸劫相收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又如至相。约余时比较。总有五说。一依胜身。一生即得。二依三时益。三依一时益。四依一念益。五无念益。文义繁广。具释如四十五知识章。后具明也。
  △二三乘同机三生比较。
  章曰。三乘法义。出世得证。世间比而解行。
  解曰。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诠显谛缘度三法也。就法显义。名依信解行等。修习趣入。得出五浊恶世。证入清净佛土。不同圆别一乘所起行用。皆徧法界也。故贤首拣曰。是故当知。与彼三乘分齐全别。何以故。以三乘行位。是约信解阿含门中。作如是说也。言世间比而解行者。世间。即三种世间中众生世间。自在行。是菩萨随众生差别信等。比较解行损益也。故至相通依五乘。定其解行损益章中曰。又诸乘解行理事等。所有损益。并为世间未出世者。成损益门。非为出世者。故梁摄论曰。若世间法则可毁。若出世间法。则不可毁等。已上二科。收归第六明一三行解比证两殊竟。
  △第七明一三愿行依住两殊。文二。初一乘本法众生依住。
  章曰。一乘法义。佛及普贤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
  解曰。一乘法体。是为众生依而住持。但自迷倒。住持不显。持非幻灭。是故佛及普贤。建立愿行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二三乘行法佛等依持。
  章曰。三乘法义。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
  解曰。三乘法义。以众生界为所依。以大悲业行为能依。若无所依。能依业行无由建立。是故理趣六度经云。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怜念。彻於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於诸有情。住於极爱一子之地也。已上二科。收归第七明一三愿行依住两殊竟。
  △第八明一乘宗本想念顿成。文二。初想念幽玄。
  章曰。一乘法义。临其玄想。玄想顿得。若见於佛顿见顿见(〔具十〕)称名亦尔。菩萨亦然。
  解曰。一乘宗本。乃同别之归源。万行法门。以三昧为元首。临者监也。监照幽玄。想灭恶觉。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具照。神朗则无幽不彻。心境皆佛。能所俱泯。体则一行三昧。用则内外无穷。故清凉云。内用有三。慧眼偏观一切境界。是普眼用。善巧方便。是智光照耀用。离一切障。是清净用。乃至明其外用。胜解印持。随心去住。於中亦三。不动而往。不念而持。不往而见等。是知玄想顿得体用。顿见法界无尽佛剎。顿证法界无尽法门。顿融理事相即无碍。顿融性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性相交彻。顿见真佛真土。重重融摄。直顺顿见顿了。是想非想。乃名玄想。是心是佛。非心非佛。是心是念。非念是念。故清凉曰。见佛取相。滞於方便。知佛空寂。真慧所沉。念无念者。不碍事而恒真。无念念者。不动真而恒用。动寂无碍。方念真佛。方见真佛。菩萨圣众。顿现无尽。故曰亦然也。然此第八一科。正显同别二教。一三乘机。进修宗本。玄想三昧。参学胜流。当念念玄想。取悟自心。无厌繁说。
  △二成佛同时。
  章曰。一乘法义成佛。共一切众生。同时同时(〔具十〕)成佛。后后(〔具十〕)皆新新断惑。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也。普贤菩萨行愿亦尔。三乘即不然。
  解曰。出现品曰。我今成正觉。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我今入涅盘。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何以故。一乘法体凡圣本有性无二故。同时具足。无前无后。新新非旧。就用说断惑。则一断一切断。约实体则无可断。以本清净故。不住渐次学地也至相曰。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偏通诸位。委如诸法相即自在门说。是知圆别一乘法义成佛。乃显本真本成就事成佛也。不同三乘说理成佛也。故文拣曰。三乘即不然也。已上二科。收归一乘宗本想念顿成竟。
  △第九显同别中各具同别义。文二。初别教中具同别。
  章曰。又别教之中。亦有同别。由多即一。是其同也。为一中多。即是别也。
  解曰。别教中具同义者。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也。以教义理事行位因果等十对事法为首。皆各总摄一切。成一乘无尽陀罗尼法。无有前后。参而不杂。故曰由多即一也。同时具足。同时显现故。是其同义也。别教中具别义者。即一多相容不同门也。以一教义。具摄因果理事等十义门。又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如彼初钱中。即摄无尽义者。此亦如是。故曰为一中多。虽一具多。而多非即。各自差别。故贤首结曰。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乘即是其多耳。故知别教一乘法体。具多别义也。是故十玄缘起。十门无碍。初门多即一。是同义。次门一中多。是别义。以此同别二义。为法界缘起。一乘实德无障无碍也。故本经云。菩萨善观缘起法。於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等。